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社群的活动与绩效——“李克东难题”诠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9:41:06

网络教研社群的活动与绩效——“李克东难题”诠释

今天在博客间跳来跳去,偶然在一个博客中看到李克东对“李克东难题”的诠释视频。看了视频感觉不错,就整理下来了,下面是整个视频的文字报告。

网络教研社群的活动与绩效——“李克东难题”诠释

                             李克东

一 提出的背景

2008年12月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在南京举行,做完专题报告,黎加厚老师、海盐博客老师与其座谈,海盐老师详细介绍了网络教研中的经验,为了深入发展网络教研,李克东提出了两个问题,当时海盐老师并不能立刻回答。后来黎加厚老师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把这两个问题、提为“李克东难题”。由于李克东难题很难测量,很难解决,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甚至在加拿大也有“李克东难题”的讨论。海盐老师针对“李克东难题”,也在采取行动一步一步尝试解决问题。

一 科学难题,科学进步的阶梯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科学难题。以陈景润解决1+1为什么等于2难题,李约瑟难题为例,李约瑟难题提出后,人们提出众多观点,从政治、体制、经济角度解析,或从思想、哲学文化等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他的解给我们嗲来的启示就是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和任务,把大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大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一个学科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的。

二 “难题”的提出,从教研社群定位中思考

网络教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除了四大部落,各省市也在组织网络教研活动。百度对网络教研也有一个解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按照这样的定位,李克东提出四个定位:

1形态定位:基于网络、虚拟社群、面向区域

2目标定位:开展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学改革

 促进教师教学素养提高——从解决问题到提升经验

 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

 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从技能操作到信息利用

 推动学校文化的重建——从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

3内容定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问题

 教学评价的问题

 教学管理的问题

4活动定位:资源共享、网络互动

 建立教研平台

 依托教育网站

 借助工具:BBS、论坛、博客、QQ

 组织网上活动,实现共享与互动

 选择专题,确定任务

 提交资源,分享资源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展示成果,评议成果

依据四个定位,需要深入思考三个问题

根据上述定位,从绩效的角度,我们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一:

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展示了大量博客中:

(1)       是否知道其中有多少被点击并阅读过?

(2)       在阅读后,又有多少作出了互动回应?

(3)       在回应中,有多少展开了深度互动(以互相往复三次以上者)?

问题二:

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发表了大量的帖子,通过一段时间共享和互动后,这个网络教研社区解决了几个区域中的具体教育或教学问题?

有人质问,“博客就是博客,不需要解决问题,发表论文就发表论文,不需要解决问题。”李克东明确表态,网络教研是政府拿来几百万,不解决问题就是犯罪,网络教研是政府行为,必须解决问题!

 

问题三:

在一个区域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有哪些老师是话题的积极抛出(发问者),积极讨论者(参与者),存在多少旁观者。在一段时间里,上述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你的教研社区里,形成了多少个有价值的话题(专题)?

找出来把积极参与者培养成积极发问者,把积极旁观者培养成积极参与者。

上述问题如何测量?如何解决?

“李克东难题“的核心是”如何促进网络教研社群能真实、有效、健康发展、其关键在哪里?““李克东难题”不是针对某一个人,也不是针对哪一个社群,只是提出一个现象,一个事实,它是一个问题,旨在引起关注,需要我们共同深入研究并逐步解决,为促进我国虚拟教研社区的健康发展而努力。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三“ 李克东难题”的解决,从教研社群活动中探索

基本原则:实践——教研——实践

1基于专题探讨的教研

专题选择

   关于教学过程的专题

   关于教学资源的专题

   关于教学评价的专题

   关于教学管理的专题

专题资源搜索与整理

2基于设计行动的教研

基于设计的研究是通过将学习过程的研究与支持学习过程的方法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方案设计、教学实践、分析研究来获得新的认识。

3 基于案例评析的教研

案例:公开课、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反思……

4 基于网上协作的教研

4.1协作小组的组建

4.2教研任务的确立

4.3小组成员的分工

4.4资源提交于访问

4.5意见发表与讨论

4.6成品加工与整合

4.7教研成果的分析

5 基于实践反思的教研

四 难题的解决,应用科学方法分析评测

1 建立虚拟教研社群绩效评价指标

(一)教研内容指标,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

发现多少教学问题

研究多少教学问题

解决多少教学问题

  教学过程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问题

  教学管理的问题

(二)活动质量指标:共享性、互动性、团队形成

共享性:资源上传、资源浏览、资源利用

互动性:发问、相应、跟进、辩论……

团队形成:团队紧密性、团队的中心性、凝聚力

2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社群博客内容

对博客内容进行三级编码

第一级编码(开放码)——将资料记录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

第二级解码(主轴编码)——将开放性译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按某种关系联结起来

第三级编码(选择编码)——选择具有较强概括力的核心概念(范畴),以此整合其他概念(范畴)

通过对“叙事”(博客)的分析看教研社群的绩效

2.1从对“叙事”分析中认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化

——从教师对日常行为的“叙事”,发现背后所内隐的思想,从教师的生活故事中,发现所蕴含的理念

——从教师的“叙事”中,发现教师如何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完善自己,找到他专业发展的轨迹。

2.2从“叙事”分析中认识教育对象的特征

——通过教师的“叙事”的分析,发现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

 

3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考察社群网络行为

社会网络分析——对社会网络中每个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模型出发,通过形式化方式,描述群体关系的结构,研究这种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体的影响。

(1)       群体图示分析方法——用有向图表示社会网络结构

(2)       群体矩阵解释方法——将社会网络用矩阵表示出来,然后利用计算机处理来分析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关系的分布于特征。

社会网络分析在网络教研绩效评价中的作用:

 ——可以发现网络教研社群内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教研社群的社会关系的模型

——可以发现不同网络教研社群,其群体社会关系结构具有不同特征

——可以发现不同的社会关系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利用UCINET软件进行分析。

结论:

教育技术是新兴学科,它的发展就是再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

教育技术建设发展中,我们要敢于提出问题,勇于面对问题,扎实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