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椿巷阳光拆迁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3:27
2010年11月08日 15:50:54  来源: 央视《新闻调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各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城。而伴随着造城出现的拆迁问题屡屡在媒体中曝光,甚至引起多起以生命为代价的强拆与抗拆事件,拆迁和暴力一定是相伴相随吗?本期《新闻调查》播出《红椿巷拆迁记》,作为阳光操作拆迁的样本,让人们对拆迁有所全新的认识。以下为节目实录:
红椿巷拆迁记
解说:一边是轰轰烈烈的造城,一边是热火朝天的拆迁,这一拆一建曾经引发了多起以生命为代价的强拆与抗拆的事件,人们不由发问拆迁和暴力,难道一定要相生相伴吗?

记者:有研究显示,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城镇化率将会超过50%,也就是说从那一年开始,中国的城市人口将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它意味着从现在开始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进入了最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它也意味着类似这样的拆迁重建的场面,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人们会看到。人们在认可这是一种发展必然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地方已经出现的强行拆迁、暴力抗拆,这样一些现实如何让拆迁远离这些?浙江省东阳市在红椿巷的拆迁改造当中,试图将了解民意放到最为首要的位置,这种当地叫做阳光操作的拆迁是怎么做的?又做得到吗?
赞成拆迁的只有三成
解说:杜新中是红椿巷的老街坊从他的爷爷开始,一家人就生活在这片,老杜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老巷子里。
杜新中(浙江省东阳市红椿巷拆迁户):你跟我是邻居,可能你的房子,又在我的前面又搞过来一只脚,我的房子又在你的后面拐过去一个角,那这边,它又很可能又插了一杠子,那老房子以前就是那么寸土必争,那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留下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解说:现在红椿巷已经是一片工地,从这些资料镜头里,我们还能看得出它过去的面貌,这是一片占地350亩的城市核心区,密密麻麻住着2196户,虽然房子看上去横七竖八,但这里一直被当地人看作像上海的南京路一样金贵。慢慢的,红椿巷人口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火,房子也就越建越密。
记者:那你觉得这个红椿巷有改造的必要吗?
楼元伟(浙江省东阳市红椿巷拆迁户):说真心话,这里面的房子确实是很破烂了大部分房子,都是解放以前的房子了,现在道路也是很差的。
陈晓(浙江省东阳市 市长):更不用说有地下的排污管网基础设施,如果万一发生火灾,消防车都开不过去。
解说:一个是土生土长,当地小有名气的锁王;一个是刚调任不到两年,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主抓旧城改造的市长,楼元伟和陈晓起初都注意到了红椿巷这片区域藏着不小的隐患。其实早在2001年,东阳市就有了改造这片区域的计划,但是这项号称东阳有史以来规模和难度最大、情况最复杂的旧城改造工程一直被视作马蜂窝一般,因为各种原因久拖未决。
记者:怎么会拖了这么长时间呢?
陈晓:实际上拆迁问题,就是个利益的均衡问题、利益的博弈问题,如何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政府跟拆迁户,我们跟市民之间找到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寻找,不是说一时一刻就能够找到的。
解说:副市长施侍伟是土生土长的东阳人,他十分了解红椿巷发展的脉络。
施侍伟(浙江省东阳市 副市长):叫了十来年都一直拆不了,这个里面的这个拆迁户对政府,想拆的也没有信心,不想拆的更加觉得你们是玩玩,觉得你们政府都是玩玩的。
记者:从民意来看,你觉得老百姓关注的最大的那个点是什么?
施侍伟:当时最关注的点就是东阳人心不齐,东阳干事的氛围不好,想干的事情干不了,下面有钱有势的,好像干预政府的力度比较大,好像政策上被那有钱人左右这种情况比较多。
杜新中:他们每一年都是弄出来、搞出来,东阳报登出来什么红椿巷拆迁是今年的十件大事第一件,就是这么一回事,每年都列位第一件,每年都列位第一件大事。
解说:一晃到了2008年,周边的繁荣把红椿巷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为东阳市政府隐约感到再不改,它直接挫伤的将是政府的公信力。拆迁办主任程晓忠被委以重任,他要冲在前面,摘掉红椿巷拆迁这个马蜂窝。
程晓忠(浙江省东阳市旧城房屋拆迁办公室 主任):第一次调查的时候,不是去做工作,完全纯粹听取一下愿不愿意拆迁,政府想拆迁了,那你们有哪些想法?
记者:说到拆迁的时候急过吗?心里边。
徐理纲(浙江省东阳市红椿巷拆迁户):急过,我急得头发,你看我头发都发白了,急呀,我当时的话,拆迁的话我是有一个想法的,最好是不拆,因为我已经75岁了,还能活多长时间,再拆的话毕竟是比较麻烦。
记者:有空就练啊?
马世章(浙江省东阳市红椿巷拆迁户):有空就练。
记者:管用?
马世章:管用。
解说:马世章是机关退休干部,现在他和老伴已经住进了安置房,但是说到当时的拆迁,他说其实心里也曾经犯过嘀咕。
马世章:当时我是这么个态度,实事求是讲,从大局来讲是应该拆的,我当时怕安置政策不到位,所以我当时的态度是,你们先把安置政策拿出来,跟我们见面,这样的话我们再来决定拆与不拆。
记者:据你们了解,老百姓到底支持不支持这样一个改造呢?总体上。
陈晓:从心底来讲,应该说老百姓,大多数老百是支持的,但是在这个前期,我们也做过些民意调查仅仅是30%的支持率。
解说:才刚刚摸了个底,矛盾就已经赫然摆在眼前,为什么拆迁户明明心里支持拆迁改造,被问起来却又直摇头呢?红椿巷的居民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的要求又是什么?我们在拆迁办,查看了当时征集民意的调查表,并随机选取四户登门采访。
记者:我挑出你们这张调查表。
李向阳(浙江省东阳市红椿巷拆迁户):我好像也忘了。
记者:这个当时是签的包丽红,不同意拆迁的理由,没理由,不拆,很坚定。
李向阳:因为那个理由也不好写,你说按照城市规划的话,拆是应该拆的,对不对?按道理是肯定要拆的,问题是你现在政策都没出来,叫我们说拆不拆,肯定不拆。
记者:当时拿这张表的时候,没有做任何的介绍吗,比如说到底怎么拆?
李向阳:那个时候还没写。
杜万霆(浙江省东阳市红椿巷拆迁户):我就是填了八千块钱一个平方,那个不合适,太便宜了,我说豆腐都要两块多钱一斤,还是带水的。
记者:怎么最后心里想的跟实际行动会正好相反呢?
马世章:为什么呢?主要是过去那个拆迁不是公正、公开、公平。
记者: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意愿很强烈,另一方面又迟迟没法动手?
陈晓:他担心几个问题,一个他自身的利益,会不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这是一;第二个,你的政策执行是不是公正公平的?你是不是所有的政策都在阳光下操作的;第三,我政府的承诺,包括我们政府拆迁的后续的一些工作,是不是诚信,是不是能够跟得上去?这几个问题是最关键的。
解说:2008年初,酝酿了十年之久的红椿巷旧城改造项目,终于像尘封已久的机器顶着怀疑的阻力,重新咬合齿轮隆隆运转起来,然而,在这十年里拆与被拆双方都在蓄积着能量,一旦四目相对,红椿巷还能否顺畅地拆下去呢?
果然,一旦被触碰到敏感的神经,拆迁户们便开始行动了。李向阳夫妇在红椿巷有三间店面房,平常他们并不住在里面,但得到拆迁消息后,他们一反常态开始往店铺里搬生活用品,并做好长期驻扎的准备,他们用这种方式无声地对抗拆迁。
李向阳:人家往外搬,我们往里搬。
搜索更多拆迁 解说 的新闻
县官"拆迁养活知识分子"言论引质疑 回应称无愧
拆迁究竟养活了什么人
不拆迁,知识分子就要饿肚子?
财政无罪 拆迁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