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163师489团3连老兵边境行记事(续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55:24

随163师489团3连老兵边境行记事(续三)

(2007-11-04 19:00:07)转载 标签:

军事/谈兵

 


六、别梦依稀咒逝川


10月5日,傍晚,凭祥市竹坑村。


这是一个只有十多户人家的普普通通的边境小村;这是163师489团3连战前的驻地——他们曾在这里驻扎了两个多月。


走进村庄的时候,远远地就看见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大场地上,摆放了十多张桌子,每个桌子上面都盖有一块白塑料布。走近一看,原来是老乡们早早备好的饭菜——这些饭菜是老乡们特意从老兵入住的“金外滩酒店”请来师傅做的,连碗筷都是酒店师傅带来的。据说是每桌300元的标准。


也许老乡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他们的隆重和热情。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老兵们不再是那群十七八岁的娃娃了,而是贵客了。


而老兵们更希望像以前一样,宰几头猪,杀几只鸡,备些自家酿的米酒,就行了。


除了一幢新起的两层小楼外,小村依旧,还是当年矮矮的土砖房。


一到村庄,老兵们就各自去找自己的房东。


而我,忙着扑捉感人的画面。遗憾的是,暮色如烟,无法拍更多的照片。


文书拉着我看他当年睡的小屋,一间只有五六个平方米的小屋。而就是为了腾出这间小屋,大伯大妈一家要挤在外面的堂屋里睡觉;有的老乡家,不大的屋子里,却要安排一个班的战士——身居小屋,你能感受到当年老乡们付出了什么。


连长带着夫人来了。房东老远就认出了他。四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两个多月”的时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都是终生难忘的一段日子,无论老乡,无论老兵。


于老兵而言,或许感念更多。有个老兵告诉我,战前他的气管炎患了,总是咳嗽,是房东想方设法,用土方子治好了他的病。(不敢想像,如果他带病上战场,该有多危险!)


这个老兵告诉我,他把身上仅有的不到1000元钱,全部给了房东;文书告诉我,他给了房东家1000元钱;五班长李权钦老兵为这次聚会赞助了一万元……


钱,不是万能的,可此刻,它却是一种情,一份心!


晚宴上,老兵醉了,老乡醉了。


此别何时再相聚?!


有意思的是,我在这里遇到了一位血友“红星217”,他也是163师489团3连的老兵。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也是他不曾想到的。


踏着黑夜,告别了竹坑村。回去的路上,突然想起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七、当告别来临的时候


10月6日早晨。


原本一天半的日程安排,一天就结束了。今晨,老兵就要离开凭祥了。


28年,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


临行前,我再次独自来到陵园,和哥哥告别,和他们告别。


面对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战友,他们会伤感吗?


30年的纪念日越来越近了。有老兵告诉我,他们届时要选择“2·17”的日子,来重走当年路。纪念日当然重要,但眼前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形式当然重要,但内心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感悟,也许老兵们目前还体会不到。只有等他们退休以后,等他们老了,内心深处的东西才会慢慢浮现,才会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值得骄傲的,什么是最值得怀念的,什么是最值得珍惜的。甚至什么活得好活得不好之类的东西,到那时才会有答案。


经历了生与死的老兵,其感悟应该比常人来得更早更深刻吧?


离开凭祥前,抽空去了一趟观音庙。站在半山腰的观音庙眺望凭祥,觉得它像饱经风雨变化已无忧、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在沉静中释放出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变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一种进入圣地般虔诚的心态。

 


八、后记


离开凭祥近一个月了。当我坐到电脑旁敲击键盘时,随163师489团3连老兵边境行的一幕幕跃然于眼前。老兵是平凡的,凭祥行也没有什么猎奇的。我曾经为这种想像中的差距而失落。其实,这才是生活的常态。相反,刻意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感谢163师489团3连的老兵,尤其要感谢李权钦老兵和英歌山网友,让我有机会与你们同行,让我狭隘的目光得到了一次洗礼……


我面前摆放着一份163师489团3连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人员名单,上面有许多黑框,黑框框住的,是牺牲的战友。


致敬!老兵!

 

图一:老乡们早早备好饭菜,等着老兵的到来

 

图二、图三:除了一幢新起的两层小楼外,小村依旧,还是当年矮矮的土砖房。

 

 

 

图四:文书和他的房东

 

图五:老连长和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