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龙的活动和人饲养龙的记载(龙文化的最早记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3:39
传说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左传•昭十七年》说,“太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竹书纪年》也说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显然古代东夷祖先伏羲氏族集团就是以龙作图腾。
《左传•昭二十九年》还有“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的记载;《拾遗记》也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说明夏朝还盛行着饲养龙的习俗和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
由于“龙”的种群繁盛,分布密度增高,导致了对生存条件的激烈竞争。如《易.坤》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叙述;《左传•昭十九年》也有“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的记载。
《礼•礼运》说:“鳞凤鱼龙,谓之四灵”;《庄子•列御寇》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说明人们掌握了龙的活动规律与气候有一定的联系,故把它视为灵物。
(二)龙的神话和圣化(龙文化的神话传说)
《淮南子•览冥篇》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滛水。”由于全新世冰后期出现的高温期,导致“火爁炎而不灭”的原始森林大火灾,以及因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又形成数千年的“水浩洋而不息”的海侵。人类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代,恰又是龙这种动物繁盛和称霸于水域的时代,“杀黑龙以济冀州”也就成为人类生存竞争的愿望和必要的措施。故至今仍有龙年不吉多灾的传说。
既然龙的种群繁盛,又凶猛可怖,其它动物和人类随时都可能遭受袭击,那么,由于梦寐或条件反射泛化而产生的附会和类似联想,自然应运而生。故《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既反映出龙的威慑性;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恐惧和崇拜心理,对龙和帝王的神化。
由于黄帝这个氏族集团的祖先也是以龙作图腾,故《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进而将帝王和龙两位一体化,增加了帝王的威严。
之后对龙和帝王一体化的神化越来越盛行。如《史记•高祖纪》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说:“鲧死三岁不离,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拾遗记》说,“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泥于后”。
唐代以后,龙的神话与小说结合形成神话小说,龙的观念又向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和民俗文化场渗透,如唐朝李威的小说《柳毅》中柳毅为龙女传书,根据这个故事,又演化出唐末的《灵应传》,五代的《异录记》、《续玄怪录》、《博异志》等类似神话故事来。而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卷418条又据以引出《梁四公记》说:“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六,深有百余尺……盖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珠藏,小龙千数卫护此珠。”于是,龙王称谓开始载入古籍。
《异录记》卷五说:“海龙王宅……四面海水粘浊,此水清。无风而浪高数丈,舟船不敢辄进……夜中远望此水上,红光如日,方百余里,上与天连,船人相传龙王宫在此下矣。”又把原生态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构成新的次生态神话。
大概是受《柳毅》的故事和《太平广记》等的启发,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又演变出:孙悟空大闹东海,龙王敖广被迫献出定海神珍(如意金箍棒);魏征梦斩泾海龙王;祭赛国碧波潭万圣龙王盗舍利等故事来。《封神演义》又提到哪吒闹海,打死小龙王敖炳,抽出龙筋作腰带;大败老龙王敖光,拔其龙鳞。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的演变,是对自汉朝以来象征皇权的神龙的蔑视,实质上是对封建帝王的蔑视和贬斥。于是龙又被分为善龙与恶龙两种,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与怨忿。
本文转自【中华昌龙网】:http://www.ccler.com/longwenhua/longdeqiyuan/200712584978246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