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之现状之无奈之丑陋之卑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6:58
——(作者为《上海证券报》评论员)(时寒冰)
股市大跌犹如这个寒冷的冬天,在无数人心中覆盖上厚厚的冰层。春节的祥和气氛已经被伤痛所取代。这个冬天,格外寒冷。暴跌几乎成为常态。
1月28日, 黑色星期一,上证综指再次暴跌342.39点,跌幅达到7.19%;深成指也下跌1116.18点,跌幅为6.45%。沪深股市640多只股票跌幅超过 9%。许多人认为,此次股市大跌是受到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这成为最冠冕堂皇的做旁观者的借口。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指出:"与其说是次级债影响了 中国股市,倒不如说次级债被人利用了更为确切。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绝不至于对中国股市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
事实上,即便是在次级债的发生地美国,股市也远没有中国跌得惨烈。截至北京时间1月28日23点58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报12229.04点,比2007年10月创下的历史最高点下跌了不到13%。而截至1月28日收盘,中国上证综指比起去年10月16日创下的6124.04这一历史新高,整整下跌了近30%!如果真的是次债造 成了中国股市的下跌,那么,又如何解释中国股市比次债发生地的美国下跌超出两倍这一事实呢?
中国股市发展的过程,也是众多散户投资者流泪流血的过程。早在2001年6月,上证综合指数就到了2200多点,此后走过了一个漫长的熊市,到2005年6月6日跌到998.23点的低点,从这里开始才真正步入上升轨道。如果与2001年6月时的指数相比,我国股市到今年1月28日的6年多时间里,也仅上涨了一倍。如果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业绩上升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中国股市应该给广大股民一个好的回报。但许多股民实际上并没有享过几天福,大部分时间在动荡不安、恐惧彷徨中渡过。这对于那些曾经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作出过巨大牺牲的投资者是否公平?
不可否认,股市有涨有跌,这是资本市场一个不容抹杀的特点。但是,其基本走势至少不应该经常与基本面相背离,应该具有一定的可确定性,无论在哪个国家,股市在一定程度上的可预期性都是吸引投资者、回报投资者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一定存在某种制度缺陷。  目前,无论是新股的发行制度,还是权证随意的创设制度,都对散户投资者存在着巨大的不公。比如,认沽权证,在A股从6124.04这一历史新高跌下来,作为一个减小投资者风险的工具,它竟然比正股跌得还深、还惨烈,无数投资者靠血汗换来的财富被人掠夺一空。这种避险的工具何以成了掠夺财富的工具?零成本和不受限制的创设难道不是根源吗?面对那一双双含泪哀伤的眼睛,能说出心安理得地做旁观者的理由吗?如果说股市作为一个市场,完全由投资者自负盈亏,只是一个旁观者。那么,就应该从头到尾守身如玉。在股指位居高位的时候,投资者看到的是基金发行被停止,甚至有传闻有关部门要求机构只能卖不能买,如此事无巨细的"关照",说明这个市场离所谓的中立还很遥远。既然如此,在股市暴跌之时,就没有做旁观者的理由。
如果说股市是一个完全中立的完全由投资者自负盈亏的市场,那么,没有哪个市场比美国股市更中立、游戏规则更公正,但是,在美国股市受到次债冲击的时候,美国依然出台诸多利好因素救市。那么,我们是否就因此认为美国股市是一个政策市?计划市?有关部门员喜欢拿散户好投机而轻投资说事,认为散户投资者忽略价值投资原则才招致亏损。这是事实吗?股市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如果股市本身是可预期的,投资就会取代投机成为市场的主导;如果股市是不可预期的,就会引发短期行为,投机就会成为市场的主宰。而我们这个市场:其一,难道机构不也是在疯狂投机吗?此前早有媒体报道,我国基金频繁买卖,基金交易风格出现类似庄股特征的频繁交易行为,例如在2006年业内多数基金公司年周转率在300%到800%,在2007年达到极致。在当年上半年基金平均换手率达到 236%,有的基金在2007年上半年换手率高达358.02%,折合年周转率超过600%,有的基金甚至仅一个交易日之后就从大量买进某一股票向大量卖出该股票转换。机构难道不是最大的投机者吗?如果最懂得价值投资的机构都如此青睐投机,又如何要求散户进行价值投资?其二,当中国股市的投机成为主流,而投资被人置之不理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对现行的游戏规则的缺陷进行反省吗?如果游戏规则本身具有逼良为娼的特性,又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别人不坚守道德的底线呢?
2007年5月30日起,有关部门把股票交易印花税由1‰调整为3‰。印花税收入大幅增加,国税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收入达到2005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0.2倍。如果再加上佣金,投资者在股市付出的成本超过3000亿元。而2007年全部上市公司上半年的全部 净利润也才2646亿元。这意味着,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当然也是唯一的"价值投资者"),先确保了自己的收益,然后反过来怪散户不重价值投资,能说得通吗?  纵观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都须给投资者一个相对可以预期的收益,即使做不到这一点,最起码应该给 投资者尤其中小投资者一个相对安全的预期,而不能让他们在被掠夺感中品尝痛苦。其实,在中国实体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只需把印花税降低到 "5·30"以前的标准,或印花税单边收取,即可重新聚集宝贵的人气。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全国人目中的一盏希望之灯,应该点亮 它,在这个最寒冷的时刻给民众送去希望与暖,众志成城,像抗击非典那样抗击次债危机的不利影响--有多少人在苦苦期盼!
1月29日,股民在重庆一家证券营业部关注股市行情。当日,沪深股市小幅上涨,上证综指报收于4457.94点,上涨38.65点,成交807.91亿元;深证成指报收于16205.93点,上涨28.11点,成交397.97亿元。
企业寻求做大做强是本性,但盲目的融资,将资本市场当作“提款机”是对社会资源的滥用。当这种心态成为一种潮流,这种潮流又变成为现实时,资本市场就岌岌可危了。
29日,股市继续低迷。在此前很短一段时间内,上证指数已几度狂泻,跌去600余点。交易所公布的28日数据显示,当日收盘,沪市总市值为227146亿元,流通市值为58874.98亿元;深市总市值为53442亿元,流通市值为27152亿元。两市总市值280588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单日蒸发21511亿元。
有人将始于21日的此次下跌行情称为“股灾”。究其诱因,这关系到美国次级债危机造成的经济预期寒流和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压力,同时也关系到中国证券市场内在的理念性缺陷。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平安(601318行情,股吧)的再融资消息是此次“股灾”的导火索。按18日收盘价算,该公司21日公告的再融资计划募资规模近1600亿元,堪称史上第一单。而相关资料显示,平安去年3月在A股上市,上市前净资产总规模不到400亿元,上市后也只有1000亿元。
股权分置问题基本解决后,国内资本市场向好。但毫无疑问,这一大好形势并没有得到恰当的呵护与珍惜。撇开债市发行、大小非解禁、再融资等不算,2007年1月1日至今,仅IPO一项A股市场就有127家新公司上市,募集资金过百亿的有12家,总金额达4497.66亿元。其中,在“5·30”后发行新股86个,募集资金3424.32亿元。而在权证市场,2007年全国有26家券商创设了权证,合计创设数量高达165.99亿份。
资本市场向好,规模扩大是必然的,但其产品发行节奏、融资频率的倍数式增长必然会对市场的基石造成动摇。人们说:尽管估值过高、“全民炒股”的市场有其不理性的一面,但这一点如果放在百姓投资渠道狭窄以及人民币升值、通胀预期增强的背景下看,又有其必然与合理的一面。因而,市场秩序的整顿、市场价值的回归,绝不能通过破坏式的融资来实现,更惘论鼓励认沽权证类的“抢钱式”设计。
对中国平安的千亿元再融资,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求教授的评价是:“这是一种近乎于失去理性的融资,近乎于疯狂的扩张,令常人无法理解!”而对一年多时间里国内资本市场融资情况进行审视,人们则很难找得到一个满意的证据让自己相信股市的“圈钱”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中国的股市,由于设立初衷是解决国企融资问题,这个市场先天不足。但在困扰市场多年的股权分置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之后,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摆到了人们面前——先天不足的市场并没有得到“后天”的滋养。相反,市场的繁荣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想象力,他们热情洋溢地进军资本市场,轻而易举地卖出了股票抱回了现金,尔后,又带着更为宏伟的抱负、更为大胆的战略再度出击,觊觎着来自社会资本的更大支持。
可以说,正是过去一年里“杀鸡取卵”式的融资削弱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令原本有着多方面力量支撑的中国股市在国际“寒流”面前动辄“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