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堪布卡塔仁波切开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3:12:56

转识成智  堪布卡塔仁波切开示

(2009-05-20 15:39:01)转载 标签:

噶举派

杂谈

分类: 大德开示

转识成智

堪布卡塔仁波切开示


    一切法门都是断烦恼、开智慧的方法,都是为了转众生迷妄的意识成为佛的
智慧。

    但烦恼真能转化成智慧吗?先来看一些转识成智的例子。

    佛陀是完全开悟的觉者,净除了一切烦恼,具足了圆满的智慧;或以菩萨为
例,菩萨在登地以後,亦能依其高深的觉悟和定力,转烦恼成为般若智慧;此
外,当一个人的修持达到四瑜迦的第二阶段—离戏瑜咖时,也能够净除诸烦恼毒
而发出智慧,由这些圣者的成就可知,转识成智是绝对可能的,而这些成就者正
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因为我们还是凡夫,无法即刻将烦恼转化成为智慧,而籍著
效法佛菩萨的行径,便必定能逐渐达到开悟的境界。

    然而要转烦恼成为智慧,首先必须认清烦恼是什麽,这就好比要惩罚小偷,
就得先要捉到人才行一样,如果人都提不到,那根本谈不上惩罚了,同样的道
理,没有认清烦恼是什麽,也就无法对症下药而将它转化成智慧了。

    烦恼是很奇怪的,如果你完全放纵它,丝毫不加以约束的话,那它会变得强
大无比而无法控制,但如果你愿意修持佛法予以对治的话,这些烦恼就会变得不
实在,一点威力也没有了,所以烦恼有没有威力,完全决定在我们有没有修行。

    众生都正受着种种的苦难、争斗与不和,然而痛苦的根源,就是对烦恼的放
纵,烦恼毒能使国家社会产生仇恨与不祥和的气氛,但若我们能修持对治的法
门,烦恼便失去影响力了,因为它们根本是不实在的,烦恼不但不实在,更不是
永远不变的,它们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我们能修持适当的法门,就能改变它,
减弱它的威力,此外,经由修行,我们不但能将自己的烦恼转化成为智慧而得解
脱,并且还能将这种种的方法分享给别人,就像诸佛上师传授三乘佛法给我们一
样,使别人也能转烦恼成智慧,解脱轮回。

    大致上来说,烦恼有五种,称为五毒,分别是:贪、嗔、痴、慢、嫉,当然
事实上还能分得更细,这五种不过是最普遍、最常被提及的,导致众生受尽各种
苦难的,就是这五毒烦恼,这些烦恼甚至会给国家带来苦难,有时连其他的国家
也会跟着遭受不幸,最好的例子就是历史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战争,所以五毒烦
恼是很危险的,它们能为害的范围大到整个世界,并不只是小小的一个家庭或个
人而已,此外,众生堕入轮回,亦是因为这些烦恼所致,五毒烦恼对我们的影响
并非仅是一点点而已,其影响已是无穷无量的累积,所以我们常说从「无始」以
来,亦就是这个原因,由於五毒烦恼,我们累积了无量的恶业和习气,故始终在
轮回中不断的受生。

    五毒烦恼的生起是需要外缘的,它不是凭空出现的,烦恼必须在各种因缘条
件配合之下才会生起,这些外缘包括五大和五蕴。

    五大为地、水、火、风、空。无论体内体外,都有五大的存在,就体内而
言,任何坚硬、固体的物质属於地大,而体内水份和湿气属水大,体温的属人
大,呼吸气息属风大,而体内的空间则属空大。

    在五蕴方面:任何有形像、有形体的东西皆为色蕴,而感觉四周环境的知觉
为受蕴,分别敌友、好坏和善恶的为想蕴,对自己认为是好的事物产生贪著,对
坏的产生排斥,甚至加以摧毁的是行蕴,觉知前四蕴之存在的是为识蕴。

    谈到防止五毒烦恼的方法,以小乘来说,小乘的观念是以远离五毒的方式来
防止烦恼的生起,也就是远离产生烦恼的原因。根据小乘的观念,所有引起我们
产生五毒的缘,都被视为疾病,小乘行者十分谨慎地避免和病源接近,以防疾病
的传染,而如果自己已染有「疾病」的话,他们也会加以防护,以免将疾病传染
给别人,总之,小乘主要就是远离产生烦恼的所有因素。

    大乘的观念则是将烦恼产生的因转化成智慧,而在密宗的观念里,一切导致
烦恼的情况或因素,甚至连烦恼的本身,都被用来作为获致开悟的途径。

    大乘的修行人,都为利益一切有情而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他们一刻也不会忘
记要帮助众生得离苦,令众生成佛,这种利益众生的心愿是修行人应常谨记在心
的,修行人就好像一个立志行医济世的人一样,立志行医的人明白自己的目标,
是要救护那些生病受苦的人,因此当他完成医学的学业时,便会从事利益病人的
工作,反之若一个学医多年的人,一旦见到病人却逃之夭夭,那他所有的知识便
没有多大的用处了,所以修行人要心怀众生,使修行的成就能发挥作用,这样才
称得上是大乘的行者。

    就一个明了修行之法,并生起坚定信念要救度众生的大乘行者而言,当他快
乐的时候,并不会把众生遗忘,他会祈祷一切众生都能和他一样快乐、一样免於
任何苦难,这即是大乘菩萨道的转识成智之法,处於快乐舒适的状况时,若仍能
心系众生,为众生祈福,自然就能转化心中对喜乐的贪执,并能克服自私的心。

    身为一个众生,即使是大乘的修行人,也仍然会遭受诸种的逆境、疾病与苦
难,但是依照大乘菩萨道的观念,逆境不会带来沮丧,大乘人也不会期望从苦难
中解脱痊愈,他会祈愿无论任何的痛苦不幸的遭遇,都能代换众生所有的苦难,
使众生因此能免於一切痛苦,虽然这个想法并不会消除现有的疾病或痛苦,但却
能消除内心的沮丧,通常人在遭受逆境时,会抱怨发怒,而事实上根本没有什麽
好生气埋怨的,相反地,我们应以接纳的心情,来代替不满和烦闷,而心中期望
众生都能因此而免除一切痛苦,这就是转识成智。

    此外,我们必须牢记:小乘、大乘和金刚乘是分不开的,这些分别的目的不
是要引领修行人走向不同的结果,每个人契合的法门会根据其能力和信心而有所
不同的,如果你对佛法仍不够了解,那麽就必须从小乘开始,小乘是基础,是绝
对不容忽视的,佛陀乃是以随机教化的方式来利益众生,使每个众生都能循序渐
进的走向开悟之境。

    有许多人看不起小乘,认为小乘是粗浅的法门,因此不在乎小乘法门,他们
要修最高深的金刚乘,甚至还有人以为修金刚乘能成就另一种不同的佛果,事实
上,修行的最究竟成就只有一种,就是成佛。

    但为什麽有这样的修行次第呢?

    这是因为每个人根器都不相同,就像这里有很多人,而每个人的年龄也都不
尽相同,有的年轻、有的年老,有些则是中年人,同样的,根器(或说修行能力)
也是从小乘而至大乘循序渐进地发展出来的,这就如同每个人都一定要从出生婴
儿时期开始成长一样,然而最後的觉悟则必是相同的。修行人对於佛法这种次第
阶段必须完全明了,了解了这些基本的道理,那麽无论修行小乘、大乘或金刚乘
都会比较容易。

    大乘行者修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为众生带来喜乐,为众生承受苦难。大乘的修行人因为明了空性的道理,知道三
界虚幻,所以他们能无畏无惧,毫不倦怠地利益众生,他们的菩萨道充满了喜悦
和快乐,他们甚至不羡慕更高的觉悟境界,只愿不离众生,解救众生,他们早已
不将自身福祉放在心上,这就是明了空性,发大悲心的菩萨心肠。

    接下来谈到金刚乘。在金刚乘中,所有的烦恼皆被视为智慧,金刚乘行者将
整个轮回观想为本尊的坛城,观一切众生为本尊,因此,便毫无任何妄念去分别
什麽是清净的,什麽是肮脏的,因为一切事物都已然清净无暇了,同时也没有必
要去思考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坏的,因为一切都是美好的,透过这样的观想,便
能逐渐将五毒烦恼转化成为智慧。

    要产生烦恼,则必须有五大、五蕴和五毒的配合才可。

    首先我们来谈谈五大,我想再强调一次,五大并不只存在於我们体内而已,
它们是充满宇宙之中的,我们只是五大的一部份而已。

    根据金刚乘的教法,了悟地大的本质後,地大即是五方佛母之一的「洛卡那
佛母」,因此宇宙中的一切地大便不再是不清净的了;同样的,了悟水大的本质
後,它也不再是平凡的水大了,而是「玛嘛基佛母」,了悟火大的本质後,火大
即是「文达惹.瓦西尼佛母」,了悟风大的本质後,风大亦不再是平常吸进呼出
的气息了,而是「三昧耶佛母」,了悟空大的本质後,空大也不再是平常的空大
了,而是「达威须瓦利佛母」,当然我们现在无法真正地了解这种道理,但这仍
然是一个基本的领悟。

    在谈到中阴身时,曾提到本尊( 特别是五方佛) 的显现,我们都以为本尊是
由外而来的,但事实上本尊就是我们自己,自身即是诸佛本尊,你之所以会感觉
他们是外在的显现,是因为你有分别相对的心态,譬如分自我和他人、好和坏、
大和小……等等,在根本上五方佛即是自身之五蕴,你若能体悟到五蕴之自然清
净的本性的话,五蕴就不再是五蕴,而是五方佛了,就像五大为五方佛母一样。

    五蕴之首为色蕴,色蕴的本质乃为毗卢遮那佛,因此毗卢遮那佛不是外在的,
他是自身的色蕴,受蕴的本质是阿阙昆佛,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份,同样的,想
蕴的本质是宝生佛,行蕴是阿弥陀佛,识蕴为不空成就佛,因此在中阴身时,诸
佛本尊的化现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化现,二者亳无分别,但如果我们没有确认那正
是自身的本质,而作许多妄想分别的话,那就是愚痴迷惑了。

    你可能无法了解五方佛如何显现?你如何能见到他们?为什麽他们就是你自
己?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由你自己来看你自己。你在做梦的时候,看到
自己和别人聊天或是在散步等等,但是当你醒来後,才发觉其实并没有和别人聊
天或散步,只是自己对自己说话而已,所以我们在中阴身的境界中,面对诸种景
象时,若能洞悉这一切的本质的话,这就是你能解脱的原因了。

    在究竟实相中,一切都是清净的,如果我们明了万物的清净本性,就没有什
麽需要被清除了,甚至於会带给个人乃至世界许多苦难不幸的五毒烦恼,事实上
都是智慧。

    无明是最具威力的「毒」,它能使众生产生妄想而无法觉悟万法之清净实
相,但事实上,无明即是五智之一的「法界体性智」,所以没有什麽所谓的无
明,一切就在於我们是不是能了悟其清净的本性,此乃唯一的关键,除此无他。
同样的,嗔恨之毒是十分难以忍受的,但如果我们能体悟嗔的本质,就能明了它
即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一种无所不知的智慧,就像一面镜子,一切事物
都能在镜上显现出来,而不需藉助其它东西来显现影像,譬如只要你站到镜子
前,你的脸孔马上就会出现在镜子里,大圆镜智的境界是遍知一切的,它即是嗔
的清净本性。

    贪能使众生堕入饿鬼道,但若能明了贪的本质,它便不再是烦恼毒了,而是
「平等性智」,有了这种智慧,你便能视一切万法皆为清净,超越平凡心识的相
对和分别,而到达一种平等无别的境界。执著会使众生堕入人道,受生、老、病、
死、怨憎会、求不得及爱别离等种种痛苦,然而若明了了执著的本质,便能了悟
它即是「妙观察智」。而嫉妒之心能使众生堕入阿修罗道,它的本质却是「成所
作智」,在成所作智之境,你能实现一切众生愿望,提供一切他们所需要的。你
也许会奇怪,「我慢」呢?事实上一旦我们产生了智慧,超越了相对分别的心态,
就根本没有所谓「我」了,那来的自大傲慢呢?

    在究竟的层次上,五大、五蕴和五毒的本质各为五方佛母、五方佛和五智,
这也就是金刚乘的修行观念,但要如何修持才能达至这样的境界呢?修行人要注
意到,如果心中仍然厌恶轮回的污秽,而贪恋涅盘的清净的话,那就仍然不能了
解金刚乘的修行,因为金刚乘的修行是要超越相对之心,而我们若视轮回为污
秽、涅盘为清净的话,就已经产生了相对之心了。

    同样的,如果我们觉得男身本尊比较具威力,而女身本尊比较柔弱的话,那
我们也不是遵照金刚乘教法修行的行者,我们只不过是依照着自己的分别妄想在
修而已,因为感觉男性强壮、女性柔弱的心态,即是相对分别的心境。

    在金刚乘的修行中,任何有形的、形而下的事物,都被视为觉悟之阳性能量,
而任何虚幻、形而上的.则被视为觉悟之阴性能量,为了将此两者形象化,在金
刚乘的某些佛像彩绘或塑像中,有时我们可以看到男身本尊与女身本尊作性交结
合的双身相,许多人就很容易因此而误解它的意义,以为性关系可以导致开悟,
然而事实上,如果性交能导致开悟的话,那就所有的众生早就成佛了,因为众生
不是都一直沈溺在性欲的喜乐当中吗?但众生却从未曾因此而了悟原始本然的佛
性,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性交就是金刚乘的修行之道,这些双身本尊的形像乃是开
悟之阴阳两种能量的象徵。

    你若能明白这种种道理,就能很正确地修持金刚乘。当你在打坐的时候,你
可以观想无论你身在何处,那里即是一佛净土,而自身即是本尊,记住,不要认
为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事实上此地非净土,自己也不是本尊,要知
道只要你坚信这儿是净土,它就是净土,只要你认定自身即为本尊,你就是本尊,
这并不是捏造的妄言,而是符合佛法的真实语,因为藉此你可尝试着认出你的本
来面目!而这正是超越相对分别之执著心境的金刚乘法门。

    金刚乘十分高深,威力也十分强大!但我们都是初学者,故应该依照自己的
根性来修,修金刚乘,第一步就是要明了我们自心究竟的本性,经过上师在自心
本性上的引导後,我们便可开始修习金刚乘基础法门,切记!不要滞留於「主客、
自他、好坏」的分别对待中,初学者一定会生起许多的烦恼妄想,但若能适当地
运用对治之法,一切就会比较简单,这有效的对治法就是不要对妄念下辨断,不
要因辨断它是好的,就贪执,不好的,就压抑,若烦恼妄念生起,在当下就直观
其本性,不要去作分辨。

    这种直观的能力,即是经由修习「直观自心」的禅定而来,如果你常修此
法,就能明白直观妄念之本性的意义,当念头生起,直观它的本性,不作任何辨
断,念头会立刻消失,这就是转识成智之法,就像用手在水面上写字一样,当你
手离开水面时,字亦立刻消逝了,同样的,当心中生起烦恼妄念时,如果贪执和
压抑皆离开,烦恼妄念也就消失了,然而毕竟我们都仍有习气,烦恼妄念随时都
会出现,但应试著去不执著、不拒绝,而直观它的原来面目。


 

转识成智??堪布卡塔仁波切开示 波卡仁波切开示 禅修时生起的念头之对治 —— 堪布卡塔仁波切开示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的“金刚经”1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的“金刚经”2 道 丹迥·冉那班杂仁波切开示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出离与虔诚 突托仁波切开示——“行者”之真义 頂果欽哲仁波切开示:言语何用? 所说皆废话----- 第一世卡卢仁波切开示?——?烦恼是空性 頂果欽哲仁波切开示:言语何用? 所说皆废话----- 嘎玛仁波切开示:让爱长久之法 转苦乐为道的指示——第三世多珠千仁波切开示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开示文集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开示文集 宁玛巴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息、增、怀、诛的最高成就 -- 心地家园 山法闭关教言/证悟历程—漫游者道歌---乔美仁波切开示- . 宁玛巴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息、增、怀、诛的最高成 (2009-07-20 09:47:06)转载标签: 杂谈 慈悲心的观修--慈成加参仁波切开示 - 『密宗论坛』 - 地藏缘论坛 佛教人气社区 佛友网... 市里切开水果的陷阱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四法印于北大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念六字大明咒 山法闭关教言/证悟历程—漫游者道歌1---乔美仁波切开示- 佛教百科_如意书房 中国最专业的... 超市里切开水果的陷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