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亡清朝的二十一条条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9:32
灭亡清朝的六组共21条外交条约组合拳——清朝重要对外条约述评:
  • 第一组:
    • 1.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
    • 2 .1727年,雍正五年,《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
    • 评述:
    •      蒙古横扫了亚欧大陆的时候,西方吃惊的看着东方的文明和广袤的大地,知耻而后勇,加入同样扩张和东进的步伐。明朝也从蒙古的统治中解脱出来,蒙古衰落了,但是西方一路从海上来到东方,一路是俄罗斯从北方逐渐扩张到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北部。
  • 第二组:
    • 3. 1842年,道光廿二年,《中英南京条约》
    • 4. 1843年,道光廿三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 5. 1843年,道光廿三年,《中英虎门条约》
    • 6. 1844年,道光廿四年,《中美望厦条约》
    • 7. 1844年,道光廿四年,《中法黄埔条约》
    • 评述:
    •    道光年间,英法等国从海路来到中国,中国在道光年间出现不稳定。嘉庆帝是道光的前一任,曾经出和坤大案。暴病崩猝之后,道光继任。道光皇帝对平民曾采取一项将历史拖欠的税款集中缴纳的法令,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经济导火索之一。同时,人口激增。一般而言,在清代,人均四亩地可以维持生活。1766年,人均土地降到3.52亩,1812年再降至2.19亩。大土地私有制在清代经上百年的发展至乾隆时期,已使土地占有很不平均,激化了阶级矛盾。科举制度名额太有限,通过考试做官的难度过大,洪秀全屡试不第。道光对鸦片贸易的禁令也引发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酝酿于道光年间。西方教会此时登陆中国。但是太平天国对西方宗教只是利用其表,排斥其实,更改为暴力争夺政权的手段。洪秀全本想在香港受洗未果,于1843年自创拜上帝教自洗(在异梦中被一老妇洗身,换掉了自己的心肝内脏,并给予宝剑斩杀妖魔)。
    •   人们会认为更换内脏的做法似乎是似曾相识,是的。以前埃及木乃伊的制作,就是把内脏取出来制作的。某些国家地区的宗教对源于埃及宗教文化的木乃伊仍然有深刻的印象,而中国人对这一点不是很了解。很可能洪秀全了解了木乃伊的制作以后,深受震动,于是做了此梦。
    • 西方进行殖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第一种是直接的征服,这主要是在 武器差别巨大的区域,例如非洲黑人贸易和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征讨。第二种多发生在东方,有一定的文明基础的汉族为了推翻清朝满族统治,双方都竭力找西方武力的支持。而东方内部敌对的两个派别则都暂时获得西方的支持,甚至土地暂时让给西方列强。
  • 第三组:
    • 8. 1858年,咸丰八年,《中俄瑷珲条约》
    • 9. 1858年,咸丰八年,《中俄天津条约》
    • 10. 1858年,咸丰八年,《中美天津条约》
    • 11.1858年,咸丰八年,《中英天津条约》
    • 12. 1858年,咸丰八年,《中法天津条约》
    • 13. 1858年,咸丰八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 14. 1860年,咸丰十年,《中英北京条约》
    • 15. 1860年,咸丰十年,《中法北京条约》
    • 16. 1860年,咸丰十年,《中俄北京条约》
    •  评述:
    •     很显然,这组条约和太平天国运动紧密相连。1851年的金田起义,并于1856年达到太平天国运动的顶点。因为拜上帝会和西方宗教的相似性,西方国家初期倾向于太平天国政权。同时因为内战是清朝的困难时期,英法在该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依靠清朝主力陆军在江南作战,北京和满洲地区防御空虚,海军弱小的机会,通过海路攻入紫禁城,对清朝皇帝进行斩首行动,咸丰走到承德而毙命。这次战争也是后来清廷大力发展海军建立北洋水师的前因。太平天国1856年发生天京事变,导致江山打不通。“胡焕庸认为从咸丰元年(1851年)到同治三年(1864年)中国人口减少了一亿七千万;21周源和认为从咸丰元年(1851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全国人口减少了一亿六千万。22陈恭禄认为太平天国时期“死者殆有全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一,约一万万以上”;23葛剑雄认为“1851年到1865年这十四年间总人口减少了1.12亿”24。无论哪一种数字都显示出太平天国运动后人口的损耗是非常惊人的。用战乱来减少人口是所有缓和人口压力的途径中最残酷的途径。”

    • 清朝原先的镇压太平军的汉族官员逐渐成熟起来,成为替代太平天国的反清力量。清朝史无前例的将权利下放给汉族官员例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原先岌岌可危的清廷表面上逐渐企稳,实际上依靠汉族镇压太平军实乃养虎为患之策,满蒙官员逐渐丧失权威,为满族势力退出政治中心埋下伏笔。西方占有和管理中国人则过于势单力薄。列强不能像对待非洲人那样分而治之,对于这个存在了几千年文明史,和不久前把欧洲打得难以招架的蒙古打了几千年仗的民族,只能采取和某个政权合作的方式对待。而太平天国运动也无法开出比清廷更优惠的条件,所以清廷又找到获得西方国家支持的机会。清朝为了剿灭太平军,也必须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这个时期为清朝大规模签订条约获得西方国家支持的过程。《瑷珲条约》割除了外兴安岭和库页岛的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获得俄国的支持。很显然,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影响,清朝政府在此期间签订的条约数量和放弃权力的质量不得不达到清朝时期的最高点。而最大的受益者是西方列强,以战养战。汉族反满势力又掀起义和团运动等,激惹西方组织了八国联军,直接攻入北京,印证了中国若有内患,必引外帮的道理。
    •    所谓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是西方殖民国家协同太平军或者趁中国内战进攻清廷的战争,所谓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称呼。这样称谓是为了掩盖内战的民族不和必然带来趁火打劫的外患。那种内战归内战,不会带来外患的情况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殖民主义国家还没有从海路进犯之前,中国外患体现在和游牧民族的战争上。一旦内部治理不好,内患严重,就会规律性的带来外患。家不和,各个成员争相引入外人对阵内部的政敌。外人越欺负,挖墙角的人挖得越欢,或者汉奸越多,反之亦然。明朝日本的进攻和清朝夺得天下也充分说明这一点。如果把英法攻下紫禁城说成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话,那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可以称为第三次鸦片战争了。太平天国运动后,还有两次中日战争,中国的实力大衰,至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未能达到清朝的相对水平。

  • 第四组:
    • 17. 1876年,光绪二年,《江华条约》
    • 18. 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 19.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马关条约》
    • 评述
    •    太平天国运动,外国的势力毕竟还是鞭长莫及,不能真正跨越大洋和大陆迅速的集结和逐渐征服中国。他们仅仅采用切西瓜一样的方式分割中国的地图。这种思维导致了非洲现在的政治版图。但是中国长期版图统一,难以分片切割。其实,中国政权更替往往是合力从一个方向撬动,多数是从北到南的方向才行。后来敢于试身的是离中国更近的日本从东往西的方向撬不动中国的土地。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有一段洋务运动的回光返照。但是光绪和慈禧被成功离间,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真正停息,逐渐走利用海外势力反抗清朝的方案,清朝岌岌可危。日本作为后起之秀,发动甲午战争,一举囊括朝鲜、澎湖、台湾,并伺机联合孙中山的反政府势力和俄国争夺满洲控制权。孙中山黄兴等国民党人也曾经密约将长城以北划归日本换取日本支持,这也是日本敢于在国民党北伐战争胜利后马上炸死张作霖并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吞并满洲,而张学良和国民党几乎没有什么抵抗政策的一个始作俑者。但是这是国人总是使用的暂时的权宜之计,一个诱饵而已,一旦夺取政权,就会翻脸不承认的。孙中山在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上书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日本攻陷旅顺后公开走洪秀全的道路了。洪秀全斩尽鞑妖的接近种族绝灭的做法被变更为驱逐鞑虏的手法。从斩尽到驱逐,从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妖变虏显示革命已经不仅仅是种族革命,而是民族革命为开端。孙中山从宗教改为主义依靠脱胎于反清复明的洪门,三合会等创建了同盟会。
    • 外蒙因此从民族的感情上进行了第一次独立,除了蒙古族也被认为是绑在满蒙战车的鞑虏之外,中华民国的翻译(当时按照中华民国字面意思被翻译成中华汉国)也是一个因素。但是翻译实际上很准确的,因为同盟会的纲领头两句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满蒙统治者满蒙汉文都通晓,而汉族革命派很少有人学习满蒙文字,缺乏汉蒙民族的认同感。
    • 第五组:
    • 20.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
    • 21. 1911年,宣统三年,《俄蒙协约》,俄国咄咄逼人,蒙古也离心很大。
    • 评述:
    •  这组条约中清朝日薄西山,气数已尽。和满族关系更近的蒙古族看到满族的衰亡,对南方革命党的口号非常反感。汉族自古和游牧民族相互不相臣服的时候居多,蒙古族根据蒙古独特的“树倒猢孙散”的国际关系解释,也就独立出去。满族和汉族长期融合的清朝无力回天,慈禧一死,连带光绪,明末清初用三分之一人口减少换来的一个朝代,清末的太平天国再次减少了人口的几分之一,灭亡了。但是这样的灭亡并非马上掀起腾飞的一页,夺取政权的汉族为主的领导集团仍然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和中华民族一起经历了诸多的外战和内战。
    • 从甲午战争到义和拳运动,清朝一退再退,进退失据,慈禧和西方宣战,并被西方列强惩罚,撤到西安。俄国也随之进攻满洲并威胁朝鲜,然后诱使日本和俄国在满洲进行了日俄战争,通过战争的蹂躏,截断了满族回满洲的归路,并且清朝中立,让日俄两败俱伤,为以后汉族拿下满洲铺平道路。终于朝代也就在1911年终结。类似蒋介石被打到重庆,迁都回来也无法控制时局。光绪和慈禧虽然回到北京,但是1908年双双驾崩以后,气数已尽。慈安看到满族的政权实在无法抗衡汉族的独立统治要求,汉族和客家人进行了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这样的死伤惨重的革命运动,此起彼伏,微观上各地满族军民被杀案例时有发生,毫无民族争端停止的思想基础,并且看到袁世凯的地位还比较的稳固,决定逊位。
    •      看到满蒙同盟的满族退出对中国的政权统治,汉族对蒙古族的民族认同远不如俄国(很大一部分俄国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有蒙古血统,而汉族虽然更多的人被称为蒙古人种却有更少的人认为自己有蒙古血统)。外蒙随着辛亥革命各省独立的风潮自己也独立。但是外蒙的独立和各省的独立不是一个性质的独立。
  • 第六组:
    • 1911 年清帝逊位诏书,清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 评述:
    •    这个诏书虽然是个诏书,但也可以看作清朝的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内签发的无需盖章生效的诏书。撒手大清江山。中国改朝换代除了清朝从来没有通过诏书来改朝换代的。远古只有传说的尧舜时期才有过。清朝作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措,却也值得汉族人思考满族人的豁达高贵的品质。
    •  
  • 跋:
  • 这些外交条约披着外交的庄重的外衣,却是没有律师辩护的审判书。东亚病夫
  •  清朝以后蒙古族和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汉族的历史被改写。但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经过了少数民族从北压迫汉族到南部,客家人从南部通过革命把少数民族的治理驱赶到北部和边远地区(元-明-清-民国-中国)的持续内耗,逐渐从世界顶尖的国家沦为二流国家,而从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总是100名以外的国家。唐宋作为古代中国的顶点,GDP曾达到世界总数的一半。但是中国人均的消费能力总是很低的,国民收入差别也是最大的,所以中国的统治是最为紧张的。
  • 宋代也是科技相对其它国家最发达的时期。作为人口数量远超过少数民族的汉族臣服蒙古族,蒙古远征把科技带到欧洲,欧洲开始殖民过程以后,中国的科技和世界影响力逐渐落后于西方。这时候中国的汉族人和蒙古,满族的统治者自相残杀。而中间汉族人自己治理的明朝更是一个相当黑暗,有人认为竟然是中国统治最黑暗的一个朝代。
  •   从中国南北比较,唐朝及以前时期黄河流域的北方为经济的中心地区。后随金,元入侵和明朝李自成起义也主要是在北方或者四川而出现南方长期超越北方成为经济中心的格局。太平天国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战场主要在南方,只有像上海,广州这样的可以迅速从零开始的港口城市有好的发展以外,南方经济遭重创,很多和北方同样级别地区城市相比,人烟明显较少,人口有数倍的差别。三年自然灾害则是躲过了这么多战争,人口相对较多的山东,四川以及没有躲过二战,国共内战的河南安徽死亡人数最多。

       清朝统治结束以后,汉族统治开始。但是汉族统治者孙中山和蒋介石再次像太平天国运动那样出现历史局限性,定都短命和革命不彻底政权所在地南京,走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之后不思进取,坐以待毙的相似道路。定都南京者,要么固步自封,偏爱南方江山,对北方领土缺乏必要的认同感;要么就生来软弱,无法抗衡北方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和外来势力的威胁不得不偏居南方,把杭州做汴州。不据有黄河流域者,岂有华夏之根本?使得国民党西山会议派无法有所作为。国民党本已北伐成功,打下北京,连北洋政府剑指蒙古的机会都没有。国民党退守南京,改北京为北平,自抛北方疆土控制力,对内频繁调动东北军进入关内打内战,东北防御空虚,正中日本人下怀,1931年日本乘虚而入,兵不血刃占领满州。东北拱手让人,中国的疆域影响力达到华夏历史上的最低点,迫使中国和日本进行第二次全面的战争,为中日二战中大规模对决定下基调,并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南京附近也不消停,内乱不止,共产党南昌起义后,威胁南京。而国民党对北方控制的虚弱,也使得共产党通过长征战略转移到陕北并从此控制北方,为风流人物们从北到南夺取政权留下伏笔。
    虽然国民党共产党最终成功和同盟国一起击退日本,但是共产党人却有机会夺回江山,定都北京。颇如明朝李自成,也已经打下北京城,却对东北政权无能为力,导致仅仅18万满州军队汇同明朝降将就打下了天下。比后来日军的效率都高的多。所以东北和北京,虽只有一关之隔,却骨结京畿,事关国祚。朝鲜战争爆发,为了保障定都北京坐稳,不走定都南京无法长治久安的危险,出兵朝鲜,在朝鲜半岛中部停战,大大巩固了北京地区的防御态势。
        总之,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和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下来,领土不断的失掉,内战的结果是民族的生存空间逐渐的缩小和家底逐渐湮灭的过程。因太平天国运动,俄国割去了外兴安岭,后来新疆部分;因辛亥革命,外蒙古在独立问题上首先发端;因为北洋军阀混战,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导致死亡千万人的中日对决不可避免;因为国共内战,失去了周围藩属国联合的可能。中国的复兴不是汉族的复兴,而是56个民族的复兴。也不是复兴与否的问题,是中国人能不能合理合情的生活的问题,和平安康,不屈辱,不欺压别人,对世界有相当的贡献的问题。是否伟大也是没有必要标榜的。不管哪个民族,不管怎么治理,是否治理的成功,却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历史上中国版图最大的两个朝代都是少数民族政权,蒙古族创建的元朝和满族创建的清朝。而早期扩张的秦朝始皇帝和唐朝皇帝据说都有一定的少数民族血统。汉族内部的争夺权力高压态势比较普遍。中国古代的皇帝也都是不容易善终的职业,这一点,体现出汉族文化的糟粕是相当严重的。   中国人是否能够好好生活,中国是否能够复兴,就看能不能团结,能不能安定。而中国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往往导致家族为了获得本家族的优势竞争地位而自发的积极的增加储蓄,增添人口,家财怎么也不嫌多的情况发生。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的竞争导致阶级压迫过大,人口基数激增过大,而最终导致社会的失稳。
    附录:辛亥革命后,各地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屠杀满族军民事件。在回天无力情况下清皇室同意和平退位,也是保护族民以及汉民,不至于出现第二次太平天国运动的做法。1924年,西北军阀冯玉祥带兵入京争夺中央政权,驱赶溥仪和皇族出故宫,并且断绝一切生活供给。溥仪后被迫流亡天津租界。

    消息传出,汉人民族主义者鼓掌欢呼;段祺瑞也严厉批评了冯玉祥的背信弃义,说「清朝是和平交出政权的,民国政府答应的优待条件,全球都知道。你这样逼迫他,背弃了当初的优待协议,怎么还能让天下人再相信民国政府的承诺呢?」不过说说而已,这样已经很进步了。这还是轻的。

    英国保留王室,日本也有君主立宪制,保留天皇的做法。如果中国走这样一条道路,第二次中日战争和以后的国共内战民族的巨大牺牲和历史倒退或可以避免?而中国政权更迭与世界性波动和战争的关联性也不可忽视。

       http://wenwen.soso.com/z/q165658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