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职海推、副职比选”的永康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28:01

“正职海推、副职比选”的永康创新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27期)

    调研背景

    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长效措施,也是防止用人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初始提名是干部选任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决定干部选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作为中组部“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单位,永康市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规范、创新干部初始提名作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造性地实施了党政正职初始提名“海推”办法、党政副职初始提名“公开比选”办法,并着力加强相关配套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提高了选用干部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公信度,在得到全市广大干群普遍赞誉和广泛认可的同时,为永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永康市分类完善初始提名方式有哪些创新之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2010年8月中旬,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中共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清华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深入永康进行了专题调研。

    如何科学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干部选任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永康市坚持把规范创新干部初始提名作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相继探索推行了党政正职初始提名“海推”办法、党政副职初始提名“公开比选”办法,并着力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比较系统地完善了干部初始提名机制,有效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公信度。

    “正职海推”:变“少数人选人”为“一班人选人” 

    永康市地处浙江中部,以“百工之乡”、“五金名城”闻名全国。据永康市委书记徐建华介绍,前些年,永康市关于干部选任问题的上访率居高不下,引起了中纪委、中组部高度关注。

    据了解,以往正职初始提名主要掌握在市委几位主要领导等少数人手中,所推荐人选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依赖于少数领导的认识和判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认识局限性。为此,永康市进行大胆探索,借鉴村委会“海选”办法,对全市11个部门正职岗位进行了首次初始提名“海推”尝试。由于初始提名民主透明,整个干部调配工作平稳有序,群众反响良好。鉴于首次试行的良好效应,永康市进一步加强“海推”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制度探索,于2007年12月正式制订实施《永康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海推”办法(试行)》。

    据永康市委书记徐建华介绍,凡提任2个以上(含2个)党政正职人选,必须经干部大会进行“海推”。“海推”参加对象主要包括市四套班子成员、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市长助理、退二线市级领导、市纪委副书记、市委委员、候补委员。“海推”主要程序可归结为“三轮推荐、差额提名”:第一轮推荐是召开党员干部大会进行无记名“海推”;第二轮推荐是组织部门根据“海推”结果报书记办公会综合分析后,提出差额提名人选,提交市委全委会成员差额推荐提名;第三轮推荐是根据差额提名情况到所在单位开展民主推荐,最终确定考察人选。

    永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石骁敏认为:“海推”提名,有效扩大了干部工作民主,开拓了组织视野。一是提名主体更加广泛,改变了以往提名主体比较单一的状况,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了参与“推荐提名”群体的广泛性,变“少数人选人”为“一班人选人”; 二是提名机会趋于均等,将所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人员置于同一起跑线上,干部被提名机率的高低不再取决于个别领导的熟悉好恶,而是主要取决于各自日常工作中德才表现及其所产生的群众认可度;三是意愿表达比较自由,实行无记名投票,与会推荐主体可以任意推荐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对象,尊重了党员干部对干部工作的表达权、选择权。

    据了解,永康市目前现任的正职年轻领导干部不少都是通过“海推”跳入组织视野的。现任市财政局局长施建民就是一个典型,他说:“如果不是‘海推’,可能我现在还是个副局长,是‘海推’让我走上了正职岗位”。专家认为,通过制定“海推”办法,打破以往初始提名工作中的封闭化、神秘化,对正职初始提名的相关范围、对象、程序等进行设定,将初始提名权纳入到一个相对有形的框架之内,压缩了权力弹性空间,能一定程度上防止初始提名的随意性、盲目性,有效实现了初始提名环节的显性化和规范化。据调研组调查,2007年以来,永康市共开展“海推”8次,产生差额推荐提名人选91名,经提名正式任职58名,社会反响良好。

    “副职比选”: 实现“数量民主”向“质量民主”转变

    由于党政正副职选拔对象不同,适用的推荐范围、方法、程序也应有所不同。为将民主式干部初始提名从正职延伸到副职,同时实现“数量民主”向“质量民主”的转变,不断提高干部初始提名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2009年永康市针对副职选拔对象面广量大、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特点,在扩大推荐面、加大竞争性等方面加强探索,试行了党政副职初始提名“公开比选”(公开推荐、比选产生)办法。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永康市目前已完善为“3+X”常态化比选机制。永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石骁敏介绍说,“3”即“两推一评”三个基本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全面公推,在媒体上发布空缺职位公告,发动社会各界开展公开推荐,推荐方式可以是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组织推荐,也可以是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等。第二个环节是二轮推荐,就是到被推荐人所在单位开展二次民主推荐,对领导班子和其他干部推荐情况按不同权重进行综合分析,对被推荐人的群众公认度进行量化计分,占综合成绩权重的10%。第三个环节是综合评价,就是建立公开比选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对干部学历学位、任职时间、基层经历、年度考核、奖励情况等5大项指标进行量化计分,其中着重突出年度考核、奖励情况等体现日常表现指标权重,对干部一贯表现进行量化计分,占综合成绩权重的30%。“X”即根据空缺岗位特点和工作需要来确定具体比选办法。据调查,在去年和今年比选中,永康市委组织部采用了初选笔试、集体面谈、结构化面试、竞职演说、无领导小组讨论、专题调研、心理测试、技能考核、实地采访等9种比选办法。被推荐参加比选人员较多的情况下,增加初选环节。正式比选中目前运用最多的是集体面谈形式,强化评委与比选人员的互动交流,了解掌握干部。同时根据岗位特点灵活设置比选组合办法,如去年市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职位比选运用了“两地对比调研+无领导小组讨论”模式,今年政研室副主任运用了“专题调研+竞职演说” 模式、基层人武部长职位运用了“结构化面试+军事技能考核”模式等。比选时一般设评审团7人、旁听团9人。旁听团成员主要在市“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中随机选择产生,参与旁听监督,同时也参与打分,占比选成绩的10%。分类比选成绩占综合成绩的60%。最后根据综合成绩和考察情况,择优确定提名人选。

    建立机制:完善干部初始提名机制的系统化

    为加强干部选任的准确性,永康市还从配套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完善了干部初始提名机制的系统化工作。

    建立初始提名导向机制。按照中组部关于建立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等精神,2008年永康市建立了“镇(街道、区)→机关→再镇(街道、区)→再机关”的“两下两上”干部培养选拔机制,要求每年新进人员优先充实基层一线,基层工作满2年以上才能选调到机关,同时及时选派机关部门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任职,把基层历练作为干部的“必修课程”;建立基层干部推优制度,明确市机关重要部门的正职原则上要从经过镇街区基层锻炼特别是具有镇街区党政正职经历的干部中产生,对于长期在基层工作尤其在艰苦环境下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等,确定了干部选任注重基层一线、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大方向”。并具体运用于“海推”、“比选”工作中,通过基层干部推优、基层经历考核加分、面向基层一线选拔重要岗位干部等一系列举措,积极引导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任职,引导推荐主体按照最有利于干部成长的培养路径进行有序推荐。近两年来,永康共有69名干部进行了机关乡镇之间的有序交流,与往年相比翻了一番。

    建立初始提名印证机制。推行个人署名推荐、年终非定向民主推荐和拟任职位定向推荐等“多重推荐”机制,建立了组织部领导下访约谈、干部工作巡查和干部情况定期分析研究制度,建立了干部公认度档案、动态表现档案、任职意愿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等“四个档案”制度,加强各项推荐考核访谈结果相互印证,综合分析提出全委会差额提名人选,强化组织审核把关,避免“滥竽充数”。

    建立干部任职意向比照机制。实施干部任职意向个人征求意见制度,通过干部巡查、部领导下访约谈等途径多方面征求干部任职意愿,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库,与“海推”和“公开比选”结果相比照,不搞“赶鸭子上架”。

    推行初始提名纠偏机制。探索实施人事调整事项书记专题会后向市四套班子领导通报征求意见制度,坚持常委会后任前公示等制度,对征求意见和公示反映情况进行认真核实,发现有影响使用的情况,及时提交常委会复议,防止用人不当情况的发生。近年来通过提名纠偏,永康市委组织部及时纠正了11起人事调配事项,其中回避2起、任职资格4起、其他问题5起。

    “海推”、“比选”:破解当前干部选任中三个问题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永康市创新“正职海推、副职比选”的干部初始提名办法,较好破解了当前干部选任中的三个难点问题。

    破解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有效增强了初始提名的民主性。“正职海推、副职比选”,坚持全程公开和群众参与,通过媒体发布职位预告,发动广大干部群众都来参与干部推荐,同时采取全面公开推荐形式,从制度层面上将群众推荐纳入推荐提名范围,并将几种推荐形式一视同仁,真正实现了提名机会的均等化,把干部初始提名权交到了干部群众手中。同时实行二轮推荐、设置旁听团参与比选监督评分、社区考察等做法,让民意来推荐选拔什么样的干部,让民意来参与怎么样选拔干部,充分落实干部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破解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选任问题,树立了初始提名的正确导向性。通过搭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平台,并着重建立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的量化考核评价办法,对干部基层经历和一贯表现进行量化加分,为此还专门开展了面向“长时间在一线岗位埋头苦干型”干部的定向比选,并在该职位比选中加大综合评价权重,更加注重干部平时工作实绩,着力引导干部干事创业。最近刚结束的定向“长时间在一线岗位埋头苦干型”干部比选职位最后录用的王万军同志,是永康市水务局的技术骨干,担任中层20多年,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该同志是“老黄牛”、比选“选得准”。

    破解了以往公开选拔中“考试型干部”容易得利的问题,提高了初始提名的科学性。以往公开选拔“笔试+面试”模式,容易让“考试型干部”得利,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平时忙于干事而没时间复习的干部积极性。“公开比选”进一步完善了遴选机制,建立“3+X”常态化比选机制,通过二轮推荐,比群众公认度;通过综合评价,比基层历练和一贯表现;通过分类比选,比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岗能力等,多环节、多角度、多方式比较干部,历史的、动态的、科学的识别干部,全面真实反映参选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据了解,2009年以来永康共公开比选副局级领导干部2批次15名,比选结果和社会反响都比较好。

    永康市分类完善干部初始提名机制,从提名主体的民主化、提名方向的导向性、提名机制的系统化、提名程序的科学化、提名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海推”、“比选”做法得到了中央、浙江省委领导的关注和批示,被吸收进了浙江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同时也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在近几年永康市委用人满意度测评中,不满意率逐年降低。永康市委领导表示,要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推进干部初始提名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和系统化进程,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执笔:陶建群 周星亮 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