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敢于做全世界的榜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8:08

中国应敢于做全世界的榜样

(2010-03-11 22:06:33)  

    最近比较忙,博客少写点。这是去年11月“价值中国网”采访我的文字整理。文章标题是“价值中国网”定的。以下是“价值中国网”记者丁荪的文字。


    读刘仰先生的文章,感觉他的风格是凌厉高蹈的;在采访刘先生时,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开阔的思路、雄健的力感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当然刘先生的观点只代表他自己,《中国没有榜样》已经引发了不同声音,欢迎大家参与探讨!以下为采访实录。

     一、您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或精髓是什么?与西方文化相比,它的优势何在?在《中国不高兴》里,您把当今国际局势比喻为“战国时代”,请问您怎样看待儒学和当下的国学热现象?

    答: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很多,我们今天比较值得大力发扬的是很简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讲“和”,和而不同,这个是我们今天尤其需要大力提倡的。当下无论是个人的交往或是国家之间,也应该如此,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却违背了这个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在发展变化,根据社会形势发展总结,战国时代执政者和百姓均认识到战争是不好的状态,因此很多思想者才从各个角度出发提出解决的方案,才会有“百家争鸣”。后来中国人找到了解决争斗的合适方案——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这种精神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能够将心比心,用共同认可的方式避免很多争斗。
    “国学热”的说法我不是很赞赏。其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未真正把握,流于肤浅化的介绍。当然这也有好处,至少能使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是能够关联的。但是它会对有些未认真思考的人产生某种误导,我们现在的很多“天价国学班”到最后都成了昂贵包装下的庸俗算命,最受欢迎的不是孔孟思想,也不是周易,而是用八卦算命。其二,我对国学的这个名称不是很喜欢。现在西方文化提倡文化多元化,尽管“国学”的说法不是现在才产生的,但它的升温某种程度上配合了“多元化”的浪潮,把自己变成了多元化中的一种。在多元化的范畴内给自己找到了生存空间。这就好比我们旅游带回的土特产,国学的概念就像是把中国文化变成了“土特产”的地位。尝鲜则可,但不可成主食。而事实上中国文化的价值根本不是让人尝尝鲜,它有很多核心的价值和理念,远比西方文化合理。毛泽东讲去粗取精,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概念很多人可以接受,但涉及传统文化的本质时,很多学者都分不清楚哪些是“孩子”,哪些是“洗澡水”。这也是国学热中存在的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改变的。很多人接受的教育离传统文化太远,教材体系完全西方化。在这种思想框架下,很难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投票纪念孔子诞辰,您在博客中写道:“美国提倡尊孔,不是我们的光荣,而是近一百年中国历史的耻辱。”“美国众议院尊孔的决议使得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价值‘被肯定’了,中国人失去对自己传统的自信,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的时间太长了。”中国人为何会迷失方向?
    答:很大原因是鸦片战争中国被西方列强欺凌,这那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误判,认为别人科技、制度都比我们先进。我们的传统文化彻底不行了,只有学习西方,彻底否定自身文化才有可能进步。现在美国肯定孔子价值,这一事件我是觉得很辛酸的。这不完全是对中国“下药”,想让中国重新沿着孔子的老路走到死胡同。事实上美国人也认识到孔子对国家、社会、个人的认识和判断是有价值的,也很针对中国现实。这一事件不是中国的光荣,而是一百年来中国人的耻辱。我们不应该把中国传统彻底砸烂,彻底抛弃。我们原先误以为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与别人一样,就能把自己的生活也变成与别人一样,结果发现,别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还需要我们的“旧思想”,那么,我们一百年来抛弃“旧思想”的逻辑是否发生了矛盾?


    三、有评论认为,奥巴马访华是真正意味着中国崛起为大国的标志性事件,您对这一事件也是很关注的,在奥巴马访华的政治符号背后,还隐含着更多的其它意味吗?请您整体评论一下?

    首先,我要强调,我一贯不喜欢“崛起”的说法,亦无法认同“大国崛起”思路的表达。“崛起”的概念类似于世界拳击比赛,新选手出现,要挑战拳王。我认为中国要做的是:告诉大家,拳击比赛是很野蛮的游戏,我们不认同这样的游戏方式。我们是要把你的拳坛给拆了,换句话说,中国要做的不是在落后的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做一个后起之秀,而是要树立一种新的、更文明、对大家均有益的游戏规则。这一点中国人意识到的不多,这就是我在《中国没有榜样》里经常强调的话。中国几千年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每个历史朝代都是对前人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
    奥巴马访华可以看出的一点是,美国地位下降,已经开始衰弱。这一事件值得一说的是二氧化碳的问题。西方其实只是希望保持现有生活方式、生活待遇,提环保、低排放只不过是个容易唬人的幌子。中国沿着他们的低排放思路,很容易被人缚住手脚,中国要做的是,既要认可低排放,还要明确地指出,西方的生活方式根本上就是错的,不管是否低排放,它都是错的。人类的幸福生活不应该以物质欲望满足为第一目标。


    四、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当今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汤因比也将世界的前途寄托在东方文明的复兴上,您认为“战国游戏”结束后,中国的复兴会不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果说东方文明是王道,它在历史中饱受西方欺凌的根源又在何处呢?当然,西方的民族性格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他们爱争斗、侵略等,但事物都是两面的,中国近代史上孱弱的原因也许不仅仅是外国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否也是本国内部文明出了问题?
    答:这一观点不是现在刚提出的,而且提出这样观点的,历史学家占大多数。中国传统非常注重历史,很多人对中国文化的这一特征没有认识清楚。其实注重历史就是吸取经验教训。西方史学家把历史当做考古,尽力发掘历史真相,而中国历史关注的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如何与今天产生联系。历史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以史为鉴”。
    至于近代史上中国饱受欺凌的原因,我认为:文明和野蛮经常会倒错,就好比一个自我约束较高的知识分子,遇到一个流氓,结果避无可避,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在一个正常社会,还可以上法院,表明在个人之外还有更高的权力在主持正义,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是没有更高的权威来主持正义的。甚至由于谁更流氓,谁就来主持“正义”。当然,西方的技术先进,但不可以因为其技术的先进就否认或无视他们事实上的野蛮。西方五百年的历史就是一个黑吃黑的过程。而在中国古代,尧舜被树立为圣贤,那是因为他们能把社会处理好。所以我认为中国近代的落后不能完全归结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问题,更多是一个文明的传统遭遇到了一个号称文明的野蛮传统。尽管西方近年来也意识到自己传统的问题,想去改正,但因为西方严重缺少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东西,它从文化、制度上都是严重欠缺的。
    但也不能说“文明人”没毛病,只会读书写字手无缚鸡之力也是不健全的民族。所以我认为对中国的反思确实是必要的。除了讲道理之外,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动拳头”的。这就是王道和霸道的差别。王道就是既以德服人,也注重实力的较量。

 

    五、您在《中国没有榜样》里提到,在中国的内部,就必须首先摆脱利益至上的病毒。中国有能力从自己悠久的历史中,找到对付这一病毒的疫苗。否则,浑浑噩噩的中国,将对不起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您认为,对付“利益至上”病毒的疫苗具体来讲是什么?如何落实呢?

    答:刚才讲一个人要有文明的精神,也要有强健的体格。中国社会要有一个健康的机体,这样在不良状况发生时才能及时产生有效的反应。这就讲到什么叫社会的健康。总体来说,我们这几十年由于思想上的偏差导致行动上的结果,使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并不健康,它的重要表现就是人人都是利益第一,结果一部分人的利益伤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的人就会觉得“利”和“义”是完全对立的,其实“义”不是不要“利”,“义”和“利”不是完全对立的,真正的“义”是更大的“利”,就是所有人共同的“利”。中国要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复杂形势,首先就是要在社会内部对“义“和“利”重新认识。这个说到底是个社会制度的问题。中国古代很讲法制,只是我们的法制、制度和西方差别很大。中国从西周开始有个核心理念,即执政者必须服务于全体百姓的利益。西方古代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一理念。近代西方的民主方式也只是向这个中国传统的核心理念靠近了一步,但远未达到。在共同利益都能和谐的情况下,这个社会才是健康的。

 

    六、黄纪苏先生认为,互联网是中国当今最大的公民社会,您是怎样看待互联网的作用的?特别是去年奥运火炬事件、抵制家乐福等都在网上引发热议,这其中大多数是80后、90后。无论是《中国不高兴》还是《中国没有榜样》,您和王小东等都对这一代年轻人抱有很大希望,您对80后、90后有什么建议?

    答:互联网的作用我认为可以一分为二讲:互联网发表言论相对自由,某种程度上不太受利益集团控制。中国近几十年来主流媒体有些右倾,一些右翼不喜欢的思想遭到冷遇。由于有了互联网,我看到调查显示,《中国不高兴》网民肯定的程度是70%,但是主流媒体对《中国不高兴》一般持批判态度。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反差,少数亲美势力成天讲言论自由,但对不同的观点经常打击封锁,互联网使这种打击封锁部分失效了。
    对于80后、90后,我认为他们与父辈有很大不同。在这之前的人对西方的认识大部分来自理论,他们自我虚构了一个美好的西方社会。但80后、90后已经亲身感受到真实的西方。虚构的西方在80后、90后中破灭。西方人教给年轻人的一个真实感受就是一切利益为上。年轻人维护自身利益、保护国家利益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既要认识到年轻人这样一种心态,也要注意引导,不要使之走得太远、太极端。

 

    七、有评论称《中国没有榜样》“犯了逻辑性错误,只看到了西方借用了中国的发明,没有看到中国借西方的文明才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由此演绎出的阿Q形象可谓活灵活现”。您对此有何回应?有外国媒体称,《中国不高兴》这本书引发的反响大多为负面的,反映出民族主义在当今中国的复杂处境。更有媒体批评《中国不高兴》是试图借民族主义情绪获利的媚俗之作。您是如何看待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
    答:对于这些评论我不认为值得做出反应。在汉语表述里“国家”、“民族”差别很大,在英语里则是相同的单词。西方民族主义由于经过了一战、二战,开始对极端的民族主义进行反思,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都试图控制。但是,如果认识到“国家”和“民族”也有等同含义这个事实,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又有什么错?西方人吃过民族主义的苦头,害怕民族主义,这可以理解,但是,把一切维护本国利益的要求,都指斥为民族主义,某种程度上也是把民族主义妖魔化。我们换个名词好了,不叫民族主义了,就叫国家利益,有错吗?当今世界哪个西方国家不讲国家利益?难道独独要求中国不要讲国家利益?(本人补充:我们说不要继续野蛮的拳击比赛,但别人把你放到栏杆内,开始向你挥拳,即便你不回击,难道你也不保护自己?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要把拳坛拆了,还没能拆掉的时候,你就被人打死、打残了,将来你想拆也没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