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为国内中西文化研究开拓新里程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0:29:28

或为国内中西文化研究开拓新里程碑


日期:2010-11-15 作者: 来源:文汇报                      
    意义远不止此。除了版本价值,这批藏书更重要的是内容价值。有资料统计,传教士用西文撰写的关于中国的著述约有1200余种、11万页,目前国内只翻译过来300种左右、2万页。这批藏书中,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汉学著作收录齐全,70%以上是中国以前没有的,许多未知的谜底有待解开。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这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资料库,很多资料如果翻译出来,将还原甚至改写历史。”
    
    “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汉学都是一大时髦。然而,很长时间,我们只自己研究自己,不知道别人怎么认识我们,‘罗闻达藏书’是一个以‘西方中国观’为特色的系统收藏,正好提供了窗口。”周振鹤告诉记者,“罗氏藏书”跨越的年代从15世纪欧洲发现“远东”,到19世纪汉学形成,这是欧洲初识中国的400年,也是西方文明迅速发展的400年。
    
    事实上,在这批藏书中,有不少西方早期汉学的奠基之作,400年来的中西关系、西方人的中国观、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以及欧美汉学发展历史依稀可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举例,殷铎泽《中庸》的拉丁文译本,是欧洲第一本儒家经典翻译作品;应理的《孔子》是西方最早推崇孔子思想的著作。“一代代欧洲人,通过读这些著作,形成他们的‘中国观’。我们也从中了解到:是基歇尔这样的学者,首先把中国与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并列,后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是尼霍夫这样的西方旅行家,把‘万里长城’介绍给了欧洲人;还有法国汉学家儒莲等人研究中国的‘四大发明’,使中国古代文明在西方广受好评。”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居密认为,很多人都知道西方的科学,尤其是天文、数学、地图绘制对中国产生了影响,而儒学、中国典章制度传到欧洲,影响欧洲启蒙运动及罗可可艺术,这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目前是欠缺的,最主要是没有原始材料及书籍。上海图书馆购得这批藏书,可以为国内中西文化研究开拓新的里程碑。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提出,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汉学发展中经历了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和学院汉学三个阶段。前者以马可·波罗为代表;而后利玛窦在1582年入华,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直到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标志着学院化、专业化汉学的诞生。然而,这样的区分可能比较粗糙,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不同阶段之间其实是很含混的。这批藏书开发后或许能提供新的视角。
    
    “很多人或许都认为图书馆是借书、还书的场所,其实它的第一使命是收藏人类文明的记录。”吴建中馆长表示,这次“罗氏藏书”的入藏,不仅大大丰富了上图汉学资料的收藏,也提升了上海在汉学研究领域的地位。“以前,不少学者为了获得外文汉学资料,不得不远赴欧美和日本等地,不仅给学术研究带来困难,也使这方面的研究局限于少数人。今后我们不仅要做好文献资料的收藏,还要把上图打造成汉学研究的交流平台。”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吴馆长透露,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仅需要熟悉这方面的编目人才,还要求懂汉学、懂拉丁文的人才。上图今后将着力培养能“看守”并会“挖掘”这一宝库的人才。同时,加紧对这批藏书的整理加工工作,让这批藏书尽早为学术研究服务。最快,12月20日,上海图书馆将以小型展览的方式,让这些藏书与公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