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类患者医生不喜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17:31
受访专家:
  张奉春,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夏萌,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临床营养科主任。
  刘杨,解放军305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张东,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测查室主任。


  按理说,医生没有任何权利挑选病人,也没道理故意不给病人好好诊断。不过,看病中惹得医生不高兴了,吃亏的终归是自己。
  那么,何不学着做个好病人,摸清医生的脾气,让看病变得更愉悦更顺畅呢?
  采访中,记者发现,五类患者最不招医生喜欢。

 

 

第一类

满脸狐疑型


  进门就嚷着要用最好的治疗;半懂不懂,却总喜欢质疑医生的诊断。
  医生诉苦:既然大老远排队挂号来找我,你就应该相信我。真正的医生都会根据病人的情况用药,“难道有好的治疗办法我会藏着不给你用吗?”
  比如,有些老年患者,容易伴有一点焦虑,又特别爱较真。经常会问:“我看了这个药的说明书,上面写的副作用我好像都有。”其实病人陈述的这些感觉多属心理暗示,无论医生怎么解释也不相信,最后弄得药都吃不下去了。


第二类

老翻旧历型


  一听医生的诊断,就说“某某医生不是这样说的”,“你怎么和某某医生的诊断不一样呢?您确认您诊断的没问题?”。
  医生诉苦:有些疑难病症,各个医生的看法会不同,既然找到这个医生,应认真听取专家的诊断,最好不要用过去医生的诊断来干扰或质疑自己面前的这位医生。如果真的前后两位医生诊断不一样,也不宜当面提出来,可以再找一位资格老的权威医生诊断。
  病人在就医中的一些行为可能干扰医生的思考,甚至破坏医生的情绪,最终影响诊断的正确性。


第三类

心灵脆弱型


  喜欢从网上东拼西凑瞎琢磨自己的病,把重病的可能往自己身上套,搞得自己特别紧张;虽然来看病,但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隐瞒病情;为了引起医生的重视,又喜欢夸大病情;一听医生提可能是某种大病,就紧张得情绪失控。
  医生诉苦:医生也理解病人之所以这么做,大多是为了获取医生的同情和重视,让医生的态度好一点,诊断认真一点。其实,这样反而会耽误看病的时间,扰乱医生的思路,进而影响医生的诊断。医生一般不会区别对待病人,看好病人是每个医生最快乐的事,病人也要放平心态,大家相互配合,才有利于治病。


第四类

不守规矩型


  有熟人介绍,免去了排队挂号之苦,却老爱在就诊时插队。
  医生诉苦:有一些熟人介绍来的病人,老爱插队进来,但殊不知这种行为不仅会引起病人反感,也会让医生反感。医生担心时间太长,后面的病人不满,就可能急急忙忙地就给看了,最后吃亏的还是插队的人自己。


第五类

贪多贪全型


  总想见着一次医生,把自己身上的所有毛病都告诉医生,最好能一块全治了。
  医生诉苦:现在让任何医生把一个人全身的问题看好,都是不可能的,不然就是神医了。专科看专病,专科医生对于非自己领域的病情不敢妄下结论。此外,这样也耽误了后面的病人看病。

 

 

■记者手记

好病人这么做


  病人也有病人的难处,“好不容易来一次医院,挂上专家的号,的确想把什么都问清楚”。从记者随机采访的结果看,这是导致病人问题多、触发医生产生不良情绪的主因。
  即便是那些表现得很好的患者,也感叹:“很多话想跟医生讨论,但是又怕惹医生不高兴,不是不想说,是不敢说出来。”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测查室主任张东分析,我国当前的医疗体系尚不完善,常常搞得医生心里有火,病人心里也窝火,最后相互成为发泄对象。医生希望把医患关系尽量单纯化,成为一种纯粹的医疗行为,公事公办。而患者却对陌生医生不信任,想要把医患感情复杂化,以得到医生的格外照顾,于是找熟人,带礼物,话多套近乎,结果反而引起医生反感。
  病人想治好病,医生也想把工作做好,谁都不想天天发火。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很关键。病人不妨这样想:医生跟我又没有仇,干吗不给我好好治呢?医生也站在病人的角度想:谁得了病不急呀,多问问也是应该的。
  心态对了,方法也要对,比如就诊时尽量只谈病史,少谈治疗史。另外,医生在问诊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思考,所以患者应尽量避免言语过多,影响医生作出正确判断。
  北京安贞医院神内科夏萌大夫提醒,来大医院看病,患者应该先在家里做好功课,比如一些发病有一段时间的疾病或慢性疾病,最好是把初次发病时间、发病症状,以及每次发病时具体情况都记录下来。如果是癫痫这类间歇性的疾病,最好有发病时的录像视频,这样见了医生能将情况具体而简单地讲清楚,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让医生准确诊断。
  在病例资料方面,最好能带上过去的资料,比如X光片、化验结果以及处方单等,但是不要总执迷于过去的诊断结果。因为X光片等是客观证据,而诊断是医生的主观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