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保护过度反受其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39:57
 21世纪经济报道 徐锋 北京报道 2010-11-12 16:11:13   《21世纪》:1996年打算进军汽车业时,当时汽车产业是怎么一个现状,如何评价这种现状?
李书福:当时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控制很强,中国自主汽车制造能力薄弱,技术含量很低。合资品牌制造的汽车展具主导地位,汽车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非常高,中国整个汽车产业格局非常凌乱。这种状况呼唤着中国自主汽车的发展,但自主造车环境很差,主要是观念上难于突破,觉得中国自己造车是不可能的事。
《21世纪》:你如何评价中国汽车市场从1980-2000年这二十年的沉寂?
李书福:沉寂来自于观念的束缚和体制的僵硬,也来自于对中国汽车广泛进入家庭前景的悲观,说到底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汽车产业发展规律认识得不够。
《21世纪》:近十年来,哪些因素和条件刺激了汽车市场的迅速增长?
李书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老百姓对便利出行的需求爆发性增长,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资源的优惠配置提供了最大的可能,还有中国汽车人对自主造车的执着追求。
《21世纪》: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近十年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李书福:合资品牌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和管理理念,培育了市场的发展。自主品牌促进了民族汽车工业的技术含量,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21世纪》: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否只是一个个案,中国有是否到了海外收购的黄金期?
李书福:早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前,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海外并购,但主要局限于资源等传统领域,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中国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参与全球资源重组的一个优秀案例。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各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多领域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资源重组。
《21世纪》:中国大型海外收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吉利能够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是否跟中国汽车产业适度开放,和产业国际形象比较好有关系?
李书福:中国汽车市场早就对外敞开大门,对我们现在需要广泛地走出去,合纵连横,后来居上。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整个中国国民的共同努力。
《21世纪》:你通过对中国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比较,感觉他们在中国的各自优劣势是什么?
李书福:中国企业有中国大市场的支撑,有中国不断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拥有很大的潜力,同时机制比较灵活,敢于突破传统。跨国公司在技术积累、品牌塑造和管理上拥有一定优势。
《21世纪》:“市场换技术”有人说是失败的,你这么认为吗?目前是否到了给这个战略盖棺定论的时候?
李书福:这个战略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中国市场还是应该允许各种形式的汽车企业充分自由发展。
《21世纪》:市场换技术规定的50:50的合资比例底线,现在是否到了可以放开的时候?为什么?
李书福:开放是迟早的事情,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充分的市场竞争是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保护过度会反受其害。
《21世纪》:中国已经开始启动,旨在弯道超车的电动车发展战略,近十年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在培育电动车市场时值得借鉴和继承?
李书福:要先有市场需求,产品才会普及。要有技术积累,公司才会处于领先地位。要避免一窝蜂,要有协调和协同,产业才会跟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