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舉之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2:37:55
柏舉之戰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柏舉之戰 {{{partof}}}的一部分 {{{image}}}
{{{caption}}} 日期: 前506年秋天 - 前506年11月29日 地点: 柏舉 結果: 吳國勝利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吳國 楚國 指揮官 吳王闔閭  
孫武伍子胥夫概伯嚭 楚昭王  
囊瓦沈尹戍†、大夫黑史皇† 兵力 30,000人 200,000人 傷亡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春秋後期時兩國發生的一場戰役。《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西破強楚,入郢即柏舉之戰。

[编辑] 戰前概論

在柏舉之戰前,吳國也已經開始與楚國爆發抗衡,其中在60餘年間,吳楚爆發十場大戰,其中吳勝六場、楚勝一場和互有勝負三場,經歷多場戰爭後,吳國開始轉弱為強。

當時吳王闔閭賢明,他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並且起用外來的傑出人材如伍子胥伯嚭孫武等,吳國遂開始強大起來。而同時楚國就因為與晉國長期作戰,加上國內政治腐敗,民窮財盡,雖然楚國表面強大,但已經外強中乾、風搖欲墜,楚國已在戰前處於戰略被動位置了。

前512年,闔閭提出攻楚的計劃,但孫武認為「民勞,未可,待之」(人民疲勞,未可以,等待時機),故加以反對,闔閭聽從其言。同時,伍子胥提出「疲楚誤楚」的戰略方針,此項方針長達六年。伍子胥建議將吳軍分成三支,輪流襲擊楚國,吳軍先後攻等地,令楚軍疲於奔命,使得楚軍以為吳軍只是進行騷擾,故沒有發現其真正用心;並且吳軍又攻滅了楚盟國徐國鍾吾國,為伐楚掃清阻礙。

而當時楚國,令尹囊瓦十分殘暴,對各小國都苛索無厭,更將兩國國君扣押好幾年,強行索取了賄賂才被放回國內。蔡侯向請伐楚,但晉不肯實踐伐楚的約言,故蔡向吳請出兵。當時,蔡滅楚屬國沈國,故楚發兵伐蔡,大軍包圍蔡。

[编辑] 戰事爆發和經過

前506年秋天,,蔡向吳國求救,同時唐國國君早已憤恨楚國的侵凌和勒索,故表示加入吳國方面。雖然兩國弱小,但戰略位置極重要,吳國遂因此制訂避開楚正面、戰略迂迴、直搗腹心的計劃。冬天,吳王闔閭帶領伍員、孫武、夫概、伯嚭,傾全國30,000水陸大軍[來源請求],趁楚國連年作戰,東北部防禦空虛,經淮河進襲楚國,攻至淮汭,吳軍棄舟登陸。

闔閭以3,500士卒為先鋒,在蔡、唐軍隊帶領,突擊楚國,兵不血刃通過了楚國北部三個重要關隘,一直殺至漢水東岸。楚昭王得知吳軍突襲,倉猝派了令尹(即相國)囊瓦、左司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率200,000大軍[來源請求]進抵漢水對峙吳軍。

楚軍良將沈尹戍建議囊瓦率軍沿漢水西岸阻擋吳軍,由自己北上方城,徵調楚軍,迂迴至吳軍背後,毀壞吳軍的舟楫、阻塞三關,然後前後夾擊,打敗吳軍。囊瓦接受,沈尹戍遂率兵北上。但在沈尹戍北上方城,囊瓦受到大夫黑、史皇的挑撥,貪功之下貿然率兵進攻吳軍。

吳軍見楚軍主動進攻,正好步入吳軍的設想,於是實施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戰略,主動由東岸後退,囊瓦率軍追擊,由小別山至大別山之間連續交戰三次都失敗,楚軍士氣低落。吳軍見楚軍陷於被動,於是與楚軍決戰。

11月19日,吳軍於柏舉列陣迎擊楚軍,夫概向闔閭建議立即主動攻擊,因為囊瓦不得人心,楚軍必定一擊即潰,然後主力投入戰鬥,必定大勝。但是闔閭因為謹慎而不肯接納,夫概不肯放棄,遂自行率領5,000士卒發動攻擊,果然楚軍一戰即潰,陣勢大亂,闔閭見夫概突擊成功,於是率主力攻擊,楚軍潰敗,史皇戰死;囊瓦落荒而逃,流亡鄭國。

楚軍主力潰敗後向西潰逃,吳軍追擊,於清發水追上楚軍,並趁楚軍半渡攻擊,楚軍再遭到沉重打擊。吳軍繼續追擊,於雍澨再戰楚軍,趁楚軍準備進餐時攻擊,再破楚軍,吳軍飽食楚軍之糧,回擊沈尹戍。沈尹戍得知吳軍敗楚軍,率兵於息地回救,先打敗夫概,但被吳軍包圍,楚軍突圍失敗,沈尹戍見無法獲勝,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郢都,楚軍最終敗北。楚軍全線潰敗,至此楚五戰五敗,楚國全線崩潰。

[编辑] 吳軍入郢和戰後

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不顧主戰大臣子期子西反對和全城軍民存亡,自已帶著少數人逃走。楚軍得知昭王已逃,全軍潰散,子期率兵趕去保護楚王,而子西就率領士兵西逃。11月29日,吳軍入主郢都,屠城並燒殺搶掠,吳軍暴行連連,楚國軍民死傷慘重,郢都之破,楚之亡國,證明吳的興起和此戰使得孫武名揚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中一場極其偉大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當時,楚昭王出逃後,先逃到雲夢,但雲夢人不知這是他們的大王,故射傷了楚昭王。楚昭王再逃到鄖國,鄖公之弟企圖謀殺楚昭王,結果楚昭王帶著鄖公流亡到隨國,方才安全下來。

伍子胥入郢後,尋得楚平王之墓,開棺鞭屍三百下,又尋找楚昭王。隨國收藏楚昭王,闔閭命隨國交出,隨國本來想交出,但因為占卜結果不利而拒絕。昔時,申包胥和伍子胥有交情,伍子胥逃亡時對申包胥說「我必覆楚。」申包胥就回答「我必存之。」

其後申包胥藏於夷陵,得知伍子胥鞭屍,申包胥派人指摘他「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觿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但伍子胥說「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即成語【日暮途遠】和【倒行逆施】的由來。)

申包胥得知伍子胥之言,遂於前505年春天到秦國求救。秦哀公認為楚王無道,不應救援,申包胥遂於秦宮門外痛哭七日七夜(秦庭之哭),秦哀公憐憫他說「楚雖無道,有臣如此,可無存乎!」,賜與申包胥《無衣》,然後命大將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戰車聯同殘餘楚軍南下幫助楚復國。

當時,趁機伐吳,攻入吳國境內。而申包胥領秦兵殺來,連同楚殘軍,敗吳軍於;而楚將子西也率兵於軍祥戰敗吳軍;秦楚聯軍亦滅亡了吳的屬國唐國,斷絕吳軍的援應,雙方各有勝負。而吳王闔閭之弟夫概,潛亡回國,發動叛亂,最後兵敗奔楚。而因為夫概之亂,故闔閭率兵回國,撤出楚國,雖然其後吳楚亦有多次戰鬥,但未有爆發成為大規模戰爭,而在前504年,吳軍取番,楚懼,遷都於,楚國亦漸漸穩定下來,吳楚再無大戰事爆發,吳亦把主力戰線轉到越方面。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F%8F%E8%88%89%E4%B9%8B%E6%88%B02个分类: 春秋战国战役 | 前5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