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的秘密讲话与共产主义的终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5:16:26

       [淘股吧]
       
       2006年2月23日21:53:19 
       
       作者:Roy A. Medvedev
       
       历史上,有些事件一开始好像无足轻重,或者其重要意义深藏不露,但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才发现这些事件有着惊天动地的意义。50年前就发生了这样一个事件,即所谓的赫鲁晓夫苏共20大“秘密讲话”。我相信,在20世纪重大事件排行榜上,这一事件仅次于“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和1939年爆发的“希特勒战争”,位列第三。
       
       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在苏联和世界各地风起云涌。20世纪50年代中期,共产主义在欧洲以及新兴的第三世界范围内咄咄逼人。资本主义好像就要寿终正寝。人们相信,共产主义虽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那不过是通向即将诞生的公平社会之路上的颠簸。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苏联正带领世界走向全球共产主义。
       
       苏共20大宣告了这一切的终结。那是一个获得真相的时刻,从内部清洗斯大林主义的残暴。赫鲁晓夫此次大会上的讲话在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引发了怀疑和反思。
       
       1956年2月25日上午,当赫鲁晓夫站在讲话台上时,他认为他的动机的出于道德考虑。下台之后,在其隐居的乡间别墅里他写道:“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我做了别人所做的一切事情。但是即使今天,如果还需要我走上那个讲话台揭露斯大林,我将义无反顾。总有结束这一切的那一天。”
       
       当然,赫鲁晓夫曾是斯大林专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对所发生的事情也只是知道一半。斯大林主义的整个政府体系都是建立在绝对保密的基础之上,只有总书记本人知道全部的事情。恐怖并不是斯大林的政权基础,而是他对信息的绝对垄断。例如,当赫鲁晓夫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大约70%的党员残遭杀害时,他深感震惊。
       
       最初,赫鲁晓夫并不打算将其对斯大林的揭露与谴责进行保密。苏共20大结束5天之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都收到了他的讲话稿,苏联各地的党代会上也都宣读。但是人们不知道如何对之讨论。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在非斯大林化进程中的问题是,尽管部分真相得到了披露,但是并没有提供下一步如何行动的答案。
       
       此次大会之后,共产主义福音的虚伪与致命腐败昭然若揭。但是,并没有提供其他的意识形态。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停滞时代这个政权的缓慢腐朽逐渐明显。赫鲁晓夫讲话始发的危机持续30年之久,直到戈尔巴乔夫扬起改革的大旗。
       
       此次大会激起的怀疑可能尚未成熟,但是却播下了动荡不安的种子。1956年震惊共产主义世界的第一次抗议声浪中,在格鲁吉亚共和国,大批群众要求赫鲁晓夫下台,恢复斯大林名誉。波兰的起义和比之更为激烈的“匈牙利革命”则持要求相反的东西。波兰人要求人性化的共产主义,而匈牙利则在纳吉寻求改良共产主义之后彻底抛弃了共产主义。
       
       所有这些抗议活动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导致西欧大批共产党员在理想破灭后脱离共产党。赫鲁晓夫的讲话还导致毛的中国与苏联不和,因为它给毛戴上了世界革命领袖的桂冠。
       
       赫鲁晓夫对这些抗议活动忧心忡忡,试图平息这场反斯大林运动。发表讲话后开始释放古拉格政治犯继续进行,但却悄无声息。清洗运动中的幸存者被恢复了党籍,安排了新的工作,但却禁止议论其遭遇。
       
       这种压制持续到1961年,赫鲁晓夫允许再次揭露斯大林时代的罪恶。电视和电台公开报道和讨论这些罪恶。斯大林的遗体被迁离红场,斯大林纪念碑被破坏,并且各个城市都恢复了原来苏联的名字。斯大林格勒更名为伏尔加格勒。
       
       苏联古拉格中的思想随着亚历山大·索忍尼辛《伊凡的一天》进入了我们的文学作品之中。第二场反斯大林运动持续了2年,还不足以改变这个国家的思想状况。
       
       苏共20大粉碎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并且这些碎片再也无法粘合。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一场信仰危机,因为共产主义的主要威胁不是帝国主义或意识形态上的持不同政见者,而是这场运动本身智识贫乏以及理想破灭。
       
       因此,虽然俄罗斯普遍指责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导致苏联解体,但这样做既没用,也不公平。这个政权体制已经死了,能够带领俄罗斯完整地走出废墟也应归功于叶利钦。虽然俄罗斯前途未谱,但它的历史变得更加清晰,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知道苏共20大开启了苏联专制的终结。作者Roy Medvedev,历史学家、苏联持不同政见者及作家。撰写多部着作,包括《斯大林:让历史审判》、《赫鲁晓夫:执政年代》(与Zhores Medvedev合写)。
       
       译者:赵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