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铁凝]《阅读是有“重量”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3:07
读[铁凝]《阅读是有“重量”的》(2009-11-04 19:52:48) 标签:铁凝 阅读 网络 社会 文化 杂谈  分类:[杂文]

“革命”是不可估量的

 

   

    铁凝认为,阅读是有“重量”的,这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集聚的份量,“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而且她认为,这种“重量”的厚重并非仅为沉重,它应该是伴随着“心境解放”的轻松,从而获得阅读带来的“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作家自有作家的语言和思维,更何况女作家的语言和思维,就分外的优美和细腻。

   铁凝的有感而发,是从“界面”(网络)的阅读正在逐渐地代替“纸面”(书本)的阅读,这一事实面前而流露的感叹,多少有点抱憾成份的“酸”。

   记得在2007年,由澳大利亚、埃及、俄罗斯和我国等国家图书馆发起过一个倡议性质的《当代阅读宣言》,它既是前瞻的,也是反思的。它说:书籍,作为人类千年文明传承的载体,难道终有一天将成为被人遗弃的标本?——人们尚存疑惑。而“技术具有创造和毁灭的力量”这一名人格言迫使人们相信:“拿起终端、放下纸张;追求愉悦、告别沉思;亲近感性、疏离理性”,正在实现着一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革命”!宣言宣称:“阅读革命所带来的,不是阅读体验的消亡,而是无限阅读的新生。”“我们坚信,离开了纸张,人类依然可以触摸文明的灵魂。从竹简、羊皮纸、纸张到电子书,介质永远在变,但阅读作为人类最高精神体验方式的地位,却从未被根本撼动。”

   宣言还说:“众生皆能公开创作,体现了大众传播回归平等之理念;众生皆能公开、平等、免费阅读,正契合了传承五千年的公共图书馆精神;与此同时,也让社会阅读风气,在物质化的当下有了被更广泛传承的可能。”这是我们BLOG 众生们最有切身体会的心得,博客的出现与运用,已经不论伟人还是平民、作家还是“玩家”了,都可公开、平等、免费地阅读与写作,都可公开、平等、即时地“近距离”直接对话,即时地反馈、互动与交流,这确实比阅读书本的单向性、仰视感与默认式来得惬意得多!不能不说是我辈平民“玩家”的福气。

   阅读的“重量”,可以成为成功者的筹码。

   阅读的“重量”,更多的只是寻得内心的舒展与快乐,成为一种精神依托。对大多数“铁凝般”的阅读者来说,因为他们没有别人那样的别的“嗜好”,才喜欢阅读。

   也许,无法知道的是,喜欢阅读的人,他们到底为了什么?

 

附读:

【按语】继茅盾与巴金之后,女作家铁凝于2006年11月12日当选为中国作协成立以来的第三任主席。铁凝在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中回答了“作协能为作家做什么”与“作家能为社会做什么”两个大问题。她表示,双重身份决定了自己的换位思考,在大师的时代过去之后,作为作协领导,她要做的是为同行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而作为作家,要有勇气反省内心,成为社会良心的代表。

 

阅读是有“重量”的

□铁凝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