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习、游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38:32

    1027---31日是金牌讲师班及研究生班在武汉大学学习的日子,做为一名从没有正式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来说,其中的体味更是深刻。

武汉大学座落在美丽的珞珈山上,校园里到处是参天的绿树、蜿蜒的小道和古朴的建筑,它们随山势层层叠叠,或掩映或高耸。空气中满是清新的味道,让人忍不住要多吸几口。因为自己的职业与土木工程有关,所以对校园里各式各样的建筑尤其敏感,那里的老图书馆、以千字文命名的学生宿舍、名人故居处处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有趣的是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人以好奇的目光看待这些时,那些久居于此的学生却孰视无睹,前面提到的学生宿舍就被一位学生称之为“像监狱一样的地方”,反倒引得我们要探一探究竟,郭凌同学还忍不住进到宿舍里面看。嘻嘻!果然不同,只是那哪里像监狱,分明是一座座设计巧妙的天井连接起来,又依山而立,从正面看显得宏伟壮观。这里的学生非常热情而且善良,我和袁叶婷就亲眼看到一群学生在路边救助一只流浪狗,这让小叶子唏嘘不已。

闲暇之余,我们还游览了黄鹤楼、长江大桥、看了著名的汉正街(还不如郑州的银基商贸城呢),到首义园吃了武汉小吃。

    晚上是武汉大学最热闹的,这里常常有来自其他院校的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这次就碰到了香港作家梁凤仪的讲座,只可惜因为人太多我和李静没挤进去,而我们的小叶子却在李霞的护卫下更是在武大众多学生的关照下挤了进去,还坐在了第一排!我和李静怎么都舍不得错过珍贵的讲座时间就又跑到哲学院听,有一位女老外正在用全英文讲课,啊,我俩傻了眼!幸好第二天钟年教授为我们请来了韦志中教授,让他分享一些实战方面的经验。韦教授果然经验丰富,从他对咨询个案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他主张在心理咨询中用家庭历史观看待事件、态度和情绪,从家庭文化的角度做心理咨询。他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心理咨询应更关注背景,这与西方咨询方式不同,因为西方咨询方式更关注个体、关注个性。韦教授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除了书本上讲的之外更符合中国人文化特征的理论观点。另外他关于豆子和豆浆、6个人一张床、我的6个家等提法也很有趣,在幽默风趣中让大家领悟深入浅出的道理。

    这次课程的主题是家庭文化,也是很多学员感兴趣的,授课老师是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钟年教授,他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

    钟教授从家庭与文化、家庭的起源、家庭与沟通、家庭与心理、家庭的教育等不同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什么是家庭、什么是文化等看似简单却博大精深的实质。

    钟教授告诉我们家庭可以用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跨学科、多学科的视野、多方位的透视方法来研究。

    从家庭与文化的角度来看,东方文化讲究个体与其他的联系,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比如中国人在讲天、地、人时,实际在讲时间、空间、个体,思维方式是把人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来看待,而西方注重的是对象的呈现,不注重背景,就像著名的蒙娜丽莎画像给人的感觉一样。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家庭的结构、功能和制度,东西方家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东方家庭是大家庭,西方家庭是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台湾学者杨国枢研究表明,传统中国家庭是以父子轴纵向传递,西方核心家庭则是横向的夫妻轴,在家庭中夫妻起主要作用。

    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人类学更关注空间(横向比较)所带来的文化变异,历史学更注重时间(纵向比较)所带来的文化变迁。

    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国人把国和家等同起来看,把忠和孝等同起来,所谓“家国同构”。提起家,人们会感到温暖,这是一种根基性的情感,是一种认同,也是一种自我实现即幸福感。中国人之所以特别看重,是因为中国人的自我与西方人的自我有很大不同。中国人的自我边界是模糊的,不清晰的,而且看重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是在关系中界定自我。西方人的自我边界则是清晰的,一是一二是二。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中的行为方式、规范制度等。总体来说西方是以婚姻来约制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以夫妻轴为指导;东方是以家庭来约制婚姻,传统中国家庭是大家庭,以父子轴为导向。这是两种不同的家庭关系属性:西方家庭是以非血统性即情感性为原则,一旦夫妻之间没有了感情,就很容易导致家庭的解体;具有不连续性、排他性、意志性(即自我意识强)、泛性性即性在家庭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东方家庭则相反,以血统性为原则,即强调继承性;具有连续性,比如大家族中有系谱或家谱;具有包容性,即家族中的平辈以横向大排行排列;具有权威性,在家庭中个体的自我意志不被重视;以及非性性,即在家庭中性不大被看重或不大被拿来说,即使有性方面的问题也以子嗣继承等形式提出来。

    家庭的起源最初是由婚姻缔造的,经历了原始的杂交(动物性)、血缘婚家庭(排除亲子关系)、普那路亚婚家庭(排除同胞)、对偶婚家庭(排除血缘)、父权制、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的缔结过程和方式经历了掠夺、交换、买卖、服役、自主等形式。婚后居处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权力的争夺,它涉及到婚姻制度问题。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在80年代曾提倡从母居住的方式,因为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他们研究发现从女性心理上看这是一个结构性矛盾,母亲本来是家庭的掌权者,媳妇是外来人,从母亲的角度看媳妇进门实际上是来夺权的,是来顶替自己的,这让母亲从心理上不能接受,而且婚前儿子与母亲之间存在依恋关系,婚后则转为媳妇与儿子之间存在依恋关系,原来母子的依恋关系大大削弱,这也让母亲难以接受。所以婆媳关系不好不是婆婆或媳妇谁不好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矛盾,是处于关系中的人必定的行为。

    家庭与沟通的内容是由从事传播学研究的余霞教授主讲的。主要讲了沟通的五种态度、沟通视窗的信息四区间、家庭沟通的类型、家庭沟通常用的理论模型、家庭沟通的障碍、基本原则等内容。

    家庭与心理的内容是我感兴趣的,钟教授谈到婚姻适应时说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两个自我的相互适应,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不亚于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中国家庭文化中主要讲的是天理、人伦、礼法,用心理学的三分法也就是认知、情感、意志。自古以来有很多伦理难题摆在人们面前,比如“亲亲互隐”直到现在都是法律上颇受争议的话题。长期的社会生活教化人们采取各种消解模式,比如自我牺牲式、功利主义、兼容并蓄、折中妥协、规避逃离式等等,以此来求得内心的和谐,维系亲密情感。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联系性、变化性、矛盾性、折中性、和谐性。梁山好汉排座次的现象就很好的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而西方更讲求的是竞争。

    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被埃里克森称为同一性的问题。同一性也叫认同,同一性混乱叫认同危机,通俗地讲就是“我是谁”的问题。家庭教育中另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付出、责任、担当。家庭中也有人际关系问题,在群体中比如在大学里除了学习之外,锻炼的是沟通能力、包容能力、亲密关系和爱的能力。

    最后,钟教授以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结束语。

    听钟教授的课常常让我体会到自己学识的浅薄,幸好每次课上他都会给大家推荐一些好书或好电影,这次也不例外,他推荐的书籍有《中国人与美国人:两种生活方式》、《宗族、种姓与社团:中国、印度及美国三种生活方式之比较》、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马林诺斯基的《文化论》、泰勒的《原始文化》、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蔼理士的《性心理学》,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自我》、《亲密关系》、《爱情心理学》、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电影《上帝也疯狂》、电视剧《别对我撒谎》等。

    写了这么多,却怎么都无法涵盖三天的学习、游记收获,只希望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重温那美好的时光。突然想起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嘻嘻,锡老师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不仅让我们长了知识,也长了见识,再次感谢他,感谢心理协会,感谢武汉大学的教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