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重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1:03
民生的重量  2010年11月05日13:3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民生的重量 --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有两组数据最近被广为关注和议论。

  一是,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CPI 同比上涨3.6%,创23个月来的新高。同期,我国连续8个月实际利率为负;二是,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从10月26日零时起将汽油价格每吨提高230元,柴油价格每吨提高220元,即在现价基础上,汽油每升涨0.17元,柴油每升涨0.19元。

  两组数据都与价格有关,直接关乎百姓生活成本。对此议论,集中在物价涨势凶猛,生活难以承受之重。今年以来,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轮番领涨,造成了较大的通胀压力和强烈的价格上涨预期。群众对物价的感受明显超过了统计数据所传达的压力。央行最新分析报告认为,受货币政策、粮食价格、收入分配及资源价格改革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四大因素的影响,明年我国物价水平可能会被继续推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物价不断上涨的背后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 恩格尔系数上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目前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在40%左右,之前基本维持在37%左右。这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占比上涨,人们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在下降。“尽管支出多了,但吃的东西越来越不及前几年了”;“物价节节攀升,工资上涨完全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生活质量越来越差了”,受访的广州市民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活水平和质量是个相对概念。在更长的历史坐标下衡量,我们大多数人都赞成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事实,并期待不断改善和提高,而且难以接受下降趋势。人同此心。其实,这种期待还是基于对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实力水平和国际地位的认同,希望国强与民富相对称。

  对于先富群体来说,他们衣食无忧且消费结构趋向奢华,对物价涨跌并不敏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物价上涨却是荷包变瘪、盘中掉肉的事。即便是汽柴油涨价看上去只是与“有车族”相关的事,但一位无车的网民“渝西锋光”却有这样一段描述:“……作为能源的汽柴油,在关系国家命脉的战略大事同时早已连接着民生的毛细利益。如果由于汽柴油涨价拉动了其他生产、生活成本上扬,即便不是‘有车一族’,又怎不令我等草民百姓黯然神伤?”

  “黯然神伤”看似无奈,实为底层百姓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为何神伤?就在于支付能力弱,收入水平低,而且预期收入增长难以抵消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支付能力和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物价单边上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侵消导致支付能力下降,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出现连锁下降。由此带来焦虑、不安等系列负面情绪成为必然。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在感受这种“焦虑不安、黯然神伤”的情绪时,郑板桥的诗句一下子从脑际蹦出来。时代不同,“疾苦”的含义不尽相同,但基于当下的境遇和所处的环境而对现状不满,迫切需要改变的想法却趋于一致。温家宝总理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这一诗句以表达对民生的关切。

  关注民生,首先需要疏导百姓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积聚,对个人而言是伤身之源;对社会而言不啻为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则伤己伤人,危害社会和谐安定。

  如何疏导?这不关技巧,关键在于切实提高百姓的收入水平和实际支付能力,改变他们的境遇,满足他们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国强到民富是转型期的重大转折和目标要求,让群众过上更好、更体面的生活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第一,提高收入水平,是改变现状最直接的方法。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具有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增长的幅度超过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就是民间的形象表达。对此,必须要发展,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同时,需要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机制,从而实现共建共享理念。

  第二,做好分配是收入增长的重要基础。“做大蛋糕”与“切好蛋糕”相辅相成。光追求蛋糕做大,而不管分配,就失去进一步做大的动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若分配不公则导致社会两极分化,面临断裂危险,结果势必在财富守恒定律的作用下,重新寻找再平衡的途径,暴力就可能成为一个极端的平衡手段。避免这种极端途径,就必须重视分配机制的改革,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三,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业可就是基本要求,职工与企业共享利润增长的成果是收入增长的源泉,是民生改善的不竭动力。

  第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是编织社会安全网,着力保障民生的重要制度基础。

  第五,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解决百姓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诉求外,着力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在起点上、规则上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要防止一些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旗号所进行的所谓“创新”举措,对百姓生活乃至长远生计造成损害,形成新的剥夺。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改革和发展成就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不能动摇。这就是民生的重量。
(责任编辑:高巍)

我要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