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酱汁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11:19:37
 原本对于满族的认像是定格在清末民初的那段苦难历史,以及京城八旗的腐化生活,所以对于户口本上印的满族二字,很多年前一直深不以为然。后来看了关于清史或其他的一些史料,才渐渐对这个民族敬佩起来。打小生活在姥爷家,姥爷家是纯满族,当时保存有颇多满族生活片段。比如说满人善战,这是和姥爷年轻时的一次事件是吻合,他老人家有次打架一个人撂倒八人。姥姥身上也存留许多满族特质,比如她喜欢穿盘扣的蓝色或浅灰色滚边衣服,钮扣是用黑布条打成的钮子和钮袢。我小时还穿过这种姥姥给做的“算盘疙瘩”对襟棉袄。
  基于这种生活背景,便有许多满族特色的美食留存在记忆中。比如外婆做的那美味的酱汁肉。
  满族嗜食猪肉,为了保存猪肉发明了不同方法。有熏、酱、腌等。这几种方法中,外婆擅长做酱汁肉。
  做法是贴肋条的五花肉,这种择材的考虑是,因为肥瘦相间的肉,酱之后不腻不柴,入口松软细滑。也可以选择头肉,肥瘦相应,而且更有咬头。把选好的肉拾辍好,清水洗净,连皮带肉切成十公分左右的方块,放入锅中,同时在锅中放入佐料包,大火烀熟。熟的程度用竹筷子试,筷子一扎就透,筷子一抽有嗫的感觉,为佳,这样免得肉煮过了,被煮飞,皮肉分离,切时不成形。佐料一般有大料、桂皮、花椒、蔗糖、甜酒(东北人自酿的米酒)等,都是去腥膻、提鲜味儿的。肉熟后,把肉和料包捞出来晾凉后放入粗陶小坛中,再加入老抽(纯大豆酿的酱油),以没过肉块表面为佳。这是其中一种做法,这种做法吃口偏咸,但做出的肉禁吃,做杀饭用。另一种做法是把备好的肉块用开水紧个半熟,然后捞出来重新下锅,与老抽和料包一起煮,直至肉熟,然后晾凉后,一起装入小坛中,用布将坛扎紧,等着几天,就“噢了”。这样酱的肉,鲜嫩浓香,不太咸,适合下酒,熟酱油腌制的肉保存更长久,可以从春节后一直保存到立夏至芒种,随吃随取,多少随意。
  满学家金启孮也曾描述过另一种酱汁肉。据他介绍,“在清末明初时北京外三营郊区满族自己酿制酱油腌肉,那做出的酱油却是甜的。用这种酱油做出来的酱肉也是甜的,但在民国二十前左右,这种甜酱油的做法就已失传”,这说明酱汁肉在民间曾有不同的口味之外,它的确是来自民间的满族美食。
  而在《清稗类钞》中有一种干锅蒸肉的做法,也可以借鉴做酱汁肉,“肉切方块,加甜酒,酱油装入大钵,封口,置于锅,用文火干蒸两柱香时,不用水,酱油与酒之多寡,相肉而行,以高于肉面为度”,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能保持肉香不过份散失。在东北民间食肉时,也有用带皮硬肋五花肉,切成五寸见方的大块,用明火将肉皮烧焦刮净,放到开水紧一下,换清水急火烧开,下肉块,加上葱、姜、花椒、陈皮等调料,文火炖,肉至酥烂的做法。其中明火将肉皮烧焦,就是古代肉类烹饪方法之一的“燔”,将肉直接放在火上“燎”,燔过的肉皮更哏纠,燔过煮烂的肉再酱一下,则更多了些人间烟火味道。
  民间美食的特点除了纯朴外,还有的就是节检。除了吃酱汁肉,这腌过肉的老抽也要充分利用。它的味道特别鲜亮,带着淡淡的肉香,尤显浓醇。东北有一道特色主食叫酱油炒饭,若是用这种腌肉的酱油来做,那口感更佳,也可以用来做碗底儿,焖卧鸡蛋,酱汁的肉香渗入鸡蛋,也是一种绝妙美味。
  切好的酱汁肉是瘦肉紫红,肥肉凝脂,很漂亮。它装盘时,要记得千万不要拌入莞荽(香菜),二者相斥,食之耗气。最好用香葱末儿,红绿白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记得外婆做酱汁肉时,说给姥爷和妈妈治“伤力”病,他们干重活时累着了,吃这种肉顺气,养身体,其实是给他们下酒。而小孩子们有时跑到仓房墙角地边打开那的小坛,扒掉一小块现场偷着吃掉,因为也需要治“病”,治馋病。但偷过之后,千万要记得尽量恢复原貌,否则定会招来一顿胖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