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的经济发动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2:24:48

寻找新的经济发动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

http://www.eastmoney.com/2010年09月07日 10:11诺安基金   诺安基金发布主题行业系列深度报告——

  整体来看,我国科技产业规模庞大,2009年达到7.6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由2006年的16%逐年提升至35%。但由于我国参与科技全球竞争较晚,只能依靠成本优势从低端做起,多年来存在结构性问题,“大而不强”;随着全球产业链的演进逐步改善,但尚未出现质的飞跃。

      其中,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规模庞大,包括制造和软件09年达到6.6万亿,贡献科技行业收入的87.5%,占全国GDP的30.7%,占全球比重达到19.1%并持续提升,早在03年已经超越日本(目前9.8%)成为全球第2,与美国25.6%的权重差距不断拉近;进出口占全国外贸比重达到35%;从业人数75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左右。

  尽管产业规模庞大,但“大而不强”,利润率仅有3%左右;且参与企业规模不大,竞争激烈。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进入产业链较晚,在价值链“微笑曲线”上,只能凭借低成本优势,从事门槛较低、附加值较低且竞争惨烈的代工部分;而在高附加值的上游原材料/芯片设计部分,国外企业技术垄断;能够获得品牌溢价的下游产品端,也尚未树立品牌形象。比如我国能生产的整机,如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手机、激光视盘机等几乎全部过剩,主要依靠降价销售参与市场竞争;而高端服务器、路由器、关键元器件、系统软件基本依赖进口。2009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1199.05亿美元,进口液晶面板349.81亿美元,集成电路连续6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产品。其中我国MP3产量占全球98%,数码相框、DVD和MP4在85%左右,DC、DV和PC都超过了70%。另外,中小企业资源分散,形不成独特优势。例如我国有近50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但是合计销售额仅为美国高通公司的二分之一。美国IBM和HP的收入规模都在千亿美元以上,而中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华为全力追赶,09年尚未达到200亿美元。而且从结构上看,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科技企业出口的66%;而这些外资企业仅仅是利用我国低成本人工进行加工制造,核心技术垄断,未能实现我国“市场换技术”的初衷。

  我国研发投入2002年以来保持23.7%的复合增长,到2008年达到4616亿元,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到1.54%,但与发达国家的2.5%~3.3%相比重视程度仍不够。并且结构较差,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比例过低,而试验发展比重高达82.8%,显示创新能力不足,仅能在他人成果上进行改进,难以获得超额收益。究其原因可以理解,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并且没有足够资金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指科技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是在基础研究成果结论之上,为达到特定用途进行的创新性研究;而试验发展是指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的成果,进行工艺改进而进行的投入。)

  从科技产业的应用来看,我国三网分隔严重,电信一家独大。由于对内容制作有较严格的审查,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使得有线网络和互联网内容规模仍较小,09年分别仅为269亿元和743亿元;而作为较单一的通道作用的电信产业,发展宽松,在过去的10年随普及率增长大规模发展,去年规模达到8707亿元。从普及率来看,尽管手机仍是最高,达到56.3%;但有线网络和互联网分别达到44%和28.8%。但由于有线网络由各级广电部门主管,电信产业由工信部主管,互联网带宽出口大部分由电信运营商掌控,这些历史形成的业务划分和利益分配问题,使得融合业务难以开展,如:①互联网语音业务(VoIP),从最开始的MSN语音,到后来的Skype、Google Talk等均被电信运营商屏蔽,以免自己的语音业务造成损害;②广电总局严查运营商提供的IPTV业务,防止有线用户被分流。

  尽管我国科技产业“大而不强”,短期难以依靠技术突破攫取超额利润,但国际比较来看仍有较多优势,包括人力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信息化程度等,仍可依靠中游加工和下游消费领域持续成长。

  我国人力成本优势仍将长期持续,未来五年,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人力资源供应充足,且成本低廉。尽管近期“富士康”事件使市场认为中国人力成本优势被削弱,但①中国人力成本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即使与竞争国家比差距也很大,人民币升值短期不可能抵消这一优势。中国制造业工人时仅1.62美元,与欧洲36美元和美国30美元形成鲜明对比,甚至大幅低于墨西哥3.72美元和巴西6美元的水平;②中国效率远高于海外,而海外工会势力较强,对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间都有明确规定;③其实海外人工成本也在逐步提升中,如美国、英国和韩国最低时薪2009年均有上调。

  我国地理纵深也可以承接东部产能转移。尽管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遭受劳工短缺、罢工潮以及环保压力等多方面影响,由于中西部地区仍欠发达(人均GDP2000美元左右,仅为东部地区的1/3),且人力成本较东部地区存在10%~20%的优势、生产要素回报较高,科技产业产能可以在国内进行转移。

  我国科技行业市场需求容量十分庞大,消费能力持续提升,足够培养我国科技类的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公司:①工业企业数字庞大,从99年的15万户快速增长到09年的40万户,平均收入也从3000万达到09年超过1亿元,利润率同样不断提升;②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其中城镇人均年收入接近20000元,农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6000元。

  我国科技普及程度相对较高,科技用户基数大,其中手机用户数达到7.96亿,普及率达到59.6%;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17亿,普及率达到31.2%,其中宽带接入户数达到1.13亿,从数量上都达到了世界第一。有线网络用户1.74亿,其中数字化比例35.6%,并在尽快完成双向化改造。

  充分了解我国科技产业的现状和优势后,我们认为未来5年发展趋势最明确的行业包括移动互联网(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三网融合以及LED进入日常生活等,这些行业中或诞生世界级的科技企业。

  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近年爆发的可能性最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潜移默化改变消费习惯,增速或从目前的34%提升到2012年的47.7%;而实际速度甚至仍超预期,超过当初桌面互联网的普及速度。目前各种条件均已具备,只待3G用户数的快速提升。大摩预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终端设备或超过100亿,与桌面互联网10亿台设备形成对比,在刺激因素推动下(日本的NTT DoCoMo,美国的iPhone),出现加速增长。主要在于技术上看,3G移动带宽超过1M,达到ADSL水平,且仍将提升,可以实现除标清视频播放和大型网游外的大部分网络业务;并通过卫星、基站、WiFi热点和蓝牙设备完成全方位覆盖;用户终端看,手机对便携电脑替代性进一步增强,CPU主频从02年的100M达到目前的1G以上,而出货价格持续下滑,成为更强大、更方便的个人终端,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互联网用户数从06年的1.4亿持续增加至2010年5月的4.2亿人,其中宽带用户从5000万人增加到1.1亿人;消费习惯来看,每天上网时间也在逐渐增加,且年轻人更偏爱上网,对于移动互联的便利性潜在需求增加;数据资费、设备成本由于技术升级而持续下降,3G时代每字节成本仅为2G时的1/10,中兴华为的成本优势使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的价格从2001年到2008年降低到20%左右;而人均收入持续上升,使用户和潜在用户基数不断扩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增加,保守预计我国3G渗透率2013年超过10%,内容和体验将自我加强,产生更大粘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基于终端(包括手机、车载)的行为习惯将发生变化:①手机从单一通信转为综合终端,集娱乐、支付、查询多功能为一体;②内容看包括现有互联网应用向移动终端的迁移,包括网络社交、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结合移动终端将产生的新应用,包括移动支付和位置信息服务等。其中,对于二级市场投资,我们最看好位置信息服务产业链上的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位置信息系统,尤其是LBS(Location Base Service)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新的“杀手级应用”,初步预计行业规模实现60%以上的高速复合增长,2012年达到115亿元。其中目前仍主要是企业用户占多数,随着GPS和智能手机的增加,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位置应用的增加,个人消费市场规模将在2012年超过政府企业市场。所谓LBS,是将导航得到的位置信息与移动通信融合的增值服务,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高带宽和多种应用会催化其发展。内容可以涵盖个人生活到政府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而从地图信息资源厂商来看,LBS业务相当于地图API接口开放带来的多种扩展应用,将地图资源与互联网结合带来的增值业务部分。

  事实上,LBS仅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中,与运营商结合的部分;另外两部分应用领域包括地理信息的政企专业应用和个人导航应用(包括前装车载、后装PND和GPS手机,以及互联网地图)。整个地理信息产业市场过去三年均维持了20%左右的增长,09年达到750亿元,预计到2015年接近3000亿水平,能够维持25%的复合增长。其中,政企GPS应用将维持自然增长速度,其中智能交通和数字政务增长较快;而2012年北斗系统运行后会整体爆发,因为较多涉及敏感地理信息以及国民经济核心安全的行业需求那时才会释放,如军用导航,通信、电力和金融卫星的同步授时业务等。LBS爆发更快更强,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更多位置服务应用,而GPS用于消费产品成本低、门槛低,已经十分成熟,便于推广。iPhone普及较早的美国已经出现较多成熟LBS应用。个人导航领域维持相对快速增长,①尽管前装车载导航渗透率较低,但中高端进口车大部分已经配备,国产中低端轿车一方面标准不统一,尚无专门厂商为其开发;另一方面相对成本高,且国内白牌PND几乎没有成本,形成强大替代作用;②PND市场统计数字较低在于大量白牌产品未纳入,而GPS手机的放量对PND形成替代;③GPS手机09年销量739万部,渗透率仅4.7%,预计今年将达到2120万部,同比增长187%,渗透率达10%。;④互联网地图领域也存在爆发可能性,关键是商业和收费模式探索。而在地理信息应用层面之前的上游卫星制造发射、图商以及软件部分,受益程度不一:卫星制造发射业务受益北斗系统的建设,在未来几年将快速增长。目前北斗一代试验阶段已经完成,今年北斗二代已经发射2颗,到2012年仍要发射10多颗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卫星系统,2020年最终完成35颗卫星的全球系统组网。因此与之相关的芯片、测试和卫星组装都有快速成长空间。但由于编码未向民用开放,成本较高,因此不看好北斗民用应用市场。地理信息资源由于累计投资较高以及涉密资格审核较严,形成自然垄断。而随应用的扩展,相关图商的资源不断升值,具有长远投资价值。基于地理信息进行开发的平台软件在政府和大企业等专业应用领域,有一定发展前景;但在中小企业或个人消费相关领域难有前途,主要受盗版和收费问题影响。

  对于三网融合,我们认为趋势明确,有望促进有线网络价值提升。历史上,电信网络传递声音、广播/有线网络传播视频、互联网传播文字信息或其它信息。随着带宽提升,互联网可以提供包括高清视频、VoIP在内的全部内容,用户体验越来越好,逐渐对电信和有线网络业务形成替代,从而形成必然融合的趋势。而这些业务受益互联网高带宽、费用低,对运营商和广电的现有业务都形成影响,从而在现有体制下难以开展,必须通过上层行政划分利益。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宣布三网融合的决定,并在7月1日公布了第一批试点城市,在2012年前开展试点,并在2015年全面推广。从产业链的受益顺序来看,前期是设备厂商,后期是内容制作商,而我们认为最具投资价值的有线运营商将持续受益。

  光通信设备和高清机顶盒厂商在三网融合前期受益明确,因为有线想要具备和电信竞争的能力,①完成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②建设全国骨干网,增加带宽出口,避免受制于电信运营商。高清机顶盒可以在不更换电视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目前电信光缆全国83.7万皮长公里,而广电骨干网仅4.1万皮长公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出口带宽占全国95%,广电为0。但是中长期看,由于光纤缆折旧年限长、新增投资少,且机顶盒产业或被电视厂商侵蚀,且这两个行业技术门槛都不高,我们不认为会有企业形成行业垄断,成长为世界级企业。

  内容制作商的价值会随着播控平台的确定、播出渠道的增加以及产业链“长尾效应”的成熟而逐步提升。①影视行业目前渠道单一,电影进电影院、电视剧进电视台。三网融合后,电影和电视剧均有望进入有线付费、IPTV和互联网渠道,将极大提升同一内容的市场价值;②动漫市场空间随动画片的播出渠道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有望获得巨大提升达到1900亿元。中国目前人均玩具年消费仅10美元,比全球34美元、美国日本接近300美元的差距仍大;③付费频道价值有望随渠道开放对有线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的差异化需求刺激得到重估。

  我们最看好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投资价值,在三网融合进程中会持续受益:短期来看,广电总局要求年内完成省网整合,双向进入之前会完成全国一张网的整合,在这之中重点公司跨区域整合的预期将逐渐增强。舆论导向对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以及播控渠道的安全性要求,使得有线网络相对于电信网络更受政策扶持。我们乐观认为,即使2012年底非对称进入期结束时,如果有线网络仍难与电信运营商公平竞争,则非对称管制措施将延长。IPTV对电信运营商可有可无,对有线运营上却是致命的。每用户价值会在现有的极低基数上稳步上升:①目前ARPU不到20元,全国有线网络收入一年仅390亿元,对应电信ARPU在50元以上,收入规模8000亿可以说是天壤之别;②作为公共媒体,目前管制条件下,大众节目多采用固定基本月租费,上调难度很大;但随着内容的丰富和差异化需求的挖掘,付费节目的增加将提升ARPU,如足球、游戏和科教等;而互动内容的增加,增加提升运营商的话语权和定价权;③未来5年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第一代婴儿潮步入60岁阶段,退休回家;主力第二代婴儿潮进入40~50岁阶段,工作和家庭相对稳定,“客厅文化”将重新兴起。电视作为全家共享的终端,如果能够提供优于互联网的共享内容,也将提升有线网络的用户价值;④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LED背光源替换正当时,普通照明将启动。作为新的光学技术,随着成本不断下降,功能不断提升,应用范围逐步拓展。目前出货量增长主要依靠显示器背光源替换,普通照明市场也即将启动。预计到2012年全球LED需求将从09年底的200亿粒达到753亿粒,市场规模从66亿美元维持3年50%的复合增长达到219亿美元。而从投资角度看,我国厂商进入上游LED基板、外延片较晚,与国际厂商技术差距较大,利润率波动明显、风险高;而在中下游封装和应用中,由于人工成本和产业链优势明显,反而规模效应明显,利润率相对稳定,更值得关注。

  LED作为LCD背光源,相对CCFL具有节能环保的巨大优势,今年将在笔记本领域基本完成替代,TV渗透率今年有望达到15%以上,预计2012年将超过50%,逐步提升。从产值来看,预计2010年达到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占全球LED总产值的59%。

  LED进入普通照明,将激发一个更大的市场。预计2015年前即可启动,而这一市场2015年将达到380亿美元,是目前LED整个市场规模124亿美元的3倍以上。使用效果看,LED照明的效率(200LM/W,对比荧光灯的100LM/W和白炽灯的20LM/W)和寿命(10万小时,对比荧光灯的1万小时和白炽灯的1000小时)都远优于白炽灯和荧光灯,且仍在改进;成本角度看,LED照明今年即可达到每流明10美元成本,与荧光灯相当;2015年达到2美元/流明,与白炽灯一样。而考虑电费等使用成本,大摩从日本观察到当前LED综合成本已经低于传统照明灯具。各国尤其是欧洲国家,明确提出了淘汰白炽灯的时间表。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LED行业也会遵循微笑曲线。其中,我们更倾向于选择中下游的封装和应用厂商,上游厂商利润波动风险较大。上游基板和芯片领域,我国厂商进入较晚,技术差距大且专利问题难以回避。厂商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支出,且面临芯片价格持续下降的风险,利润率波动较大。而对于中游厂商来讲,封装门槛相对较低,但国内人工成本优势明显,工艺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望维持稳定的利润率并不断扩张;而下游应用产品差异化强,面向不同客户应用,可以依靠市场优势或品牌优势同样获得可观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