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场合的幽默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3:37
发表: 2005-06-01 00:00:00 人气:80 楼主
严肃场合的幽默之道
关于说话,有一个道理连小孩子都知道,就是要注意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因此,在一些严肃的场合,说者,正正经经,听者也正正经经,很少出彩,常常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但也有一些人,尤其是重要人物,他们却胆子比较大,为了避免压抑感,严肃场合也“胡说”,既不失体面,而且一扫郁闷气氛,场面活跃。
有一次聚会上,与会者个个严肃,场面气氛令人压抑。这时,卓别林要来了一把苍蝇拍子,追打一只在他头上飞的苍蝇,好几下都没打着。不一会儿一只苍蝇停在他面前了,卓别林举起了苍蝇拍,正要给它致命一击,忽然停住了手。他仔细一看,把苍蝇拍子放下了。人们问他为什么不打?他耸耸肩说:“这不是刚才缠着我的那一只。”
这一只苍蝇是否是那只,谁也不会真的去计较,卓别林故意“胡说”,令与会者捧腹大笑。与会者顿然感到与他平等了,与他交流更加自在、自由。
卓别林的“胡说”,其实是一种幽默。幽默是一种情感,是从理性和心理习惯中解脱出来,获得更高的精神满足。
我的一位老师,随着资格和地位的增长,参与的严肃场合日渐地多起来。更为严重的是,他经常是这些场合的重要人物,还少不得要他主持、发言。开始,他往往能推辞的就推辞一番,但常常仍然不得不勉强讲几句,一时涌到嘴边的话大都是空话、套话、废话。不管他怎么挖空心思,想出彩,也没几句“人话”。别人也许觉得没什么,一辈子都这么说下去,但他是一个最受不了那种压抑气氛的人,因为他天性还是幽默风趣的。后来,他总结经验:在这种场合说话,须要有点“出格”才有彩头,才能创造某种欢乐祥和的气氛。随后,越是严
肃的场合,他越是敢于“胡说”,结果,效果奇佳。
年年春节团拜会,都要吃吃糖果,有人讲讲话。讲话的人大多老生常谈,话说了等于白说,会场气氛冷冷清清。主持人要求我的这位老师也讲几句话。他一上台就胡诌。当时正好克林顿的绯闻弹劾案在美国参议院被否决不久。他就借这个轰动世界的新闻作为由头,说:“祝男士们都有好心情,一年到头,好得比克林顿现在在白宫还好。”男士们欢笑起来。他接着说:“祝女士们越来越漂亮,比莫尼卡-莱温斯基更有吸引力。”女士们也欢笑起来。讲到这里,冷清的场面已经十分活跃了。但是老师并不罢休,他接着说:“对于女士们,尤其是已婚的,我还有一点希望,就是发现丈夫有克林顿那样的行为时,能够像希拉里那样有大将风度。”这时,不管男女,全都鼓起掌来。
正式场合,之所以严肃,因为这种场合的参与者往往彼此间多少都有点陌生感。这时如果发言者始终客套来客套去,说话要出彩是很难的。彼此的陌生感不消除,就很难创造一种欢快的交流气氛。为此,说话要出彩,有时不仅要胡说,要“出格”,甚至要敢于“冒犯”。有一次老师到一个报社去参加该报的发行会。会上,一个女士迟疑、怯生生地向他走来。老师凭直觉,意识到她可能是他某一学生的太太,想和他认识,但苦于没有引见的人和话题。老师主动向她走去,先向她伸出手去。她笑了,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某学生的妻子。由于陌生,没话可说,老师就问她怎么认识那个学生的。她脸红了,迟疑起来。老师赶紧替她回答:“是不是上当受骗,一言难尽?”这位女士一下子轻松许多,下面说话自然就流畅了。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打破谈话对方的精神负担,老师用了近乎冒犯的话语,但却起到了消除陌生感、距离感,创造和谐、会心的氛围。
老师的“胡说”之所以能够起到幽默效果,暗地里也是考虑了场合的。老师并没有以为只要“胡说”就可以幽默了。幽默最需要的才能其实是真诚。用心真诚,说话即使“出格”甚至“冒犯”,而仍然有幽默感;而用心缺乏真诚,说话就会是“带刺儿”,这样不仅不幽默,而且会让人不舒服,甚至引发其他问题。有一次,老师的同事邀请老师参加其儿子的婚礼。宴会上,司仪来找老师,要求他说几句话。全身心放松的老师,坚决拒绝。但是,新郎新娘也来邀请,老师别无选择。老师收紧心思,构思起来,终于找到了题目。由于新郎的爸爸,即老师的同事在前面说话时,说了二十多分钟,废话连篇,还说到生这个儿子时是难产。老师接过这个话题,说:“期待着二三十年后,我还能来这儿为新郎的孩子主婚,那时也要新郎的爸爸来讲话,但是有一个条件,不许讲得那么多,那么长。”全场哄堂大笑。这时,老师喉咙里的一句话就要脱口而出:“也不许他讲什么难产,不许他对新娘子进行这样的威胁。”但是由于这样的话过于“带刺儿”,被老师硬硬地压下去了。这种话对于喜庆的场合,显然不适合。真诚常常带来幽默,在这个时候,真诚也避免了不幽默的尴尬。有时人们为了一味出彩,不顾场合,任意“出格”、“冒犯”,反而把本来欢快的场面弄得尴尬万分。
在正式场合要出彩,说话者必须要有高超的即兴发挥的才气。老师之所以敢“胡说”,是他相信自己的幽默才能,可以灵活调动现场的一切有利因素,按需、及时制造出“彩头”来。在一次海峡两岸诗歌朗诵会上,老师担任主持人。当时会议策划,要求主持人请本省的文学泰斗郭风先生朗诵一首他自己的作品。老师拿着话筒,请他随便读一首。郭风先生坚决推辞,说自己普通话不行。虽反复动员,郭先生就是不同意。就在大家都很失望,场面陷入尴尬的时候,老师的灵感迅速赶到。他回到台上,非常严肃而且热情地宣布:“刚才,我们邀请郭风先生朗诵他的作品,他虽然年过七旬,但是仍然欣然允诺。”老师“睁着眼睛说瞎话”,不仅全场大笑,连郭风先生也笑了。如果老师没有这种迅速的灵感,场面的气氛可想而知。
一般的人也想在严肃的场合讲点幽默风趣的话,但是大多数人没有信心,担心话说得不仅不幽默,反而令场面更加尴尬,丢失颜面。这时,大多数人都采用最稳妥的方法,讲空话、套话、永远正确的废话。这样做,保险是保险,但场面压抑,总是令人遗憾。老师正是那种不甘于说废话,不甘于场面压抑的有心者,他发现了在严肃场合可“胡说”的秘诀。
摘自:《交际与口才》2005年06期 作者:曾晓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