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恐怖电影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07:44

早期代表性作品
华语世界的第一部恐怖电影,一说是张石川导演的《无常鬼》(1913),另有一说是黎北海导演的《庄子试妻》(1913)。
《庄子试妻》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剧情影片和第一部于国外公开播映的华语电影。

《庄子试妻》剧照
《庄子试妻》取材自粤剧《庄周蝴蝶梦》中〈扇坟〉一段,描述某日庄子途经一座新坟,见一妇人在坟前摇扇,询问后,得知妇人欲将亡夫新坟扇干,以便自己早日再嫁。庄子返家后,将此事告诉妻子田氏,田氏答以守贞。后庄子欲试探田氏,便假死以待。后值田氏与一美少年谈婚论嫁,忽少年患心绞痛,田氏便欲取庄子脑髓治之,这时庄子醒来,大骂田氏。田氏羞愧自缢而亡。
《无常鬼》是一部取材自民俗的滑稽喜剧,剧中主人翁得知有新嫁人家将乘轿回娘家,便假扮无常,欲拦轿劫财。
张石川编导通俗,为早期华语电影商业化的重要人物。
1930到1950年代
这个时期因战乱及民风未开,只在上海一隅出产了少数恐怖影片。从1937至1948年间,出产了包括《鬼恋》、《夜半歌声》(1937)等十几部恐怖片,其中以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最具代表性,此片结合了好莱坞的电影风格与中国伦理精神,表现出华语恐怖电影与好莱坞之间互依互存的情况。《夜半歌声》后有1985年、1995年
两个版本。
马徐维邦被称为中国第一位恐怖大师。1905年出生。原姓徐,因入赘马家,遂改姓马徐。《夜半歌声》获好评后,他还编导了《古屋行尸记》、《冷月诗魂》、《夜半歌声续集》等恐怖片。

1960年代
1960及1970年代,港台两地盛行恐怖电影,题材上包括神怪、鬼魂、僵尸、黑色喜剧等等。
李翰祥于香港邵氏出品的《倩女幽魂》(1960),取材自《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此作“故事凄美、神秘,而有恐怖气氛,晚风废寺,阴森鬼气。李翰祥的美术、布景是一流的,幽灵幻化的曲院荷池、古刹宝塔,充满人文雅致气息。乐蒂演聂小倩,身着玄黑衣裳飘飘飞檐深院,抚琴吟诗,感怀身世,唯美浪漫中发思古幽情。姥姥的窗纸鬼影,又充满恐怖气氛。”此作于当年入围戛纳影展及戛纳电影节,甚获西方影评界的好评。
如我辈当代影迷,以前大概只知只看过徐克、程小东的《倩女幽魂》,略懂些文学的,还可能以为徐老怪的《倩女幽魂》是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中的“聂小倩”一章。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年徐克筹拍此片,本意是翻拍李翰祥拍于1960年的那部《倩女幽魂》,为此他专门跑到邵氏找方逸华小姐要原版拷贝进行观摩。
从聊斋原著中,李翰祥仅取前半部分,故事围绕聂小倩、宁采臣、燕赤霞、姥姥集中展开,背景多在兰若古寺,除了保留些许原作精彩情节外,又加进许多细节桥段,比如小倩琴挑采臣,燕大侠舞剑高歌、采臣由坊间画册得知小倩实为女鬼等等,皆引人入胜,不乏曲笔妙趣。而这些由李翰祥亲自创作出的桥段及景物布局,几乎被徐克版的《倩女幽魂》原封不动的借用。甚至李翰祥在本片中抒发的乱世情怀,亦被徐克沿袭,只是老李讲究历史实感,将《倩女幽魂》定位为明末清初,而徐克所言则是混沌乱世,有借古喻今之嫌。

1970年代
台湾四大导演李行、白景瑞、胡金铨及李翰祥合作出《喜恕哀乐》(1970)。分别以喜、恕、哀、乐为题作伦理叙事。
台湾导演姚凤磐在这个时期出产的恐怖电影,多取材自《聊斋志异》与《太平广记》。他的作品如《秋灯夜雨》、《蓝桥月冷》、《夜变》、《索命三娘》、《讨厌鬼》。
姚凤磐(1932年8月10日-2004年6月26日)他是中国电影史上首位把“鬼”拍出特色和风格的导演。他自创的鬼片风格曾在华人世界里独领风潮,姚凤磐是台湾1970年代家喻户晓的“鬼片之王”,并被当地媒体影评誉为“恐怖大师”以及“搞鬼专家”。
1976年,姚凤磐凭着一部创新的聊斋电影“秋灯夜雨”而声名大噪,日后他自编自导,并研究出新型态的鬼戏,如台湾第一部时装鬼片“鬼嫁”、“旧锁”、“夜变”,以及华人电影史上第一部时装鬼喜剧“讨厌鬼”等作品。
姚凤磐的鬼片作品“古厝夜雨”和“寒夜青灯”曾于1979年和1977年分别参加西班牙恐怖影展,多伦多影展和旧金山影展,其中“古厝夜雨”获得了西班牙恐怖影展的最佳贡献奖。
《秋灯夜雨》描述农村少女失身于负心汉,化身厉鬼复仇的故事。全片以“近百枯树,配合假雪纷飞,利用‘低调’灯火和‘冷调’灯光,巧妙运用摄影技术,不但画面美、凄凉,而且寒气迫人。又利用孩子的哭声,突破枯寂的雪野,气氛的烘托,震撼观众心灵。同时又用村姑临死前仍悬念儿子的母爱,苦心跋涉,要将孩子送交父亲,可是这时孩子的父亲,因迷惑于富家千金的钱财,忍心冻死母子,形成强烈的对照,更紧扣观众的心弦。”后鲍方导演的《画皮》(1977)即是受到此片影响。
三年后的《蓝桥月冷》(1977)“使用八轨十六声道超感声历综艺体拍制,制造音响的恐怖效果,同时在片厂造人工湖,搭建小桥,树影凄凄,”整体上获得更佳的成果。《夜变》(1979)在类型上更为丰富,有“时装的紧张、恐怖谋杀片,有鬼,有杀人狂,集吓人、悬疑、凶暴。”增加了悬疑及推理的成分。
(《夜变》是我小时候看过的第一部国语的现代鬼片,到现在回忆,有些恐怖的场景都难以忘记)
同年的《索命三娘》(1979)“以报恩为主线的恐怖片。”
王菊金导演的《六朝怪谈》(1979),改编自魏晋玄异小说,是一部三段式的电影。此片当年获得金马奖殊荣,并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大体而言,电影在台湾文化中是缺席的一环,其原因始于1970年代时,电影为台湾左翼知识份子所鄙视,随国民党政府订定的电影规范法规,进而电影普遍被视为靡靡之音,连带影响到1980年代的情况,对恐怖电影的需求转嫁到电视节目中。
香港导演桂治洪于1970至1980年代期间,导演了许多恐怖电影,较为知名的例如《蛇杀手》(1971)、《邪》(1980)等片。他的一些恐怖电影,至今被视为邪典电影的经典之作。

王钏如近照
王钏如出生在台湾台南县。1973年演出电影《早晨再见》一炮走红,后则以演出鬼片居多。1976年演出姚凤盘执导的《鬼嫁》,以她铜铃般的大眼、冷艳逼人的气质与一头瀑布般的长发,被封为台湾“鬼后”,与当时的“古典女鬼”秦梦共享齐名。她先后出演过12部鬼片,树立起个人风格,无论是《古厝夜语》、《夜变》还是《鬼嫁》、《蝴蝶谷》,也不管是古装还是时装,王钏如在电影里经常是以一头长发、一袭白衣的造型出现,她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一股厉气,女鬼扮相独具魅力。在以氤氲氛围营造见长的鬼片中,她既缥缈又肃杀的女性复仇者形象深入人心,受到广大观众喜爱。
1980年代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华语恐怖电影的一个巅峰。
1980年代的香港恐怖电影潮是随着功夫片演变而来的,《鬼打鬼》是这类型的典型产物。其次,与其它类型的融合,使得华语恐怖电影无法以单一类型涵盖。但在风格上愈来愈倾向于好莱坞风格。
《鬼打鬼》结合武打的功夫片类型,使得香港恐怖电影开启了不同于西方恐怖电影的类型。这一优势,使香港电影圈即使被好莱坞的世界化所收编,仍能维持自身的独特风格。

《僵尸道长》系列是香港恐怖片类型化的代表性作品,诸如摒住呼吸、额头上贴符咒、桃木剑趋鬼等。这种传统类型直到1991年式微,随着林正英(道长)于1997年去世,便后继无人。

《僵尸道长》剧照
香港导演徐克的第一部恐怖电影《地狱无门》(1980)融合了恐怖、科幻与黑色喜剧类型,着重于恐怖气氛的制造。徐克监制,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1986)运用新时代的叙事方式,使香港恐怖片能与西方世界接轨。

《倩女幽魂》系列共有三部,分别为《倩女幽魂》(又名〈神剑诛妖〉)、《倩女幽魂2人间道》(又名《乱世伏魔》)、《倩女幽魂3道道道》(又名《金佛喋血》),这三部影片均为徐克电影工作室出品,徐克监制,程小东导演。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人鬼之恋,再加上当时最先进的电影特技,86年的《倩女幽魂》从影片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极致!作为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创业作,该片创造了当年香港电影票房的神话。同时也使得众多片商羡慕不已,并由此掀起了争拍古装鬼片的热潮。

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此诗原无出处,大意是参考《白衣卿相诗集-别思》一诗。如果硬要说作者,则应该是《倩女幽魂》一片的编剧阮继志或监制徐克,因这首诗首出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中的一幅画上,原文应该是:“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不过在此之前,1959年李翰祥导的《倩女幽魂》,则有:“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可见徐版又改自李版。

也许是徐克对《倩女幽魂》的情结实在太深,他又于1996年推出了与日本合作的动画片《小倩》。影片融合了电影《倩女幽魂》系列的故事精华,制作精良,画面精致,该片一出,好评如潮,有人甚至将《小倩》评为香港目前为止最好的动画片!

许鞍华导演的《撞到正》(就是正好撞到了一起正就是刚好,恰好的意思,在香港新浪潮中是最为突出的一部恐怖电影,影片以一则荒谬故事嘲弄传统文化的依恋心态。《撞到正》拍于1980年,是许鞍华踏入影坛的第二作,并与1979年的《疯劫》,2001年的《幽灵人间》一起被称为许鞍华的“冤魂三部曲”,《疯劫》是无鬼的鬼片,而《撞到正》则是有鬼的笑片,两者其实是截然不同的。《疯劫》将人拍得比鬼更恐怖凶恶,《撞到正》却将鬼拍得跟人一样活泼有趣。
《疯劫》本无鬼怪,却被许鞍华拍得鬼气森森,阴沉压抑,在气氛营造上实在令观众不寒而悚,同时故事成功做到首尾连贯,细节敏锐,的确反映出错综迷离的人物关系,而且许鞍华将人性刻画得残忍邪恶,一直延续到结尾从死亡孕妇腹中取出胎儿的场面,更是邪中之邪,表现出最终的人间惨象,实令人佩服许鞍华独特的电影创作灵感!
《撞到正》反映出许鞍华的另一面,活泼淘气,生动自然,大肆发挥人性力量,以最乐观的方式展现人生乐趣,因而成为当年评价极高的一部奇趣佳作,也许,我们可称《撞到正》是“游戏之作”,而《撞到正》始终富有乐趣,强调生命的活力,以满心的欢乐驱走恶鬼,这在日后众多类型片中亦是少见的,毕竟很多导演拍鬼片都以商业绰头为主,却未能像《撞到正》那般拍出真正的人生意义,观众亦只懂得一惊一笑而找不到其他的内涵了。尽管《撞到正》是许鞍华最胡闹的一作,但无论是电影本身的水准还是对后来港产恐怖片都有极大的影响,它终归是香港鬼怪笑片的里程碑!因此,当我们看80年代的众多鬼片后,再回头对比《撞到正》,方能发现,原来大部分类型片都未脱离《撞到正》的影子,它能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华语片”,可曰实至名归!

《撞到正》剧照
1990年代
大陆在这之前,只拍摄了《夜半歌声》一部恐怖电影。自1980年代末起,才开始了恐怖电影的拍摄风潮。这一风潮下出品的电影如《黑楼孤魂》(1989)、《雾宅》(1993)。
1990年代香港电影出现了两种恐怖电影类型,除旧有的黑色喜剧外,还有社会写实片。《阴阳路》是这时期黑色喜剧的代表,它“将现代人可能遭遇的生活压力与鬼神之说加以联结,”犹如“一本现代版的《聊斋志异》。”这系列恐怖电影,“正是透视了传统鬼神观仍然支配着物质生活,并借着恐怖事件来指涉人类互动的象征性杀戮与隔阂。”《阴阳路》系列电影共拍了19部,一部不如一部,而《阴阳路》的没落也代表了香港电影进入冬季。至于同一时代另一部系列电影《古惑仔》也都是粗制滥造的产物。
社会写实类型的恐怖电影,例如《人肉叉烧包》,这类型电影“令人畏惧的不是鬼物,而是自己随时可能变成受害者的真实临场感。”
2000年以后
彭氏兄弟《见鬼》电影海报大陆于这个时期拍摄了《古镜怪谈》(2000)、《闪灵凶勐》(2001)、《天黑请闭眼》(2004)。
香港导演出产的《见鬼》(2002)以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揭示后现代恐怖电影的思想境况。导演彭氏兄弟后赴好莱坞拍摄《鬼使神差》(2007)。
台湾导演陈国富以好莱坞资金导演《双瞳》,在台湾低迷的电影市场中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导演“运用道家的传说和地方民俗文化,创造了惊奇悚栗的效果,又在高科技的配合下,突出本土化的色彩,是台湾恐怖电影新的里程碑。”陈正道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宅变》(2005),以本土资金拍摄而成,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苏照彬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诡丝》,“创造了结合科幻、惊悚、悬疑、离奇等多元素的新恐怖片类型,”是继《双瞳》后另一部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的例子都建立在跨国或跨地区合作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