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贸易战争(三) 自由贸易 谁主沉浮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7 07:59:12
崔丕:比如说航空航天技术、海底石油勘探技术、实验室技术,能不能做到真菌无菌恒温,这都是实验室的一些必备条件吧,等等,凡是属于在这个清单范围内是一概禁止向共产党国家出口。
    冷战把世界割裂为两个阵营,两个阵营之间的贸易量急剧下滑,国际贸易基本只在各自阵营内部进行,这对全球贸易带来的影响几乎无法估算。同时,为了孤立社会主义国家,美国还把60多个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拉进自己的阵营,并且通过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让这些国家也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贸易管制。
崔丕:比如说像在航空航天,美苏之间的这个技术水平是接近的。经过管制之后苏联在航空航天在总体上落后于美国,但是像最重要的几个领域像计算机、数控机床,苏联落后于美国的差距一般是12年到15年。
为了遏制苏联,美国不惜一切代价。但它没有想到,真正对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的地位发起挑战的对手,就在美国自己的一手帮助下诞生了,它们是日本和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满目疮痍。在战败后的最初几年里,占领国美国每天要向日本提供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地少饿死人。为了削弱日本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日本国内大量的工业设备被拆除作为战败后的赔偿,东京盟军总司令部在1946年1月确定的首批拆迁的工厂就达389家。但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得美国迫切需要日本作为战争的后勤基地,这给日本经济崛起带来了机遇。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从美国获得了物资采购、维修、运输费用20多亿美元 。以丰田汽车为例,1950年6月,丰田的卡车产量只有300辆,几乎到了关门歇业的边缘。而战争爆发的头一个月,他们就接到了超过5000辆的军事订单,这一巨额订单使丰田公司起死回生。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了围堵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对苏联和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西德、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实行了一种不对称合作战略。美国同意这些国家的产品畅通无阻地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又允许这些国家保护自己的市场。美国的这种不对称合作战略是为了让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国家迅速开花结果,以此来防止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张。
日本前驻经合组织首席谈判代表 前田匡史:在冷站期间美国需要日本,因为美国在日本展开军事能力。有日本这样一个富有自由的国家,作为联盟在亚洲在政治的角度上,对于日本是很好的。
    借助美国的支持,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国家战略。1955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加入了关贸总协定,西方巨大的市场向日本打开了。上世纪50年代,日本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迅速向美国市场大量出口纺织品,甚至出现“一美元衬衫”的现象,受到严重冲击的美国国内纺织品利益集团纷纷要求国会议员动用反倾销法案。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邓峰:很多纺织厂关门,很多纺织工业的工人失业。这个美国国内纺织工业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的重大的压力迫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在57年和日本人谈判,缔结了一个日本自主限制对美国出口棉纺织品的协议,这个协议的时间是长达5年。
    为了反制日本,在1959年关贸总协定年会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猛烈批判日本,要求日本也开放本国市场。迫于压力,1960年4月,日本内阁发布《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计划3年后达到自由化率80%,为了避免本国产业在开放中受到冲击,1960年日本制定了扶植企业经营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削减企业20%的税率,将设备折旧年限缩短四分之一,降低企业贷款利率,按市价发行企业股票,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在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再加上日本低廉的生产成本,日本的钢铁、汽车、石化、半导体等产业在开放经济中迅速崛起,国际竞争力无人可比。1969年美国进口的钢铁有42%来自日本;进口的彩色电视机是90%是日本制造。
前田匡史:随着日本经济逐渐强大,美国开始考虑用其他办法来解决美日之间的贸易冲突。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经济大国。而 1971年美国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贸易赤字,虽然只有15亿美元,但是却引发美国举国上下的震动。许多国会议员认为,美国正在遭遇其他国家不公平贸易的威胁。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关税法》,宣布美国可以单方面认定其他国家的贸易行为是“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的,并由此展开贸易报复,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随后美国国会又对这一方案进行了多次扩展性地修订,衍生出了“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但关贸总协定毕竟为全球贸易树立了自由贸易的大框架,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本国产业的步步衰退。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质优价廉的半导体产品又占领了美国市场,同时还挤占了原来被美国占领的欧洲市场。美国逼迫日本在1986年签订《日美半导体贸易协定》,要求日本减少半导体产品的出口。但欧洲认为,日本半导体的出口大量减少后,欧洲将不得不购买价钱更高的美国产品,这对欧洲电子工业是一个重大打击,于是欧共体上诉关贸总协定,最终撤销了《日美半导体贸易协定》。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以省油和低价著称的日本汽车热销美国,日本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汽车王国这顶桂冠一直是美国最看重的荣誉,美国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决定采用新的武器来打赢与日本的贸易战。
前田匡史:由于当时双方的贸易顺差和逆差持续上升,所以美国当时觉得关贸总协定还是不够的,所以后来为什么美国将目标转移到汇率上,因为汇率跟当时的每一个贸易板块相关,不是单纯的一个纺织品一个钢材,它是一个结构性的因素。所以对于美国来说汇率实在是一个很神奇的因素,可以一下快速调控所有的问题,所以著名的广场协议在1985年出现。
1985年9月,美国的财长詹姆士.贝克、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以及联邦德国、法国、英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 ,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协议要求五国政府通过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诱导美元有秩序地贬值,以帮助美国解决巨额贸易赤字的问题。对于当时的协议签订,日本一直是非常乐意配合,并希望以此显示日本正在积极“争取成为与其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大国”
前田匡史:最初的意愿实际上是对美元进行调整、是为了弱化美元,因为那时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所以日元开始变得坚挺。
 五国开始按照协议的约定大量抛售美元,然而这一举动立刻带来了市场投资者的跟进,引发抛售美元的狂潮,广场协议两年以后, 英镑兑美元升值37.2%,法郎升值50.8%,德国马克升值70.5%,而日元兑美元则升值高达86.1%,由242日元:1美元升值到了130日元: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