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学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8:33

《想北平》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作者对北平特点的描写,感悟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眷恋深情。

2、学习体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特点。

3、通过学习,掌握细节描写这种写作方式。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对文章以“情感”为线索的把握。

难点:从北平特点的描写中,体味出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

三、【学习导航】

(一)散文知识储备

1、单元总序: 在文学作品中,散文是与(        )(       ) (      )并列的一种重要的体裁。它可以(    )可以(    )也可以(   );小品、随笔、游记、短评、杂感、序跋、书信、日记、回忆录等等都属于散文这个范畴。比之于其他体裁,散文的写作更为灵活、自由,更能凸显作者的个性。

2、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    )描摹社会生活中的(   )、(   )、(   )、(   ),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3、散文的特点是(      )而(     )。其中(     )既指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都可以;又指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烘托、比喻手法等;也指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而(     )则指(      )集中而鲜明。

4、散文的分类:叙事抒情散文、抒情叙事散文、议论(哲理)散文。

5、散文是有线索的。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散文可以以(    )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   )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     )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6、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     )(      )(      )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7、散文的语言特点:(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4)诙谐幽默(辛辣讽刺)

8、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 借古讽今、 、欲扬先抑、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以小见大、烘托、对比、 虚实相生、 象征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

(二)《想北平》知识准备

(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负( gu ) 菜( pu ) 贴( zhan ) 合( nian ) 嫩( xian ) 廿七( nian )   匀( tiao ) 刹海( shi )  杀( kui ) 然( you ) 

(2)、文学常识填表空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 _____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 ______》、《 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______》,短篇小说《___________》,剧本《_________》、《_________》等,老舍以写长篇小说和剧本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_________》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预读课文

(1)标题中的“想”可不可以换成“写”?读完全文后写出你的看法。

 

(2)读2-3段,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在文中圈划出表现作者对北平感情的句子,并写在下面:

 

 

(3)课文中哪几段写北平特点?

(4)读4-7段,北平是历史文化古城,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写北平特点时选取了有关北平的哪些材料来写北平特点的?这些材料的特点是什么?

选取的材料有:

 

 

 

(5)读了本文以后,你认为本文在写作方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四、【学习总结】

 

五、【学习拓展】

1、评析文章

说不出

——读老舍的《想北平》

北京作为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它曾经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歌咏与赞美!“伟大”、“辉煌”与“悠久”等醒目的字眼好像就天生地与它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则显得相当简略、朴素和平实。它既没有雄伟建筑和迷人景色的尽情描绘,也没有浪漫情感的大声抒发,甚至也没有使用什么溢美之词。然而,老舍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却在那“想”与“说不出”间得到了真切的表达。

“想”作为一个常见的动词,它在老舍的《想北平》中主要是“想念”和“怀念”的意思。这一“想”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日思夜想般的眷恋。我们知道,老舍的《想北平》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一九三六年。一九三六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而写下了这篇散文。可以说,与“北平特辑”(共出了三辑)里的所有征文一样,老舍的《想北平》是对北平及其文化的一种回忆、关怀和眷恋;与这些征文中的大部分不同,老舍的《想北平》则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在背井离乡的情况下对于故乡的思念。故乡有他熟悉的身影,有他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有他流淌在血液里的骨肉情感;距离以及将要来临的危机则使他产生了一种永远失去而不能谋面的痛苦和焦虑。

有时,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的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在《想北平》中,他就反反复复地诉说了自己的“说不出”。他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在这里,老舍首先将北平比作母亲,他感到了自己的心灵已经与作为母体的北平粘合在了一起,“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很显然,这样亲密的关系与感情是不能够完全用言语来表达的。然而,作者并不是不想表达,他倒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放声歌唱的诗人,并“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而他之所以不能成为一个诗人,不能道出那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情,原因即在于这座北方的古城已经造就了他那诚实、厚道的性格与脾气。他又怎么能够说得出呢?

可是又不尽然。爱虽然不能大声喊出,溢美之词也想不出几个,但朴实的老舍还是在情感的痴迷之中娓娓道出了北平的好处。固然,三十年代的北平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城市,尽管它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西化,但由于长期的都城身份和频繁的军阀混战,它主要还是一个传统形态的城市社会。在老舍的眼里,中国的上海和天津不能与它相比,欧洲的伦敦和巴黎等城也与它不同, 它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家”的感觉。它的布局“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不但能使人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能让人心中感到快乐与安适;它在人为中又显示着自然,既有完全的设备,又给人以空闲和自由;特别是这个都城中的园林菜圃、花草瓜果,不仅使贫寒的老舍能够享受到物质上的“清福”,而且还使他得到了“悠然见南山”的精神之乐。这样的一个“家”,多么可爱,又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惬意< 可是它,它即将遭到倭寇的践踏,就要失去它原有的情调和“健康”,这又怎能不让人担心与痛心呢;所以,当老舍最后发出“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时候,我们不仅感到了作者感情的浓烈与急切,而且还看到了他心灵的颤栗与伤痛。那里有泪,也有血!

2、课文连接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 ,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