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口臭一一病在脾胃; 探病机一一分型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53:24

四川老中医6217位粉丝
1楼
论口臭一一病在脾胃;  探病机一一分型治疗。
一,口臭病因探源
中医学认为,口臭,是胃病的症状之一。若要治口臭,先得治胃病。胃病,始见于《内经》邪气藏府病形篇.泛指胃的病变:如饮食不节,冷热不适,致胃气虚弱,或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等.以致胃失和降,则症见胃脘胀痛,呕吐恶心,口臭暖气……或食滞中焦, 则有脘腹痞胀,吞酸吐水,口气恶臭,便溏不爽等症。
胃胀有口臭一一胃胀一证.见于《灵枢胀论》.指腹满,胃脘胀痛,口臭不欲饮食等症。
胃热有口臭一一胃热之证,指邪热犯胃,或过食煎炒,辛燥,油腻厚味,致胃中燥热的病症,症见:口干,渴饮,嘈杂吞酸,口臭,口烂,脘灼易饥,甚至牙龈肿痛.尿赤,便结等症.
口甜有口臭一一口甜是口臭的孪生兄弟.口甜,又称口甘,《素问•奇病论》: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湿热有口臭一一承上段。”脾瘅”,古病名,亦出《素问奇病论》,指因多食肥甘,脾热(既脾胃湿热)而浊气上泛,口有甜味, 息臭苔腻之证.日久可转变为消渴(既糖尿病).治疗以芳香辟浊化湿为主,方用兰香饮子.
寒湿有口臭一一寒湿口臭,其病因多由胃寒水谷不化,致胃中初步腐熟之食糜,挟湿停聚, 脾少升精,复致胃气下降功能减弱,胃中陈留腐臭之气泛溢而成口臭之症.可用温中平胃散,燥湿健脾,去痰化浊,以升中焦清气.
寒热错杂有口臭一一寒热错杂指脾寒胃热,脾胃虚实复杂而能导致口臭之证。此证因脾寒胃热致脾,胃,肠,功能紊乱,升降失调,症见胃痞满,呕吐,肠鸣泻痢,口苦吞酸或腐恶口臭,舌苔黄腻,脉弦数。
2008-12-18 16:12回复
四川老中医6217位粉丝
2楼
二,设问,解答口臭病机:
问:口臭患者为何会口淡无味? 有时又会口酸?
答:口臭之人病由脾胃病而来,有因脾胃虚寒者.脾之运化功能减弱,脾胃消化功能就衰退,胃中水谷水湿因之停滞,胃失和降,而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则食腐之气上溢,成为口臭,脾失健运,脾不升清,故而渴不思饮,口淡无味,舌淡苔白,脉缓无力,肢软而饮食不香. 口酸亦为胃病患者的自觉症状,多见于消化不良或胆胃湿热之证。
问:口臭之人为何多不能自行觉察?
答:口为脾之外窍,为饮食物摄入之门户,兼有咀嚼食物的功能,口内舌,喉咙,会厌等协调动作而能发音讲话,口腔还包括齿,龈,腭等,下连气管,食道,因凡开口讲话,或呼吸之时,气体从口鼻二窍出入,故口也是呼吸气体出入之门户,而与鼻窍同时协助肺之呼吸, 因为口鼻呼出之气是同时进行的,鼻自然也就闻不到口气之臭,故口臭患者多不能自行觉察,而旁近之人能嗅其臭气. 检验之法, 自己可以双掌掩其口鼻,哈出口中气息, 再用鼻闻(则知臭气从食道中来) 。
问: 为何口臭的病机是胃气不降?又与脾运化有牵连?
答:胃气不降,又称胃失和降,指胃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吸收后,靠胃气的下降传导功能,将食物残渣与水分下注于小肠的动态过程。胃为水谷之海,专司受纳腐熟食物,若人饮食有节,保持胃肠间,有规律的虚实更替,则食物残留亦随胃气之降而下降小肠,于是脾能升清清, 胃能降浊. 胃之降浊与脾主升清的功能,有相反相成的配合作用。故胃中腐物残留亦如走水不腐之理而能推陈置新. 少生胃病,若脾升胃降的规律紊乱,就会发生消化系统,既脾胃的病变,而未降之浊腐气就上腾于口,发生口臭的症状。
脾之运化有二:一协胃运化水谷, 二协胃运化水湿。故中医认为脾胃为‘夫妻 “,胃病与脾在生理与病理上的关系极为密切。
问:为何口臭之人又会有口苦? 应该如何治疗?
答:口苦,多因肝胆有热, 故《伤寒论》仲师称口苦为少阳病经证之一.属实热.如: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肝胆有热, 胆汁则受热邪过度蒸滕. 因胆汁需入胃及十二指肠,以助消化, 胃受热熏,胆汁亦随之上熏于口,故口臭之人亦多见口苦。 治疗之法需审其病因病机,若主要在肝胆,以肝胆病为主证者,或兼胃症,治疗时就以肝胆为主治,而佐以治胃之药:若以胃病为主证,而兼肝胆症状,则治法主次相反.
2008-12-18 16:20回复
四川老中医6217位粉丝
3楼
问:为何口臭之人又会有口疮? 应该如何治疗?
答:口疮 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已有”民病口疮”之说.《医贯》:”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症见口腔内唇、颊、上腭等处粘膜,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溃疡面,单个或多个不等,呈椭圆形,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影响进食和吞咽.类似于阿弗他口炎等.若因实火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火上炎,薰蒸于口,则口舌生疮,治宜泻火、清心,方用导赤散加减.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炎于口,亦生口疮,治宜清热祛痰,方用二陈汤加减.若因脾肾两虚,兼有虚热者,口腔失于濡养而生口疮,治宜补脾益肾,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问:口臭与苔腻有何关联?应首选哪类方药治疗?为什么?
答:舌苔,也称舌垢,指舌上附着的苔状物.苔由胃气所生,经胃蒸脾湿上潮而成.若脏腑功能活动正常,则舌质淡红,苔薄润,津液清纯爽口,吐气如兰(指口气清新,如蕴兰花之暗香)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若脾胃失和,或兼肝失疏泄,则见病理性之舌苔增厚,病因系由于内有停痰滞湿不化,或食积残留未降,致湿阻于内,故见舌苔厚腻,津粘液浊,口中异味,口气恶臭难闻.
脾喜燥而恶湿,芳香之品可以腥脾化湿,如兰香草,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蔻等,故世界药物学家李时珍说:”土爱暖而喜芳香.” 故无论湿邪偏寒偏热,都必须选用芳香燥湿之品。
若湿阻邪深,邪从热化,选方可参湿温范例,如上焦湿温初起之藿朴夏汤,中焦温重于热之三仁汤,热重于湿之甘露消毒丹等方都采用了以芳香辟浊化湿悦脾的药物,而称化湿治法;若湿阻于内,舌苔厚腻,但邪从寒化,选方则参”十剂”.
”十剂”是方剂功能分类法之一,其中有”燥可胜湿”之法,适用于治湿阻之证,如香砂六君子汤(陈修园《时方歌括》)之治吐酸,口臭,暖气,胸腕胀痞不适等症.苍白二陈汤……等等, ”燥可胜湿” 类方剂,皆由辛温香燥之药为主,组成配方而取效.此类患者多因素体脾阳虚弱,湿邪寒化久滞中焦而伤脾,损胃, (阳气不足,无以温化,脾难升清散津,胃反不降浊邪).此类口臭胃病最喜温燥之药品.故清代经方派医家陈修园在伤寒注解中说:”水饮得温方可散……而内经所谓:”治之以兰.” 亦正是以芳香之品针对散除湿邪而言。故应用芳香温燥方药去除阴霾阴湿之邪,应视为首选.
有医学专家讲,免疫下降致脏腑功能,失调,是产生异臭化合物气体的病源微生物的根源.
而现代西药治疗口臭, 只能使用不能改善脏腑功能的抗菌化学品, 希图能缓解口臭症状,但时间一长,或随着停药就会病发如初. 所以,治病求本的中医中药就会成为大家的最佳选择。
2008-12-18 16:21回复
四川老中医6217位粉丝
4楼
三,辨证治法举例
湿热证类型
1胆郁痰扰脾胃。
主证: 口臭,苔腻微黄而干,痰多,口中不爽,夜梦易醒,脉弦数。
病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治法: 清胆胃,化痰浊。
方药: 温胆汤(《三因方》) 半夏15竹茹枳实1515陈皮12生姜10茯苓15甘草10大枣10或黄连温胆汤。(《三因条辨》) 黄连12半夏15竹茹15枳实15陈皮12生姜10茯苓15甘草10
2,湿热并重,交蒸脾胃。
主证: 口臭口干,欲饮不多,食胸脘痞胀,或有咽痛,低热不杨,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芳香化湿,清热解毒。
方药: 甘露消毒丹。
3,热重于湿,邪从热化。
主证: 口臭气粗,自觉有热气冲咽,不哈不爽,渴喜冷饮,身热多汗,身重身痛,苔黄微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泻火,燥湿健脾。
方药:苍术白虎汤加佩兰。石膏60(先煎)知母15生甘草10粳米20苍术20佩兰15
4,胃火炽盛
主证: 热冲口臭,脘灼热,牙龈红肿,干呕,便结,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方药:清胃散加味。黄连15升麻10生地20丹皮15当归12石膏80
5,脾瘅胃热
主证: 口臭口甜,气粗息热,口沾不爽,口干思饮,胸闷心烦,咽痛或唇疮,
治法: 芳香化浊,清泄热毒。
方药: 兰香饮子(《证治准绳》):石膏20,知母12,生甘草10,人参10,兰香草15,防风15,升麻10,桔梗15,连翘15,半夏15,白寇8.
寒湿类型
1,脾虚湿困
主证: 口臭,食少,萎黄消瘦,神疲乏力,痞满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温化寒湿,行气消胀。
方药: 香砂六君汤。(陈修园《时方歌括》)
2,湿阻脾虚
主证: 口臭,舌苔白厚,脉细而缓,便溏尿清,
治法: 芳香化浊,燥湿健脾
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加茯苓。源《和剂局方》
药物:藿香15苍术15陈皮12厚朴15甘草法下曲15茯苓15
3,痰湿壅滞
主证:。口臭,苔厚腻,胸胃腹胀,痰湿壅滞,阻遏气机之证,湿犯于肺则成痰成咳,湿邪积肠则泻,湿淫肤表则为粉刺或湿疹
治法: 燥湿健脾,去痰化浊。
方药:平胃二陈汤加泽泻葛根白芷。
4,脾虚胃缓 (中气下陷)
主证:。口臭,暧气呕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或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中益气,升阳散湿。
方药: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加砂仁佩兰。
5,中焦虚寒,湿从寒化。
主证:。口臭,舌苔淡白,脉沉迟,中脘虚痞,喜按喜暖。
治法: 健脾化湿,温阳暖胃。
方药: 砂半理中汤:砂仁15半夏15党参15白术20干姜12甘草10。形寒肢冷脾肾阳虚者,加:附子30,先煎一小时。
寒热错杂型
1脾寒胃热
主证: 口臭泛溢,胃脘痞胀,呕恶口苦,泛酸吐水,胃纳不佳,肠鸣腹痛,二便不调,苔薄黄腻,脉弦数。
治法: 和解脾胃,调和寒热。
方药: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15黄连10黄芩15干姜12甘草10人参15大枣10
2008-12-18 17:55回复
四川老中医6217位粉丝
5楼
兰香考
兰香草,别名,茵陈草,野薄荷……有花椒样特殊香气,味苦,性平,辛温,无毒.其芳香可醒脾除湿,去腐臭, 除口中甘味,去风湿,治腰痛,止咳散瘀.治外感发热,咽痛,跌打肿痛.治气滞胃痛……以干全草一两,水煎服.治湿疹皮肤瘙痒,鲜兰香草捣汁外敷,或煎洗患处……
查据医学书籍:
《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
《中医内料学》《中医诊断学》
《南宁药物表》《广州植物表》
《福建中草药》《广西中草药》
《中药大辞典》《植物实名图考》
(陈修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
《简明中医词典》等。
地址:四川内江威远县镇西镇
单位:《李四平中医诊所》
时间:2008年11月26日
申明:本医疗机构是国家注册机构,受法律保护,本中医师之学术论文权益,合符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提醒随意将此帖视为广告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