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滥用权力现象普遍存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24:31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联合进行的一项有11219人参与的调查显示,根据个人观察与自身生活体验,94.8%的受访者确认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滥用权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68.3%的人认为日常生活中权力滥用现象“非常多”,26.5%的人表示“较多”。 65.9%的受访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权力滥用和公共权力的滥用一样可怕”,仅有35.4%的人不认同这种说法。
“有点儿权力就想把它用到极致”
    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小陈的老家,想要顺利通过驾驶执照考试,必须事先向考官“意思”一下,少则几包烟、一顿饭,多则一个红包、几百块钱,都成惯例了。“现在很多人一旦有点儿权就想把它用到极致,一些原本干净的领域,硬是被这些人制造出了潜规则。”小陈感叹。调查显示,88.2%的人表示曾有因他人权力滥用而受害的经历。“这个数据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郭于华教授指出,当下社会中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屡见不鲜,权力总被横着使,社会生态也不断恶化。
    “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权力滥用的根源,在于某些公权力不受制约、恣意妄为。”郭于华教授分析,某些公权力时常侵犯个人利益,个人却难以与之抗衡,就会导致个人过度利用自己所能获得的任何一点权力,甚至不惜损害其他人的权益。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博士周灏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大量权力滥用,主要原因在于公共监管的缺失。“那些没有养成遵守规则习惯的人,总会利用一切机会谋求自己的利益。一旦缺少公共权力的监管,就会形成权力的滥用。”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鸣教授,写过一篇文章《被权力毒化的日常生活》。文章指出,面对横行的权力,最可怕的反应是“忍着,但想法找机会熬成有权者,将现在忍受的一切加倍赏给后来的无辜者。”他指出,这是一种当媳妇熬成婆后将怨气撒在后来小媳妇身上的做法,是一种怨毒、一种对社会的报复。然而可悲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被这种怨毒所毒化。“我们已经不会爱,不会用关切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
    本次调查结果也印证了张鸣教授的判断。调查中,认为当下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很友好”的人仅占0.8%,认为“友好”的占8.2%。18.8%的人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很不友好”,30.0%的人认为“不太友好”。另有42.2%的人认为“一般”。
    郭于华教授指出,面对权力滥用的侵害,很多人放弃了判断与抗争的机会,希望通过“走后门”、“找关系”等办法保护自己,这其实是一种“平庸的恶”,最后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整个社会正义感的消失,而每个放弃抗争机会的普通人都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
普通人滥用权力源于反腐受挫
    向楠在《中国青年报》刊文说,为何权力滥用现象如此普遍?雅虎网就该话题发起的一项调查中(1592人参与),人们给出的原因分别为“上梁不正下梁歪”(52.0%)、“社会上太多事不滥权就行不通”(19.0%)、“其实很多人都暗藏‘小人得志’的恶念”(15.0%)。
    新浪手机网天津市一位网友认为,这么多普通人滥用权力的原因,是人们在一次次与腐败官员较量失败后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像不断碰壁的小鱼,最后失去冲出鱼缸的勇气一样”。这种挫折导致人们麻木,也扭曲了一些人的价值观。
权力滥用具有扩散性和传染性
    朱四倍在《千龙网》刊文说,权力滥用具有扩散性和传染性。“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权力滥用就会像癌细胞一样扩散,甚至进行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最终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沿着这样的逻辑,可以说,“中国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得特权”证明了权力滥用扩散的恶果,而这不仅从根本上动摇了普通大众对公平正义的固有信念,也造就了国人直奔特权努力的悖论。但是,在这种对特权的竞争中,没有赢家,只有输家,使大家都处于“朝不保夕”之中。
让权力透明运行并设置外部约束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调查中,74.4%的人选择“让权力透明运行”,73.8%的人建议“完善监督和举报机制、不能形同虚设”,65.6%的人表示“每个职位的权力都必须设置外部约束”,28.1%的人认为“人需要自省、约束自己、善待他人”。“约束权力不能靠权力自身,也难以依靠单个的人,一定要靠全社会来制约权力。”郭于华教授强调,社会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通过社会来制约权力,第一步要求就是人们要正确对待每次独立判断与抗争的机会,从自己做起,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敢于对侵害自己的权力说不;第二步要求是,对于弱者,要尽量在经济或道义上帮助他们;第三步要求是,在可能的前提下,尽量多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