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角度总结计划与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34:06

【中华论坛】从战争角度总结计划与市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这句古语的正确性有怀疑的人很少。现实中也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其正确。比如:我们写文章要打腹稿,我们建高楼要有图纸,制造产品总也要讲工艺流程,就是抵御自然灾害我们也要事前有个应急预案,过十一黄金周也要提前搞出一个方案,至于象神七这样的高科技,恐怕对整个飞天过程都要做到了然于心,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类似很多,比比皆是,大家都明白,不用细举。和这句古语道理相通的成语、名言也很多。比如: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料敌在先、胸有成竹、“先胜而后求战”、“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等等。这些口耳相传的成语佳句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计划无论对于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我常想到我们的社会发展,过去我们是计划经济,现在我们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时代,重要的国计民生国家事前都有计划,每年的生产指标都是严格按计划生产的,社会的各个环节分工合作,章法清晰,遇到有灾害年头或特殊事件国家可以对计划应时而变做适当调整,全社会的合力容易快速集中。与计划经济对应的是公有制,提倡的是大公无私,整个资源集中于国家或集体手中,国家计划便于执行,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市场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国家不在硬性规定生产目标,各企业单位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自的产品,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但社会的各个环节是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局部可能清晰,但整体却杂乱无章,很难摆脱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出经济危机。与市场经济对应的是私有制,国家资源大多掌握在私人手里,国家在兴建大型工程或集中全民力量时总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羁绊,关键时期很难发挥国家整体合力。 

     现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没有绝对的计划经济和绝对的市场经济。从我国目前的形势看,虽然在宪法上仍规定是公有制为主体,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实质上私有制已经明显占了上风,并且这个势头仍然在延续,从上层人士的表态看,这个趋势大概已经无法逆转,用不了多久,计划经济的残留就会被消除殆尽。尽管前些年甚嚣尘上的市场万能,一股就灵,一包就灵,优胜劣汰等时髦词汇现在对下层人士吸引力越来越小,热衷推广的那些专家学者们的理论空间伸缩越来越小,老百姓都更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两极分化的结果无论是谁在延续市场万能论都会免不了尴尬,但市场大潮汹涌澎湃,弄潮的先富们不可能再允许无限自由的世界再回到当年万里江山一片红的单调中去了,哪些待富者们虽然有些感觉不对头,但已经回天无力了,大势已成恐怕在祥和气氛下和谐地实现先富和待富达成高度一致已经不大可能了。 

    计划和主场是手段,但计划和市场的比例会决定社会的性质,犹如打仗,战事不过奇正,而奇正之变无穷,计划和市场的学问大矣。古代打仗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原则,一个是“先胜而后求战”,一个是“先战而后求胜”。“先胜而后求战”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提出的一条很重要的军事原则,就是说在作战之前要先创造取胜的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再寻找敌人的破绽,抓住有利时机,同敌人交战。“先胜而后求战”与其截然相反,就是不管对方情况如何,不做周密布置,只管同敌人作战,希望在作战时取得胜利。前种战法和计划有些密切,讲究在作战之前先将作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做到胸有成竹,以“知己知彼”争取“百战不殆”有效果。后种战法和市场有些相似,只凭勇气敢于亮剑,胜败于自己是没有把握的,运气好可能胜,稍有差池就可能一败涂地。这种战法和市场森林法则更接近,为历来军事家所否定。 

    天下至理都是相通的。战争中的两种态度大家都能比较出优劣,现实中许多事情是离不开计划的,连生孩子也成了国策,要计划生育,发展经济能完全抛开计划吗?我看有点悬。搞经济离不开市场,但要以市场抵制计划是可笑的。我不由想起本文开头例举的那些古语妙言,那些生活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何以到社会发展领域就不灵变味了,到底是过去全错了,还是今天都正确,计划和市场正反对比该好好总结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