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能源论文发表前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09:23
十几年来,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谢正军 CFP/图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很少有第二篇学术论文,会像《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般,备受瞩目甚至追捧。
不说网络的转载和点击,也不谈充斥媒体的各色解读,仅最近一周内,已有两场高规格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和北京悄然举行,跨越官学商三界,就学术论文而言,实为一时之盛。
而基于当下中国能源形势危急,以及此前不绝于耳的对于能源法出台、能源体制改革的呼声,江泽民以前国家领导人身份,纵论能源战略的这篇论文也被外界赋予学术之外的现实深意。
甚至2月28日,论文送稿日期,因为处于全国“两会”前夕,也被观察家反复咂摸。其实,论文的初衷也许并不复杂。
由此而引发的另一个话题是,如何看待退任领导人的活动,而这又涉及中国的政治文化。
“江学长”的礼物
这篇名为《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的论文,发表于上海交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2卷)第三期。
在当期目录上,作者江泽民的名字和论文标题被加大字号处理,这是学报对重点推荐论文的惯常处理,而因为作者的特殊和适逢学校112周年校庆,封面颜色特意由平常的黄色改为大红,以示喜庆之气。
上海交大学报的副主编龚汉忠相信,学长之所以在发行量不大、影响力也弱的学报上发表文章,首先是对母校的感情使然。
这一点,交大师生亦感同身受,该校有关人士透露,卸任国家领导人职务后,江泽民在上海的居所就在交大近旁,而且累计造访交大达十余次,这是一个十分罕见的频率。
至少一年前,学报编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学校领导就已着手筹备庆祝事宜,这一年,也正是江从交大毕业整60年。
此前,一本名为《江泽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书已经出版。这一次,学校希望以学报的名义向江泽民约稿。
这不是唐突要求。1989年,63岁的江泽民在上海市委书记任上,曾受聘为母校电机工程专业兼职教授,依当时学校规则,他要为学生做两次讲座。而同年3月份的第一场即关于能源。交大一教授至今记得,题目是《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图书馆一楼的讲厅人满为患,江的英语才能得到展现。演讲文稿后经其亲自整理,成为上海交大学报1989年第三期的同名论文。
原定5月中旬的第二场演讲因故取消。众所周知的是,他赶赴北京,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这篇关于世界电子信息发展主题的演讲报告,最终成为当年学报第六期的又一篇论文。
2007年,江泽民卸任已三年,退休生活里,除缅怀故人、题词访友外,已很少公开露面。他曾对到访的老同学感慨“无官一身轻”。但对教职的向往却毫不隐讳,2004年,他的老同学余力去中南海看他,江正研读《师说》,并心向往之。
当年短暂的演讲经历,时隔多年后,亦曾在一次党校的讲话中被其提起,“现在授学位、聘教授太容易了,要加强管理。当年上海交大聘我做教授时,审查得很严,要求我做两次学术报告。”2006年交大110周年校庆,已是80岁的江就曾专门兴趣盎然地给数百名本科学生演讲。
现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后来透露说,学报约稿的事情,江学长欣然答应。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周大地告诉本报记者,接到约稿邀请后,江泽民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专门请教了许多方面的专家,很投入,很用心。而他本人则代其搜集了一些资料数据,这使得江泽民专门在论文最后对其致以谢意。
对母校来说,这确是一份厚礼。在中国权威的期刊网学术论文库里搜索,现任或前任国家领导人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鲜有先例。
小心谨慎
1984年进上海交大学报工作至今的龚汉忠,接受了论文的编辑工作,2月28日深夜,经最终修订完毕的样稿,终于传到包兆龙图书馆15楼,上海交大学报编辑部,正式进入编辑流程。
龚汉忠和他的同事们被学校领导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完成工作。考虑到文章的特殊性以及校庆的特殊意义,交大学报编辑部临时撤换论文,为了配合能源主题。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最终校样由江亲自修改,工作人员多次嘱咐编辑部,因为领导视力缘故,样本字体要大些,行间距也要大些。最终送审的样本都特意选择大二号字体。“大家戏言,像出版文选一样,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一般论文只需三校即可,而江的论文则经过了双倍工作量,这只有一个原因,小到标点符号、英文字母,编辑部希望不留一点错漏,“每一处修改背后,都是几经协商、琢磨”。
即便如此,瑕疵还是难免的,文章发表后,勤恳的编辑们又发现了一处小错误,一处图样的说明文字中,“水蒸气”写成“水蒸汽”了。
龚回忆说,最早的送编初稿,难免在一些参考文献、资料援引的格式上存在疏漏,图表的制作以及计量单位的使用上也有个别不统一,均一一进行了校订。
但也有作者本人坚持的例外,比如论文中对于ppmv(意为10的负6次方)的专业术语,编辑修改时曾一度改为国内通用的数字格式,结果在送审时,江泽民希望留用,理由是国际规范通用ppmv,编辑们一查,果然如此。
学术研究之外的其他因素,在审稿中也被斟酌,结果是删掉了个别评价现实的语句,比如原文中有“中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水泥立窑在中国仍大量存在,……”在正式发表前,经江泽民认可,予以删除。
值得一提的是,论文并不如外界揣测,会出现比较内部或隐秘的数据,一位能源专家说,几乎所有数据都是普通专家也可获得的公开数据,这保证了学术论文的可审查性。
论文发表后,数十家媒体希望联系采访,兴趣最大的是,论文是否经过了严格评审?
龚汉忠说,和其他论文一样,这篇一样经过了内审和外审环节。内审专家主要是交大能源研究院的长江学者和院士,外审则延请了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专家。会审意见归并后送江泽民参考,并体现在文章的最终修订上。
争鸣的空间有多少
4月8日,是交大校庆日,一场针对论文的学习研讨会也如愿召开,上海交大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联合主办。
与会阵容可谓鼎盛,新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出席,他称赞江不仅是政治家,更是专家型领导人,并结合论文中提及的能源体制内容称,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释了其对能源发展思路的思考,他说,论文对制定中国能源战略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席间,他还透露将力主在能源局成立专家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前者为吸纳学界智慧,而后者则为听取老领导老同志的建言建策。
论文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被分外强调,参会的众多能源协会的领导,涉及核能、风能、太阳能诸多新兴能源领域,无不以论文中的相关阐述为依据,面陈国家能源局领导,希望国家层面加大重视和投入。
以前任国家领导人身份,在中国能源形势日益严峻,以及近年对能源体制改革呼声强烈的当口发言,部分媒体小心寻找着文中可能透露的现实政策信号,比如“能源价格与市场接轨,合理提高资源税标准”等提法。
对此,发改委能源所周大地研究员对本报记者称,江的论文,重在宏观层面对能源长期和中长期战略和方向的思考,“不是重在就某一现实政策的解读”。“更不能用普通论文的故事和逻辑来阐释江泽民的论文”。
既为学术论文,则有争鸣空间,也有一些学者对论文委婉提出了不同看法。中国矿业大学的余力教授,是江泽民早年同学,亦是煤炭行业的权威专家。
江泽民主政期间曾关注其从事的煤炭地下汽化技术,并专门批示,然而在综观全部论文后,他发现文章没有提及,有些失落。“解决中国能源问题,节约优先,多元发展都很必要,可是中国现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回采率太低,在生产环节浪费了大量的能源,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接受采访时,老先生称,这个意见会带到4月9日的北京座谈会上,前一天,他专门给江泽民去了信,援引列宁当年称煤炭地下汽化技术为“一个伟大技术的胜利”以及苏联成立煤炭地下汽化管理局等经验,冀望老同学重视。
江泽民当年的同事沈永言则认为论文的最后部分,即能源的发展政策部分,略显不足,他希望,应该有诸如在节能上设置一票否决的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意见。
由一篇论文而起的举国关注能源的景象正持续升温。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震称:“论文中强调的内容,大多切合了已经或正在形成的能源界的共识,现实的困惑在于这些共识的解决途径、方法还存在分歧。”他乐观地相信,以作者的特殊身份,应对改革共识的具体落实起到积极作用。
退休领导人的舞台在哪里
4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研讨会,《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将成主角。
以前任国家领导人身份撰写学术论文,以此关注中国现实的先例几乎没有。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震相信,江泽民为什么弃《人民日报理论版》、《求是》这样的平台,而选择极小众的高校学报发表论文,固然体现对母校的感情,可能也希望避免直接对现实产生干预性的低调考虑。
为了写《江泽民传》,当年库恩曾拜访过相当多的高层领导人,他最后的评价是:在中国,人们通常希望退休领导人安度晚年,不要公开发表声明或对国家政策施加影响,也不能像克林顿这位前任美国总统那样,当一个职业名人,在公司董事会任职,赚取巨额演讲费。
在中国,几乎无一例外,卸任的几位第三代领导人,均低调处理退休生活,淡出主流媒体视野。仅见的活动多为以书籍形式回忆过往或总结人生,比如李鹏的外事日记和电力日记,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当然也包括江泽民的《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而对于现实的公开发言,则鲜有记录。
新华社一位知情记者认为,一般而言,卸任领导人的言行,已属私人性质,除非安排,一般不再介入报道。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国外许多领导人,即便退休依然以独有方式关注现实,比如卡特,卸任后更积极投入社会改造运动、贫民区住宅改建计划,甚至组织国际观察团监督东欧国家的选举。比如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离任后更为活跃、锐利,不但以个人名义成立基金会,还以其个人人脉和声誉接受全球大型企业或集团的邀请前往演讲,就现实问题频频发言。“这是因为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心态和政治体制截然不同的结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曾对南方周末记者如是分析。“低调一方面是因为卸任者不愿干涉现行政务,更是因为,中国普遍的社会心态中的领导人情结,往往会对他们退休后原本平常的言行作出特殊解读。”任建明说。“无论从主观、客观,低调行事是最佳的处理方式。”
亦有学者认为,卸任领导人,除去政治舞台之外,应该有着更多空间,比如社会公共事务、学术研究等等,“他们远见卓识、独特的阅历经验,应该作为财富延续下来。”
他认为,退休意味着政治舞台的谢幕,但个人的舞台才刚刚开启,“但这也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赖于领导人自己的突破,更依赖于整个社会心态以及体制的变革。”
从这一点看,江泽民的论文《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倒不失为一个新思路。
(责任编辑 林楚方 李小鸣)
来源:www.infzm.com
原文链接:http://www.infzm.com/enews/20080410/pol/200804/t20080409_42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