《三国演义》中谋臣的建议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59:21
作者: 李葆华   发表时间:2007-4-5
秘书人员怎样才能作好建议呢?《三国演义》中的谋臣们给我们以很好的启迪。纵观《三国演义》,谋臣建议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我们试剖析之,便会从中发现几点谋臣建议时所应遵循的原则,概括出来同秘书界同仁商榷。
一、公心原则
所谓公心,是说建议的出发点要正确。也就是说,谋臣建议一定要从他上司的利益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而不是贪图个人利益或想达到其它目的而献“奸言”。诸葛亮之所以为世人所称道,不仅因其智谋过人,也是因为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刘璋手下的张松为了一己之私利,出卖刘璋,结果自取死亡。鲁肃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遵守这一原则比较突出的谋臣之一。在赤壁之战前,孙权账下谋臣皆言降曹,而鲁肃却力排众议建议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操,惟将军不可降操”,“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面南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鲁子敬能从大局出发,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公利为己任,而不计个人得失,令人钦佩。无怪乎孙权对之倍加信任,周瑜死后即拜其为大都督。
二、接受原则
所谓接受,是建议要为领导所接受。诸葛亮多谋善算,算无遗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也有其建议不为刘备所接受而错失良机的时候。当年隆中对时诸葛亮就建议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及刘表欲让荆州予刘备,诸葛亮更是“以目示之”,后刘表新亡,备仍不听诸葛亮的建议暂不作荆州主,因而失去天机。后荆襄为操所占,刘备只好混水摸鱼,从孙权嘴边强夺荆州,并连“借”带“骗”地赖着不还,使荆襄成了“孙、刘联合抗操”的一块绊脚石。其结果是:关云长败走麦城,夷陵一战,刘玄德憾死白帝。此结局皆因刘备当初不纳诸葛亮建议所致。蜀国不但失去了北上中原的基地,而且使“南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计划不能很好地得以发挥,从而使整个战略计划遭到破坏。真是一招失误,满盘皆输。所以说,谋臣要做的工作,首先是提出好的意见,其次是要千方百计使领导接受。否则,领导不接受,意见再好,也只是好的意见而已。
三、谨慎原则
所谓谨慎,即考虑周密。当年刘备带五万人马驻西川,却与西川刘璋反目,情势危急,庞统为刘备出三计供其选择:“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备日:“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每每读到这时,总是感怀于庞士元能审时度势,缜密思考。依庞统之意应取上计,但其深知:刘备念兄弟之情不忍谋西川,却也不愿意放掉这块“肥肉”,因而踌躇不决。所以他出三计,让刘备折中而选,这样不但刘备心理上易于接受,而更主要的是达到了其让刘皇叔入主西川的目的。我们再回头看这三计,每一计都切实可行,都可解其所面临的困境,这足以说明庞统在建议时是经过谨慎思考的。为什么建议时要谨慎呢?因为谋臣的建议会直接影响到领导的决策。若下属的建议是片面的或是错误的,而恰恰为领导所采纳并付诸实施,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样做才能“谨慎”呢?首先应该调查实际情况,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经缜密思考后再建议。当然谨慎也应该有一个度,否则既怕自己的建议出问题,又怕出了事后自己担责任,因此做起事来缩手缩脚,反而没有尽到一个谋臣的职责。
四、谦恭原则
所谓谦恭,即谦虚、不锋芒毕露。杨修——一个极不成功的谋臣。究其死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曹操,另一方面来自其自身。我们姑且放下曹操一面不论,单谈杨修自身。杨修有才是得到众人肯定的。文采飞扬的曹操马行三里方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含义,而杨修却当场解其意,这足以说明杨修思维敏捷、才华横溢。但其“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后竟凭一句“鸡肋”便私下“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越俎代庖而惹杀身之祸。谋臣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建议只是一颗树种,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有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而只有领导才有这样的条件,只有领导才能把种子变成大树。所以不论你多么了解领导,你的建议多么有道理,领导多么地对你言听计从,你也应该谦恭一些,这样你的建议才易于为领导所接受。
五、环境原则
即建议必须注意当时的环境、时间、地点等。客观环境是决定建议能否成功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同时一条好的建议,在不同的环境,由不同的人提出,就会有不同的绀结果。首先,谋臣建议时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时间与场合。曹操“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奉辞伐罪”,孙权聚文武商议对策。以张为首的众谋士皆欲归降,“孙权沉吟不语,”“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而建议。鲁肃的建议时机掌握得恰当好处。如果鲁肃在大殿之上备言不可降曹,势必会遭到张昭等人的攻击,形成一种孤掌难鸣的局面,影响孙权抗曹的决心。另外,在大殿之上,孙权是君,鲁子敬是臣,当着众谋臣的面,一些话是不好讲出来的,殿上建议的效果必不如私下里来得亲切、自然,且能尽其意。所以鲁肃抓住“更衣”这个机会私下建议,将心比心,从而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最终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其次,建议时谋臣要注意自己与领导的亲疏关系。在十七路诸侯讨董卓时,关公温酒斩华雄之后,张飞高声谏曰:“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捉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其实张飞的建议不失为一条好计,只可惜身份高贵的诸侯们怎能听进去一个小兵的话呢?与领导关系近的谋臣的建议要比关系疏的易被领导接受,这是实际存在于一些领导身上的弊病。与领导关系疏的谋臣如果想使自己建议成功,就不能像猛张飞,应该讲究点方式方法了。如果张飞把想法告诉公孙瓒,再由公孙瓒来提出,那么这个好建议就很可能为袁绍所采纳了。
六、选择原则
所谓选择原则是指要根据不同的领导风格选择不同的建议方法。每一位领导都有自己的领导风格,谋臣要想使自己的建议易被领导接受,就要分析其不同的领导风格,并采取相应的建议方法,以提高建议的成功率。《三国演义》中的领导人物众多,在此谨试探讨一下袁绍、曹操、孙权这三个有代表性的领导风格。
1、袁绍。“多谋少决”是袁绍的领导风格,也是其一个致命的弱点。袁绍帐下虽然谋士成群,“智囊”云集,但一到决策时,谋臣们各抒己见,袁绍就失去了主心骨。他不分良莠,不知取舍,常常弄得左右徘徊,优柔寡断。如白马之战中,袁绍听说关公斩了他的大将颜良,顿时大怒,谋士沮授乘机建议除去刘备这个后患,袁绍立刻决定要杀刘备。可是当听了刘备的一番解释后,便马上改变了主意,反而责怪沮授:“误听汝言,险杀好人。”遂仍请刘备上帐而坐,共议军机大事。接着,关羽又在延津一带诛杀了大将文丑,谋士郭图、审配再次劝袁绍早除后患,袁绍又令刀斧手将刘备“推出斩之”。这时,刘备急中生智,辩道:“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备也。愿明公思之”。袁绍立刻变了卦,反回来责备郭图、审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名。”在这些情节里罗贯中以传神之笔,把袁绍出尔反尔、多谋少决的领导风格刻画得惟妙惟肖。对这类领导建议,谋臣必须鲜明地摆出自己的倾向、并须将各种方案逐一比较,力陈利弊得失,在语言使用上,也应力图硬朗,这样才能使其痛下决心,当机立断。
2、曹操。曹操是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人物。他相信:“谋在于众,断在于独”,对于帐下谋臣再好的建议,也并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要经过亲自思考后再决定。当年庞士元巧献连环计后,程昱提醒曹操须防火攻,曹操笑日:“程仲德虽有远虑,却有见不到处。”“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虽然曹操未料隆冬也会突吹东风,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其在中连环计前是经过思考的。毛宗岗虽深恶曹操,但对曹操的这一点却大加赞赏:“孙权之兵事,决于大都督;刘备之兵事决于军师;而惟曹操则自揽其权,独运其谋,虽有众谋士以赞之,而裁断出诸臣之上,又非刘备、孙权比也”。纵观《三国》可以说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却为什么遭人唾弃呢?因为他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故意砍死吕伯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事至今为世人所不齿;为报家仇,他血洗徐州;其虽爱才,曾颁求贤三令,唯才是举,但手下谋臣若稍忤逆其意便立招杀身之祸:刘馥扫其歌兴,被一槊刺死;杨修能窥其心,便被毒害;就连被其称为“吾之子房”的荀或阻其进爵国公亦被鸠死。其所为令人观止。由上可知,曹是一个二面性色彩很强的人物,给这样一个韬略过人,捉摸不定的领导建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A、建议应有见地(因为其才智过人)B、忌用主宰性语言(因为其唯我独尊)C、不要触其私处(以免有杀身之祸)。
3、孙权。有关孙权,《三国》中的笔墨并不多,有的只是片言短语,但其雄踞东南的霸主形象仍给读者相当深刻的印象。表现为制定方针时的沉着冷静与最后决策时的当机立断。赤壁之战之初,孙权就明白应战不应降,然而内部人心思降严重,更主要的是他自己也恐曹操兵势强大,所以在未有把握时不言战。及诸葛亮来游说联合击操时,他有意让一班言降的谋臣去会诸葛亮,为其进一步决策打下基础。当诸葛亮用言词激以降曹时,孙权“勃然变色而身入后堂”,这更表明他从一开始就主战不主降。后来诸葛亮申明了战胜曹操所谓百万雄师的方略,孙权便“大喜”,言“意已决,不再复议。即日起兵,共灭曹操”。然而,理论上说服他,但实际问题尚未解决,挂帅的将领还未找到。当拜周瑜为帅后,他立即拔剑破案,下令“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其决心之强,令人振奋。从以上两点看,孙权在治国安邦的风格上就显得比较稳健了。向这样的统帅建议时,就应严格论证,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才能为其所信服。
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对建议原则有了一点了解。然而,古代的谋臣与现代意义上的秘书有所不同,单从与领导的关系看:在三国时期人治主义占统治地位,谋臣与领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层,谋臣要完全服从其领导,效忠其领导,而现在的领导与秘书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是在工作中是上、下级关系。由于这一差异就导致了三国谋臣与现代秘书在建议上的一些差异,如三国中刘陶死谏汉灵帝之举若放在今天就显得不可思议了。但我们通过读《三国演义》还是能从这些谋臣身上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以指导我们秘书今天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