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潮汕,看庵寺(揭阳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11:23
游 潮 汕,看 庵 寺(三)
揭阳市.榕城区
双.峰.寺
揭阳市榕城东门马山巷的双峰寺,是古代与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并称潮州三大名刹。“双峰晚钟”为揭阳八景之一。创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历经兴废,于1991年12月10重建竣工并开光。1988年被批准开放,1993年被列为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宏伟,文物丰富。它也是市佛教协会办公所在地。
该寺由僧法山,在南宋绍兴十年创建于磐溪都双山的石母山(今揭东县桂岭镇政府北侧)得名。按民间相传,绍兴十年重建揭阳县城时,地理家认为,“地龙”从莲花山脉的龙颈一直行到双山,共99峰,再往东就是平川,而玉滘村正是“灵气所钟”,所以作为第99峰的石母山,也就成了风水宝地,而建起了双峰寺。它是古揭阳文化的一种综合积淀物。景炎元年(1276),寺被毁,32年后才规划重建,又2年动工,年余告竣。后又被荡废,经多次重修。1958年9月19日,政府将榕城夏布社与寺合并为榕城分社夏布厂。寺院为厂,僧尼全部还俗为工人。1966年7月3日,在“大破四旧”狂潮中,数百红卫兵进寺开“声讨大会”,佛像全毁,宣布寺为二轻纺织厂。19976年10月“十年文革”浩劫结束,结古刹带来生机。1986年4月,县政府决定复寺,由释又琼尼师(1923-1991)等成立修建双峰寺理事会,得海内外善信慷慨解囊,于1986年10月25日动工,经历五载,终于在1991年12月10日落成开光。
复建一新的双峰寺,占地3200平方米,其中建筑物240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泰佛厅(与藏经楼同体异层)等主体建筑所组成,辅以观音阁、地藏阁、东西两廊等。
全寺设计精巧,集闽、粤、浙各大佛寺特色,具明代风格,融古今建筑艺术于一体,佛像龛座乃出自名工而雄奇博大,匾诗联碑系来自濡星而腾芳竞秀,红墙金顶,朱甍雕梁,龙斗花拱,钩檐斗角,镂金焕彩,难怪香客摩肩接踵,游人络绎不绝。
侣.云.寺
侣云寺,位于揭阳市榕城之东北,即东山区仙河村黄岐山南麓左下方的竺岗岩上。创建于明末崇祯二年(1629),系县令冯元飚祭祀其爱妾黄月容之所,1988年9月被登记开放,199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1995年农历润十月廿七日重建开光,为闻名遐迩的古刹、游览点。
侣云寺前身称“竹岐岩”,后筑为北极古庵。
该寺历经沧桑。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再修,改称“庵”为“寺”。1952年大受破坏,后全部倒塌荒废。从1987年2月起,在海内外善信慷慨捐款下,重建侣云寺、凤岗岩、竺岗岩、晚翠亭,新筑玉琴亭和修路。至1995年8年间,共投资230多万元。寺于1995年农历润十月廿七日举行重建开光仪式。
今侣云寺占地4亩多,其中建筑面积约2千平方米,坐北向南,分为前厅、庭院、大雄宝殿(奉三如来)、东侧观音阁,西侧月容殿、客厅、素菜馆(二层楼,位于寺西)。寺前阔埕,东筑迎客厅及小型“天地父母”龛,埕摆古寺和“玄天上帝”石炉。大殿内供三大如来佛、十八罗汉、黄月容神位(神牌写“皇明奉佛信女、扬州黄氏夫人之神位”由冯县令所书)及挂像,月容夫人殿位于西侧,建筑50多平方米,内奉1米多高、装饰华丽的泥塑坐像,两侧墙有对联,上方墙挂一幅敬录冯县令《钟铭》书法。后厅供玄天上帝。
该寺所在的黄岐山,西南离榕城仅5公里,海拔300多米,周围25公里,古木参天,层峦重迭,岩洞众多,胜迹竞秀。南宋时有“九庵十八岩”,今则有四大名地、十大名迹、八大胜景,故“黄岐晚翠”为古揭阳八景之一,历来为游览胜地。
慈.云.禅.寺
揭阳市东山区黄岐山凤内嘴口慈云禅寺,原名观音堂,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知县潘应龙创建,原址在榕城东门南河之滨,1997年在今址重建,至2001年完成了首期工程,依山而筑,规模壮观,气势雄伟,令人赞叹。寺名由原中国佛协副会长、诗书家释茗山(1913—2001)所书,古刹添辉。
原址之寺,是三进的中式寺院,有三厅八房二走廊,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空地200平方米。清康熙三十三年(1619)知县蔡端修建。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顾彝重修,二十年(1755)僧达云建造堂外石桥。
1959年揭阳侨中扩建,寺被改建为学生宿舍,住持释纯就移居揭阳市内双峰寺。1983年12月,县政府同意归还寺地产权给佛教。1996年10月起由善信捐资修建,并筑飘水亭3座。劈山炸石,三通一平,构筑殿宇,垒砌堤栏,塑造佛像,雕刻石木,美化环境,至2001年首期工程告竣。重建成功之慈云寺,精工构筑,规模、气势十分宏伟,背靠青山,面朝平原,令人瞩目。
它坐北向南,依山而立,建筑面积已逾千平万米,分为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位于大殿楼顶)、观音殿、消灾殿、僧舍楼(三层)、普同塔院,竖立4米多高的释迦牟尼佛与1米多高的观音站像各1尊。
2001年该寺举行大雄宝殿、藏经楼落成开光仪式。
紫.峰.古.寺
紫峰古寺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南部紫峰山北侧梅云镇境内的汤前山。坐西南朝东北,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红墙黄瓦,掩映于“卧狮衔剑”的茂林绿海之中,“紫峰春晓”为揭阳古八景之一。1989年重建一新。
古寺的主要建筑物有山门、正门、大雄宝殿、地藏阁、观音阁、准提阁和斋堂等。总占地面积达6666平方米。
古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居寺的正中,殿宇歇山顶高眺,巍峨壮观,高脊中央绘佛号“ ”,两旁嵌瓷莲花和四大金刚,线条简洁明快,闪闪生辉。殿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正中供着释迦牟尼佛,两旁坐列十八罗汉,钟鼓佛器,琳琅满目,殿前铜炉高耸,香烟缭绕。大雄宝殿前方两侧,地藏阁和观音阁遥相对望,两阁均是石壁佛龛,雕刻精美。地藏阁右边为先师厅,供奉本寺历代住持神位。观音阁两边则为客厅和禅房。准提阁在大雄宝殿后面。称为后楼。这是一座三厅并排的高台基庭院式的建筑,高台边沿均有栏杆防护。中央供着准提观音,两旁列供十八观音,厅中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名家名联,林林总总,壁上还悬挂诸名家书画精品。准提阁的左厅为学经堂,右厅为大峰祖师堂,两边还有厢房,均为禅房。斋堂在大雄宝殿右侧观音阁之后边,自成一个单元,环境清幽安谧,是佛门善信聚会和悟禅修行之所。
紫峰古寺的历史悠久,它原称紫峰庵,始建于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历代屡经修葺。据考,明代的弘治、万历、天启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乾隆年间,都曾进行修葺。明弘治十四年(1501)汤前村人史智(弘治二年巳酉举人)倡修扩建,改庵为一进三厅。清代乾隆年间,住持僧通顺同僧徒数年往外募捐,采用碧瓦朱甍拓修。后因长年失修,风雨剥蚀,瓦圯墙坍,至“文革”期间更被毁殆尽,遂成废墟一片,杂草丛生,金相无存。1989年人们认识到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呼吁重建紫峰庵,并更名紫峰古寺。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在重建古寺理事会的主持下,海内外各界善信慷慨解囊捐资,历时数载,终于使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刹重光。
随着紫峰古寺的重建,以紫峰古寺为中心的“卧狮衔剑”旅游区已初具规模,前来古寺进香礼佛和游览的海内外人士接踵而至。这里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景观和保留古迹原有特色的面貌来迎接八方游客。
明.崇.岩
明崇岩位于揭阳市榕城区梅云镇汤前村南面1里许的紫峰山边。
据《揭阳县志.山川》以及《揭阳文物志》载:“......汤前山,山有岩。有‘明崇岩’三大字刻于石。......山峰秀拔。”
近年来编写的《梅云区志》称:“明崇岩建于怪石磷峋之中,有一巨石覆盖其顶,下分一厅二房。洞口朝北。幽谷隐静。后一石,状若纱帽,曰:‘纱帽石 ’。
明崇岩风景区,其实不单有这样天生的自然,而且有“奇、险、美”之誉。因为紫峰山较大的山岭之一蜈蚣岭峙其左;象鼻山、石狮湖、白岭石、岭龙头逶迤居其右。苍翠、巍峨、陡峭、险峻的寨仔岽于山颠。且左侧有平坦如床的“戏棚石”;右侧有常年山风阵阵的“风柜石”。有如此一对姐妹巨石,酷似两座哨所,兀立监卫。岩后诸峰参差排列,如屏障环护。在朝霞映照时刻,若玉珠纷陈,彩云缭绕,气象万千,更显得巍然壮观。
明崇岩建于明代天启元年,为明皇族宗室朱清所建。岩西一里许,有一山,名曰“朱厝山”。原为朱姓之私山也。这一山名,一直沿用至清代同治年间,才更名为“郑厝山”。
悠悠风尘,斗转星移。时至今天,已历三百余年。明崇岩边,一些胜景尚在,遗迹犹存,不少景物,在“文革”期间,已遭受到严重毁坏,显得有些荒凉、凄清寂寞了。
幸逢盛世,祖国日见繁荣昌盛。原驻南华寺的释新静大师,在此普结善缘,已建起二进的典雅禅院。有如此清秀之山水,仍有游人接踵而来,络绎不绝。
龙.珠.寺
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以南10公里,离206国道仅约700米,紫峰山脉南部的仙桥区古溪西岐山的龙珠寺,原名“龙珠马寺”,创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1983年开始重建,1990年由榕城双峰寺调来释新正住持,并于10月落成开光(释定持法师主法),后又扩建下堂。
该寺原为道教之观,故今之建筑风格为道教的“四点金”形式。现已成为规模可观的佛教梵宇。未至寺,远远就可见到高达13米的白色石雕观音像,脚立龙头站于湖中。在登寺的石阶旁边,又有一尊送子观音石雕像,高7.5米,屹立于七八米高的巨石上,左手托一小孩,体现送子的慈悲之心。进入山门,两旁各有一座佛光亭和龙辉亭。寺坐北向南,现建筑面积已逾千平方米。正中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殿后左上方是观音阁。从大雄宝殿左边偏门出去,又是一番景致。左边是放生池,供香客放生龟鳖等野生动物。池中立有滴水观音石雕像,高3.5米。沿石级而上,就是观音阁,内供一龙一马一雕像。龙口含珠,原名龙珠马寺即由此而得。观音阁旁边供有宋大峰祖师。
今殿宇庄业,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观音高耸,山水秀丽,香火颇旺,它成为揭阳市一处旅游佛教胜地。
明.本.堂
位于揭阳市榕城区新马路八房祠后,由比丘尼释澄肇(1905—1999)重兴,创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女信徒百余名。
明本堂为佛堂,祀释迦牟尼佛和西方三圣。建筑面积78平方米,二层楼,各一厅一房,上层礼佛,下层朝圣。
堂虽小,却有特色。堂北为揭阳县衙和考院,西为繁华的政宣街(今名中山路),处闹市间而独保留幽静之禅韵。镇堂之物为水晶观音菩萨一尊,晶莹如月腾云海,高0.4米。堂藏经籍原颇丰富,有《涅槃经》等,惜佚于“文革”,现存《百丈清规》等。
宝.琼.庵
宝琼庵,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下义村南侧,面积1200平方米。
宝琼庵(南海陈景舒题匾)的名字,它有着不平常的因缘。自又琼大师修建双峰寺后,六年伊始,即由僧人进驻,尼众分散。当时下义村这片荒僻地,大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因地清净严坦,是布植菩提种子,弘法度生,广结善缘的好地方。发如是殊胜宏愿未竟师寂,使徒众悲痛无依,苦不堪言!
揭阳转市后,下义村于1993年划为丹凤城开发区。当地部份佛教徒怀念大师心切,根据该地原系一老祖坟地无人敢开发的实况为由,发愿倡建寺庵堂宇,弘扬佛法,以承先师遗志,得到乡亲父老的认可同意,出具证件将地无偿交给佛教管用,并由大师的弟子新铭尼师等接管进驻,诚为快事。当即塑佛菩萨圣像升座供养,金色晃曜,极为壮丽,真是因缘殊胜。为了纪念这块宝地和又琼大师的懿德,故曰“宝琼庵”,本文的标题系心印法师为本庵撰书的鹤顶联,意义深长,万古流芳!
揭阳市.揭东县
石.母.古.寺
揭东县桂岭镇半村石母(古称磐溪都双山之一)双峰古寺,是潮汕三大名刹之一的今揭阳市榕城双峰寺之前身,创于宋,后湮废。1992年起,聘释耀瑜为住持,开始重兴,至2000年10月已建成大雄宝殿、鼓楼、钟楼,一座宏伟庄严的寺宇不久将耸立在石母山腰上。
古寺于宋绍兴十年庚申(1140),由释法山禅师创建,香火兴旺,造福四方。南宋景炎元年(1276)寺被毁,32年后规划重建,又2年动工,年余落成。元末又毁于战乱,至明初迁建于揭阳县城东门(1991年12月10日重建落成开光。)
1992年,有关部门找揭东县广安寺住持释耀瑜,商议在石母双峰寺旧址上,创建福利厂。住持提议,不如恢复古刹。此议得到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并聘其为住持,主管重修古刹。于是,由村里捐献地皮15.71亩,鸡年鸡月鸡日奠基,动员海内外善信乐捐,至2000年10月止,共耗资约500万元,已完成重要部分的建筑如下:1、大雄宝殿。1999年初竣工,面积约400平方米,坐北向南,高大雄伟,雕梁画栋,闩门刻花,栏干石雕。栋梁上木刻:“佛历2539年、公元1995年,住持释耀瑜暨十方善信敬建”。主奉三如来,脱沙,各高米余。东侧龛供文殊菩萨,西侧龛供普贤菩萨,也各高逾米。墙边摆十八罗汉,脱沙,惟妙惟肖。2、钟楼、鼓楼。在大雄宝殿前数十米东、西两角,各高约6米。两楼前面阔地上,摆着一个高达7.5米的宝鼎,高度为潮汕佛门所罕见,上铸“佛历2544年三月、公元2000年3月,住持释耀瑜,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安,吴汉龙诸事一帆风顺”。此外,在宝鼎前方,2000年八初六日动工兴建天王殿,规模也壮观
广.安.寺
揭东县锡场镇后围、东仓二乡之交的广安寺,创建于民国时期,1998年冬由住持、今省佛协常务理事、揭阳市佛协副会长、揭东县佛协会长释耀瑜募资重建告峻,1997年3月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建颐养院3幢,雄伟壮观,美轮美奂。该寺弘法利生事迹突出,深受干群赞扬。
释镜贤(1892—1976,俗家磐东)住持向旅泰侨胞和当地善信募化,经历2年,即于1915年告竣,在原有一间狭小善堂上,重建扩大为广安寺。“文革”中被占为竹器社。1990年7月,释耀瑜师应邀来察看,遂挑起重兴此寺重任。
历经8个寒暑奋斗,重建的广安寺终于在1998年11月28日举行重建落成暨佛像开光典礼。寺总投资约1千万元,建筑面积2千平方米(总占地8亩),坐东北向西南,分为三进,有大峰殿、大雄宝殿(400多平方米)、藏经楼(下层正中玉佛殿,南侧为观音阁,北侧为地藏阁),庄严堂皇,佛灯长明。藏经楼内有佛教经典著作近万部,如台湾佛院基金会所赠《中华大藏经》巨著很有价值。大雄宝殿前建置照壁、停车场、山门等。该寺弘法利生,硕果累累,非常感人。
腾.龙.寺
揭阳市揭东县玉窖镇官硕腾龙寺,位于潮州市与揭阳市交界处公路旁,背倚大脊岭,是一座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始建于唐朝贞观(627—649)后期,属唐代二类寺院。1993年3月获县宗教局批准登记,1999重建告竣,规模壮观。1997年3月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始建于附近腾龙塔南侧。据清雍正九年(1781)刻本,陈树芝纂修《揭阳县志》卷一的山川第31页记载,大脊岭在揭阳县东北面四十里,海揭分界处,其山高耸如屏,枫江水经其下半程,桥由寺前而过。西南山簏有石嵯峨耸立,名曰腾龙塔,故由此而得寺名。原寺为三进厅,庙堂式,石木结构。后有一巨石高6米多、宽10米多,顶端有仙交椅、仙脚印、仙桶、仙人放尿等胜迹,民间也引出了“深坑沉船,腾龙寺出米”的传说。到了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因寺破旧,而迁于今址重建。1941年被日寇拆毁,仅存四面佛石像一座。该四面佛是弥陀佛经恒河沙数诸佛组成,是罕见的文物。石像高0.84米,上下四周边长各0.54米,安放在0.7米高的基石上,东面刻阿閦鞞佛,西刻无量寿佛,南刻日月灯佛,北刻焰肩佛。
这古刹之重建,住持释达贞(1922-健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0年8月15日,倡仪成立了以官硕乡李坤孟等为成员的腾龙寺复建领导小组,后在宗教、佛协部门支持下,于1993年3月8日重新筹建。
现该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千多平方米,坐北向南,是四直巷四进式建筑,分为山门、放生池、四面佛祖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后面建九间二层藏经楼。采用中轴座堂式结构,雕梁画栋,红楹绿角,琉璃瓦饰。它仿潮州开元寺建筑格局,保持宋代建筑风格,结合当地艺术特色,使之更加庄严美观。
凤.山.寺
揭东县新亨镇凤奎村罗山(又名琅山)东麓的凤山寺,原名凤奎庵,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1981年起修建,1989年至1993年扩建。1988年9月获登记开放。
古刹倡建者是清代海阳县(今潮安县)黄云师,后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其胞妹明春募捐扩建,再由黄圣莲、徐圣香继承常住。
1981年,潮阳灵山寺释光辉法师至此,不忍古庵荒废,发起募化修建前座。1989年,经当地政府批准,凤奎村施地2亩,由释光辉、潮州开元寺释弘澈法师合力发起,蒙海内外善信乐捐,而扩建大雄宝殿、两侧厝包等,至1993年完成。占地2亩多,建筑约1千平方米。大殿雄伟壮观,嵌双龙夺宝、八支楚尾凌空。
飞.凤.寺
飞凤寺在揭东县埔田镇南湖村背面,属揭阳市黄岐山名胜古迹保护区的保护点之一。于1988年9月获登记开放。飞凤寺古称兰岩。《揭阳县志•古迹》(乾隆版)载:“兰岩,在黄岐山后。康熙初,有跛足僧爱其幽翳,巨石磷刚可为岩,披捧而入,得古人所藏铁锤、铁斩,因殳荆棘,凿石为堂,高2丈余。”
几度沧桑,到八十年代前夕,寺已荒废,僧人、居士远走他山,只有“兰岩”石刻与天地共存。
八十年代初,承四方善男信女捐款,由僧人主持重修和扩建,遂使古寺焕然一新,佛堂金碧辉煌,始名为飞凤寺。
如今的飞凤寺,大雄宝殿佛像肃穆庄严,十八罗汉排列两厢,昔日跛僧所凿的兰岩洞天,也已修葺一新,新建僧舍清雅幽静。僧人、居士,暮鼓晨钟,梵呗清声,伴着兰花香气,飘入心怀,令人气爽心清。飞凤寺四周,流水潺潺,令游客置身忘归。
紫.林.庵
紫林庵位于揭东县小北山玉湖镇东寮村东升山麓,以周围紫竹茂密而得名。该庵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
紫林庵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为钢筋水泥结构。庵前屏风围墙,正面东西两侧厢房。后是佛殿,分中、左、右三殿,正中大雄宝殿,供佛祖塑像。左、右侧偏殿分别供观音娘、准持菩萨塑像。庵门两侧一概装饰洗石,配上嵌瓷。整座庵堂显得庄严肃穆,清幽圣洁。
古.山.寺
古山寺,位于揭东县炮台镇北侧6公里的浮岗乡古山。临近公路,东南离汕头市区32公里,西北距揭阳市区1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潮阳县谷饶乡高僧静修开创,化池厝渡池氏施地,屡废屡兴,至今已600余年。自上世纪四十年代毁后未复。1992年起筹资拟重建。
寺原二进四厅二伙巷。后厅正座为大雄宝殿,供华严三圣。前厅正面供弥勒佛,背供韦驮菩萨。右厅正中供观世间菩萨,两旁十八化身。左厅供地藏王菩萨,两边十殿阎君。两巷各有五间,右厅巷供历代祖师,左厅巷供鉴斋菩萨。建设规模壮观。
古寺依山,草木丰茂。山形如鱼跃水,天然娆雅,素有“鲤鱼听经”美妙的传说。山前河通潮州。寺前右有十亩莲池,映日妖艳,长夏清凉。寺前左有明代古井,泉水甘清,历岁不竭,山川郁秀,阡陌纵横,花香鸟语,紫气氤氲。登斯境也,烦恼皆净,福慧顿增。古今善信,植福香盛,历代墨客诗人,留宝题咏。然而沧桑易变,自1942年香灯已寂50载。
“文革”结束,国运遐昌,政通人各,佛教恢复。1991年,众善信决定重兴古刹,特聘释行佛法师来主此事。同年举行重建奠基仪式,礼请省佛协副会长、汕头市佛协会长释定持(1921—1999)主法。多年来,已作了筹备工作新貌将会出现。
吉.祥.寺
揭阳市揭东县吉祥寺,位于汕揭公路206国道旁,与汕头市金平区莲塘交界附近的地都镇乌美村,是汕头、揭阳、潮州、潮阳鼎立汇聚之桑浦山南麓,面临榕、韩、练三江交汇之侧畔,可谓外三江之要冲,便四市之交通。相传创建于北宋(960—1127),1988年春起重建,现初具规模。住持释明兴(耀志)胸怀大志,规划宏图,把它变成一座宏伟壮观的大丛林
据乡老所述,这千年古刹原在小坑西北山麓,坐东北向西南,一进二厅二伙巷,毁于清代。1988年春开始移今址重修。
现寺坐北向南,面向公路,依山而建。占地50万平方米,已建筑面积3千平方米。进门,平地开阔,筑有300多平方米莲花池,内竖瓷制观音站像和莲花。东侧筑有二层大楼(下层为五观音堂)、思恩堂、延生堂等。西侧筑有四单三层大楼(居士楼)。从右向左登石阶而上,就到达山腰上劈山而建念佛堂(原称大雄宝殿)和两侧的文殊殿(原观音阁)、普贤殿(原地藏阁)、文昌阁、客堂、僧舍等。主殿堂石木结构,立石柱36根。前廊壁肚有8幅“降龙伏虎”、“劝世积善孝道”图。殿内诸佛、菩萨巍巍金身,妙相庄严。玻璃橱内,供奉高大的袒胸露乳的弥勒佛坐像。内面正中敬奉释迦牟尼佛坐像,左奉药师佛坐像,右供阿弥陀佛坐像,共三如来,皆高3.2米、宽1.5米,十分高大。墙边有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仙童。后墙两角供奉骑狮的文殊菩萨、骑象的普贤菩萨。前墙两角各奉韦驮菩萨、紧那罗王菩萨,都是护法菩萨,披盔带甲,手提金刚杵和宝剑,威风凛凛。屋脊上嵌瓷“双龙戏珠”,后垂脊嵌“双凤朝牡丹”,前垂脊竖着四大天王塑像。
丰.化.寺
丰化寺原名长寿寺,座落在揭东县白塔镇元联村的西南部,宋绍兴十年(1140)筑于啼鸡岭山,座西向东,寺前有两个目镜池,寺里建有一百间禅房,寺院分两层,地板是活动的,地道用砖块砌成,可通啼鸡岭山顶。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该寺被毁。
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名曰:“丰化寺”,庙落方向有所改变,寺内北面设有字祖庙,门前镶有“丰化寺”三个字。佛厅里有释迦牟尼,如来三尊大佛,两旁还有十八罗汉佛,寺院前面有三棵高大木棉树,两旁还有身围五米多的古榕树。抗日战争时期,揭阳国民党法院为避日寇,搬迁至此,并把厅内两房作为监狱,高屋之处设有了望所,监视犯人。如今字祖庙墙壁上还残留着许多革命志士仁人的诗词手迹,建国后人民政府接管该寺,该寺从始创到被毁,及后来重建,共经历14代禅师。林家贵先生赠二幅诗给第十四代士开(最后一代禅师),一幅是:“士开大禅师,如来西国佛。普照到中华,为救一切苦。劳悴去出家,全身见寺内。超度及近遁,和尚能说法。山门叶烟霞。”别一幅是:“一片云山里,旦夕鼓钟声。觉世谁人晓,澄心我自清。林泉留静景,山明助幽清。领得真空里,无灯夜自明。
揭阳市.揭西县
天.竺.岩
天竺岩位于揭西县城河婆镇南面4公里的明山东麓,创建至今800多年。奇石突起,以天然石洞为佛殿,今增新宇,风光如画。1989年7月1日列为县级文保。1995年被批准开放。
岩所处之明山,是著名三山之一,与毗邻的巾山、独山成为隋代创建三山国王庙之神话出处,驰名两岸,堪称“揭西第一洞”。清《广东通志》载:“招仙观在揭阳县西明山(今属揭西县),宋嘉定中(1208—1224)建,相传有羽士隐此。”至明朝成化八年(1472)秋月,由住持慧钊和尚募资,鸠筑成寺,佛殿僧舍初具规模。清乾隆十六年(1751)十二月初一日,揭阳县正堂顾,接受九月十六日生员黄鹰扬等12人呈文,称其祖杨蕴有粮田12亩,于康熙十八年(1679)施岩为香油资 ,为防被变卖,须勒石之求,故立下《廉明县主顾批准勒石示禁》碑(今存)。乾隆五十二年(1787),密证禅师住持此寺,遍题十方,修葺扩建,殿舍僧院更加完备(今存碑记)。
1950年后,寺被废止。1989年7月1日,中共揭西县委批准修复,列为文保护单位。
岩山门高大瑰丽,设正门和左、右偏门,上饰澄色琉璃瓦,嵌瓷楚尾和动物、花草,光彩耀眼。门柱石刻对联,横批刻“翼善开贤”。 又摆大石狮、大石鼓各一对,使山门显得更为壮观。
再进,正对面是一个长方形车库,上饰澄色琉璃瓦,与后山翠林青黛相映成趣。登其旁石台阶而上,便抵达石洞前所筑佛厅正面。新建佛厅美轮美奂,并建两“伸手”。厅脊嵌瓷双龙朝法轮,随带嵌入物,古色古香。作为主殿的自然洞顶巨石,高过厅脊,势凌青天,于紧连的绿林中分外显眼。佛厅门匾石刻着:“天竺古岩”。走过佛厅,便抵达石洞内主殿。它有350多平方米,可容数百人,三面为天然石壁,底面有石龛,前面用石条砌成精致的殿门。天然巨石盖中,有一小孔,深不可测,被称为“出米孔”。
殿后有迂回遂道,中有石室,如入迷宫。由暗道穿越出门,到达山谷,清风吹拂,迎面忽见10米高天然石雕大佛,巍然端坐,笑逐颜开。举目眺望,满坡苍松翠竹,奇花异草,嫣红姹紫,绿滴凝香,亭台掩映于绿海之间。
广.德.庵
该庵座落在揭西县城之东约三公里的老虎峰山腰上。
广德庵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是河婆古镇佛教名庵。
广德庵巨石壁立,嶙峋千姿,奇异百态,变化无穷。入门处有一雷打石,巨石为雷电所击,裂为二片,甚为奇特,又称为仙石。广德庵建于悬崖之上,背倚石壁。寺后有仙人石,上面大石突兀,宽、长各约四、五米,里面石板平坦,约二十多平方米,有石床、石椅、石凳供游人歇息,是一处巨石迎宾室,避暑乘凉宝地。庵之南侧有一巨石,高与屋齐,上小下大,有如米瓮,称为米瓮石。米瓮石下有碑石数片,依次林立。在寺后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处“醴泉石”,巨石高悬、凌空欲飞,水从岩出,得天独厚。泉清味甘。周围石路层层,台阶级级,石梯向上,直插云天。在一处浓阴绝隙处,书画家杨之光在巨石题下的“浩月”二字,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浩洁的月亮,此情此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惟妙惟肖。在寺的东北侧,杨之光又在一块巨石上书“观山”二字,在这里居高临下,饱观山色,别具一番滋味。
水是广德庵最俱行色的产物。庵后有“千古流泉”,水质极佳,清纯爽口,被誉为醴泉水,从醴泉岩流出。广德庵的四大奇趣,即山奇,石奇、水奇,洞奇。这是妙造自然的奇观,是天然的景色。
花.果.寺
揭西县棉湖庵前街27号花果寺,相传创自明清代(1644)之前,乾隆丁卯(1747)重修,1991年起由住持释新成为主捐资100余万元,修葺、扩建,由赵朴初会长重新题名作外门匾额,1988年10月被批准登记开放,1990年5月24日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约2千平方米,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地藏阁、功德堂、客厅、斋堂等。
寺幸存两件重要石刻文物。1990年修建天王殿时,挖地基时发现清重修“花果古寺”石匾,今嵌于大门额。同年在附近红卫小学发现古代寺中的古老四面石佛,其高0.75米,正方形边长0.5米,四面各刻0.45米高之坐佛,不知多少年前之石刻,有所风化,十分宝贵,堪称“镇寺之宝”。
揭阳市.普宁市
盘.龙.禅.寺
盘龙禅寺(原名盘龙阁、盘龙阁寺)位于普宁市流沙西南面约20公里的梅林镇辖区内,方圆4平方公里。它既是粤东十方名刹之一,又是重点旅游景区。2002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二日)重建落成开光。
盘龙阁是名闻国内外的佛教圣地,历史悠久的盘龙阁古庙就在这里。庙宇始建于清光绪(1875—1908)初期,规模不小,是观音菩萨和元天上帝显圣道场。据清《普宁县志》载,这里有“六山十八景”:“盘龙山’虎山、象山、狮山、龟山、鹰山,绿水浮舟,龙阁云海、佛阁龙泉、鲤跃龙门、仙人萍踪、百鸟朝阳、杜鹃泣月、雄狮衔啼、蟾蜍望月、仙湖彩虹、跑象驮日、元天卜褂、龙泉琴声、金鸡报晓、涅槃洞、晨钟石、暮鼓石、回头狮。”1990年省、市政府和省宗教局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佛教活动场所。聘请住持释光镇主持扩建工作。他肩挑重担,率领广大善信着手按禅寺格局复修和扩建。
修扩建后的盘龙阁寺主副配套工程设施共有二十几项: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观音阁、地藏阁、翻新的盘龙阁玄天上帝庙、圆通庵、七层千佛塔、五层法堂楼、功德堂、左右长廊、内外山门、三层楼僧舍、迎宾馆、市佛协办公室、拱辰亭、将军亭、观音亭、供水塔、城门楼、金石结构福德庙、盘古石桥、停车场等,总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还有五公里双车道水泥路面公路二条,总投资人民币2千多万元。
寺坐南朝北,以龙珠金山为中心,四周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称谓“六山十八景”。内局神兽六山环绕,外有九龙盘朝,是名符其实的龙盘虎伏盘龙阁。诸景点中尤以佛阁龙泉、盘龙温泉、拱辰留迹,蛤蟆顶印、盘古石泉、缘水浮舟、九龙潭(水库)等天然奇观令人流连忘返。特别是叠叠岭上峰,巍巍千佛塔,登塔远眺,九龙戏,惟妙惟肖,令人回味无穷,堪称潮汕小五台之宝地。
宝.龙.寺
普宁市大南山镇益岭村西南侧,“佛仔坐斗”之幽境的宝龙寺,创自清末宣统年间,1989年以来重修,宏伟壮观。它距流沙市区5公里,流(沙)前(埔)公路寺前贯穿而过,交通便利,成为礼佛、游历的热点。1994年11月获登记开放。
寺始建于宣统年间(1909—1911)由郑真亮大师(后人尊称为师公)倡建,并修行于此,他自称为“汕头里洋外人”故也被称为“汕头公”,是位虔诚有为、德高望重的佛教居士。
该寺后因时局变迁,僧众星散。又因岁月沧桑及人为因素,原寺内建筑物仅存残墙断瓦。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居士陈汉辉于1989年春,得到有关部门批准,作为古刹重兴人,集资复建宝龙寺。该寺建筑面积约3千平方米,辟山筑宇,气势恢宏,坐东北向西南,已建成了天王殿、师公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观音阁、地藏阁、功德堂、客堂、芳名长廊、300多平方米放生池及其露天滴水观音(高约3米,泥塑)、4层半共13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1997年六月初八竣工)、凉亭、长3公里水泥公路(1997年竣工)。(2001年农历八月又在西侧峻工300余平方米莲池海会堂)等等。
寺处风水宝地,阜岗群抱,背倚巍秀屏障,前有清雅宝莲池(放生池)、“穿天蜡烛”、“佛仔坐斗”、“狮象捍门”、“罗星挡水”胜景,东南面“文峰”耸峙。周围奇花异草,郁馥芳香,松柏凝翠,四季如春,妙处天成。真是风光灵秀圣地,更是香客游人礼佛、览胜、陶情的好去处。
马.嘶.岩
马嘶岩,位于普宁市城区流沙之西约6公里的池尾镇马山东麓,即在长岭口、山湖村中间,按当地相传系唐朝高僧释天颠(732—824)所开创道场,1961年10月10日就被普宁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9月27日被批准开放,现已扩建一新。
寺坐北朝南,北靠狮山主峰,西临深涧,周围老树,古榕冠岩巨伞伏盖主座大雄宝殿,根凸盘旋,若群龙护驾。寺前深涧,若蹲若立之巨石,迭垒起伏,似僧众听经。群石之下,有神秘莫测“无底洞”。寺左有似骏马嘶鸣巨石,谓之“石马嘶风”。寺右深隧狭谷,清泉注入僧厨,甘洌地比,谓之“洗钵流泉(石刻今存)”。寺东天然石室,深二丈,宽一丈,相传及大颠祖师打坐处。伫立寺前远眺,大南山望天石似通宵天梯,小北山铁峰拱绕如屏;近观岩壑之下,后山水潭,浮光跃金,山青水秀,宛似仙庵。师木石与居,白云为侣,弘法利生。创寺2年后,即贞元七年(791),大颠师转往潮阳县西幽岭下倡建灵山寺,故相传亡灵者有“灵山拍牒,马山盖印”之说。
“文革”十年浩劫,寺残破不堪,面目全非。1979年“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释新就法师(1925—1995)于1982年受县宗教局及西陇村委会特邀来寺住持。1992年初筹划修葺、扩建,于1995年建成主殿楼三层(约680平方米),又建成祖师厅、厨房及极僧舍楼二层(约520平方米)。至1996年秋全面告竣,总投资约110万元。总建筑面积1千多平方米,规模壮观。
华.严.寺
普宁市洪阳镇水吼乡北侧慧花岩高山上的华严寺,相传创自唐代,清潮州总兵、洪阳西村人方耀及其弟方勋等游历于此。“华严幽探”为古代普宁八景之一。1988年10月20被县政府颁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6月1日起被批准登记开放。
据乾隆十年(1745)县令萧麟趾主撰《普宁县志•文艺》载,该寺相传系1千余年前唐朝高僧释大颠所肇趾。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修,后毁于台风,存下断墙残壁。至清中期,在寺前建慧花岩,称“新庵”,即今之华严寺。其大雄宝殿供释迦、药师、弥陀三圣佛祖,殿前供弥勒、韦驮,伽蓝三菩萨,左殿万德庄严供达摩祖师,右殿万家生佛供大颠祖师,左右两旁殿供十八罗汉,后厅大殿福慧慈悲供准提菩萨、桃花公主。环境清幽,山泉迷人,故“华严探幽”古为普宁八景之一。因历史多故,古寺遭破坏严重。
1988年10月,普宁县政府把华严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同意复建,在众善信资助下陆续小规模修建。如今,寺宇坐东向西,总建筑面积1千多平方米,典雅堂皇。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奉三如来及达摩祖师、大颠祖师),后厅(奉准提菩萨并桃花公主塑像)、两侧设观音阁与地藏阁(旁设佛母殿记念佛祖之母)。
1998年10月22日(即九月初三)重建开光,又修通车大路并筑路亭5座,成为庄严礼佛地、旅游区。
龙.庆.庵
普宁市老县城洪阳镇东村东畔街龙庆庵,创建于明万历年,在1986年由港胞捐款重建,1988年10月被登记开放,吸引周围不少佛教徒前往礼佛,正法久住。
该庵于明万历年间(1368—1644),由厚屿乡第13祖、生平仁善的李有实,梦见龙盘柱而捐资创建。其子李荣禄秀才活到127岁,足证仁德有报。“文革”中被占为工厂。自1983年,该庵原比丘尼释又素(1918—1996)向有关部门申请要求落实宗教政策,让庵归还出家管理,终于在1985年实现愿望。1986年得到各界善信慷慨解囊资集,重建了门楼和大雄宝殿。
庵坐北向南,单进大雄宝殿,东侧尼舍,斋堂等,总建筑面积126平方米,另有28平方米尚被人占用。大雄宝殿内主奉释迦牟尼佛、迦叶尊者、阿难尊者,龛东侧供观世音菩萨、西侧供地藏王菩萨。现存有一幅清光绪戊寅年(1878),达摩祖师墨水画。
莲.花.寺
在普宁市府所在地流沙镇老河溪73号,有一座由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题名、门楼高耸、宝殿雄伟、四周楼层式崭新的莲花寺,1988年9月被批准为宗教场所登记开放,1999年12月13日隆重举行重建竣工庆典,万人空巷,尤以全国首座购得镇寺宝典《中华佛教二千年》大型画册而闻名遐迩。
在“文革”十年洗劫中,它也难逃厄运,一片荒芜凄凉。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后,宗教逐步恢复自由,释又德等尼师归寺主持修建工作。1986年,普宁县(1992年起改为市)成立佛教协会,设址于莲花寺办公,重视、支持修寺。
在普宁市党政部门重视下,请设计师精心策划,结合现代化城建格局和旅游事业需要,对占地1600平方米的莲花寺,全面重建为向空中发展的丛林式寺院,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约2千平方米,布局为:天王殿(大门楼)、大雄宝殿(垫高3.8米,辟一地下室为功德堂),除宝殿外的大门和两厢皆为二层楼建筑,大门楼顶设藏经楼、祖堂,东厢设斋堂、客堂、念佛堂、尼舍,西厢设观音殿、地藏菩萨殿、往生坛、消灾坛。占地虽不宽但利用空间,廊环院合,高大典雅,布置齐全,装饰堂皇,令人赞叹。
仙.泉.寺(嵩峰岩)
在普宁市麒麟镇樟岗乡,与潮阳、揭阳两市相偎而立的仙泉山腰上,有座巨石盖洞、泉甘山青的古刹仙泉寺。它因曾是彭湃、陈魁亚等革命烈士活动点,于1988年10月20日被普宁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批准开放。自1980年起重建、扩建一新。
寺又名嵩峰岩、樟岗岩,创建于清初。
大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天然石洞,成为红军、游击队活动之地。1925年,彭湃、陈魁亚等同志,来此点燃农民抗租减息的烽火,配合着南山老区、洪阳八乡等地革命斗争。敌人多次对寺围剿火烧,但战士们在民众支持下,与之周旋,保住了力量。后来,敌人把寺及山下妈宫,都烧成灰烬。形势安定后,民众又把它修复起来。“文革”中被当作“封、资、修”而再遭摧残,正殿被全拆,古木被砍尽,甚至烈士留下的“苏维埃政权万岁”等石刻也被毁。“三中”全会后,从1980年起,民众先按当年格局修葺再扩建,全寺换了新颜。
“仙泉寺”门匾石刻系自古传下来。入门左进,就是大雄宝殿。内奉泥塑三如来、十八罗汉,两旁供达摩祖师、伽蓝菩萨。它坐北向南,殿前东侧建客堂,殿东侧建祖师殿。殿后山腰三块巨石重叠,形成一大一小自然石洞。大者洞内面积30多平方米,辟为观音殿,石壁上自古刻有“慈云广复”。小者洞内面积约20米平方米,设为大圣佛祖殿。东侧建一座准提菩萨殿。洞后有地藏殿。石洞西侧约20米远,新建一座规模于全寺最大的二层长方形大楼,顶为僧房、会客厅,下为斋堂。
20年间,逐步建设,使这山腰古刹目前总建筑面积已达近千平方米。石巨洞幽,花香扑鼻,钟磬悦耳,令人留连忘返。
湖.山.古.寺
位于普宁市广太镇湖内乡的湖山古寺,创自明朝万年历四年,于1986年至1999年由住持、比丘尼释光慧(1932—2000、4、28)主持下重建,1993年11月被批准开放。虽处僻壤,但以其有成吨重的泰佛像,400多年桂花树而引人瞩目。
寺于明万历四年(1576),由开同祖师释普照(俗名陈凯英,邑人)创建。清乾隆乙酉五十四年(1789)释归乐重修,大门顶嵌“湖山古寺”石刻匾今存。同治二年(1863)民国十五年(1926)刘赐小修,自此持续60年没有修葺,以致破烂不堪。(现在后楼仍存有“同治癸亥年(即二年、1863)住持僧乘经丘募化十方善信重修”碑刻)
1986年,是“文革”浩劫结束后10年,由于当地党政部门、佛教协会重视,支持比丘尼释光慧为首,成立筹建理事会,得各方善信乐捐,聚沙成塔,艰苦奋斗,至1999年共建成大小房16间,510平方米,寺前大围埕240平方米。共投资数十万元。
寺周围是山地、田园,坐东南向西北,分为大围埕、大雄宝殿、泰佛殿楼、两厢。
大雄宝殿内,奉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三如来,各高米余。南侧供文殊菩萨,西侧供普贤菩萨。
宝殿后面建一座泰佛殿楼,供奉一尊1千公斤重的铜铸泰国佛像,居潮汕泰佛像重者行列(有1200公斤者奉于汕头市证果寺)。它是潮阳市井都镇福田古寺住持释光悟,于1998年把泰侨所赠转赠来寺的。南厢有“临济正宗。比丘凯英、妙德、归乐、乘经祖师,历代祖师之莲座”碑。
朱.山.寺
普宁市广太镇新寮乡朱厝山坡的朱山寺(原名朱厝山庵),是创自清光绪元年古刹,已于1998年重建了大雄宝殿,1996年被市宗教局批准开放,成为镇内十二乡和潮汕、港澳台善信礼佛之所和游览山水佳景之处。
光绪元年(1875),由众多善信创建朱厝山,佛光普照,圣德广被。“文革”浩劫中被当作养猪场。1985年揭阳县榕城许宽琴女居士筹资2千多元,来寺修葺3年。后在释常隆法师主持下,于1993年农历8月动工扩建,于近处山坡重建大雄宝殿,至1998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竣工庆典,总投资约120万元。
重建一新的大雄宝殿,坐东向西,位于旧址东侧山坡上,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规模壮观,气势雄伟。周围设置石栏杆,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精雕的大法轮为窗。大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如来佛,两边摆十八罗汉,皆木雕。南侧奉文殊菩萨,北侧奉普贤菩萨,并各设达摩祖师、伽蓝菩萨。三如来佛像背后,奉注生娘、童男、玉女。宝殿地处朱山,殿后巨石迄立,峰峦耸翠,松竹参差,水潭清碧,秀美如屏。
寺背靠巍峨朱山,巨石壁立,水库荡漾,翠木映衬,风景秀丽。
白.水.岩
白水岩,位于普宁市梅塘镇泗坑山,“狮象把水口”的山脉内围,离流沙镇仅8公里,汽车可达。创自明永乐十年(1412),于1982年至2000年重建扩大,1988年10月20日被普宁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被宗教局批准为登记开放,1994年10月16日开光,加之有八景故成为风景旅游胜地。
岩寺始建于明,已有580多年历史。清康熙二年(1663),普宁知县程远初命僧扩建前岩,嘉庆二年(1797)楚香文带比丘建大雄宝殿,光绪十年(1884)比丘岳师建僧舍6间。1950年后,失修倒塌,满目荒凉。1985年,由旅港林影平女士发起,重建了前岩,并独资捐建注生娘殿。接着在各部门支持和海内外善信乐捐下,又建成观音殿。1990年,泰侨黄炳章、黄木声、黄武成、黄诗哩、官振乐、陈戊庆六先生捐建五观堂。1993年,港胞洪建生先生捐建大雄宝殿,并捐塑大佛、十八罗汉像及购香炉等费用。1994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二)举行开光典礼,隆重热烈。
重建一新的古岩,至2001年总投资约300万元,总建筑面积逾2千平方米。寺前有放生池、广场,上方是观音宝殿,内奉观音菩萨圣像,庄严慈悲。踏上两侧走廊楼梯,直上就是大雄宝殿。殿内主奉三圣佛,前面两侧摆十八罗汉,左旁供金刚萨埵,右旁供救度母(梵文“多罗菩萨”,俗称“慈悲娘娘”)。后者左手持钵罗华(青莲),右手作施无畏印,造型优美,体态妍娜,如法庄严。再往上,于右侧约百米处,耸立一座规模在粤东罕见,八角三层的“千手千眼观音宝殿”。
这里磬声悠扬,绿水青山,古树环绕,果林苍翠,风景独秀,尤有八景:石猪戏水、银牛观日、金龟听钟、玉桥天成、琴蛇闻鼓、皇冠大石、仙人古洞、飞瀑悬潭,故善信、游客趋之若鹜。
圆.通.庵
普宁市后溪圆通庵前身是员潭仔庵,位于后溪山岭的员潭山上。后溪山岭自北而南,重峦叠嶂,绵亘数十里。沿山河谷的后溪水道,是龙溪河的支流。古代山间原始森林密布,是猕猴野鹿栖息之地。据《建庵碑记》说:“员潭山高云宵,登是山者,不啻往西域天竺。”
惠来建县前,后溪山属海丰县之龙溪都(后溪山于解放之后属普宁县)当年的龙溪都南自甲子港,北至大南山的望天石,西自后溪山(包括云落崩坎梅林高埔大坪和整个山体),东至总铺洋雨亭与惠来都接壤,横直逾一百华里。
嘉靖四十三年(1564)萍乡知县陈元谦(陈梅峰第五代孙、任满回乡至员潭庵)与僧人商议改建,僧告以昨晚梦见山顶小湖有群鹿卧眠,陈元谦认为这是好兆,便在鹿眠湖附近(即员潭故庵之上)“择吉兴工,梁栋美材,本山所产,经营缔造,阅月而成。取清净无滞之义,名庵曰圆通庵,斯时外观,高山耸翠,上山云宵,远水细流,下舒碧涧;内视显佛,应求神灵保佑,人咸道为小西天云。”不久,致仕回乡的钜野县令陈雪坡(陈元谦从侄)邀游庵中,僧人将建庵经过相告,次日,同登山远望,果有群鹿卧眠湖边。于是建议将山脚员潭上下田地一顷零八亩拔入并加以扩建,“奉诺佛,祀祖先,敲金戛玉,煌煌乎可观也。”《碑记》圆通庵湖光山色,规模壮丽由此可知。
圆通庵为岐石陈姓祖先创建并屡废屡修,七百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解放后后溪山区属于普宁县辖地,圆通庵旧址仍在,前年陈梅峰裔孙港商慈善家陈权记先生巨资委托友合、希石等十三人主持复建,焕然一新,现普宁市计划扩建,并发展旅游事业,圆通庵古迹和附近景物将妆扮得更加美丽壮观。
藏.莲.寺
普宁市大南山镇灰寨乡寨后山谷中的藏莲寺,原名百贰丘田庵(庵前有山田大小120丘故名),离流沙镇8公里,处于“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三坑水资源保护区”内。创于明隆庆四年(1571),1981年起重建,2001年秋获市政府宗教局批准开放,已利用主峰向前面东、西侧各延伸山峰形成深谷的壮观形胜建成一系列亭、阁、殿、楼,修路辟园,以山青石奇水甜景美,尤其是遐尔闻名的观音菩萨道场而朝拜者甚众。
明朝创建时,仅石屋一间,开创者住于山颠独角麒麟大石下洞穴。清同治年间(1862—1874),惠来县人严氏住庵,扩建为石屋3间。民初,有石头圩商人陈竹头(普宁占陇镇石港人)乐于善事,历2年多奔波,发动众信捐资,改建成一厅二房,定名为“藏莲居士林”。1950年后香火颇旺,后遇极左政策推行而致庵被毁坏,香火熄灭。“文革”结束,宗教信仰自由,古庵喜获新生,从1981年起,在各位善人慷慨乐捐下,不断复修扩建。比昔更多姿多彩,壮丽迷人。
寺坐南向北,总建筑面积3千多平方米,有车可通,依山而上,分为放生池,南天门伯公庙(后有400多年古榕和新建增寿寺)、紫竹园、芝琴亭、万寿钟亭、宝山亭、斋堂楼、祗园楼、慈悲娘殿(即观音菩萨道场,俗称“大石娘殿”)三圣殿、滴水观音石像、独角麒麟石洞(奉地藏王菩萨)、半天娘殿、珍秀阁。穿插于翠绿茂林间,橙色琉璃分外惹眼美丽。深山藏古寺,风景真迷人。
胜.恩.寺
这个庵寺位于潮阳与普宁交界处石港山旁的胜恩寺(属普宁市占陇镇)。
据明朝隆庆年间《潮阳县志》载:“胜恩院,在洋乌浮屿村,宋祥符年间(1006-1010年)创”胜恩院即今之胜恩寺。“建隆”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建隆初”大约是在公元960年。
院原建于今寺右侧山麓,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禅林,共有僧舍100多间。可是有一天,整座院突然倒塌,后来再也在原地兴建不起来。当然,这仅是传说,上世纪50年代在胜恩院旧址兴建的糖厂,至今仍不会倒墙。
今日之胜恩寺,乃是宋朝中叶所重新兴建,并且改院为寺。寺有两处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是寺内有鼓无钟,相传是当年院倒之后,鼓便依存,而钟却飞往今之铜盂镇,化成铜钵盂潭,故后人再也不敢重新设置钟。一是寺的后堵墙正中延至后山,每隔一小段便有一凸出地面的半球状石,大约有10颗,直延至后与主龙脉贯为一气,而这些石块不仅不是人为的,而且近些年在拓建花圃时才发现的。从胜恩寺的特点,也可过滤出潮汕人文的特殊文化积淀。
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内外善信人士捐助下,胜恩寺周围已拓建成初具规模的文物景点。胜恩寺的主体是一座三进厅两天井的大院,面积约500平方米。寺前竖有两块方形柱石、石高约0.8米,横截面略呈正方形,边长约0.5米。两块柱石共八面各雕刻着8尊屈膝盘坐在莲花上的金刚,民间称两石为“八大金刚石”。金漆佛像法相庄严、栩栩如生;周围亭台楼阁流光溢彩,奇花异卉泻红荡绿。
馨.香.寺
普宁市占陇镇玉溪村的馨香寺,创自南宋景定四年(1263),1952年后荒废,1986年4月18日修建竣工开光,后扩建,2001年8月被批准登记开放。
寺位于流沙镇附近,玉溪村东侧,三都书院西侧,观音峰南麓,公路畅通,前埕开阔。原平房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民国时期有亚贤、亚美诸僧住寺。约1952年起荒芜。1980年起,恢复宗教信仰自由,在海内外信众支持下,玉溪、下村、龙秋等村善信,重修寺宇,建成主殿310平方米、两侧厝包准菩萨殿与注生娘殿共438平方米。1986年4月18日诸佛菩萨圣像开光。寺前空地很大,扩建牌楼式大山门及天地亭、凉亭、大老爷殿、放生池等。
寺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2535平方米,其中建筑811平方米。
龙.溪.寺
普宁市流沙溪心村龙溪寺,创自明(1368—1644)末,由住持释觉莲募款于1992年至1997年重建扩大,现殿宇雄伟,圣像庄严,香火兴旺。
寺处于流沙平原中部。先由斋姑创居,旋开山祖释常福取名“龙溪庵”,自此一直住比丘尼至今。
1992年春,住持与各乡贤士商议,并获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决定重建扩大古刹,同时把“庵”改称为“寺”,列入市旅游胜地。同年十一月初三日,成立了以“下七乡”为主各乡领导人组成的“龙溪寺扩建理事会”。历经13个月奋斗,至1993年十一月,首期重建工程大雄宝殿竣工,并于十二月初二日开光。
1994年十月,继续扩建寺院。至1995年十月初八日,全寺诸佛菩萨开光。
寺坐东北向西南,总建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阁、地藏阁、功德堂、两厢尼舍、长廊、放生池等。
天.阁.寺
座落于普宁市梅塘镇石鸟乡灵山脚下的天阁寺,由法国华侨李秀玉(祖籍普宁洪阳)居士为首,于1994年起创建。
该寺所处的石鸟乡,地名有一传说。从前,这里祖先请来了一名地理师看风水。他从山下走到山上,观顾前后左右,然后相告道:“这是一块宝地,山上那块奇石乃是一只神鸟。此山龙脉起伏,两傍有阴阳福地。山虽不高,水虽不深,有神则灵,有光则明。”事有凑巧,随着“文革”浩劫结束,改革开放、太平盛世的到来,旅居法国的李秀玉(约1935—1995)前来倡建寺宇。
总建筑面积逾千来方米,坐北向南,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所奉释迦牟尼佛像约1.7米高,由越南塑造,庄严美丽,别具一格。又有汉白玉石刻四面佛,高米余,分外奇妙。
摩.天.石.庵
普宁市摩天石古庵,位于摩天石山麓,由朱存元师创于清末光绪戊申三十四年(1908),民国丙子(1936)经普宁鲤湖林益华善士修复。一个甲子之后的1996年丙子,由潮普惠善信奠基,复建。为潮普惠之古迹,也是地下革命活动点,以峰顶有紫云洞名胜而闻名遐迩。
据今幸存“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二十日”《普宁县主给示勒石碑记》所述,“朱复初等,禀称伊等淡泊,与人无争,现于县属摩天石山,创建紫云一洞,藉可养静潜修。”5年后,再由朱存元师在山下,创建摩天石庵。
1950年后,社会变革,古庵倒塌,圣迹荒凉。1976年“文革”乱歇,1994年由潮普惠善人捐资,于1996年七月重建古庵奠基,至十一月初五佛像升坐大殿,1997年又修山巅紫云洞口感天大帝(伯益公)庙及南天门石步级,筑山门,造八仙亭,复土地庙,还造庵前埕台,至2000年底已全面基本告竣。
今庵坐西南向东北,一厅两厢,总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分为大雄宝殿,圆通宝殿、会客厅、斋堂等。既奉佛像,也供道像,佛道共处。
揭阳市.惠来县
榕.石.永.福.寺
榕石永福寺,位于惠城北郊半公里处榕山,古称“榕石庵,”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崇祯十七年(1644)和清康熙九年、乾隆五十五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建,1989年至1999年重建一新,规模宏大,并改称“榕石永福寺”。1987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登记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是惠来名胜之一。
据今幸存于寺内、清乾隆六年(1741)方世滨《员门碑记》所载,明万历八年,县太学方秉臣,因向倚榕石而建的“九子母(一胎生九子)祠”,求子有验,遂将榕山之粮地捐献,当年便创建榕石庵。又据清《惠来县志》记载:“榕石庵在县城一里处,崇祯十七年知县沈煌建,寇乱颓圯,清康熙十一年重修”。民国时,庵坐东向西,分为首座祀庵主、施主和玉皇大帝,第2座祀大颠祖师,第3座大雄宝殿祀三如来,第4座祀诸佛,后座为禅房、斋堂,悬一凿空木雕敲鱼进膳。1950年后庵宇破败,几将倒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经县委统战部研究后决定,将东栅永福寺移至榕石庵合并一处,并易名“榕石永福寺”,特请释宏悟师为主持,偕徒释惟铭来此兴寺,于1989年破土改建,得到海内外众善信全力支持和资助,历经十年,一座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逾千平方米之梵宇耸立,新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地藏阁、大颠祖师殿、宋禅祖师殿,辟建碑廊,及配套设施,初具规模。寺旁建二层楼,是县佛协会会址,成为全县佛教徒活动中心。2002年1月4日,举行县佛教协会成立挂牌暨榕石永福禅寺扩建落成庆典。
该寺今有二处颇有历史价值、观赏作用的文物点,一是碑廊,另一是榕石。
佛.光.禅.寺(玄德古寺)
在惠来县城之东17.3公里,溪西镇曲溪村与鲁洋村之间,旅游名胜黄光山上,有创自800多年前南宋建炎元年(1127)的佛光禅寺(原称玄德古寺),在县、镇、乡政府重视和潮汕海内外善信支持下,它重建、扩建一新。1985年2月8日被县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批准开放。1993年在寺后竣工粤东最高的石雕大佛站像,1994年获缅甸所赠1.9吨重汉白玉佛像,2001年1月辟成通寺大道、停车场,同年9月重建宏伟的大雄宝殿全面竣工,使这名山古刹更为迷人。
1993年,古刹因有一次放光,白光冲天,尤其是在寺后建立石刻大佛,故易名为“佛光禅寺”,得到县宗教局批准。
寺创于南宋开始的建炎元年(1127)(约1984年在地下发现建炎古钱及瓷器),位于北宋释黄光所住洞旁,明、清多次修建,是清代曲溪武举练武之处,现代革命活动地点。在大革命时期被国民党隆江联防队拆毁,经群众捐款修复。“文革”时再被毁。自1983年起,在县宗教局支持下,重建古刹。
全寺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3千多平方米,开辟进寺登山水泥路面公路2条,停车场1个,气势雄伟,规模壮观。
大雄宝殿。在古寺前大埕下方山坡上,前有天王殿地基待建,再往前是放生池(原称蛇地湖)。1994年奠基并动工,越年遇台风而墙倒,1996年二月再动工,越载十月十九日告竣,增加配套至2001年八月全面完工。建筑面积670平方米。内奉三如来石雕皆高5.3米,近旁奉伽叶、阿难二侍者石雕像,各1米多高,两旁是十八罗汉石雕。
在古寺大门前阔埕,南面筑一高约10米,宽30余米的护山石壁。大埕中间,暂时安放着一尊缅甸汉白玉释加牟尼佛像,2米多高,重1.9吨,它脸容庄严慈祥,全身洁白,左手放于膝盖,右手安贴前胸,线条分明,雕艺高超。此为古寺一宝。
庄.严.禅.寺
百花山庄严禅寺,位于惠来县城以东三十里处周田镇施家村,俗称“百花尖”。它创建于宋,明、清均有葺修和扩建,规模宏大。1983年10月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8月被批准登记开放。系岭东名胜之一。
古往今来,年代变迁,几度葺修。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重修古刹。辛酉年(1984)以来,搜集失散碑刻、名人词赋,集名句勒于盘石之上,重展古范,供游人欣赏。1988年开始筹划于寺前建大雄宝殿,经精心设计,于1993年择吉鸠工,破土运后,填坑垒堤,以兴建大殿,劈山拦坝以造祖堂,并在大殿两边建二层楼为会议厅、客堂、禅房及其它配套设施。至乙亥年(1995)蒲月竣工。
新建成的庄严禅寺,在百花石门内,坐北向南,面阔70米,进深30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总投资100多万元。由上下傍山筑宇八组单体构成,为四合院建筑,厅堂均以木石结构,盖金黄色琉璃瓦,属歇山顶及硬山顶。
石.壁.寮.庵
惠来县神泉镇角林乡石壁寮庵,因处于蛤虫九 石壁下搭寮所成而故名,位于县城之南约5公里,面对文昌古塔,旁有通往县城古道。相传创自明末,以凤阳僧来此传来伤科医术等秘方救人无数而古今扬名。1985年5月1日获县宗教局登记开放,1997年九月初一日至新千禧元旦由惟明师筹巨资而扩大重建一新,恢宏庄严。2000年10月27日隆重举行重建落成开光庆典。
相传系明代(1368—1644)末,安徽凤阳府籍僧人来此见蛤虫九 石壁下甘泉澄清,榕根盘虬,青峦拱抢,藏风聚气,故留下搭寮修持所创。清嘉庆十二年(1807)沙弥昌光亮为寻师至此而驻锡,于道光年(1821-1850)初重建。
文革”浩劫,古庵遭殃。1968年,在所谓“清理阶级队伍”中,公安人员疑庵中暗藏有潜逃的“特务”的干部而查抄,当搜不到之后,就把两袋古时用毛笔所抄的一担记载青草药书籍,付之一炬,万分可惜。1973年,造反派对反对“封资修”而把古庵拆毁,文物荡然无存。
1997年,即极左政策结束一年之后,宗教自由政策开始落实,惟明师返庵。从1980年起,艰苦奋斗筹资重建,17年后筑有小房20间。至1990年底,幸县长戎铁文高度重视,亲来庵参加勘地,划界立碑,由国土部门发证,解决了历史纠纷,使古庵能放心建设。
1997年九月初一日,第二次重建开工,古庵新貌,金碧辉煌。它坐东向西。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共28间,分为大门楼(天王殿)、大雄宝殿(300平方米)、两厢各有二层楼(全长26米、宽6米、高6米,设立祖堂、念佛堂、客堂、斋堂、药房、尼舍等),另辟一个筑有围墙、二山门的水泥面大前埕,2000年元旦又在庵前开工挖筑长75米、宽4米、深3.1米的大放生池。大雄宝殿内,主奉2.1米高(含莲座)释迦牟尼佛、各1.8米高(含莲座)的文殊与普贤菩萨,连同两旁地藏王、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像,皆为汉白玉、石雕、十分贵重
西.来.古.寺
西来古寺,(原称“祖师寺”),位于惠来县隆江镇西岸的溪西镇上乡,系纪念唐朝高僧大颠祖师来此求雨济民而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创建的。寺背后隆江流泻,西邻公路车驰。自1983年起经历代住持筹资修葺、扩建一新,使古刹更加壮观。1988年8月获登记开放,1990年12月3日被县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惠来县志》载:“僧大颠(732—824)姓陈,得法于石头希迁,入罗浮瀑布岩。唐元和初,游龙溪至溪西,遇乡人祷雨,愿自焚,雨至。后人称其为“活佛”。千余年来,乡民世代纪念他这位俗名“宝通”的潮阳藉高僧。明嘉靖四年(1525)邑仕杨孟训在此建精舍,塑大颠圣像,称“祖师寺”,“屡降法雨,以营焦种。”顺治丁酉年(1657)陈万权(碣石镇守将)增建前亭,至康熙丙申年(1716),邑侯冬世俊为之修整,乾隆壬戌年(1742)知县杨宗象、游府马锡宁增其垣墙。戊戌(1778)正月十六日祖师出游时,龙江守府陈登扬与众共倡重建之,于同年九月十九日拆御,二十日兴工,至越年巳亥(1779)告竣。大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是红军活动点。
寺今正中是大颠祖堂,内竖大颠祖师大型塑像,法相庄严。堂内善信跪拜,香烟缭绕。楹联颇多,皆倾大颠师济民恩德。堂前东墙上,嵌着乾隆巳亥(1779)邑贡生蔡士江所撰《重建隆江溪西祖师庙序》,石刻碑记,行书端秀。堂东侧是大雄宝殿,旁有会客室与僧舍。堂西侧,是历代祖师堂。全寺建筑面积逾千平方米。
镇.江.寺
惠来县城西15公里隆江镇市尾山龙溪东堤旁的镇江古寺,创自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龙溪襟带”为古代惠来八景之一,已修建一新,由赵朴初会长题匾,1989年1月10日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6月修复开光,1995年10月1日被批准登记开放,系惠来一处名胜。
创寺时属潮阳县龙溪都,嘉靖三年(1524)冬十月惠来置县遂属惠来。嘉庆十三年(1808)、道光三十年(1850)孔美乡捐资修建。光绪十九年(1893)接着重建山门,潮邑魏阿福资助,刻石匾“镇江寺”。1945年日寇洗劫龙溪时毁掉寺内文物,1948年武工队以此为据点开展对敌斗争。1950年以后,因整理龙溪,拓宽江堤,拆去寺之前亭。1952年,潮阳县灵山寺方丈释宽鉴,行脚惠来县百花山庄严禅寺时,来此传教。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释宏江、宏远、传性返寺管理。但见木朽墙倾,贝叶凋残,赖海内外善信解囊,癸亥(1983)筹备,乙丑(1985)兴工,于戊辰(1988)修复。1991年6月恭请汕头市佛协会长释定持(1921—1999)主法开光。寺坐北向南,今东面近处有重建一新大峰祖师庙。寺占地12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600多平方米,二进双包厢,琉璃瓦奇顶,典雅辉煌,磬声悠扬。寺处前江后垅,大海北望,山环水抱。昔寺前津渡三榕如盖,画舫荡江,浮桥飞架,游客如云。
普.陀.岩
惠来县惠城北面鸡心屿的曾陀岩庵,俗称“虎头岩”,相传创于唐,大颠植荔百株,南宋“宣教公”方元顺重兴,1986年10月25日由县委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发文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之一,1988年8月县宗教局发证开放。1989年至1998年重建。以峰奇谷幽,深数十丈岩洞,高数丈出米石,巨石似钟等奇景而分外迷人。系惠 来八景之一。
它离县城约5公里,背靠大南山,面对南海,处于6300亩山地的鸡心屿之中。据清《惠来县志》载曰:“在县西北十里五朝山之西,两石夹峙,岩祀普陀佛,有飞来钟与石香炉,专口有泽,岁旱祷雨即应,前后荔枝百株,实颇佳种,传唐僧大颠所植。相传唐贞元五年(789)(另一说元和二年即807年)高僧释大颠云游至此修持,植荔百株,自此成佛门,今存大石圆柱畔、大石香炉等遗物。
山房内尚存明万历辛卯年(1591)知县林正康《普陀岩碑记》、雍正十一年(1733)和清乾隆乙酉(1765)腊月重修碑记。岩左侧有“出米石”高数丈,刻有诗。岩倚巨石,石洞深邃,前面左有瀑布,右有西湖山景,山腰圣龙泉潺流不息,峰顶远眺景更美。近有成千上万石头构成的天然石洞,称“十八石寨”,可容千人居住,世上罕见。又有一巨石似钟,相传从浙江普陀山飞来,被古榕档住,“丝线挂金钟”。还有“云崖泻珠”、“石潭烟霞”、“龙船舟”、“八抬桥”等景点,美不胜收。
1989年起,东陇籍台胞释如志禅师(俗名方竞武)有见及此,在台湾募资来修建,至1991年土建基本完成。1992年,再修复飞来钟、石佛、三圣宝殿等。1993年竣工“宣教公纪念堂”为后座,以缅怀南宋方元顺兴岩功德。
清.水.岩
在惠来葵阳关外葵和公路北侧、金刚山之阳,周田镇崎岎,有一处著名的古迹,这就是清水岩。创自宋,近10年来已修葺并扩建,佛光普照,游客不绝。
岩寺居关门山正中,背靠悬崖峭壁,下临千仞徒坡,依山凭险,环路曲径衔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尤以甘泉、奇林、怪石、香茶而闻名于世。有株裂石树,是黄色小树,根植于坚硬花岗岩上,在石罅中越深截止粗而竟把大石撑裂。还有“飞来石”、“神鹰石”、“仙女瀑”。古岩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至今已逾900年。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
1990年起,由住持慧静师辛苦募化善资,得到海内外善信乐捐,对古刹全面修葺。今寺分二进,坐北向南,依山而筑,土木结构,总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画栋雕栏,纹饰拱柱;大殿后殿,规整有序。南北两侧,各设台阶七级,连接天井通道。黄瓦朱墙,高层台阶,尤其顶上双龙戏珠,更令人处在诗画中。大雄宝殿内法相庄严。罗汉堂上,群像仪态万方,无一雷同。
荆.山.古.寺
荆山古寺,位于惠来县仙庵镇京陇乡,即潮阳市之南。创于元朝延佑三年(1316),1986年至越年另择址重建一新,1988年8月被批准开放。
寺由开山祖师古峰和尚创建,原名荆山院。据现仅存《重建荆山古寺碑记》载,清乾隆二十年(1755)重建,咸丰七年(1875)重修。1950年后遭占用,被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于1986年农历二月初二日起,另划地为寺址动工重建。1987年农历八月廿五日,落成开光。古刹重辉,磬声再传。
重建之寺,总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千多平方米,坐北向南。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及两厢僧舍、功德碑亭、梵天香界亭,奉敬有玉佛等。
铭.湖.岩
惠来县前詹镇铭西村的铭湖岩,创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历代有修建,1987年复建,越载获登记开放,是惠来八景之一,1989年1月19日被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以岩洞奇特而古今闻名。
民间相传,唐朝释大颠,涉足于此,因听不惯海啸之声,遂徒往潮阳灵山创寺。南宋咸淳元年先建大殿,后代有续修。1987年1月,因发生山火,被烧成废岩。乡亲父老立即聚会,发动内外善信集资,在历经7年奋斗中,同时修筑水库内之道路,配套涵闸,方便游人往来,还新建玄天上帝庙,为岩添景。
岩内有3块天然巨石垒叠,形成石门,刻有明洪武(1368—1398)武进士林逊所题五言绝句。门前有巨石似狮象,称“狮象把水口”;又有大石似龟鳖,称“龟鳖拦水沟”。还有香风洞、扫叶泉、出米臼等胜景,历代游人络绎不绝。大革命时期,这里是地下中共党组织的活动场所。
西.林.庵
惠来县周田镇狮石乡西林庵,创于南宋,距今约800年,是乡中最古老佛门。1987年起修建。1988年8月获县宗教局登记开放。
庵坐北向南,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分二进、两厢,有小型外山门。后进中大雄宝殿内,供养三如来泥塑像。前进西墙上嵌丙子至丁丑年(1996—1997)《西林庵复建乐助芳名》。
住持释惟贤,俗姓名林赛娥,于1987年起,为主募资,在乡内外善男信女慷慨布施之下,克服困难,修建古庵成功,今仍青灯古佛,苦行弘法。
天.福.寺
惠来县周田镇狮石乡天福寺,自乾隆年间(1736—1795)创建,开山祖妈林贤德,同治年间(1862—1874)重修,佛历2536年(1992)重建。1988年8月获登记开放。
寺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分二进、两厢。后进大雄宝殿奉三如来泥塑像,各高米半;旁列十八罗汉。东厢祖堂牌上,写着“曹溪法乳”。
在第一进墙角,竖着一块古碑记,惜年久风化,字难辩,仅认出:“自乾隆年间创建,迄今不下百年,......开山祖妈贤德林氏。置为庵,佛祖香灯......同治口年三月十一日,狮石......”。
振.德.精.舍(庵)
惠来县周田镇狮石乡的振德精舍(庵),创建于清末光绪六年(1882),原称“振德善堂”,1988年至2000年在释传正法师、林水河居士等资助下,修葺扩建,有中国佛协副会长释茗山(?—2001)题匾和缅甸玉雕佛像。
1988年,由县宗教局批准,振德善堂改为比丘尼弘法的振德精舍(庵)。因房宇狭窄,对修持和佛事活动不便,乡中林水河居士,急公好义,带头捐献私蓄,并发动诸善信布施,共同扩建东面厝包,初解住宿之急。1996年,又在乡政府重视支持下,与庵旁土地主权者协商而换地,由众善信慨捐再建成西面厝包。
庵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分前座、后座(即大雄宝殿)和东西两厝包。大雄宝殿内奉敬1.5米高的缅甸玉雕释迦牟尼佛像和各高0.8米的文殊、普贤两木雕菩萨像。殿墙上嵌着《重修振德精舍记》碑刻。
宝.德.庵
惠来县成田镇狮石乡宝德庵,创建于清末光绪丙午年(1906),1991年至越载重建,恬静清幽,系脱俗禅修胜地。1988年8月获登记开放。
庵背倚北山峰,面朝笔架山,远山苍郁,清溪如链。光绪丙午年,优婆姨林宽纯,自幼素食,皈依三宝,尽出财帛,肇建宝德庵。至1991年,由佛教徒林传济,弘法募资,得众善信响应,复建古庵,佛堂重辉,令众向德扬善。
庵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分二进并两厢。后进大雄宝殿,内奉三如来泥塑像,各高1米多。第一进墙上,嵌有酉癸年(1993)《碑记》、《各界人士虔诚捐资芳榜留名》。
东.山.禅.院
东山禅院俗称东田坪庵,是惠来古文化聚点之一,位于东田坪山麓,距惠城约十华里。
东山禅院的前身是东山精舍(古代山间的学舍,为名士隐居讲授生徒之处)。东山禅院的历史,可追溯至万历初期,至今已三百余年了。
明末清初,东山学舍颓废,至清嘉庆七年由翁有仪重建。翁有仪为嘉庆四年已末科进士,曾任砂县知县,辞官后在东山精舍旧地扩建为“东山禅院”庙宇,翁进士邀才子宋湘来此居住,门额阳刻“东山禅院”四个巨字为宋湘亲笔,名匾左右分别阴刻“嘉应州宋湘书”和“翁有仪庵主题”(雕刻其额并涅以丹青叫题)。解放后东山禅院被毁,1985年住持释耀元募化重修,焕然一新,庙宇宽可50步,依山建筑,前殿祀观音菩萨,上层大雄宝殿奉祀三圣佛等,两旁十八罗汉,镶金饰玉,神态俨然,两侧有厢房客厅,覆盖面积达900平方米。
由于“东山禅院”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又遗有名家书刻诗赋,故慕名来此进香凭吊者日增。
仙.井.古.岩
惠来县东陇镇赤岭村的仙井古岩,以其寺内有一口天然的终年不竭、泉水甘冽的古井而遐迩闻名。岩创于明,距今500多年,曾有惠来名人谢正蒙等在此读书,遗迹供人缅怀。从1980年至1984年修建一新,1988年8月被批准登记开放,并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处山中,环境清幽,古迹引人。
岩坐东北向西南,总建筑面积800约平方米。分二进、两厢、双亭,依山而上。
那前座正中奉华严三圣,右侧是石井即仙井,左侧设伽蓝菩萨、达摩祖师龛。宽各约3米,高约半米,略呈正方形的大石上面,中间天然下凹似大堀,下生一小石缝,缝下清泉上涌,终年不竭,真是鬼斧神工。那泉水,似玉液琼桨,甘甜异常,比矿泉水还纯净。因泉从石缝冒出而存于石堀,井上方又有屋顶护盖,天造地设,故毫无污染,世上罕见。
后座大雄宝殿,地势比前座高得多,其正中供三如来,左旁设观音菩萨龛,右旁设地藏王菩萨龛,两侧墙边摆十八罗汉。
前座右厢地势高,筑有七圣娘殿,其前竖一“谢正蒙读书处”碑。左厢建有僧舍。
后座右厢筑大峰祖师殿,墙嵌小碑记。殿前有一石冒出,据说是下面仙井石同一体向后延伸之上部。旁建六角亭。其左厢筑陈氏祖堂,以纪念清咸丰元年(1851)当地庠生陈耀祖施厝地之功德。旁也建亭,与右亭相对成趣。
在后座殿前和亭下,俯瞰周围,秀木丽园,清风吹拂,燃烟溢香,令人如置于神话中的仙山。
沙.门.古.寺
在惠来县葵潭镇溪沙乡交通要地,大南山国营农场岭门管区,有座重建一新的沙门古寺(俗称“岭门庵”)。1998年7月2日揭阳市宗教局给予登记,有著名诗僧释定持所撰妙联,系礼佛、游览好去处。寺位于大南山落脉,背靠岭门径,临田见水,龙溪而襟带奔流南海,故揽山水之胜。
相传创自南宋(1127—1279),南逃宋帝昺部将率军驻宿,在灯下书“佛光永耀”(后木刻为匾,惜火灾中烧毁)。清乾隆间(1736—1795),僧见宇残梁蛀,募捐十方以修葺并扩建。民国时住僧10多名,百花岩高僧宽鉴巡视镇江寺、西来古寺,并来寺开示,1927年彭湃率农军从海陆丰来攻惠城时驻此,越岁古大存也驻此发动溪沙农民革命,成为地下活动点。1947年,遭国民党军队烧毁。1950年后被废而倒塌,杂草丛生,垦为茶园,寺迹湮没。
1994年甲戍二月,在寺址要建“百姓公妈墓”(埋历代尸骨近千)管理处食堂,挖地基时发现明代铜铸观音像(重1公斤余)、香炉、石槽、清代水洗盆等文物10余件,村老皆说乃佛寺遗宝,应筹资重建古刹。向揭阳市佛协会长、双峰寺方丈释光镇汇报获支持。在各地善信乐捐下,短短2年中,主体工程便基本完成。
重建之寺,坐北向南,占地10亩,其中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分为大门、大雄宝殿、后堂佛厅楼)(上层为观音阁)及斋堂、客厅、僧舍等。内奉释光镇法师送来的汉白玉雕像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观音四大尊,各高逾米,十分宝贵。全寺法器齐全,庄严壮观。
慈.航.古.寺
惠来县前詹镇沟疏乡慈航古寺,创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文革”中之1974年被拆毁,1979年起20年间逐步重建,1988年8月由县宗教局批准登记开放。
在“文革”大浩劫中的1974年,全寺被拆,仅存石柱。1975年,释惟和被极左风雨冲击得频临绝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庆幸佛教信仰政策落实,由比丘尼释惟和、释传心发动广大人民众捐资,艰苦奋斗,于1979年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动工,至十月复建东侧厝包完工。1983年初至年底,复建成大雄宝殿。1985年初至年底,复建成前厅。1987年初至年底,复建成西侧厝包。1999年三月至九月建成中印亭。
今寺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大门两侧阔墙上,嵌着各高3.6米、宽2.3米,闪光的瓷砖壁画。
惠.镇.寺
惠来县城西约11公里隆江镇桥埔村惠镇寺,俗称“桥埔庵”,创自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现由主持释惟信于1984年修葺旧寺,1995年10月1日由宗教局登记开放,1996年由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题名,1999年创建规模壮观的大雄宝殿,使这名刹更受海内外善信崇拜。
寺处古时潮汕通往海陆丰、省城必经之道,前襟龙溪流,背靠牛地山。道光十六年(1836)时信僧10余人,改并扩建之。该年冬月隆江林逸捐题“绿水西来”门匾石刻。第3至4代释善福、为悟虔诚弘法,第5代释贤尊修寺,第6至7代释佳法、成光,处于清末国衰时期,寺宇残破,僧人减半,成光法师遂只身过番化缘拟修寺,然壮志未酬身先丧于异国。第8代释宽明,逢辛亥鼎革,支持新政,后于1928年彭湃领导的工农红军攻县城在此驻宿时,率僧烧水、煮饭劳军。1969年见寺屋岌岌可危,便自往隆江镇中化缘数条杉木来换掉屋顶蛀楹。“文革”浩劫中,寺内沉香佛、铜观音、琉璃菩萨与古诗、赋等珍贵文物也被毁殆尽。
1979年起,第10代住持释惟信。于1984年把500平方米旧寺修葺完工。1985年往南华寺受戒,然后坚志苦行,省吃俭用,多方募化,历时十余载,终获300余万元巨款,自1995年至1999年,创建僧舍楼近200平方米、筑围墙300米长;创建420平方米、双层四垂、黄琉璃瓦的大雄宝殿基本竣工,并有缅甸白玉石雕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卧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十八罗汉等共33尊。
龙.岩.禅.寺
在距惠来县城东北约3公里的东郊村,有创自宋代俗称“西天佛”的龙岩寺。
寺始建于宋代,倚正朝山面向百花峰,丛竹修篁,绿叶遮道,超脱出俗,令人有置身净土之感受。整座寺院构筑于一平顶山峰上。据说,早在700多年前的宋代,观音就居此天然洞穴,庙食于此,以其十分显赫而受到四方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观音脚下一角有一石突出地面,活象一只朝观音叩头的神龟,形象逼真令人赞叹。
龙岩寺建筑面积总计2100多平方米,依山而建。正殿供观音、普贤、文殊三位菩萨。木磬声传,终年香客不断,游人接踵。随着后续工程竣工,龙岩寺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从天王殿到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东西走廊等建筑物,以其宏伟庄严,古色古香的风格重现,会更引人入胜。
普.慧.岩
普慧岩位于惠来靖海葛峰山,离南海2公里,距县城26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迄今已具600多年的历史。该岩占地面积300多亩,建筑物和景点共6000多平方米,为惠来东南海边一处规模较大的游览胜迹,是潮汕较为知名的岩寺之一。已被惠来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慧岩风景秀丽,林木葱郁。古刹依山构筑,坐东朝西。山门入口有奇石偎立,古榕苍茂,形成天然门楼。从山下拾级而上,古刹前埕开阔,岩寺布局整齐,宏丽壮观,建筑庄严精致。分前后两进,前进叫“普慧岩”,后进称“葛峰岩”(俗称圣母岩),由一巨石覆盖为厅顶,岩洞奇特,可容60人,系天然的石室。据传说,岩寺是由虱母仙何野云指点所建。宝殿分别供奉圣母娘娘,大佛和十八罗汉,精雕巧塑,神态俨然,栩栩如生。
观.音.古.寺
惠来县华湖镇新地村观音古寺,位于惠城东面五公里处。创自明朝(1368—1644)中叶,1986年9月14日被批准开放,1999年全部重建 、扩建告竣。
相传该寺系本村林氏十一世祖里夫公于明朝中叶,到浙江省普陀山朝圣,返后始建观音堂。从此以后,该寺住持每年都到普陀山朝圣,至“文革” 时中断。据清雍正八年(1730)知县张韶美纂修《惠来县志》记载:“观音堂一在城隍庙后今无其他,一在华灶,一在靖海所,一在东山今移东郊瞻云庵”。华灶即华湖之古称,该寺住持延嗣一十四世,迄今已4百余年,为惠来县较早的佛寺之一。1986年被批准登记开放后有修建。寺址在村效,分观音古寺和下堂,和为“四点金”400多平方米,“骑山虎”80平方米,约1989年村建新房已把寺围在中央,故经县宗教局批准,择址于村东面金钗山下,占地四亩余。1993年12月25日动工重建,1995年9月19日观音殿落成暨佛像开光。经大修而非常坚固的旧寺,改为村委会办公场所。重建之寺,坐北向南,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分为前厅(奉弥勒佛)、中厅、后厅(即圆通宝殿,奉观音)、碑亭、宝塔、凉亭、水榭、集殿堂、亭阁。
永.福.寺
惠来县城永福寺,位于东门外东栅,系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由高僧释超月创建,址尚存,而毗邻宋祖师庙已于1989年重建一新。
按宋祖师庙内,现存“同治丁卯年(1866)秋七月朔月权知惠来县事周葆熙谨启”碑、光绪二十五年已亥(1899)张增辉《宋祖师庙宇碑记》所记,创寺经过如下:清康熙九年(1670),惠来县人高僧释超月(号一镜俗称“宋禅师,1568—1702),偕徒释国弥返惠城,居榕石庵,与吏部观政进士张经,互相契合,谛参真禅。超月师择得东栅,极为僻静,拟建寺宇,谋之张经,捐资购地基。在众信众资助下,十一年壬子岁寺终建成,名曰“永福寺”。
抗战前,寺计有大雄宝殿、禅房、宋祖师庙、功德祠、十王庙等座,寺前遍植花果,周围林木茂盛,善信瞻拜,骚客观吟,僧人施医,名声远扬。抗战时,为避日机轰炸,县立一小移寺上课,迨迁出则办成私立诚信学校,1950年改办为县立三小,旋为东山小学,最后为英内小学(一些房宇被改建为学校宿舍)。1998年由宋禅师庙理事会赎回。2003年十月廿五日重建奠基,十二月十六日正式开工。
玉.峰.古.寺
玉峰古寺座落于惠来县城西三十五里石母山(古称玉峰山、玉冰山)南麓,始建于宋朝年间,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据史及乡民传述,古寺原称“玉凤寺”,座西北向东南。正座大雄宝殿环绕厅堂、僧舍九十九间,极为壮观。明朝年间,古寺拥有僧田二百多亩。寺中僧人逾百,香火壮旺。明嘉靖年间,北哨赋首黄启蔫据冰山为巢穴,寺庙被强占为据点。顺治癸巳年,官兵剿潮(惠来是原潮阳县辖区),启荐被剿灭,寺庙被焚,存下一片焦土墙垣。原僧田后因豪强争寺,皆被官府所。后称“学租田”,年缴租县库直至解放。解放前收租量具“栳”刻“玉凤寺”。
寺庙焚毁后,乡民拟重建,皆因诸方条件欠缺未成。公元一九五七丁酉年,古寺石柱、牌匾等被当作石料,修建水渠退洪工程,从此长埋于地下,今仅存石香炉三件。一九七五乙卯年,三宝佛祖本着弪扬佛法、消灾解难、抑恶扬善,普世民之宗旨,佛光普照,众治子重祀香火于古寺旧址。一九八八戍辰年九月重建大雄宝殿、东西厢、僧舍房等,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投建资金壹佰多万元。寺庙所辖范围五十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