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著名将领冯仲云:抗日14年,与妻别离12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5:20
水事频道 ●技术频道 ●国际频道 ●视频中心 ●重磅专题 ●法律频道 ●文化频道 ●水商务网 ●龙网公司

所在位置: 水信息网 > 水事频道 > 水事相关 > 正文
冯仲云 -- 至真至诚 胸怀坦荡
http://www.hwcc.com.cn
时间: 2005年10月26日 17:54
来源:河海大学网站
放大缩小打印
 
冯仲云(1908—1968),江苏武进人。1926年考入清华学校大学部数学系,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选为清华大学支部书记。1930年5月被捕入狱,10月逃出后,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先后担任过中共满州省委秘书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宣传部长、秘书长等职;1940年5月就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1945年9月任苏军沈阳警备区副司令;1946年当选为松江省政府主席。1953年任国立北京图书馆馆长。1954年10月起先后任水利部副部长、水电部副部长;1955年3月至1958年3月兼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是党的“八大”代表,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1955年9月荣获“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冯仲云,华东水利学院第二任院长。
 
一个不应该被时光流逝轻易磨灭的名字。
 
一个虽算不上伟大,但有着传奇色彩的抗日英雄。
 
一位将名字刻在20世纪中国史册上的人物。
 
一位在水利科学技术领域颇有建树的领导。
 
一位为教育事业发展奉献过心血和智慧的师长。
 
一个至情至贞、胸怀坦荡的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英雄。一所学校亦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校友。
 
 
从教授到抗联名将
 
1930年10月的一天,隆隆轰鸣的火车驶出山海关,奔驰在东北这块被称为“白山黑水”的土地上。一位身材瘦高、戴着眼镜、穿着不怎么合体的衣衫的青年凭窗眺望,感慨万千:“东北是祖国富饶的土地,……但在地方军阀统治下,尤其是帝国主义压榨下,老百姓过得艰苦。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黑帽子’气焰逼人,任意打人骂人,凌辱老百姓。我感到非常气愤,这样就加强了我成为职业革命家的决心”。
 
他就是冯仲云,一个刚脱离牢狱羁绊的共产党员。5个月前,他的公开身份是一个已经修完学业、戴方顶帽子的毕业照已拍好、续写着毕业论文的另一半、等待毕业考试的清华大学数学系的高才生;他的秘密身份是中共“清华”支部的第四任书记。因为上级党组织决定在东城基督教青年礼堂教徒作礼拜时夺取会场,举行“五一”节飞行集会,被警察局侦缉队逮捕投入牢房,冯仲云因此失去了获得“清华”文凭的资格,但他的人生之旅却沿着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开始向前延伸。
 
冯仲云和他的难友刘澜波、张静之等人是利用奉晋之战中阎锡山败北、监狱无人看守的空隙,打开镣铐冲出牢房的。重获自由的冯仲云经郑之藩推荐,前往哈尔滨商船学校担任数学教授,此时的冯仲云年仅22岁。
 
人生是奇妙的,一个偶然的决定有时会影响一生。如果冯仲云选择以教授为职业,也许能与他的同学王淦昌、赵忠尧、周同庆等人一样成为名学者,在另一个领域中为民族崛起而放出生命的光华。但他选择了血与火的冲杀,把青春年华给予了东北热土上一场为民族争生存的艰苦悲壮的战斗。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学校迁往青岛,他毅然留在死生之地,与苦难的东北人民一道与入侵的敌人抗争。此后,他经历过在敌人盘踞的城市领导艰险的地下活动、在冰天雪地中持枪与敌人搏战,担任过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等重要职务。他踏遍高高的兴安岭,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险、竭忠尽智,把生命和智慧全部贡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
 
1938年以后,东北抗日联军衣、食、子弹来源断绝,伤员得不到救治,兵员得不到补充,特别是冬季,朔风怒吼,大雪飞扬,露宿山野,仅能以篝火取暖。在今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中,他们甚至以草根、树皮为食,继续战斗。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的冯仲云与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一起,领导了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的一系列游击战斗,曾攻克过克山、肇源等县城,震动敌垒,给呻吟于敌人压迫下的同胞以很大的鼓舞。
 
火与血铸就利剑,苦与难磨出英雄。东北抗联14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史,锻造出杨靖宇、魏拯民、王德泰、周保中、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夏云杰、李延禄等著名抗日将领,为20世纪中国那一段充满屈辱悲壮气氛的时期,哺育了众多的可敬可佩的英雄。
 
称冯仲云是英雄,他当之无愧,因为松江大地的百姓这样评价他。
 
从省主席到“北图”馆长
 
当历史的时钟指向1946年4月17日,这天松江全省人民代表会议举行开幕典礼,作为主席团成员的冯仲云登台演讲,其感其情动人心弦。当时报纸刊载的消息中有这样的文字:
 
“冯将军的演说,数度被掌声中断,会场情绪异常热烈。”
 
2天后,报道大会的消息中又出现了这样的文字:
 
“老国民党员张光烈动议,要求大会欢迎14年与日寇艰苦斗争的冯仲云将军参加松江省籍,全场欢呼,掌声历5分钟不息。”
 
“军医大学校长陈述先生动议,用大会名义给冯将军做一枚军功章,佩戴在他的胸前,以志全省的光荣,全场又一阵狂热鼓掌,通过陈校长的动议”。
 
可以体会: 冯仲云受到松江人民怎样的爱戴!松江人民代表大会共进行了8天,4月24日下午进行选举政府委员的议程,冯仲云以最多票当选为松江省政府主席。5月5日,松江省政府在刚刚解放的哈尔滨宣告成立。5月15日,《东北日报》报道了这一消息,标题是:
 
五百万人民朝夕盼望下
 
松江省民主政府成立
 
抗日英雄冯仲云当选省主席
 
这一年,他38岁。
 
其时的东北是困难与胜利交织。冯仲云面临政治、军事、经济方方面面的千头万绪: 夺权、建政,剿匪、除奸,生产、救灾,扩军、支前,宣传、斗争,粮食、物资,……经过不懈的努力,松江省人民欣慰地巩固了胜利果实,有力地支持了东北全境的解放。 1950年3月,在松江省召开的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上,冯仲云继续当选为省政府主席。与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倒下的战友相比,冯仲云是幸运的,他看到了五星红旗在晴空中升起,能为新中国建设尽情工作。也许是他命中注定,不仅在战争年代要领受不恰当的处分,和平时期也要面临着考验。
 
1951年春季,松江、黑龙江2省林区燃烧的一场大火,使国家财产遭到严重损失,引起了共和国最高领导层的关注。作为省政府主席负有领导不力的直接责任,冯仲云受到“记大过”的政纪处分。同时受处分的还有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和农林部林政局局长,于1953年3月25日,以东北人民政府政令加以公布并见诸于报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因工作失职处分省一级领导人并在报纸上公布,引起的震动很大。7月7日,冯仲云被免去省主席职务,到北京等待分配新的工作。
 
经过炎夏、清秋,1952年12月冯仲云出任国立北京图书馆馆长。解放前40年间,先后有15人任过“北图”馆长,其中包括梁启超、蔡元培等。一个历史的偶然,冯仲云有幸成为新中国“北图”的第一任馆长。冯仲云给“北图”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和新生的味道。《图书馆学通讯》记者袁丁在1981年撰文评述:“在短短的不过2年时间,他用党的政策思想武装了北京图书馆,在他的具体领导、身体力行下,把一个长年平静的藏书楼式的旧北图改造成为一个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北图——坚定地为广大群众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学术研究服务……在他潜心竭力的领导下,北京图书馆举办了第一流的报告会、展览会、作家与读者见面会,开创了图书馆面向社会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一代新风,给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远的影响。”他倡议并亲自领导了收集革命文献和名人手稿的工作,当年就搜集数千种;毛泽东著名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手稿、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手稿是他亲自搜集的。这些新善本现已成为“北图”的瑰宝。
 
水利、电力科学研究的领导者
 
1954年10月,冯仲云被任命为水利部副部长;1958年,水利部和电力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他继续任副部长,直到逝世。到水利部工作,他的心情是舒畅的:
 
这之前,国务院撤销了东北行政委员会给他的处分,当选为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水利部领导分工,他主管水利科学研究和教育。
 
1955年4月,他主持召开了全国水利科学试验研究会议,提出了水利科学试验研究的方针、任务;确定为加强科学研究管理,加紧筹备建立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作为全国水利研究中心;提出了在水利科学研究上与高等学校合作的形式和范围;对培养高级科学研究干部的问题也提出了具体办法。这次会议成为我国水利科学研究工作走上有组织、有计划发展的开端。
 
1956年,是冯仲云工作十分紧张的一年。3件大事亟待着他去一一落实。
 
第一件是组织制定水利科学技术1956~1967年规划。首先集中专家写出初稿,然后发到全国水利系统征求意见,再经过反复修改,最后定稿。由于充分考虑了国内情况,又考虑到国际水平,规划就成为我国一段时期内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件是成立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经部党组同意,从水利研究历史最久的南京水利实验处一次调来一半科技人员,100多人;水利系统留苏、留美学成归国的全部留下,近50人;从天津水工试验所调进10多人;还从部内进人,使科研人才得以集中,组建了研究院下设的水工、土工、结构、水文、泥沙、灌溉等研究所。1958年乘水利部和电力部合并的东风,冯仲云积极向国家科委建议,力主将电力部的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设在清华大学内的水工研究所并入水利科学研究院。这个愿望实现后,新单位定名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由中科院和水电部双重领导。它不仅成为设备完善、人力雄厚的全国水利水电系统的科研中心,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第三件事是执行中苏两国签订的共同进行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工作的协定。为此,我国专门成立了黑龙江流域综合研究委员会,主席为竺可桢,冯仲云、张劲夫和韩光为副主席,下设考察大队,大队长由冯仲云兼任。6月25日开始第一次科学考察,他又一次踏上了东北的大地。这项工作直到1962年才告结束,虽然没有实现他那把“黑龙江变成电龙江”的美好愿望,但为日后我国自行开发黑龙江流域积累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者,预见性极为重要。
 
水利工程建设中泥沙处理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冯仲云在1955年12月主持召开泥沙研究工作座谈会;1956年成立北京水科院时就建立了泥沙研究所,在当时世界为第一个。核电已成为当今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冯仲云在50年代就注意核电。1960年,在他的力主坚持下,从武水和华水2个水利院校遴选了35名大学毕业生,进入北京电力学院先期学习核电技术。在克服各种困难后,1963年这批学生进行毕业答辩时,他亲临现场听完全部答辩,将他们全部留在热工二室从事核电研究。这支队伍虽然在“文革”中分散了,但他们从事的还都是带“核”字的工作,并成为了工作中的骨干。
 
定向爆破技术一出现,冯仲云就注意到它在水利建设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他对该技术的试验不但表示支持,还给予切实的帮助。1960年广东南水水库定向爆破筑坝的炸药,就是他亲自找军工部门筹措的。
 
对水库蓄水诱发地震问题的研究,冯仲云也给予热切关注。1961年和1962年分别对新丰江水库大坝2次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就是在冯仲云和科学家们一道去水库实地观察研究后所决定采取的措施。在该领域中我国是第一个进行系统研究的。
 
冯仲云坚持一个观点:“科学技术要先行,得有10年到20年的准备,作为远景需要的事业,必须考虑。”
 
由于冯仲云在水利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远见卓识和领导能力,1957年7月被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聘为水工组组长、水利组组长、三峡水利枢纽副组长、西北防旱组副组长、综合考察组副组长;1962年8月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聘请为三峡水利枢纽组副组长、电工组副组长。
 
水利高等教育的护航者
 
1955年3月,水利部党组决定由冯仲云接替钱正英,兼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
 
这项任命,对于冯仲云来说是适当的。一来因为他就是水利部分管教育的主管部长,二来因为他熟悉和了解高等教育。这样说,并不仅仅因为他曾经当过数学教授,曾经在其戎马生涯中担任过各种类型的教员。而是他早在1949年担任松江省主席时,就兼任过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在兼“哈工大”校长期间,他每星期固定一天到学校办公,采取各种方法,将一所以培养苏联侨民为主的小型学校(469名本科生中只有64名中国学生),改建扩建成了一所真正的属于人民政权的大学,为“哈工大”办成全国第一批重点大学,起了重要作用。
 
冯仲云兼任“华水”院长的时期,正是他工作最为繁忙和复杂的时期。构筑发展水利科学技术研究基础的历史重任,使他无法经常到院关注日常工作。但他仍然安排时间来院视察,给学生做报告。特别是1956年3月份,“华水”学生在官厅水库实习,冯仲云前往工地,走到学生中间,与同学们谈理想、谈学习,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解决水利电力高等教育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怎么搞,没有经验,决定先搬苏联的。1953年起,学校专业的设置全同苏联一样。经过一年实践,到1954年底、1955年初,发现不适合我国国情,在教学计划、专业设置上要求改进的呼声渐渐高涨起来,出现了几种意见: 一种是边干边改,不合适就改;一种是刚开始怎么能改?行政、党内、各部意见不一致。当时各部还有苏联专家在。
 
在这种情况下,刚接手主管水利高等教育和兼任“华水”院长的冯仲云很慎重,他同苏联专家交谈,同校、院长交谈,同教育部交谈,多方面了解情况。例如,苏联的专业中,有一个叫“水能动力装置”。涵义是什么?为什么设这样一个专业?他通过和苏联专家交谈了解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水电站遭到严重破坏,战后恢复,缺乏人才,为了尽快修复电站,确定了培养综合人才的目标,这个专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设立的。这个专业既有机械知识,又有电的知识,还要有水利工程设计知识。他认为,我国都是新建的水电站,还没有必要要求每个人具备这样多方面知识,主张“水能动力装置”这个名称暂不改,修订教学计划,机械知识、大坝知识减少,装机加强,妥善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冯仲云主管教育,有独到的地方: 他非常注重教育和科研的关系,大学的设置一般靠近科研单位。学校承担科研题目,水利部在资金上给予支持,部里完成了科研任务,又武装了学校,学校在科研和教学中更好地培养了人才。他主张学校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要搞好,他舍得在这方面投入;他主张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而且要学手艺;他还要求水利学院建标准游泳池,男女学生都要学会游泳。在他主管教育工作的10年间,随着国家政治风云的变幻,学校的发展也走了曲折的路。刮浮夸风时,包括业余教育,经常统计人数。到他那儿,就往下砍:“别瞎说,没那么多人!”他总是就低数字。对“教育革命”中的学生编教材、上讲台、当老师,他反对:“学生能编教材,还要老师作什么?真是斯文扫地。”他那血与火练就的至真性情可见一斑。
 
在冯仲云兼任院长的3年间,全体教职员工在副院长严恺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共同努力,“华水”的事业在发展壮大。修改形成了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计划,在1956学年度内,学校编出了50余门课程的比较适合当时国情的讲义。1957年4月,中央高教部、水利部委托“华水”召开水利类专业设置及教材问题座谈会,相关高校全部参加,会议结果对水利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学校制订了《华东水利学院十二年规划》,掀起了科研热潮,“华水”的科研工作全面展开。“华水”的办学条件也得以改善: 图书馆、专业实验室相继建成,有力地推动了“华水”的发展进程,为建成全国重点院校奠定了基础。
 
冯仲云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逝世。1977年党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骨灰安放仪式。1980年获得彻底平反。
 
(刘嵩)
 
 
人气:  1131
编辑:周旭推荐给朋友: 订阅短信:

∷相关新闻∷
·
喜迎奥运·关爱健康 钱江环保行首站开进钱江源(2008-4-20 )
·
强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 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有强降雨(2008-4-20 )
·
四川:乐山地处过渡带落差悬殊 对长江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2008-4-20 )
·
“倒春寒”造成新疆伊犁河谷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2008-4-20 )
·
专家呼吁理性看待太湖蓝藻(2008-4-20 )
·
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2008-4-20 )
·
西宁泉水资源亟待保护和开发(2008-4-20 )
·
累进加价收费 提速水价改革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2008-4-19 )


',1)">
版权所有/维护管理:天津市龙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