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处处理解别人,能处处同情别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16:06

【原文】曾子有疾1,召门弟子曰:“启2予足3!启予手4!《诗》云:‘战战5兢兢6,如临深渊,如履7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8夫!小子9!”

【译文】曾子有憎恶之心,即召集门人弟子说:“打开你们已被止住的心灵,打开你们受束缚的思想。《诗经》说:‘恐惧害怕呀,就好象来到深深的水潭边,就好象走在薄薄的冰层上。’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我勉力的意思,弟子们哪。”

【说明】曾子听了孔子的话后,反省自己(《学而》第四节就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语),觉察到自己有憎恶之念(针对泰伯),于是便召集自己的门人弟子,希望他们也能象自己一样,打开已被止住的心灵,打开受束缚的思想。也就是说,在自己一生的进程中,尤其是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凡事都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看得广、看得开;要一分为二,要辨证地看问题。不要动不动就憎恶这人,憎恶那人;憎恶这事,憎恶那事;即使此人有不对的地方,有错误的地方,也要辨证分析地对待。不如此,便不能懂得自我勉力的真正含义。我们之所以憎恶他人,是因为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而没有站在他人的立场、角度上,所以,曾子的这段自我反省很有意思,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学到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懂得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因为他们不能象曾子一样能自我反省,不能象曾子一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然,对任何人、对任何事都不起憎恶之念是很难做到的,但只有对任何人对任何事都不起憎恶之念,去站在他人的立场、角度上,才能有与人相互亲爱的心理,才能真正做到 “仁”,与人相互亲爱。也就是说,只有不憎恶他才能与他相互亲爱,若有憎恶之念,怎么能相互亲爱呢?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处处理解别人吗?能处处同情别人吗?即使是彼此间有仇恨的人,也能如此吗?所以,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虽然很难做到,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要尽力勉励自己,要“就好象来到深深的水潭边,就好象走在薄薄的冰层上”似地辨证地对待任何人,任何事,才能真正树立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

——————————————————

【注释】1.疾:《易·复·辞》:“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管子·权修》:“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荀子·大略》:“生而有疾恶焉。”《诗·桧风·隰有苌楚序》:“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字汇·疒部》:“疾,恶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疒部》:“疾,又为疾恶之义。”这里用为憎恶之意。

2.启:《书·尧典》:“胤子朱启明。”《诗·大雅·皇矣》:“启之辟之,其柽其椐。”《诗·鲁颂·閟宫》:“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左传·隐公元年》:“公将啟之。”《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国语·晋语一》:“疆埸无主,则啟戒心。”《仪礼·士虞礼》:“啟户。”这里用为打开之意。

3.足:《管子·戒》:“甯戚之为人,能事而不能以足息。”郭沫若等集校:“孙蜀丞云:‘足,止也。足息,犹止息也。’《老子·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河上公注:“足,止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这里用为“止”之意。

4.手:《法言·问神》:“龙以不制为龙,圣人以不手为圣人。”李轨注:“手者,桎梏之属。”这里用为桎梏,意谓受束缚之意。

5.战:《书·仲虺之诰》:“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尔雅·释诂下》:“战栗,惧也。”《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于錞于、丁宁、儆其民也。”王引之述闻:“战读为惮,惮,惧也。”《韩非子·初见秦》:“弃甲负弩,战竦而却。”《广雅·释言》:“战,惮也。”《汉书·高五王传》:“股战而栗。”这里用为恐惧害怕之意。

6.兢:《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大雅·召旻》:“兢兢业业,孔填不宁。”这里用为战栗,恐惧之意。

7.履:《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礼记·玉藻》:“履蒯席。”这里用为践踏之意。

8.免:通“勉”。《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荀子·王制》:“使百吏免尽。”《吕氏春秋·辩士》:“免耕杀匿,使农事得。”这里用为努力,尽力、勉力之意。

9.小子:对弟子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