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原创】唐朝灭亡与宦官当权乱政有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7:31
唐朝灭亡与宦官当权乱政有关(2010-11-12 07:30:16) 标签:

唐朝

灭亡

宦官

乱政

现象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宦官俗称太监,是在宫廷中服务的阉人。宦官在古代中外的历史上都有记载。据传说,宦官在西方是亚述的一位美丽贤妃所创,是在创造新亚述的西密拉米斯时开始的。古希腊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曾说纪元前6世纪时,任用阉人是波斯的风俗习惯,而且波斯人认为宦官很忠诚,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发现宦官的最早记载,是大约是公元前8世纪,在春秋时代周朝王室东迁之际就有了宦官。但根据20世纪对甲骨文的研究,有一种说法,认为有片甲骨文上叙述殷朝的武丁王将抓来的羌人阉割后变成宦者以祭神。因而推断中国公元前14世纪就可能有宦官存在。目前,找不到权威部门的肯定,只能算是一种学术研究成果吧。

    宦官的出现,本是由于古代君主内宫后妃婢女众多,无法缺乏男子服役的情况下,阉割一些男子招他们入宫,既能使唤,又避免可能发生宫闱性活动紊乱的事情。只是这种残酷做法,属于十分畸形、丑恶和残忍的极不人道行为。最初有些人被阉割后做宦官,是被迫无奈;但后来一些人为生计或为飞黄腾达,也自宫以荐,宁愿不男不女也要想出人头地。

    按说,宦官不属正式官员,不得干预政事,但由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接近皇帝、皇后,容易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宠信,有时也会拿国家大事和他们商量探讨;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当皇帝或一些贵族感到势单力薄时,也往往借助宦官的力量来制衡其他势力,以克服危机。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较长的时期,宦官渐渐形成了一股独特的政治力量,不仅能左右帝王的生活,甚至能决定国家的命运。

    从中国宦官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春秋时代是它的产生时期,唐宋元明朝是它的巅峰时期,清朝后渐渐被抑制,走向了衰败。纵观宦官的作用与作为,一般来说,尽管他们中也有忠贤之士,但更多的是助纣为虐、为非作歹、甚至酿成大乱的卑鄙小人与阴谋家。因而,后人常有“宦官当权朝纲不振”的说法。

    对唐朝辉煌时期的高度评价,古今中外都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认为:“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古典管理理论先驱韦伯也指出:“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 著名作家柏杨也在他的历史研究文章中表示:“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时间在黄金时代之内。”

    然而,唐朝从巅峰时期渐渐走向衰败、步入灭亡,却与宦官当权祸害朝政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柏杨版通鉴纪事本的第28册,较为详尽叙述了唐朝的宦官干政时期导致严重后果。

    唐朝初年不断的开疆拓土,漠北和西域相继归入中国的版图,为了统治新开辟的疆土和对外保持进攻态势,唐朝在边境上设立了十藩镇,藩镇司令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管军事,后来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节度使还可以就近征兵筹饷,逐渐掌握了军区内的财政和行政权力,形成独立王国。

    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军区节度使安禄山杨国忠逼反,率领十七万大军南下,攻陷唐国都洛阳长安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马嵬驿兵变夺权,杀死杨国忠、逼死杨贵妃。唐玄宗父子分道扬镳,太子李亨前往西北五百公里外的宁夏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

    马嵬驿夺权后,拥立肃宗的太监李辅国704年762年)有功,因此受到重用,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成为宦官掌军之始。安史之乱平定后,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枢密使,以宦官出任,宦官可与藩镇勾结。李辅国、程元振后来又拥李豫为代宗,是唐朝第一个完全因宦官的拥立而登基的皇帝。宦官鱼朝恩更被委以观军容宣慰处置史,统领禁兵。自此宦官多次夺取唐政权,并操废立皇帝之大权,成为唐代宦官专政的开始。

    唐德宗时,河北一带藩镇叛乱,占领京师长安,德宗逃到汉中,用了4年的时间才平定。其间宦官窦文场霍仙鸣随从保护。乱平后,德宗忌惮诸将,设置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霍仙鸣担任,统领神策军。此后皇帝废立很大程度上受到宦官的控制。

    唐宪宗李纯时期,唐政权曾出现短暂的统一局面,彰义(蔡州?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元济李诉活捉,四镇之一的平卢(郓州?山东东平)节度使李师道,更献出三个州给中央,后来李师道被部下杀死,史称“元和中兴”。再往后,宦官当权乱政的现象愈演愈烈,屡屡出现杀旧帝立新皇的杯具:

    十四任帝唐宪宗李纯:805年—820年在位,为宦官陈弘志所杀。

    十五任帝唐穆宗李恒:820年—824年在位,为宦官梁守谦所立。

    十六任帝唐敬宗李湛:824年—826年在位,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十七任帝唐文宗李昂:826年—840年在位,为宦官王守澄所立,在位期间发生“甘露之变”。

    十八任帝唐武宗李炎:840年—846年在位,为宦官仇士良所立。

    十九任帝唐宣宗李忱:846年—859年在位,为宦官马元贽所立。

    二十任帝唐懿宗李漼:859年—873年在位,为宦官王宗实所立。

    二十一任帝唐僖宗李儇:873年—888年在位,为宦官刘行深所立。

    二十二任帝唐昭宗李晔:888年—900年、901—904年在位,为宦官杨复恭所立。

    唐朝的历史,从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夺权开始,到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发动宫廷政变结束,这149年是唐朝宦官势力最为强大的时期。朱温政变后,在皇宫内大杀宦官五千余人(史载:“冤号之声,彻于内外”),并逼迫唐昭宗下令,派往各军区担任监军的宦官,一律就地处决,由于藩镇并没有奉令行事,因此五代十国时期仍有唐末宦官干政的余波,不过远不如唐朝惨烈。至此唐朝的宦官势力才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亦为朱温所篡而灭亡。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唐朝灭亡与宦官当权乱政有摆脱不了的干系。为什么宦官当权乱政会导致一个强大的国家与政权分崩离析轰然倒塌呢?笔者不是史学家,说不上个子丑寅卯,道不明个必然偶然,只能就事论事地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是宦官的环境地位决定了他们比较容易受到统治阶层的青睐。作为皇帝皇后身边的随从,天天与最高统治者在一起,不仅揣摩透了“圣意”,也与权力机关彼此熟悉,只要稍加用心,就可能获得比常人更多的参与、建议、参谋机会和话语权,容易得到决策人员的认可与厚爱,为他们跻身于权力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宦官的生理缺陷导致了他们比较容易产生对社会的报复心理。宦官尽管地位不低,却由于身体的受损极易诱发心理扭曲,萌生对美好事物的破坏欲,对社会环境的报复心。一旦大权在握,位高权重,就可能与一些奸臣坏蛋沆瀣一气、内外勾结、为非作歹,干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三是皇帝对宦官的管理与制约流于形式,缺失严格严谨。在古代中国,大多都是人治社会,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至高无上。因而,对宦官的管理凭借个人好恶感觉,实在难以科学识人用人。有些老谋深算的宦官,时时处处讨好皇帝大臣,渐渐狐假虎威,耀武扬威起来,加上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他们往往变本加厉,越来越私欲膨胀,最终变得无法驾驭。

    四是皇帝的权力管理机制与领导手段存在重大弊端。设立藩镇的做法,原本是为了加强管理,初衷是好的,谁知却反而促进了权力分散与各自为政,致使藩镇割据和朋党恶斗持续好几十年,政局动荡不安;把军权交给宦官去掌握、限制宗室和外戚的力量,原本是为了制衡各方势力,便于利用“亲信”实施领导与统治,谁曾想反而导致宦官权力越来越大,致使宦官胡作非为变为现实,甚至“绑架”皇帝、谋害皇帝,后果自然不堪设想。

    我们今天探讨唐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并非仅仅激发对部分祸国殃民的宦官加以批判和谴责,而是要从历史事件中受到启发获得启示,实现古为今用的目的。

    宦官当权乱政,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识人用人,一直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十分器重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必须科学处理与妥善把握的原则;如何监督权力,一直是各国各级政府极为重视的课题,也是我们眼下必须认真面对和仔细研究的重点。

    最近有些文章在探讨政界的“秘书现象”,就是对领导者身边的人应当如何管理、使用、监督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笔者在此时此刻粗浅分析宦官现象,也是希望我们的高位领导者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把握原则,做好识人用人工作,避免出现古人悲剧的重演。

    要用好人,唯有时刻坚持“德才兼备德为先”的原则,把那些只想拥官权获官威弄官势的人坚决拒绝在官场之外,把那些只是会摆官架打官腔说官话的人毅然决然清除出队伍,把那些只祈求保乌纱帽求平安位做老好人的人通过教育量才适用以观后效,才能真正整顿我们的公务员队伍,强化我们的肌体,夯实我们的基础。

    要用好权,唯有时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服务人民”落到实处,接受群众监督,不滥权不越权,并尽力做到关心民声、关注民意、关爱民生,才能真正体现和实现人民国家为人民、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最终目标与目的。

    为谁掌权、找谁当权、替谁用权,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毛泽东曾经告诫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忘记了这一条,无论何人何时何地,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得到惨痛的教训。

    (作者:用心沟通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