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沦陷之恶甚于冒名顶替重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1:16
权力沦陷之恶甚于冒名顶替重演
  • 2010-04-15 10:21:31
  • 作者:
  • 来源:新华报业网
  • 新闻论坛
  • 我要评论
张志刚因为高考后因没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只好去读了一个文秘自考专业。按理说,庞跃华要完成冒名上大学的过程,要经过学校、教育局、公安局及省县招考部门、录取学校等多道程序层层把关。

  张志刚因为高考后因没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只好去读了一个文秘自考专业。2002年毕业后留在西安工作生活至今。而他的户籍一直放在老家河南尉氏县公安局水坡派出所。最近办理二代身份证时发现户口被人冒用。原来,10年前,尉氏县高二学生庞跃华拿着张志刚的录取通知书,冒名进入开封市广播电视大学学习。顺风顺水升到副科级。(4月14日《华商报》)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偏僻农村,冒名上大学的事情不罕见。比如有的地方信息闭塞,学校截留他人入学通知书渔利;有的学生因为家贫或者对考取的学校不满意放弃上大学,等等。但是随着身份证的普及、科技、通讯手段的进步,冒名上大学的难度越来越大。然而,罗彩霞案尚未淡出公众视野,全国各地一系列冒名顶替案浮出水面。庞跃华不仅顺利冒名张志刚上大学,而且顺风顺水入党、提干,现实版“潜伏”令人唏嘘不已。虽说冒名顶替者被告上法庭,但是,这不仅是真假张志刚之间的个人恩怨,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责任。

  高校招生录取事关考生前途命运,本应执行严格的制度。10年前的电大普招学生意味着解决户口、工作问题,其含金量不可小视。张志刚没收到录取通知书黯然神伤去读自考专业,户口至今留在老家。而尚读高二的庞跃华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提干,两个人物的命运令人感慨。

  张志刚的录取通知书为何莫名其妙到了庞跃华的手中?庞跃华如何冒用张的身份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开封电大如何审查他的入学资格?再后来,冒名考取公务员,资格审查又是怎样通过的?又是如何入党、提拔的?冒名顶替事件是否存在权力寻租?一个冒名顶替者如何担当为人民服务的重任?一连串的疑问让人觉得这起冒名事件绝不简单。如果深挖下去,其恶劣影响不亚于罗彩霞案。

  按理说,庞跃华要完成冒名上大学的过程,要经过学校、教育局、公安局及省县招考部门、录取学校等多道程序层层把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多道监管关口成了一推就开的虚掩大门,没有阻止冒名上大学的脚步。如果两人中有一人更改了身份证信息,如果张志刚没有发现身份证被冒用,无法办理二代证与养老保险手续,这起冒名顶替案还会继续潜伏下去。毋庸讳言,在冒名顶替事件的背后,不是庞跃华及其经办人在战斗。张志刚高中毕业学校、当地教育部门、高招部门、公安部门、开封电大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浮出水面。

  其实,只要不能摆平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庞跃华根本完不成冒名顶替的过程。如果组织部门在审查入党、提干资格时,严格依规办事,也许不会让假张志刚潜伏如此之久。石家庄市“造假书记”王亚丽被媒体曝光,庞跃华何尝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假干部呢?因此我们在感叹相关经办人员神通广大的同时,更担忧一系列制度设计形同虚设,权力在集体沦陷。

  《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庞跃华冒名上大学侵犯了真实张志刚的姓名权,而且其冒名的目的在于顶替其上大学,还侵犯了张志刚的受教育权。庞跃华不仅要赔偿张志刚的损失,把姓名权还给张志刚,而且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参与冒名顶替运作的相关人员也应该受到查处。一系列法律制度与法律制度的执行者,在权力面前集体沦陷的问题更值得反思。

  冒名顶替事件涉嫌多重侵权,渎职、舞弊,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伤害了政府公信。有关部门应该尽快介入调查,查清事实真相,挖出冒名上大学背后更多的毕姥爷,受害者与公众舆论拭目以待。

  事实上,还有多少罗彩霞、张志刚们的姓名权、受教育权被人盗用,一直蒙在鼓里?还有多少弱势群体的权利被权力肆意践踏?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要扎紧招考制度篱笆墙,一次两次偶然的个案曝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创新制度设计,严格落实问责制度,痛下决心砸破招考暗箱;而且,相关部门要把详细招考信息放在阳光下暴晒,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踏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