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36:36
中国人对人间团圆的祈愿,在中秋节里被具像为月饼,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月饼成为了中秋节的标志物,简单来说,月饼是圆的,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桌上的饼圆,(是)一种团圆心理。国外圆的饼不知道多不多,但我们中秋节的月饼一定是圆的。
华人对着月亮都有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国人面对海上升起的明月,天涯海角共此时,都有一种心理感应,在中秋的月亮下,千里之外不同的中华儿女共同心动,看到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怦然心动,有一种心理共振、心理共鸣。这种心理共振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共振,海上生明月,中国人由衷地从心里升起一种民族文化心理,一种文化感情,对月亮有一种共同的感应,千里之外都可以互相地心理感应,这是对明月所共有的文化感受,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一种民族认同。
能够引起我们民族认同的象征物是很多的,比如一到春节中国年时,国外唐人街就会舞龙、舞狮,龙和狮子就成为了春节的一种象征,是引起中华民族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象征物。
对着一轮明月,海上生明月,同样地,我们一种深沉的民族感情(就)怦然心动,千里之外都可以互相感应,这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
中国人关于月饼作为标志物的认同是很久远的事情,中秋吃月饼不是一个简单食品的问题,月饼是圆的,吃月饼时,家里四五口人会把月饼切成五块,有几口人就切成几块,大家共赏自己的这一块。什么意思呢?比如家里五口人,把一块月饼切成五块,每个人吃一块,每个人都是组成这个团圆的一分子,我安享自己的这一份,安享我们团圆的天伦之乐。
如果今天我们五个人(中)有一个人在国外,或者在哪里没有回家,按照传统习惯,就会把这五分之一块留起来,等待他回家来完成这个团圆使命,安享自己团圆的这一份幸福。所以,中国人合家团圆吃月饼是一种仪式,一种典礼,这是中秋节合家团圆的一种祈愿,一种仪式,它不是简单的吃东西,如果是简单的吃东西,就像许多人讲的,连年都吃月饼,吃得都没什么意思了,但你把它放在中国文化的仪式中,投入情感,注入感情,注入天伦之乐,家庭团聚,团圆的感情(中),这种仪式就很有意思,吃月饼就很有意义,很有文化内涵。
我们现在看很多名家、作家回忆自己怎么过中秋节时,常常都是回忆在吃月饼(时)的亲情、感情,月饼吃了就没了,但感情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里,这种感情在人们的心中发芽、生长,历久不衰,成为了中国人感情精神、感情世界很重要的资源。
我们中国人采购月饼、分享月饼、馈赠月饼的这个过程实际就是表达爱、传递爱、感受爱的感受,小小月饼承载着大大地爱的信息,亲亲的月饼浸润着重重地情的份量。所以,过中国传统节日一定要注入情感,投入感情,再好的节日,如果没有感情,它都不可能成为美好的记忆,成为美好的节日。能够使你长久回味的不是月饼的味道,而是那种感情的滋味,所以人们回忆起童年,回忆起往日过节之时,总是会被亲情、友情、感情滋润着,感到无比甜蜜、无比温馨。
中国人吃月饼,各个地方也都有各个地方的特殊传统风俗习惯,各个地方的月饼(都不同),有苏式的、广式的、潮式的,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三百多年前,郑成功的部队在厦门,正好赶上中秋节,大家思念故乡,这时郑成功的部队中就开始流行了一种中秋节吃月饼的游戏,叫博饼,现在在厦门、台湾都很流行。
博饼原来是叫“玩会饼博状元”,吃月饼时加上一种游戏,甩一种游戏道具,谁赢了谁就吃,现在在厦门还很流行。三百多年前郑成功的部队收复台湾,把博饼游戏传到了台湾,在台湾也盛行了三百多年,闽台(福建台湾)一带很流行这种博饼游戏,中秋节怎么吃月饼?有一种特殊的游戏。
在海外的华人都过中秋节,而且也都吃月饼,他们的月饼中也有深厚的中华儿女情感,在新加坡的华人、马来西亚的华人、越南的华人、日本、泰国、韩国……都过中秋节,马来西亚中秋节吃月饼是很盛行的,而且马来西亚的华人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2001年,马来西亚华人制作了世界上最大的月饼;2002年,马来西亚的华人制作了世界上最长的月饼;2003年,马来西亚的华人又制作了世界上最高的月饼;2004年,他们又制作了最大的走马灯月饼;2005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年,马来西亚的华人就制作了“郑和一号月饼船”,这个月饼船有多大多重?用了多少斤材料做成呢?用了1800公斤月饼的食材做成的,你想想有多少?马来西亚的华人做了这么大的“郑和一号月饼船”。
马来西亚有一个华人议员统计,中秋这一天马来西亚华人吃掉的月饼超过一亿马币,这位华人议员说,论总量,马来西亚绝对吃不过中国,但要讲人均,一人平均吃多少,世界绝比不上马来西亚。这是海外华人的一个例子,大家在吃月饼上就体现了中华文化,表现了血脉相连的中华情。
中秋文化不仅表现在月饼上,各地还有许多过中秋节的风俗,这些风俗各地有各地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分支、一种表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共同表现中华文化的一种情愫。
比如关于月下老人的传说,这是很古老的传说,说有月下老人,有缘千里一线牵,用一根红绳把千里之外的有缘人牵在一块儿月下老人可以成就人间男女的婚姻。这个传说一直影响到了中国结婚仪式。你看电影《红楼梦》或其它戏曲中,中国人结婚时男女之间会用一根很长的红绸连着,男的支起一端,女的支起一端,一起牵着入东方,这就是月下老人编的红带子,把男女双方连接了起来,这就是月下老人的故事。
中国许多地方都有“摸秋”,或者说“偷秋”习俗,汉族许多地方在八月中秋的月光之下到熟人的瓜园菜园里偷瓜菜,湖南的侗家姑娘也是这样,侗族有这个西瓜,和汉族一样,到八月中秋夜里到自己看中的男青年菜园里采摘瓜菜,一边采摘一边还要叫,“喂,我在你的园子里摘菜呢,你明天到我家喝油茶吧。”我上次讲这个故事时有一个姑娘就说“这哪里是偷菜?分明是约会嘛。”这种习俗是源于古早时的“讨彩头”,这家很吉利,我就到你家里讨东西吃,到你的菜园里摘瓜菜,叫做“讨彩头”,偷的是明目张胆,公开地偷,被偷的家也很高兴,甚至还帮着人家,送给人家偷,这就是“讨彩头”。
据说被八月中秋的月光所照射过的瓜菜是集日月之精华(的),尤其是彩头,特别吉利,吃下照过八月十五月华的瓜菜特别吉利,所以会八月十五去偷瓜偷菜,叫做“摸秋”,这就成了许多地方、许多民族共同的习俗。
我们有的民族还有“听香”习俗,汉族有,一些少数民族有,台湾一些民族也有,什么叫“听香”?八月十五这天夜里对着月亮烧一柱香,叫拜月,香点着时就要听,点着香时天道的声音是一种天意,姑娘们祈愿好姻缘,就在这天晚上点香,点上香之后赶快听,听到说话的声音和音乐的声音就可以预卜自己将来的婚姻是怎么样的,是好的,吉利的,这就是天意,天预示给我的。天上香之后当然会听到好话,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将来我的一生、我的姻缘就会很美满,我就会很高兴,心里得到安慰。
中秋节有很多民间习俗,都非常美好,预示着大家的和谐、美满、温馨,而且这种习俗是就地取材,因地而异,当地一些特有的东西慢慢扩大,成为了全民族的,中秋的饮食也是这样,这时特有的新上市时令(食品)成为了时令饮食,比如桂花,中秋正是桂花香味流光异彩时,桂花酒、桂花茶、桂花宴,盛产桂花的许多地方在饮食中都要放一点桂花末,小孩都要搞一个桂花香包挂在胸前。
月亮中不是有桂花吗?不仅在月亮中有,人间也有,中秋节是桂花正香的时候,这时人和月共同赏桂。后来在科举时代把科举中的进士叫“月宫折桂”,摘下了桂花,得到了很好的荣誉、地位叫做“折桂”。曾经有一次在奥运会之前我建议我们把奖状、奖牌搞成桂花的东西,因为08年奥运会正是中秋节的时候,国外有“桂冠诗人”,我不知道这是跟桂的什么关系,但我们中国人的桂和中秋是连在一起的,桂花鱼,许多饮食(的名字)都带有桂花。
中秋时大家喜欢吃螃蟹,这时正是蟹肥之时,所以中秋的时令食品还有蟹。我记得“四人帮”倒台时全国很多人都去吃了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特别要挑三公一母的螃蟹来吃,全民欢庆。这是吃蟹。中秋还有吃芋头,芋奶,我是福州人,在我们福州,芋奶是很有名的,是中秋的时令食品,特别是在南方芋头多的地方,芋奶成为了中秋一道有名的菜肴。
关于这个菜肴还有一个美谈,林则徐是我们福州人,当时他跟外国人打交道很多,有次林则徐去赴外国人的宴会吃了一次亏,外国人请他吃冰淇淋,因为没吃过冰淇淋,(小心翼翼)放进嘴里(结果)把牙齿都冻着了,当时林则徐也不讲,吃了亏就吃了;等到林则徐回请老外赴宴时,就备了一道芋奶,把芋头捣碎加了一些冰糖,做成芋奶,外国人一看芋奶,(以为是普通的甜品),就用勺子舀了一大口放在嘴里,哎呀烫死了!因为芋奶是表面不烫里面很烫的,林则徐哈哈大笑。
这是一个笑谈,但是中秋吃芋奶在南方是很盛行的。中秋还有很多节令饮食,这都是中华文化,是传统,传统到了今天也应该创新、发展,大家共同来创造、发展,把中秋节过得更好,包括中秋的习俗、饮食,都是在发展的,让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圆满,给中华文化增添更多光彩。
(本文来源:网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