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统计部门太脑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42:08
    

 

是不是统计部门太脑残? 

毛牧青/文

电视、冰箱好不好5分钱一台,每家顶多也就三四台足够了,因为它不能当饭吃;可食品每时每刻不可缺,再贵起码也得来个温饱,也得“剜取心头肉”大把钞票外抛喂脑袋。这是连傻瓜都明了的道理。 

近几个月物价飞涨。粮食、蔬菜、肉蛋、食油等食品副食品价格疯涨,百姓的钱包日益见瘪连呼“日子没法过了”,甚至出现大妈捡菜帮子、老人四处淘廉价菜、家庭“海囤”食品等怪现象。这连傻瓜都能感受到的事实。

此刻再说什么“我国GDP超过日本进入世界第二位”、“某省(市)X季度GDP增长XX%”之类的振奋人心消息,似乎在感受“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的幸福盛世。于是,宣传“人均收入增长大于消费价格上涨指数”的是必需的。当然,太过分太睁眼说瞎话的拙劣无知的这种伎俩,如今连傻瓜都不相信了。

昨天,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今年前三季度岛城经济运行情况。其中最引民众关注的居民消费价格(即CPI)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分别为1.7% 和11.1% 。也就是说,我们的收入增长指数远远大于CPI的涨幅,顿时引起像我这样的居民质疑:这种令人振奋的消息有没有搞错啊?我怎么没感受到?倒是无处不在的物价飞涨,压倒啥都涨唯独工资不涨的势头。收入增长远远大于物价上涨这是怎么统计的?难道我们的物价局脑残了开始胡话?

看来我市的居民又让“政绩”数据“被幸福”了一把。于是,连傻瓜都笑翻了天,傻瓜的儿子都乐不开支。

没退休前,我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甩手掌柜,看到理家老婆整日为家吃穿节省操劳埋怨物价涨得太快大为不解,认为她纯粹是自找烦恼的多疑。但我去年退休后,也无意加入了早晨与老婆四处游逛的“淘菜族”、夜间去超市四处打探抢购的“打折族”行列,耳濡目染身体力行方在知道老婆的怨言不是空穴来风。

于是我看到的是:食油价涨20%,袋装奶、即食面等缩水瘦身变相提价;大米全面跨入“2元时代”;糖、棉价格再创新高……与此相关的各类商品日见窜高。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涨势凶猛,衍生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气死你”等流传雷词。现在购物已不是“斤斤计较”了,而是克克、两两的火药味浓厚“口水仗”。这些日子日用百货也按耐不住寂寞跟着凑热闹。超市里的盒式抽纸涨价40%,液化用品上扬20%以上,擦屁眼的手纸也递增30%~90%……所以CPI指数如影随形市民日常生活一路上扬,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前天,邻居有老太太抱怨说“大白菜过去才一块多一棵,如今没10块拿下不来”,这让我默然。昨天早去五四广场,遭遇一上海老乡游客,他说上海现在物价太高,一些蔬菜都涨到10块以上了。我说这不稀罕,你们上海收入高同比消费还算便宜,我们这里收入低蔬菜与你们差不多。不久前超市的菠菜达到9块多。相比下你们物价这不算高。……切身感受无时不在“一天一个价”的上涨阴影,使我想起马季早年的《找舅舅》相声段子那句仓促呼声——“铁蛋快交钱快交钱,要不一会儿就涨价了”,不禁一番雷同的感慨。

切!不是脑残的白痴或酒囊饭袋的混球,谁都会感受到许多食品用品早就不是百分比一二的涨幅,而是三四成乃至10成以上的超级涨扬了。脱缰无约束的物价和捉襟见肘的拮据,使居民陷入极度的恐慌。

因此,市统计局的“前三季度岛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1.7% ”说法,是典型的胡说八道!

奇怪的是:我市统计局在公布9月份的CPI数据显示说,9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环比上涨0.1%。而与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昨日同步发布的数据,却一不小心露出破绽:9月份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 ,涨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这项数据与我市公布的9月份CPI数据一模一样。但调查总队却说:“包括青岛在内的5个城市,价格总水平涨幅高于全省平均数据(请注意我划线的句子)”。高出多少没有说,大约是国家机密不能说。既然我市高于全省平均涨幅,那应是个大于3.2%的数字呀。显然两家统计部门没统一好口径“穿帮”了。倒底有难言之隐的“猫腻”,还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好说。市民该相信谁的说法呢?显然,起码有一家在说了谎话。

市统计局显示的另一瞩目的数据是,“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是11.1%”,给人的感觉又是谎言。

我曾在不久前对19家亲戚的50多人做过就业和收入调查。我的数据显示是:在职或退休者,9月份无一家无一人涨过工资。其中有7人无业在家,4人因某些原因刚刚去职或去外地谋生。总收入非但没增反而下降。如果说市统计局这份数据显示是通过对市区400户居民的抽样调查的话。那我亲戚19家是不是掉入了“盲点”空里的“漏网之鱼”?或者说统计局的调查仅局限在“高端”家庭?现实中,类似我亲戚这样窘境的家庭不在少数,难道都疏忽成了边缘家庭不在“挑选”调查行列?显然,统计局的这份调查带有极大的倾向性和片面性,或者说仅仅局限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家庭。

即便市统计局的调查数据为真,那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是由少数的一夜暴富和非法敛财的家庭,与多数没增收入或下降趋势家庭的均摊数。而多数家庭未涨工资,那谁涨了?显然是一小部分的强势群体和权势群体的家庭或个人涨了。这验证了“少数人控制了大多数的财产”的社会说法。这种“人均”统计做法,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如今极少数的权势显贵的“海盗”敛财行为,已达到多么猖狂的地步。

今天的《半岛都市报》在报道这则“人均可支配收入增一成”消息时说,“据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对全省3300户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显示,1~3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和家庭总收入增长均超1成,这其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下降,但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1253元,同比增长24.2%,占家庭人均总收入的7.8%,经营净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364元,同比增长29.3% ,占家庭人均总收入的2.3%。其中,人均利息收入为86元,增长10.7% ;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110元,增长39.9% ;出租房屋收入 117 元,增长50.8%,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说明人们的投资渠道日趋多元,理财意识逐渐增强,理财能力不断提高。”

同时该报还说,虽然居民“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源,所占比重下降”,但“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是城镇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所以如今“城镇居民增收不再只靠工资”。

那好!我们再看看这种所为的“逻辑演绎”。

从上面的数据显示,这里统计部门说的“财产性收入增长”是特指存款利息、证券交易和房屋租赁这三块。那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种说法。

先看存款利息增收。银行利息绝大多数居民理财和“以备后患”的增收普遍做法。这些年人民币的连续降息和物价的见风长,对大多数工薪族和并不太多的存款者来说,靠存款利息增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少数富豪和权势的巨额存款,其微利也会积沙成塔成为一笔巨资。如果说如今吃利息是“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一种手段的话,客观现实是少数操纵巨额的人的增长最为大头。而中国银行近来提高利息也是10月份的事,与9月份一杆子拨拉不着。即便利息增收成立的话,大多数居民也绝不会增收一成多。显然这种把“贫富合一除二”的机械均摊增收算法很“中国特色”,这对“被平均”而后又“被增收”的大多数居民,是一种不道德不合理不公平的强奸。

其次是证券增收。这两年我国股市趋势大跌,熊市远远大于牛市,一般普通的股民们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被套住大多赔钱。与此息息相关的基金和某些险种,红利更大受影响,大多基金缩水程度如同股票。像我2008年初投某基金1万元,近三年下来非但没赚反而赔了2千多。问题还在于:起码有半数家庭并没有证券投资行为,那这个股息和红利的“增收”对他们没有丝毫意义可言。这样看来,说前三季度靠证券增收,大多数股民基民不会认可也不能接受。如果确实要说证券增收成立的话,那只有一种可能:控制证券潜规则行情的极少数人大有斩获。也只有用他们的盈利作大多数赔本股民的“盈利增收”,才能实现“人均增收”的说法。倘若这样,显然也是强加他人的“被陪绑”。这种转移的“幸福”统计,是极为可笑和荒唐的。

最后是出租房屋增收。且不受房地产热的价格飙升和许多居民无房的窘境,能做到房屋出租的,相对所有居民而言毕竟还是少数。现在出租房赚钱的一般有两种:一是家有合法的闲置房,一种是利用权力或其它非法手段取得的经济适应房(或低价购买的商品房)。这种出租房增收的,绝不是所有居民的共同行为。硬把他们租房的收入,平摊到所有的市民包括那些仍处在“蜗居”和“蚁族”困境人的头上,似乎说明大家都在靠“吃租子”额外赚大钱,简直是对所有有房无房安分守己过日子的市民的极大嘲弄和侮辱。

所以说,上述三种“财产性收入”现象,实际只是社会上有条件的部分居民的“增长”专利。但统计部门却以偏概全化为全民皆为,极易引起社会的反感,认为你这是典型不说人话的公开造假,这与“科学发展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当年政府很重视的“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等“民生工程”,如今基本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GDP情结”和“政绩工程”的招摇和蜂拥。于是这些年“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数字出政绩”等风靡应运而生上下官员好之,也成了国人讽喻统计造假的形象造词,以致人们对官场公布的数字往往采取完全怀疑的不屑。

我是统计学的门外汉,不懂统计业务尤其是“特色”下的国情统计业务,所以我只能从切身体会,用看到、听到的感性认识,去质疑统计部门公布的这些数字。我这种带有外行成分的瞎咧咧,肯定会有内行人耻笑并愤慨,认为我脑残的连最起码的数学常识和统计原理都不懂,尽说低能的片面话。不错。我很脑残。但我说统计部门脑残,相信大多数人会认可并说:你这一屁蹦对了。呵呵~~

统计部门的瞎话,甚至连我市一些官媒都看不下眼。今天《青岛早报》在第二版用了整个版面报道这则消息时,也隐约显出对这组数字的怀疑和不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找看看。
   最后一句话奉送我市统计部门:凡事要实事求是别瞎搞“客里空”。大话说过了头就成吹牛逼了!

                                         201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