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智慧在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3:56

《周易》的智慧在和谐----梁桂源堪舆研究中心

    和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乾卦.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天地自然的和谐和社会人事的和谐,保合太和就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经过保合之功所达到的一种阴阳平衡的良好状态,就叫做中和.我们看到故宫的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是根据《乾卦》的经典表述,体现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前面曾经提到,先秦时期,道家主要关注自然的和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儒家主要关主的是社会的和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综合总结了儒道两家的说法,把自然和社会看做一个整体,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其根本主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根据对支配着自然界的和谐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来谋划一种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景.自从《周易》提出了这个太和境界,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奋力追求的理想.封建社会的所谓治世,就是太和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相反,如过太和境界被破坏,就成了乱世了.
    就既成的事实而言,一部二十四史,乱世多而治世少,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多半是违反心愿的动乱冲突,而不是符合理想的太和境界.“五四”时期,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以文学的夸张手法,指出了这种令人痛心的情况.鲁迅先生说,翻开历史一查,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虽然如此,人们并没有放弃理想,总是向往太平盛世,盼望过上和谐安定的生活,历史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抱着一种忧患意识,探索由乱到治的转化,克服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这就推动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治一乱的偱环往复中曲折的前进.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忧患意识”,最早的出处就是《周易》.《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就是说,作《易》之人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当时矛盾冲突混乱失序的困境的出路,拨乱反正,转危为安,因而一部《周易》可以说是一部忧患之书,一方面把太和境界树立为奋力追求的思想,根据理想来观察现实,评价现实,另一方面又面对着现实的困境进行清醒的理性分析,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找出脱困的具体方法.
    张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易学大师,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太和篇》,把《周易》的太和思想归纳成四句话.这四句话是,“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第一句话是说,世界的万象是由矛盾对立构的,有阴必有阳,有柔比有刚,有天必有地,有男必有女,两两相对.这就是“有象斯有对”.第二句话是说,凡是相对的东西,其行为的方式必然相反.第三句话是说,即然行为方式相反,这就免不了产生摩擦、冲突、敌对,以致势不两立,彼此仇很.这三句话说的都是现实中的实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切身的感受.关于这中情况,并不是《周易》的特别发现,早在先秦时期,法家的韩非子就已经指出,“上下一日百战”.法家把君臣、军民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利害相反,矛盾对立,相互进行不可调和的斗争.至于矛盾的解决,则是通过斗争的方式以一方战胜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周易》的太和思想提出的解决方法与法家不同,主张“仇必和而解”,因而在着四句话中,前三句没有过多的新意,最关键的是第四句话,一定要到一种有效的途径,使得矛盾对立的双方能够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双方互动,趋向于和解.但是,为了达到“仇必和而解”的目的,也不能一厢情愿,空谈理想,必须清醒的面对现实,根据前三句话对客观存在的矛盾作出理行的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上看,张载所说的这四句话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割裂,前三句话说的是现实,第四句话说的是理想,不脱离现实,尽一切的可能使现实符合于理想,这就是张载对太和思想的完整的理解.
    一部《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其它六十二卦都是阴阳两爻不同的排列组合所形成,有的形成了优化的组合,阴阳协调,统一的一面占了上风,叫做吉卦,有的配置不当,相互敌对,或者阳盛阴衰,或者阴盛阳衰,破坏了平衡,斗争的一面占了上风,叫做凶卦.由于阴阳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吉可以变成凶,凶也可以变成吉,表现的十分复杂.《周易》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六十四卦的象数符号和卦爻的结构,是一幅宇宙图式,与天地齐准,包罗统括了天地之间所有的道理.这些道理可以明体达用,开物成务,不仅告诉我们怎样去认识世界,而且告诉我们怎样去改变世界.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读,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汲取智慧,提高我们改变世界的决策管理的能力.前面所提到的张居正,万历年间,出任内阁首辅,大力推行改革,政务繁忙,日理万机,处境并不是很顺利的,如同《周易》的困卦所表现的情况.他在解读困卦时他在解读困卦时,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说,“《易》所谓困亨者,非以困能亨人,盖处困而不失其宜,乃可亨耳”.困是穷困,亨是亨通,人们入过遇到困境,不能消极无为,坐以待亨,而必须“处困而不失其宜”,作出合理的对策,采取正确的行动,才能转困为亨.张居正通过研读《周易》,得到很大的启迪和教益,汲取了《周易》的智慧.
    《周易》中有很多吉卦,也有很多凶卦.吉卦多凶辞,目的是教人不要得意忘形,掉以轻心,要提高警惕,戒慎恐惧,居安思危,持盈保泰,防止形势向反面转化.凶卦多吉辞,目的是鼓起人们的信心,激励人们的勇气,困难虽然存在,并不是不可克服,应当保持乐观的信念,处之泰然,从容应对,如同困卦所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为君子乎”.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时会遇到顺境,有时会遇到逆境,如过根据这种形势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对策,合理地处理客观形势于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一种智慧.《周易》告诉我们,吉可以变为凶,凶也可以化为吉,“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关键在于要懂得化冲突为和谐的道理,也就是张载所反复强调的“仇必和而解”.
    我们可以举《周易》睽卦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睽卦由兑卦和离卦重合而成,卦形是,上卦为离,下卦为兑,离为火,兑为泽,这不是一种优化的组合,是个凶卦.因为“火动而上,泽动而下”,离卦和兑卦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背道而驰,形成了乖异、背离、对立,称之为睽.面对着这种不利的形势,有没有化解的可能呢?《周易》告诉我们,“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以同而异”就是“求同存异”的意思,一方面于异中求同,另一方面又于同中保存其所异,使事物的同异关系相反相成,维持动态平衡.古人把这种化解矛盾的方法叫做合睽之道,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求得共识,可以使矛盾不致激化成对抗性的冲突,破坏和谐稳定的大局,因而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决策思想.
    如果矛盾激化成对抗性的冲突,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来化解难以秦效,在这种情况下,《周易》主张采取断然的措施进行改革,也就是革命,在革卦中,专门讲了这个道理.革卦也是由兑卦和离卦重合而成,卦形是,这种组合关系与睽卦恰恰相反,兑卦在上,离卦在下,兑为水,离为火,形成了一种“水火相息”的关系.水在上,企图把火浇灭,火在下,企图把水烧干,水火不容,相互斗争,激烈冲突,彼此伤害,对立面的矛盾已今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面对着这体制性的矛盾,《周易》认为,“革而当,其悔乃亡”只有进行适当的改革,重建新的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周易》把这种改革的正当性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论证,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就天道的运行而言,四时循环就是在不断地变革,人类社会的汤武革命,也是正当合理,顺乎天而应乎人.由此可见,虽然《周易》的和谐思想强调“仇必和而解”,但是决不反对改革,反对革命,而是热情地扎赞扬“革之时义大矣哉”,认为革卦的时义是非常伟大的,应该去认真领会.
革卦着重讲改革旧秩序,鼎卦着重讲创新秩序,所以鼎卦继革卦之后,构成事物发展过程中两个前后相承的环节,合起来说,叫做“革故鼎新”.这是直到今天还在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光从这个成语就可以看出,其中体现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的精神,这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周易》曾经反复强调“与时偕行”,我们今天把这个词语翻译成白话,叫做“与时俱进”.由此可以看出《周易》的阴阳哲学虽然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与时俱进”并不是一个封闭保守的体系.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增加了新的内容,凝聚了更多的真理的颗粒,而做为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核心思想,就是乾卦中的那句经典名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也就是和谐思想.
    这种和谐思想发展到今天,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又增加了更多新的现代化的内容,完整的表述是,包括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共六个方面.我们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共建和谐世界,为了完成这种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就应该精研《周易》,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决策能力,服务社会,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