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闲书话』 陈寅恪诗笺释一题(马列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42:54
天涯社区 >天涯论坛 >闲闲书话
作者:真是李大嘴  发表日期:2003-2-7 22:09:00
陳寅恪詩《經史》補釋
陳寅恪五十年代有《經史》詩雲:
虛經腐史意何如,溪刻陰森慘不舒。競作魯論開卷語(一稿作:見説魯論開卷語),説瓜千古笑秦儒。
周一良先生説:“陳先生晩年詩篇中出現的所感受的客觀環境與自己主觀心態,1950年《經史》絶句中的七個字可以概括無遺:‘溪刻陰森慘不舒’。”(1)蔣天樞先生曾指出:“昔年先生嘗語樞:在德時曾讀德文版馬克思《資本論》。此殆後來《經史》詩之所由作歟?”(2)
朱新華先生由蔣説引申,認爲:
這“經史”絶不可能取其傳統意義,因爲此一意義的經史乃是寄託着他幾乎全部感情的“聖籍”(語見1964年贈蔣天樞詩),決無加上“虛腐”、“溪刻陰森”一類評語之理。我以爲它指的就是講習會上所學的理論。馬列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説,從陳寅恪的角度看,顯得嚴酷可怕。聯繫他以往對俄國式共産主義的恐懼(參看浦江清《清華園日記》一九四八年部分,三聯書店版)及毛澤東關於中國將向蘇聯“一邊倒”的宣吿,陳寅恪“溪刻陰森”這樣的過激之語是可以理解的。……《經史》一詩是陳寅恪對後來盛行的政治學習的表態之作。(3)
他還指出了此詩後兩句“魯論開卷語”及“説瓜”的用典。
金克木先生據親身經歷認爲:
……陳詩後兩句,“競作魯論開卷語,説瓜千古笑秦儒”,不過是嘲笑大學師生忽然異口同聲,人人談學習,個個學馬列而已。倒是前兩句,“虛經腐史意何如?溪刻陰森慘不舒”,不好懂。“虛經”不知有無出處。“腐史”當然不會是通常用的指《史記》的意思。看來“虛”和“腐”都是動詞。説,把經架空,把史破壞,是什么意思?“溪刻”用《世説新語》中典,指陳仲子行爲“苛刻”……我看只好説其中有多層意思,不便明講。(4)
吳小如先生則説:
……首兩句蓋指全國解放之初,有些極左人士對文化遺産持虛無主義觀點,謂之“虛”、“腐”;而對高級知識分子則表面看似尊重而實際卻採取歧視乃至否定態度,當然陳寅老會感到‘慘不舒’了。(5)
李堅先生又説:
“虛經”,當指1938年起,用六十七種語文出版,至斯大林逝世,在蘇聯重印三百次,發行四千二百萬冊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敎程》。它被稱爲“馬列主義的百科全書”。實際是斯大林親自參加編寫和修改、鼓吹斯大林個人迷信的黨史敎科書。……“腐史”通常指司馬遷愛腐刑後寫成的《史記》。這里暗示該 蘇聯學者在嚴刑脅迫下寫成的。書中顛倒黑白,美化蘇聯30年代的集體化和大清洗,爲斯大林鎮壓、流放上千萬老黨員、幹部和農民的罪行歌功頌德。它自然難免充滿陰森之氣。(6)
他們對全詩大意的理解是大致可以信從的,但對具體字辭的意義,尤其是“虛經腐史”四字,則尙未解通。
以下即對陳詩各句分別補釋:
虛經腐史意何如
“虛經腐史”四字,是全詩最難解的地方,又是詩意的首要關節,其奧妙需要間接的證據才可輾轉參透。
陳寅恪一九五七在給朋友劉銘恕的信有雲:
……弟近來仍從事著述,然已捐棄故技,用新方法,新材料,爲一遊戲試驗(明清間詩詞,及方志筆記等)。固不同于乾嘉考據之舊規,亦更非太史公冲虛眞人之新説。……(7)
陳寅恪所謂“太史公冲虛眞人之新説”爲何?陸著未有説明。余英時先生則看出其中眞義:
試想太史公和冲虛眞人都是老古董,怎么忽然變成了“新説”呢?其實陳先生這里用的正是我一再指出的暗碼系統。太史公是司“馬”遷,冲虛眞人是“列”御寇,他其實是説,他硏究歷史決不用“馬列主義”啊!此陳寅恪之所以成其爲陳寅恪也。(8)
余英時先生目光如炬,勘破玄機,此余英時之所以成其爲余英時也!
由“太史公冲虛眞人”的暗碼系統,可以斷定“虛經腐史”的眞正所指:“虛經”,即《冲虛眞經》,亦即《列子》,舊題列御寇撰──唐天寶元年詔封列子爲冲虛眞人,其書《列子》爲《冲虛眞經》──扣緊一個“列”字;“腐史”,即《史記》,司馬遷撰──司馬遷曾受腐刑(宮刑,即閹割),後人故稱《史記》爲腐史──扣緊一個“馬”字。所以“虛經腐史”顯然是暗指“馬列主義”,與“太史公冲虛眞人之新説”同出一轍。此即余英時所説的“因避時忌或其他原因而産生的種種隱語”。(9)
將《冲虛眞經》省略作“虛經”,恐怕只是出于陳寅恪自創。如果陳寅恪沒有留下那封信,如果余英時先生沒有讀通那封信,則幾乎是不可能勘破這個迷案的。
溪刻陰森慘不舒
“溪刻”,《辭源》有辭條,解爲“刻薄、苛刻”。語出《世説新語·豪爽》:“桓公讀《高士傳》,至於陵仲子,便擲去曰:‘誰能作此溪刻自處!’(意爲:誰能對自己這么苛刻,自討苦吃呢)”周一良先生謂:“陳先生晩年詩篇中出現的所感受的客觀環境與自己主觀心態,1950年《經史》絶句中的七個字可以概括無遺:‘溪刻陰森慘不舒’。”(10)
可笑的是,金克木先生明明已指出“溪刻”用《世説》中典,而趙星平先生不但不查《世説》,連《辭源》也不查,僅憑《辭海》中“溪卡”的辭條(藏語音譯,意爲莊園,設有牢房和刑具),就説“溪刻”就是“溪卡”(11)──僅憑一本《辭海》就來做考證,其勇氣誠不可及!
又,吳小如引述了近人對“溪刻”的兩種解釋:一是舊本《辭源》雲:“(奚+谷)刻,謂用心深(門+必)而行事苛刻也。”二是徐震堮《世説新語校箋》雲:“溪刻即苛刻、刻薄之意。”(12)
競作魯論開卷語
朱新華先生已指出:“‘魯論開卷語’,無疑指《論語》開卷《學而》篇首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全句是説,大家競表示,學習馬列主義,‘不亦説乎’。”(13)這似乎還不夠精確。《論語》流傳到西漢,有《魯論語》、《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三種版本,至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以《魯論語》的根本,將魯、齊兩種《論語》合而爲一,是爲《張侯論》,此即後世通行《論語》之所本,所以陳詩稱“魯論”,與一般所稱《論語》並無區別──但所謂“魯論開卷語”,當是扣緊“學而時習之”中的“學習”二字。聯繫上文,意即競相學習馬列耳。
説瓜千古笑秦儒
此處所用典故,朱新華先生已舉出《藝文類聚》卷八十七引《古文奇字》一例,現補充數例。
《史記正義》引顔師古雲:
……衛宏《詔定古文尙書序》雲:“秦旣焚書,恐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爲郞,前後七百人,乃密種瓜于驪山陵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説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視。爲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塡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也。”
《太平御覽》卷八十六、卷九百七十八亦引《古文奇字》,文字比《藝文類聚》更爲完整,爲便參考,全引如下:
秦改古文以爲大篆及隸字,國(一作周)人多誹謗怨恨。秦苦天下不從,而召諸生到者拜爲郞,凡七百人。又密冬月種瓜于驪山硎谷之中溫處,瓜實成,乃使人上書曰“瓜冬有實”,有詔下博士諸生説之,人人各異説,則皆使往視之,而爲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能決,因發機,從上塡之以土,皆壓死(一作終)。
《文獻通考》卷四十亦云:
……又令冬種瓜驪山,實生,命博士諸生就視,爲伏機,殺七百餘人。……
以上各書,以《史記正義》最易見,或即陳寅恪所據。此句即是説當時的知識分子爲中共一網打盡而不自知。
綜合言之,全詩大意爲:馬列主義敎條(“虛經腐史”)禁錮個人生活與思想的自由(“溪刻陰森慘不舒”),知識分子(“秦儒”)競相學習(“魯論開卷語”)馬列主義,其實是自投羅網,盡入統治者的彀中(“説瓜”)。
五十年代初,中共統治大局已定,全國知識界開始思想改造,人人言必稱馬列,著述以引用馬列及毛澤東著作原文爲榮,陳寅恪《經史》一詩即針對此種形勢而發。一九五三年十一月,陳寅恪的弟子汪(竹+錢)到廣州勸陳北行,就任中國科學院中古史硏究所所長,陳提出兩個條件:一、允許硏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二、請毛公(澤東)或劉公(少奇)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從此,全國學術界暗地流傳“陳寅恪公然提出不學馬列”的故事。(14)當時陳夫人唐筼曾對汪(竹+錢)説,陳最不願意看到別人寫文章時提珐馬列主義,一看到就頭痛。(15)陳寅恪口述的《對科學院的答復》又重申:“……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硏究學術。”(16)陳寅恪對馬列主義的這些言論和態度,正可與他的《經史》相互印證。
《經史》一詩嚴厲批評馬列主義“溪刻陰森慘不舒”,所以當時陳寅恪要故爲隱晦,設下障眼法,以“經史”──“虛經腐史”──射“馬列”二字,以免受到不必要的政治衝擊。
關於《經史》寫作的時間,周一良先生認爲一九五O年的可能性較大,(17)朱新華先生進一步認爲在一九五O年暑假間或稍後。(18)金克木先生則回憶,他看到陳詩大約是在廣州解放(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後幾個月里。(19)三聯版《詩集》則係于1951、1952年之間。
還有一點,將“虛經腐史”省略作“經史”作爲詩題,當是故設迷障。但此題未必是陳寅恪自己所爲,這其實尙有線索可尋。章培恆先生回憶:其師蔣天樞先生在《編年事輯》初版時曾刪去原稿一些內容,《寒柳堂集》也有同樣情形,“……先生曾給我看過幾首《寒柳堂集》未收的陳先生的詩。這些詩並非在《寒柳堂集》出版前尙未收集到,而是生恐收入後有所不便。先生當時曾吿訴我具體的原因,但由於年老記憶力衰退,現在卻忘得一點影子都沒有了。只記得其中有一首的詩題似乎是《讀〈史記〉〈列子〉》,詩中對它們作了相當嚴厲的批判。我很驚訝于這樣的詩何以也不宜收,先生對我作了當時很使我信服的説明,現在卻連我怎么會信服的都記不清了。……我當時曾看到過的陳先生的這幾首詩不知是否尙存于天壤間(清華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陳寅恪詩集》似也未收),這不能不使人繫念不置。”(20)
朱新華先生針對上述回憶指出,陳寅恪給劉銘恕信中所説的“太史公冲虛眞人之新説”,不過暗指“馬”、“列”二字罷了(此義由余英時先發之),而“太史公冲虛眞人之新説”與《讀〈史記〉〈列子〉》乃同一意思。(21)朱説甚確,但仍未達一間。我想,章先生提到的那首似乎題爲《讀〈史記〉〈列子〉》的詩,當即《經史》一詩!《經史》恰未收入《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詩存》,其首句即“虛經腐史”,正與《讀〈史記〉〈列子〉》的詩題合若符節。蔣先生應知道此詩所指,故不收入《寒柳堂集》;而後來清華版《陳寅恪詩集》收入了,卻題作《經史》,我懷疑是整理者所改,也可能在傳抄時已改,以故作隱晦,否則按原題點出《史記》、《列子》兩名,就較容易被看穿是影射“馬列”二字了。章先生未注意到此詩已收入《詩集》,恐怕因爲他對詩的內容已毫無印象了。
有沒有可能是另一首詩?我相信可能性很小。
此外,金先生還回憶,向達曾吿訴他説,陳寅恪在瑞士時聽過列寧演講,“他可能是見過列寧的唯一中國人”。(22)陳是否親眼見過列寧,暫且存疑;即使他眞的見過,也不是唯一的,至少尙有以下中國人見過列寧:
一、任輔臣夫人及子女。任輔臣1914年率領華工到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曾秘密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哈爾濱工人團和布爾什維克黨,在華工中建立了組織,十月革命一爆發,他即率華工投向蘇維埃一方。1918年蘇維埃政權受到舊俄白軍的反擊,1500多名華工組成中國團,任輔臣任團長,同年底在東部維雅戰場幾乎全軍覆沒,任亦陣亡。1920年,任的夫人張含光申請回國,列寧專門派車將任夫人及三名子女接到克里姆林宮會見──其中當時13歲的任棟樑至今健在,任棟樑是高級工程師,曾任保定動力學院敎授,現已退休,居北京。(23)
二、劉澤榮。劉以煥先生《一代宗師陳寅恪》提及劉澤榮也見過列寧(24),據陳玉堂先生《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他五歲隨父赴俄,畢業于彼得堡大學,後任中華旅俄聯合會會長,十月革命後任彼得格勒市蘇維埃委員,曾參加共産國際第一、二次代表大會,並受列寧接見。
三、江亢虎。江爲中國早期社會主義宣傳者、中國社會黨創始人,他1921年曾到蘇聯參加第三國際第第三次代表大會,與列寧有過兩次“特別會晤”。(25)
四、瞿秋白。據瞿秋白《赤都心史》,1921年7月6日,在莫斯科舉行的共産國際第三次大會上,他見到列寧,“有一次在廊上相遇略談幾句,他指給我幾篇東方問題材料,公事匆忙,略略道歉就散了。”
五、張國燾等。1922年初,張國燾作爲中共代表參加莫斯科遠東勞苦人民代表大會,期間他與張秋白、鄧培三位中國代表曾被列寧約見。張自述:“在中國共産黨中委中,我是唯一見過列寧的人。我覺得他是俄國革命的象徵,是一位純正的敎主。……”(26)
六、柯慶施。曾任江蘇省省委書記、上海市市委書記、政治局委員、副總理,毛澤東曾對他的私人醫生講:“在中國共産黨內,親眼看見過列寧的就是柯老一個人,那時他在蘇聯東方大學讀書。在一次群衆集會上,看見了列寧。……”(27)
──────────────────
(1)《從〈陳寅恪詩集〉看陳寅恪先生》,《畢竟是書生》,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頁166。
(2)《陳寅恪先生傳》,《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頁217。又陳在《對科學院的答復》中曾説:“我決不反對現在政權,在宣統三年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但我認爲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硏究學術。”(見陸鍵東著頁112)可與蔣説相證。
(3)《〈經史〉及其他》,《書屋》1998、1。
(4)《記“説瓜”》,《書屋》1998、4。
(5)《釋陳寅老七絶〈經史〉》,《文彙報》1998、12、30。
(6)《陳寅恪晩年思想解讀》,《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頁 562─563。
(7)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轉引《敦煌語言文字硏究通訊》1988年第1期《憶陳寅恪先生》頁213。收入《陳寅恪集·書信集》,三聯書店2001年版,頁279。
(8)《後世相知或有緣──從〈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談起》,原載香港《明報月刋》1996年七月號、廣州《東方文化》1997年第一期,收入《陳寅恪晩年詩文釋證》增訂版,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版,頁290。
(9)《古典與今典之間──談陳寅恪的暗碼系統》,《陳寅恪晩年詩文釋證》增訂版,頁167;又收入馮衣北《陳寅恪晩年詩文及其他──與余英時先生商榷》,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頁190。
(10)同注(1)
(11)《“溪刻”試釋》,《書屋》1998、6。
(12)同注(5)
(13)同注(3)
(14)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三聯書店1995年版,頁102。
(15)同上,頁109。
(16)同上,頁112。
(17)《畢竟是書生》,頁167。
(18)同注(3)
(19)同注(4)
(20)《〈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後記》,《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頁259─260。
(21)《走向眞實》,《文匯讀書周報》1997、10、18;葛兆光近時也有相同的看法,見《“平生爲不古不今之學”──讀〈陳寅恪集·書信集〉的隨感》,《讀書》2001、11。
(22)同注(4)
(23)舒乙《一位見過列寧的老人》,《小緑棍》,上海敎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重慶出版社2001年版,頁131。
(25)曹聚仁《聽濤室人物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頁60。又見江亢虎本人的《新俄遊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
(26)張國燾《我的回憶》,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冊頁197—200。
(27)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録》,台灣時報出版公司1994年版,頁193。
(文章较长,多谢费心阅读)
作者:毕明迩 回复日期:2003-02-09 10:30:12
虚经腐史的解释,令人信服.
作者:长短句 回复日期:2003-02-09 13:09:51
印象中吴小如先生曾据王水照函,对此诗作过进一步解释。见《霞绮随笔》(新世界出版社)一书。
尊释令人信服。但全书按照如此体例来写,似乎病于烦琐。
余英時先生目光如炬,勘破玄機,此余英時之所以成其爲余英時也!
--------------------------------------------------
可笑的是,金克木先生明明已指出“溪刻”用《世説》中典,而趙星平先生不但不查《世説》,連《辭源》也不查,僅憑《辭海》中“溪卡”的辭條(藏語音譯,意爲莊園,設有牢房和刑具),就説“溪刻”就是“溪卡”(11)──僅憑一本《辭海》就來做考證,其勇氣誠不可及!
--------------------------------------
类似这些句子,是否可以考虑删去或简化?因为和诗歌理解没有直接关涉。
还有,陈对马列的看法,有没有可能进一步加以论述?这对诗歌的理解有益。
作者:金芳 回复日期:2003-02-11 09:54:16
《經史》補釋,周纳缜密,虽长并不杂庸,却见治学的真工夫,在当今良莠不齐浮躁虚华的学术界,难见如此平实真切的好文字。
读过之后,对陈老原诗豁然开朗,收获一份喜悦,真该谢谢李兄!
我的一位姑婆,40年代末美国留学生,医学博士,听从母亲召唤归国后正赶上思想改造运动,服毒自杀。
作者:乙休2000  回复日期:2003-06-13 10:12:24
陳寅恪所謂“太史公冲虛眞人之新説”爲何?陸著未有説明。余英時先生則看出其中眞義:
試想太史公和冲虛眞人都是老古董,怎么忽然變成了“新説”呢?其實陳先生這里用的正是我一再指出的暗碼系統。太史公是司“馬”遷,冲虛眞人是“列”御寇,他其實是説,他硏究歷史決不用“馬列主義”啊!此陳寅恪之所以成其爲陳寅恪也。(8)
余英時先生目光如炬,勘破玄機,此余英時之所以成其爲余英時也!
余英时自吹自擂也就罢了,咱们用不着也瞎起哄去吹捧。其实,用暗语指代人物至少在晚清时就极为流行,如用“腰系战裙”指额勒和布,“本初”指袁世凯,“大圣”指孙毓汶,“高密”指荣禄,陈寅恪是官宦子弟,又是史学家,对这一套当然很熟悉。
虚经腐史意何如
陈寅恪的诗,大多愤世嫉俗之作。如建国初期的陈寅恪诗中有《经史》一绝,诗云:
虚经腐史意何如,
溪刻阴森惨不舒。
竞作鲁论开卷语,
说瓜千古笑秦儒。
或曰:列御寇,在唐天宝元年被诏封为冲虚真人,所以《列子》一书又被称作《冲虚真经》,“虚经”,扣紧一个“列”字;司马迁曾受腐刑,后人故称《史记》为“腐史”,扣紧一个“马”字。
“溪刻”,语出《世说新语·豪爽》:“桓公读《高士传》,至於陵仲子,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此处暗指自己对自己苛刻,自讨苦吃。
《论语》有《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版本,后世通行的版本即《鲁论语》。《论语》开卷《学而第一》首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联系上文,意即竞相学习。
“说瓜”,即是秦时焚书坑儒的典故。《艺文类聚》曰:秦始皇密令人种瓜于骊山硎谷中温处,瓜实成,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有诏下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则皆使往视之,而为伏机。诸儒生皆至,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死。
读完此诗,心底顿起深深的悲哀。陈寅恪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吾知之矣!二千又六年四月十六日书斋旧主人抄录前人读诗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