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中产阶层买不起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49:06

我先来问个问题:“工作→买房→娶妻→生子→工作”的人生轮回和“放羊→建房→娶妻→生子→放羊”的生活理想有什么两样吗?我想,原则上应该是不一样的人生。具体,我们来看下文。

有人认为,在中国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是政府最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但更多的人认为高房价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群体,即所谓的中产阶层。凭什么中等收入群体同样难以承受高房价?如果政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无法顾及到中产阶层这个群体,那么,楼市的泡沫就是个大泡沫。而今天,你属于中等收入群体吗?你能凭你的简单奋斗买得起房子了吗?扪心自问一下,就知道了房价置于民生的问题的所在了。

一般而言,中等收入者是指其收入水平与在某个时期里同一地域范围内全体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相当的那一部分人,在国外被称为中产阶级。但严格地讲,中等收入者群体不单纯是经济学概念,它具有经济、历史、地域、社会等多重规定性。眼下,中国所谓的中等收入者身处尴尬境地。尽管楼书广告上一直标称“献给中产阶层的经典之作”云云,然而,恐怕谁也没有想象到的是,现实的世界里,N年后某些城里人为了买套小产权房宁愿当农民,某些人为了买房竟然要放弃自己“尊贵”的身份,想当一个低收入者。过去令人羡慕的白领阶层,目前却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事实上,这都是高房价惹的祸。

就上海而言,现实来讲,一个还算不错的女孩会和一个没房(可能暂时可以没车)的男朋友结婚吗?可能对对上海本地的还算不错的男女青年而言,面对婚姻,没车可以,没房不行!可能对上海以外来上海奋斗的还算不错的男女青年而言,面对婚姻,没车可以,没大房可以,没法一次性全款买房可以,但没有付了首付的贷款的房也不行!没有房子,就没有妻子,也就没有孩子。房价高攀的时代,住房从工具变成了目的,成为人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人们的生活不再轻松,笑容被忧愁驱赶。人们除了住房还有什么?

所谓的中产阶层,这个群体曾经很风光旖旎,他们的生活曾是许多毕业生向往憧憬的,当然他们也大多都是来自小城市或者农村,也大多是大学毕业生,他们是新一代知识分子。然而曾记得有多少孩子刚踏出家门时深情地望着自己的父母说:“爸妈,等我到了北京或者上海,毕了业就在那找份工作,然后过个两三年在北京或者上海买套房,把您二老接过去”,或者像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里女主人公曾说的那句台词一样:“给我三年时间,我一定凭我的努力在这个城市(上海)买套房”!当初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如今多数人却真的踌躇了。因为现实社会远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可叹的是,房价与收入比相差甚远!君不见一个78年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工作兢兢业业至今尚不能买房安居,凭什么一个普通中产阶层就能买得起房子了?不是不应该,而是不能!

在房价普遍畸高的情况下,中等收入者面对高房价也是囊中羞涩,望尘莫及,他们那点收入也只是九牛一毛、杯水车薪。中等收入者叫屈无门,他们跟低收入者比起来,同样都是买不起房,或许他们心里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平衡心态,因为他们的生活远远没有达到他们理想的状态。况且收入高的其实并不在乎,还能投资炒房赚一笔,收入低的也有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只有夹在中间的被挤入市场,让房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别再打肿脸充胖子了!工资不高就说出来吧,薪水不满就大声喊出来吧,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强的人也回伤心流泪。中等收入群体同样难以承受高房价,政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却无法顾及到这个群体。所以也就有人开玩笑似的说,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努力进入高收入群体,要么往下走,返贫为低收入群体。看似笑话,实则悲哀。这不妨让我想到某开发商处处乱抛“炒房有理”之语,甚至对住房保障制度有关的设想进行抨击,认为政府决不能补贴帮助中等家庭买房,理由是“应当鼓励竞争”。按其意思理解就是说房价必须高,而且越高越好,因为只有高了才能让更多的人买不起,只有买不起才能让他们保持竞争,让他们有追逐财富的动力,才会不断进取,而不是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看似有理实则谬论。其实这种想法只是一个理想化状态,搁谁身上谁最能理解。

凭什么中产阶层也买不起房?中等收入群体真的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了?常言说得好:“既来之,则安之”。房价已经很高了,就算博士后也不能三五年内买房了,那么,眼下面对高房价,关键是我们的心态一定要好!中等收入者心态摆正是正理。中等收入者是一个知识分子密集体,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中等收入者,因为他们是维护市场经济和社会秩序稳定的中坚者。但现如今,这部分人反而是买不起房,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我们的楼市存在太多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恐怕会伤了中产阶层的心,这部分人大多是知识份子,是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这部分人得不到理应得到的回报,这个国家是不会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