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也弹“祭祀经济”(南方日报 2008-3-3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53:40
也弹“祭祀经济”
2008-03-31 09:42:43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直言
文/潮白
早几年我写过一篇《对政府公祭的一点担心》,担心公祭就是公款办祭,进而成为公款办节的变体,变成公祭搭台,经济唱戏,或者为了挖掘旅游资源。现在看来,担心已经成了现实。随着有了公共假期之后第一个清明节的临近,政府公祭也再次成了热点。在各种声音中,我的感觉是:弹多于赞。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四位政协委员联名的提案——“建议每年清明节黄帝陵祭祖活动由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共同主办,国家主要领导人担当主祭,把祭祀黄帝上升为国家级的大典”,立时引来争议。各地打着的尽管都是“寻根”的旗号,但是真实动机藏都不用藏,不过是他们“找到”的又一个提高地方知名度的有效载体罢了,其所带来的GDP,已被称之为“祭祀经济”。所以能成为风气,要得益于洋洋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这个前提的存在,使无论哪个地方,拎出个把真实存在的或传说中的人物,都是举手之劳。实在没有,搭上线也很容易:没在我这儿出生,可能在我这儿干过,也可能埋在了我这里,还可能在我这儿留下过什么。而且,越是传说中的,越能产生“祖宗”意识,年代久远嘛,闹没闹过“婚外情”之类全靠见仁见智。
“祭祀经济”既起,古人当年又到处走动,不肯老实地呆在一个地方,就为争抢公祭对象埋下了天然的伏笔。比如,河南和陕西都在对外大肆宣传自己与“黄帝”的渊源,相应地,祭祀的规格和级别都越来越高。陕西宣布今后每年的清明公祭黄帝活动都要由陕西卫视进行现场直播,河南则要借此打造“中华第一大典”。谁也不甘示弱。忽然也看到,有人呼吁应该把政府公祭“立法规范起来”,初以为终于有了理性的声音,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嘛,其所花费用也是纳税人的血汗,当然不能由着性子乱花;然而定睛看过去,表达的基本上却是要垄断的意思:我祭得,你祭不得。学者葛兆光先生在论及东亚三国都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文明是来历久远时发出疑虑:这种争先恐后把自己家谱上溯到虚无飘渺处的做法能够证明什么呢?不如此,会动摇民族的自信力?我以为,这可能就是外交家吴建民先生所不断诟病的弱国心态吧!
在各种以“寻根”为主题的热热闹闹的政府公祭背后,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东西。我们很容易看到国民性中残存着的一些陋习。一曰凡事喜欢一哄而起。这些年来,我们见识了一波接着一波的“文化”浪潮:铁塔、风车类的世界景观曾经全国到处都是;萝卜土豆大葱,也都曾摇身一变成“文化节”的主角;现在打起的则是公祭古人的主意。总之,此一地方见效一时的事情,彼一地方马上仿效,在这个强调创新的时代了无新意。二曰强词夺理的事情每每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看看山东为什么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再看看各地为什么要搞公祭,就可以得出反对他们这种做法的人该担负多么大的罪名了。
有学者如此评价公祭:“主祭者捧读祭文的神情看似很庄严,其实很搞笑。”不过我想,如果全国上下笼罩着的公祭之风得不到及时遏制,在蔓延开来的乌烟瘴气之中恐怕我们想笑也笑不出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3310027.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