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上海世博的喜与哀 (联合早报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1:14

告别上海世博的喜与哀

(2010-11-06)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关愚谦

  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在电视上看到所有的参加国的国旗在音乐声中徐徐下降,还真的有不少在世博场地服务的中外人士在旁抹眼泪。六个月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热热闹闹,怎么不会产生感情。笔者的几个在德国馆工作的德国学生,他、她们结识了不少新朋友,都恋恋不舍。其中一个甚至恋爱上了。他是谁?还对我卖关子保密。

上海并不吃亏

  不要说他们,就是我这个与世博组织工作毫无关系、但访问了九次的世博粉丝,心里也酸溜溜的。

  上海为了组织这次世博,所动员的人力和物力,打破了历届世博会的纪录。国际展览局秘书长萨雷斯·罗塞塔莱丝说:“这届世博打破了许多历史记录:破纪录的参展国和组织的数目;破纪录的参观者人数;破纪录的投资;破纪录的世博园面积;破纪录的艺术演出场数。有的说,为世博上海花了几百亿人民币,有的说,花了几千亿。一位资深记者向笔者透露,举办这届世博会,仅仅修建289座世博馆,耗资就过千亿,但这些钱都由各国自己支付。实际上上海并不亏。

  且想想,单单几千万参观者到上海的衣食住行所花的销费,就是一大笔收入。还有为了准备世博,在上海所超额完成的基本建设工程,如地铁、环城高架路、公共设施和绿化工程,按一般正常速度,至少也要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建成。但为了迎接世博,上海工人日夜加班赶建了大批设施,不知给上海人今后带来多少福音。上海人今后的生活质量料将大大提高了。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

“世界大都市,上海第一”

  我这次来上海,一共带了六个德国朋友和一个波兰朋友,其中有医生、有教授、有艺术家和保健师,大部分都是初次来华。他们对上海印象之佳,所说的赞美词让我都觉得脸红。他们最赞美的是,上海同时接待几百万游客,竟然组织得有条不紊。我们一起坐在外滩三号七楼阳台上,远眺外滩黄浦江畔的人流,人山人海, 川流不息,可是,秩序井然,见不到冲撞和闹事。波兰友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客,几乎全是中国人。

  上海是中国最豪华最昂贵的城市,为了看世博,有几千万人来自中国各地,充分证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比波兰高多了。但她仍怀疑,上海人口两千多万,加上外来人口,食品供应是否跟得上?第二天妻子佩春就带他们到离笔者家不远的安顺路菜市。只见有篮球场三个大的鲜货市场内,打扫得干干净净,水果蔬菜摊、肉类鱼虾摊、米面杂粮摊,横排竖直,应有尽有,使他们大开眼界,他们真的服了。

  佩春爽心一不做二不休,又把他们带到城隍庙逛庙市。尤其是棉纺中心布料市场,几百家私人开的小小成衣店铺,集中在一个多层的大楼里,成衣琳琅满目,量身定做一套西装或开丝米大衣,两天可得,价格比德国便宜五到十倍。其中两位女士大开眼界,流连忘返。没想到,他们主要是来看世博,竟然有如此大的意外收获。克鲁格医生说,上海现在应该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干净的大都会了,绝对超过老态龙钟的纽约和伦敦。

 上海为中国争了气    康特医生说:“这次访华完全改变了我对中国的印象”。笔者则对大家说,“且慢,你们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太多了,对政府的压力很大”。那位有半个中国血统、在德国生、德国长的刘教授竟然辩护说:“哪个国家没问题,德国、美国的社会问题也不少。更何况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
   我听一位德国馆的一位工作人说,每天几十万人到世博园来参观,有的馆要排几个小时的队,六个月没有出什么新闻事件,说明中国人的文明程度不亚于欧洲人。一些爱挑毛病的西方媒体几乎没有报道世博,有的就在等着看上海世博出丑,结果他们失望了。我真佩服上海市的组织能力,给中国争了气。”    把这些朋友送走了,抽出了时间通过对话和打电话了解了国内的一些反应,真是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反应。有的非常满意,认为不需出国门,就看到全世界。有的环保专家认为学到不少东西,在环保知识上有不少启发。有的外行大失所望。有的只是转了一圈,一个馆也没进去。有个上海人骄傲地对笔者说:“有什么好看的,我一次也没去过”。还真有骂大街的,什么“上海政府死要面子活受罪,让我们两年来没有安宁”,“排了半天队,热死人,结果什么也没看到”。
 有来参展的外国人不想走了   笔者在闭幕前两周,忽然接到一个上海朋友的电话,要我帮忙问德国馆负责人,愿不愿意出卖整个德国馆,江苏某县愿高价收买。我当即回答,该馆早在建馆前就安排好了闭幕后的处理计划。不过,这消息引起了我这个老记的兴趣。一打听,确实有不少单位想收买欧洲一些国家的展览馆,哪怕一两件珍贵的展览品都好。目的是拿它为自己的地盘做活广告。我看这种现象也只会在中国发生。中国阔佬有的是钱。据告,英国馆内展出的“种子”,一部分送给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英国皇家植物园,另一部分送给中国的有关院校,剩下的进行慈善拍卖。
   一位出租车司机对笔者抱怨说,为了世博,上海增添了4000辆新出租车,世博会刚结束两天,我们的生意明显下降了一半。但是笔者熟悉的一家航空公司售票处经理对笔者说:这半年的世博使我们的营业额比以往增加了一倍以上,现在仍然是高峰期,等这些外国展览馆人员全部撤离,还需一两个月时间,接着就是圣诞节。关老师,下周请你好好吃一顿。
  真巧,今天刚刚接到一个在德国馆工作的朋友的电话:“一个意大利馆的高级厨师,想在上海留下开意大利餐馆,想向您求教。”他还加上一句话:“还有一些外国馆的工作人员也不想回国,准备在上海发展了”。我问他,“你呢!” 回答是:“我还没有决定,我还要征求太太的意见,不过,上海这城市太诱人了”。

  我心想,上海的房价看样子还会往上涨。作者是德国汉堡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