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知孝道,才能创造祥和的家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4:31
             般若能除一切苦,
  对治愚痴离苦途,
  心清念善无明灭,
  上登彼岸轮回除。  般若乃智慧,是断一切惑之法,所有一切世间的十善业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等,都是由般若波罗蜜而来,经过般若波罗蜜的引导精进,才能使大家离苦得乐。般若,就是要大家看一切事、一切物,当下就知道它是会变的,不是永恒的,随时要用无常、空、无我的观点来看一切。
  般若波罗蜜,也就是无相、无我,这就是从基本的观法无我,观行无常而来,知道任何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因果串连而成,如果能用这种观念,这种般若的眼睛来看这凡尘的一切人与事,就可以对治自己的烦恼,同时也可广渡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慈悲了,因此,慈悲与智慧,必定是相连、相应的。
  没有般若,即使修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也只是修世间的有漏善法,而非无漏解脱的佛法圣道,这就无法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因此,观念的指导以及认识的分别,必定要靠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波罗蜜等于是六波罗蜜中的指北针,六波罗蜜是菩萨道,菩萨道是庄严佛道的,用甚么来庄严佛道呢?就是用福用慧,福慧圆满,就是佛果的圆满,简言之,六波罗蜜就是福德资粮,以及智慧资粮之根本。
         难分难舍难释怀,
  怨他叹己难自在,
  不知自己何面目,
  迷颠娑婆惹尘埃。
  天下众生,有几人能说是了解自己的,若有,今日之社稷就不会有如此的暴戾、血腥,包括自己的害怕与痛苦。因为人们害怕失落,即佛家所言的「爱别离苦」。
  相信大家都期望所拥有一切美好能恒常不变,却忽略了无常随时会降临;无常是自然的变化,不是任何人所能改变,既如此,人就应该有此体认,要先知道与自己难分难舍的是什么,然后,思考这些事物果真是如此不可失或不可离吗?
  懂得当舍即舍的人,自然能逃脱事物的牵绊所起之无明,也才能避免无常迅速却走不开也放不下而自惹痛苦。此是谓「了解自己」之道,愿修者都能有所体悟,了解自己便能活得自由自在了。
            涵修养性贵平和,
  宁静心灵幸福得,
  求道学佛圣道行,
  浩然正气耀天河。
  世人今日所置身的,是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竞争激烈的环境,放眼所见,都是紧张忙碌的人;在气质上,总觉得缺少一份平和怡悦的素养,多的是那种随同财势而来的凌人盛气与傲慢,不禁要问: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如果只有外在物质上的餍足,却少了内心的宁适,是不是就可算圆满呢?
  世人各自努力,追求人生幸福,是理所当然,然非仅仅是有那些可得而见的物资上的富足,而不去求心灵那份安宁,就可称得上幸福的。
  显然,世人如果想掌握人生幸福的金钥,首先得明白平和心灵的价值,认识宁静精神的效用。例如:对人的和悦态度,对事的冷静心智,遇挫折阻碍时的忍耐与毅力??????等。
  平和心灵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增进一个人智慧的力量,一颗宁静平和的心,跟一副聪明有能力的头脑,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的心理条件,是建立于稳定的情绪,有了它,才能避免一切外在事物的干扰,超越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否则,一遇挫折便心浮气燥,稍有阻碍就会产生不安定感,若如此,尽管你才能再卓越,也难有大成就。
  思想的庞大力量,唯有从冷静的心灵才会发挥出来,一颗焦急烦躁的心,是产生不出理智与判断,所以说,平和的心是一切伟大意念构成的母体。平和显然是控制世人万有的诀窍所在,世界原来平和宁谧的,之所以阮陧不安,喧嚣扰攘,问题就是因世人不修平和之心。
  今日,既使用科学的角度来看,也会发现宇宙存在的原则,就是平和,万物衍生的原理,亦是平和;有平和始见力量,旋风狂飙的力量,是来自一处平和宁谧的中心,大自然如此,其它万事万物皆如此。
  以人来说,平和更是内在实力的根源,和大有作为的前提。生命的圆度,来自平和,是故,高度的修养,显示在平和气度上,平和不是缓慢而是舒徐;不是松弛而是稳健;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真正的大无为也。
  盼修者能以平和的心灵,来带动社稷的和乐与安宁,创造出人间净土,大同境地。
            淡泊名利少烦恼,
  贪念不生更加妙,
  世井俗事放下心,
  无牵无挂修行好。
  自我的向上提升,是人类最基本的心性,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人类文化的光辉层面,也都经由提升自我而创造出来的成果。
  宗教的普化,洗涤沉沦的人心能向上,无论是出世或入世,都期盼能超脱四生六道的轮回,永住涅盘静境,由凡入圣,同参天地,与日月同流,与寰宇同在,这是自我提升至极的圣者境界,然而,这一切的期盼,都须能坚持于修持之路。
  能深悟修道之根,不在于佛理圣道的追求入手,也不在于修行时日的长短,而是建立于自己力行向上提升的功夫上,不依傍外力,而靠自己来求得实证实悟,由悟来超凡入圣。
  人生整个历程,不外乎生、老、病、死、苦,似乎看不到快乐,其实这都是自己内心的沉沦所引发之苦,任何一个阶段过程都具有其乐在,只因不能悟透其道,而惑于表相,追求虚假之幸福而四处流浪,所以认为是苦,因之,唯有努力于修行中,不要眷恋于人生的生、老、病、死、苦,才能求得解脱。
  求道、修道的努力后,虽言不能立即证悟,不能达于圣贤,亦不失为君子。如果其愿能同流合污,堕落自己,无仁无义,那也只是徒具人形而已,空走了这一趟路程。
  期盼天下众生,能好好体悟,趁早立下宏愿,自我心灵层次的向上提升,往圣道之路迈进,才有机会脱离众生道之轮回苦。
        悟彻玄妙早了缘,
      启开大智学圣贤,
  圣道传化醒迷颠,
  同德匡扶道自然。
  死生不息息中生,
  六道轮回恩怨明,
  了却人间多少事,
  适时顿悟急修行。
  今已入末世,一切变化令人措手不及,世宇的动荡,天灾人祸的频传,一再的警示世人,及早省悟,只可惜世人仍然未能了悟,沉溺于尘烟之中;看看现今世间,处处是为了争夺名利而远抛道德,造就了社会失序,人心不安。自然生态破坏了,宇宙起变化,受苦的还是天下苍生,但,人类还是执迷不悟,只顾眼前的利益,大肆破坏,真是贪小失大,这岂是智者之所当为?
  人与天、地合称三才,人居中,能顶天立地,是何等神圣宝贵的生命,但有此宝贵的身躯生命,却只知用于争一己之利益,却不知及早修身,真是可惜呀!人生于世,最怕的是贪求过多,因为贪则心生烦,求者必有苦来缠,人生若活在时时心烦、日日痛苦 ( 求不得,得而患失 ) 的环境里,那人身虽难得,但又有何意义?
  真正幸福的人生,建立于知感恩之心,即是要有服务之人生观,施比受不是更有福,更快乐吗?人累世以来,从社会各方面所得到的,包含食、衣、住、行、育、乐等等,可说是太多太多了,但是懂得对社会之回馈又有多少?
  再从家庭亲情伦理的角度来剖析,人身受父母养育教导之宏恩,但不知为人子女者又回报了多少给父母?身受恩泽而却不知报恩者,都是一种业债,人人身上包袱是愈背愈重,但又有几人能了悟而抛离私利之争?
  迷颠之众生,应该及早醒悟而用实际之孝敬、服务,来加以回报和消业;语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无异告诉大众;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今日我们受惠于前人,享受前人留下之成果,今天亦应为后人留点东西让后人能继续乘凉,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今天,知道发心助人,累积功德,一来是为自己了脱业障纠缠,以断轮回路,另一方面是在为子孙撑开无形的保护伞,福荫子孙避灾殃,这岂不是最美好的人生。
  愿有缘者能有所体悟,苦海沉浮何时了,死生不息乃痛苦事,悟此玄妙早修身,将虚幻之名利远抛离,唯有知恩感恩,以服务行功立德,方能自业自消,自造天堂乐境。
            劬劳永念报亲恩,
  奉养终年世所尊,
  菽水承欢循子道,
  苍天感应出贤孙。
  清贫自守孝椿萱,
  终日勤劳勿怨言,
  仰慕双亲惟子职,
  望云仁杰孝感天。
  奉劝世人要事亲,
  椿萱不敬敬何人,
  若知行孝劬劳报,
  天地神只亦感仁。
  题偈三首,提醒为人子女者,应承念父母养育之恩,能终年好好奉养父母者,将为世人所尊敬,虽是以菽水承欢膝下,但遵行为人子之道,总会感动上苍而得福荫子孙。如唐朝之贤人狄仁杰,时时念着家中的父母,望云而思亲,充份表现仰慕双亲之情也。人,本应事奉双亲,此为人子之责,父母不敬,不知要敬何人,若知行孝以报答养育之恩,天地仙佛圣神亦受感佩而常加护佑。
  「孝道」本为人子应遵循尽职,但,世风日下,如今能承欢膝下而养其老者已少之又少,就因如此,所以家庭悲剧上演不断,社会风气日益沉沦,这都是世人不知行「孝道」以匡伦理之结果。现在不知孝敬父母,又怎能以身教引导子女遵循,养成长幼有序的伦常性格,不能养成此性格,最后被子女所遗弃实为自食恶果。
  所以奉劝世人,为人知孝道,才能创造祥和的家庭,能建立温馨祥和的家庭,才不必为后代子孙操心烦忧,善因自有福报来享,恶因难逃恶果来牵肠挂肚。
  盼世人多省思,莫贪图自己享乐而弃父母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