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文学网:想知道神马,提问回答学习问题百度都知道

晚唐诗僧齐已是桃花江人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1:50:15
晚唐诗僧齐已是桃花江人吗                         近读《历代诗联咏桃江》(新风出版社),有一新发现,原来只知齐己是益阳人,晚唐著名诗僧。但《历代诗联咏桃江》的编著者考证,齐己为桃江石牛江人。并列举石牛江胡氏族谱为证,该族谱《胡德生传》载:(齐己)“唐末著名诗僧,著《白莲集》十卷诗812首,《风骚旨格》一卷,其诗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李白、杜甫、元稹,位居第五。著名诗僧尚颜在《齐己上人集》中誉齐己为‘文星照楚天.”                                          

        我未亲见该 族谱。《历代诗联咏桃江》的作者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作家,相信不会有假。但不知这胡氏族谱之《胡德生传》为何人何时所作,就这段文字来看,倒像是今人所为。其一,“著名诗僧尚颜”就是典型的今人语言。且说法有误,有故意抬高尚颜之嫌。有据可考的中晚唐三大诗僧为齐己、贯休、皎然。尚颜在《全唐诗》中仅录有34首诗,在齐己面前是够不上“著名”二字的。顶多算个诗僧。其二,《齐己上人集》是尚颜的作品吗?如不是,那尚颜又如何在其中“誉齐己为‘文星照楚天’”。看来《胡德生传》的作者对历史原因造成的宗教民俗异同有误解。“上人”者,和尚也,《齐己上人集》实为“齐己和尚的诗集”。既然如此,“著名诗僧尚颜”就不可能在《齐己上人集》中称誉齐己了。但在尚颜的34首诗作中,确有一首《读齐己上人集》,“文星照楚天”即出自此诗。其三,将“胡得生”写成“胡德生”。犯以上常识性错误的《胡德生传》的作者应该不是古人,我怀疑《胡德生传>>是今人杜撰的。尽管如此,《全唐诗》八百三十八卷篇首载:“齐己,名得生,姓胡氏,谭之益阳人。”桃江1951年9月才自益阳析出置县,因此,齐己的确有可能是今之桃江人氏。

        齐己既是今之桃江人氏,其作品一定留有家乡印记。《全唐诗》繁900卷,续补21卷,浩瀚53000余首诗篇中齐己独占812首,在数量上名列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之后,位居第五位。《历代诗联咏桃江》中录的五首,四首与“竹”有关,可能因为今日之桃江乃“中国竹子之乡”的原故。其实,中国是竹的故乡,神州大地,特别是江南一带,竹是随处可见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史》一书中说:东亚文明实际上是“竹子文明”。由于中国人爱竹,因此,文人雅士们便大量生产了一些咏竹的文学作品,齐己也不例外,因此,齐己所咏之竹是否桃江之竹尚难以定论。那么,齐己的笔墨中有没有留下故乡桃花江的印迹呢?齐己一生,幼年家贫,其父靠佃种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田养家,六、七岁时父母相继去世。齐己靠为寺院牧牛为生。读其诗作,可知其大部分时光是在南岳及庐山度过的,并云游四海,居无定所。尽管如此,但他对家乡桃花江是有感情的。全唐诗八百四十卷齐己篇三《潇湘二十韵》中我们可以找到佐证。全诗如下(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对下文所录齐己诗作部分重点加了一定注解,以括号区分于原文):

         二水远难论,从离卦位,指南方向坎(北方)奔。冷穿千嶂(山峰)脉,清过几州门。阔去都凝白,傍来尽带浑。经游闻舜禹,表里(山河内外)见乾坤(天地)。(水边)静鱼闲钓,湾凉雁自屯(停留)。月来分夜底,云度见秘痕。暮气藏邻寺,寒涛聒(喧闹)上下,落日树沉昏。柳少沙洲缺,苔多古岸存。禽巢依橘柚,獭径(獭溪河边水獭经过的小径)入兰荪(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色自江南绝,名闻海内尊。吴头雄莫遏(阻止),江口壮堪吞。  寥氵穴 (青苍的天空)晴方映,冯夷(河神)信忽翻。渡遥峰翠叠,汀小荻花繁。势接湖烟涨,声和瘴雨歕(喷发)。急摇吟客舫(指楚狂陆通)溅野人樽(酒杯)。疏凿谁穷本(穷尽本源),澄鲜(鲜亮)自有源对兹(面对这)伤九曲(指黄河),含浊出昆仑

        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所注,“江”是专指长江的,“河”专指黄河  其他谓之水,如汉水、渭水。“潇”字注解为:水名,从水,萧声。“湘”字注解为:水出零陵阳海山北入江。上古时期,湖南尚无湘、资、沅、澧四水一说。“湘者相也,言有所合”,因此,湘是言水有所合。清《湖南通志》载:“湘水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合曰蒸湘。至沅江与沅水合曰沅湘。合众流以达洞庭。”因此,习惯上,因洞庭上源有许多“水”相合,以达洞庭,故以“相”概之。至于“潇”字,另一解为水深而清曰“潇”。可见“潇湘”二字实指洞庭湖上源。湖南建省后“潇湘”演变为湖南别称这是后话。“韵”是一种有节奏韵律的文学体裁。因此,齐己之《潇湘二十韵》实际上就是用二十句诗描绘了晚唐前洞庭上源的历史人文,地理风貌。

        细读其诗,我们不难找到桃花江的影子:“离骚传永恨,鼓瑟奏遗魂。”“离骚”为屈原作的诗名,在此借喻为屈原。屈原行吟资水泽畔,在桃花江写成《天问》、《涉江》等名篇,并在桃花江花园洞久居,这在文史界几成定论。屈原在桃花江是怎么生活的呢?他爱桔、爱兰,因此,是少不了要广而种之的,今日之花园洞,此种遗风尚存。乡民所种之兰花年年有“跨国留洋”的。花园洞临近獭溪,獭溪乃今之桃花江的下游(上游称杨柳溪),自古已然。獭溪之名自然与獭有关。齐己身为益阳桃花江人氏,是应该知道花园洞、獭溪的,不然,不会有“禽巢依橘柚,獭径入兰荪。色自江南绝,名闻海内尊。”之句的。 “急摇吟客舫,狂溅野人樽。”清同治《益阳县志》载:“陆通,号接舆,称楚狂,居修山之柳溪,楚昭王派使聘治淮南,不受,夫妻出走,莫知所终……”民国《益阳之胜地与名山》载:“接舆高洁,怀道行谣。妻亦冰清,……”“急摇吟客舫”把楚昭王的使臣坐船逆洞庭而上来桃花江之修山柳溪请陆通出山的急切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楚狂陆通之狂态更是无人可比:端着酒杯,溅撒在地,笑对荣华富贵。我们仿佛听到陆通狂笑的声音:不受!  不受!!…… 潇湘大地秀美的田园风光,灿烂的历史人文令齐己激动不已,在诗的最后,齐己发出了“对兹伤九曲,含浊出昆仑”的感叹。洞庭上源之四水,自古清澈凝白。“冷穿千嶂脉,清过几州门”,清者自清,“接舆髡首兮,桑扈赢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句)对此齐己感慨不已,认为九曲黄河也应自惭形秽。 

       齐己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由其作品《耕叟》可知:

     “春风吹蓑衣,暮雨滴箬笠(竹斗笠)。夫妇耕共劳,儿孙饥对泣。田园高且瘦(贫瘠),赋税重复急。官仓鼠雀(喻贪官污吏)(多),只等新租人。”

       齐己下世大概在公元937年,那么,他经历了唐朝的灭亡(904年),五代的后梁(907—923)与后唐(923—936)及后晋(936—947),四个朝代的更替,“干戈(战争)时变信虽绝,吴楚路长魂不迷。”“(天下)尽荒墟,干戈杀害余。”“兵火焚诗(诗稿),江流涨墓田(坟墓)。”(齐己诗句)。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齐己却仍《登祝融峰》、《游橘洲》、《过荆门》、《夜次(停留)湘阴》、《再经蒋山(浙江山名)与诸长老夜话》、《居道林(寺)》、《寓居岳麓》、《再游匡山(庐山)》……而“悠然吴楚间”(齐己诗句),可见其“君子多高趣,秋风独自还。”“尘中名利热,鸟外水云间。”(齐己诗)的白莲(齐己曾著《白莲集》)禅心。 “少小离家老大回。”那么齐己六、七岁即随父去宁乡大沩山,后来回没回家乡桃花江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一定回了。其实,齐己虽云游四海,但他主要生活的地方我们从他大量的诗作中可以得知有四个地方,一是南岳道林寺,二是庐山东林寺,三是长沙道林寺,四是荆州龙兴寺。长沙道林寺是多次滞留寄居,而南岳、庐山及荆州是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长沙是他往来三地的必经之地。那么,齐己到荆州去走的是哪条路呢?

        《新唐书•地理志》载:“望浮驿为唐代一千六百三十九个驿站之一,驿路由荆州至长沙,所谓望浮驿即今之桃花江地。”由此可见齐己自长沙往荆州是必经“桃花江地”的。作为一位僧正(高从诲留齐己为龙兴寺僧正),齐己在云游的路途中,应该是逢寺必“寄”(居)的,但桃花江地之浮邱寺在唐代仍是道教的浮邱观,一道一僧是有所别的,所以齐己不可能去浮邱观寄居。至于龙牙寺,据考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年)早废,后来的龙牙寺是在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重修的。而齐己晚年经桃花江地往荆州至少在公元900年后,龙牙寺早废于何年无考,但既然是早废,那就肯定没有超过100年,至于桃花江地的其他“寺”,如东林寺、金盆寺等均建于明清时期。因此,齐己经桃花江地时,桃花江地是没有“寺”可居的。难怪齐己诗作中没有有关此方面的文字。但是,既然齐己回过“桃花江地”,那么,除了《潇湘二十韵》中写到的屈原橘柚兰径之地,獭溪河,以及楚狂陆通之外,他的诗中还有“桃花江地”的印迹吗?

       《山中春怀》是齐己往荆州时写的一首七律:这首诗笔者以为就是齐己在“桃花江地”写下的。

        心魂役役(飘流)不曾归,万象(万物)相牵向极微。所得或忧逢郢刃(楚国都城郢都,郢刃,借喻文章高手),凡言皆欲夺天机。游深晚谷香充鼻,坐苦春秋粉满衣。何物不为狼籍(散乱)境,桃花和(hè,应和)雨更霏霏(细雨的样子)。

         言为心声,诗亦为心声。我们可以想像,齐己自六、七岁即离开“桃花江地”,在外“役役”没有回来过,是为遗憾,此次赴荆地(郢)会文友,途经故地,不免趁此大好春色饱览家乡风光。林中河谷(獭溪边花园洞)兰香充鼻,令人陶醉。坐在桃花林间,面迎桃花花瓣伴着春雨拂去游子的倦慵。齐己在“桃花江地”停留的时间不一定很长,因为他父母双亡,是个孤儿,在故乡没有家人,又无寺可“居”,但他在桃花江作的诗除上述《山中春怀》外,至少还作了二首诗。其一应该是这首《闲居》:

        渐觉春光媚,尘销作土膏(肥料)。微寒放杨柳,纤草入风骚(诗歌)。睡少全无病,身轻乍(刚)去袍。前溪泛红片,何处落金桃

        读着齐己的《闲居》,我们不难看到一幅这样的画卷,风尘仆仆的齐己,由望浮驿经桃花江地往荆州时正是春光明媚,乍暖还寒,獭溪边的桃花开了,杨柳溪的杨柳放绿了。在这屈子作《天问》并生活过的美丽地方,齐己倍觉精神爽朗,精力充沛,被溪水中泛流的花瓣吸引着,但齐己与友有约,要去荆州,等不到桃花结果的那天。只能作短暂停留。齐己在离开“桃花江地”时作了最后一首五言律诗《蝴蝶》以表达他流连桃花江的心情。

       何处背繁红,迷芳到槛重(重重栏干)。分分还独出,成队偶相逢。远害终防雀,争先不避蜂。桃蹊牵往复,兰径引相丛。(桃花、兰花丛中小路)翠钻丹心冷,香凝粉翅浓。可寻穿树影,难觅宿花中。日晚来仍急,春残舞未慵(懒)。西风旧池馆,犹得采芙蓉。

        联系前二首诗及这首五言律诗,我们推测,齐己自长沙往荆州路经桃花江地时正是“渐觉春光媚”,离开桃花江地时已是“春残舞未慵”,因此,齐己在桃花江地至少滞留了整整一个春天。如果桃花江地不是齐己的故乡,他是不可能在无寺可“居”的他乡滞留这么长时间的。这段时间里,他主要流连于屈原生活过的獭溪河边、花园洞一带。这里“纤草入风骚”、“前溪泛红片”、“桃蹊牵往复”、“兰径引相丛”(齐己诗句)令齐己“轻乍去袍”、“难觅宿花中”(齐己诗句)。齐己的一生,漂泊不定,至“风白发疏”(齐己诗句)时,仍“孤舟趁月行”、“行衣雨点班”(齐己诗句)。但齐己途经桃花江地去荆州时已近花甲之年,到荆州后即久居江陵龙兴寺,为僧正,自号衡岳沙门。从他的诗中,我们发现他晚年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但他却“是事皆能讳(忍住不说);唯诗未懒言。”(齐己诗句)。到了故乡桃花江的齐己,在花和雨更霏霏”的诗一般的意境中“睡少全无病,身轻乍去袍。”(齐己诗句)这是怎样的“一片好心田”(齐己诗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