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种最常吃的食品添加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13:11
盘点最常吃的食品添加剂
我国公布首批非食用物质及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名单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周婷玉)为配合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中国食品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日前下发通知,公布第一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其中包括17种非食用物质和10种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
17种非食用物质包括:吊白块、苏丹红、王金黄块黄、蛋白精三聚氰胺、硼酸与硼砂、硫氰酸钠、玫瑰红B、美术绿、碱性嫩黄、酸性橙、工业用甲醛、工业用火碱、一氧化碳、硫化钠、工业硫磺、工业染料、罂粟壳。
食品加工过程中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和行为包括:在渍菜(泡菜等)中超量使用着色剂胭脂红、柠檬黄等,或超范围使用诱惑红、日落黄等;水果冻、蛋白冻类食品中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着色剂、防腐剂,超量使用酸度调节剂(己二酸等);腌菜中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面点月饼馅中超量使用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等),或超范围使用(乙酰化单甘脂肪酸酯等);面条、饺子皮的面粉超量使用面粉处理剂;糕点中使用膨松剂过量(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等),造成铝的残留量超标准,或超量使用水分保持剂磷酸盐类(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等)、增稠剂(黄原胶、黄蜀葵胶等)及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馒头违法使用漂白剂硫磺熏蒸;油条过量使用膨松剂(硫酸铝钾、硫酸铝铵),造成铝的残留量超标准;肉制品和卤制熟食超量使用护色剂(硝酸盐、亚硝酸盐);小麦粉违规使用二氧化钛、超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硫酸铝钾等。
通知指出,判定一种物质是否属于非法添加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可以参考以下原则:不属于传统上认为是食品原料的;不属于批准使用的新资源食品的;不属于卫生部公布的食药两用或作为普通食品管理物质的;未列入中国食品添加剂的;其他中国法律法规允许使用物质之外的物质。
【侨报网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自己算了一下,每天都会吃掉76种添加剂。”让白领小陈想不到的是,她每天不离口的一款口香糖竟含了16种食品添加剂。“真是不敢想象长期这样吃对身体会产生哪些副作用!”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它们的存在和我们的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看完下面的10种食品添加剂你就应该了解哪些是应该少吃或干脆不吃的。不要再对其熟视无睹了。
1. 反式脂肪
汉堡包、薯条和外卖爆米花中就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
它会导致胆固醇增高以及冠心病。
2. 高果糖玉米糖浆
在汽水、麦片和调味品中都能发现这种甜味剂和防腐剂。
过量食用会导致肥胖症和糖尿病。
3. 食用色素
红色40、黄色5和黄色6等食用色素常见于水果制品和运动饮料中。
会导致儿童多动症。动物实验表明,它还与癌症有关。
4. 钠
比萨饼、外卖汤、番茄汁和熟肉等食物中含有大量钠。
过量食用会导致脑中风和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建议,普通成年人每天钠的摄入量不应超过2300毫克,也就是一茶匙的量。
5. 安赛蜜
这种不含卡路里的人工甜味剂会用于糖块、口香糖和薄荷糖的加工。
动物实验表明,它会致癌。
6. 氢化植物油
作为一种保鲜剂和提味剂,氢化植物油常代替黄油和脂肪用于沙拉酱、人造黄油和焙烤食物的加工。
它会导致肥胖症、高胆固醇和心脏病。
7. 阿斯巴甜和糖精
这些不含卡路里的蔗糖替代物常用于制作餐桌甜味剂和节食饮料。有研究显示它们可能会致癌。
8. 亚硝酸钠
这种保鲜剂可见于午餐肉、腌肉和鱼肉中,会导致多种癌症。
9. 面粉处理剂——溴酸钾
这种添加剂会用于面粉和面包制品加工,可致癌。在很多国家是禁止使用的,但在美国是合法的。
10. 味精
可见于肉排、酱油和烧烤调料中。据说会导致头疼、恶心和胸痛,而且不能和一些处方药同食。
五大最具争议的食品添加剂
长期以来,加工食品中的添加成分到底安不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最近,美国网络医学博士发表了最有争议的五种添加成分的最新研究成果,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进行了解读。
合成色素。在许多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酒、红绿丝、罐头等食品中大量应用。2007年《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份英国研究显示,摄入人造色素会加剧孩子的多动症症状。为此,欧洲食品标准局要求食品制造商主动停用人造色素。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一直允许使用经过批准的人造色素。
对此,范志红表示,儿童是最应该避免摄入人工色素的人群。为了取悦儿童,许多儿童食品中都含多种人工色素,对此家长们应提高警惕。在选择儿童食品时,应尽量远离色彩过于鲜艳的产品。
高果糖玉米糖浆。这是一种由玉米制成的糖浆,不仅使用在糖果中,在碳酸类饮料中更为常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会增加肥胖和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
美国专家认为从生物化学角度看,高果糖玉米糖浆和蔗糖都是糖,区别不大。美国医疗协会最近也发表声明,称没有足够证据支持“高果糖玉米糖浆比蔗糖坏”这一观点;如果摄入过多,它们都会损害健康。对此,范志红解释说,从严格意义上讲,高果糖玉米糖浆不能算作食品添加剂,其实它和蔗糖一样都是糖,都有热量,只是口味更清甜,还有保水性,喝了这种糖浆配制的饮料之后,人们几乎没有饱的感觉,不知不觉就会多喝,从而可能增加肥胖危险。
阿斯巴甜(一种非糖甜味剂)。它被作为增甜剂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面包等。它曾引发多种健康担忧,如导致癌症、癫痫、头疼以及影响智力等。但大规模的研究显示阿斯巴甜与上述疾病并没有直接联系。在过去23年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曾26次证实它的安全性。范志红表示,阿斯巴甜的甜度是白糖的200倍,用在食品中的量是极小,故而它不像白糖那样增加膳食热量。
苯甲酸钠。英国食品专家认为,饮料同时含有苯甲酸钠与维生素C这两种成分,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生成苯。苯是一种致癌物。但这种说法尚未得到化学专家们的一致认同。苯甲酸钠在人体内能自行代谢,通过日常小便无毒排出;其实人们每天通过呼吸而进入体内的苯比喝软饮料而摄入的苯要多,水果、蔬菜和奶制品中都含有少量的苯;吸烟、汽车尾气以及油漆、洗衣粉都含有苯。不过,专家提醒,苯甲酸钠在体内的代谢主要是在肝脏部位,对于肝脏功能不好的人,建议少喝饮料。
亚硝酸钠。在肉类加工中被广泛使用,香肠、肉罐头等都含有这种添加剂。美国有一种理论认为摄入大量的亚硝酸钠会导致胃癌。在我国,亚硝酸钠的使用有严格要求,在肉制品中它的最大用量为每千克加0.15克,在香肠中允许加0.03克。只要不经常、大量地吃加工肉制品,就可减少亚硝酸钠的摄入量。
范志红表示,追求感官享受和方便快捷,就难免会和食品添加剂亲密接触,所以不必把它看成毒药或洪水猛兽。与其为了某些食品添加剂惶恐不安,不如多吃新鲜天然的、保质期较短的、口味色泽朴素的食物,这样自然会远离过多的添加剂,也能得到更多的健康成分。
甜蜜陷阱 面包房里的秘密
许多人都喜欢松软面包那独特的蓬松口感。可这样的蓬松后面藏着什么秘密呢?
陷阱一:蓬松面包用改良剂
许多面包房都有这种松软的小圆面包出售。个头一般有一个小碗大小,价格只在1—1.5元之间。但如果将这个面包使劲揉捏,就会发现面团实际上还不到面包体积的1/3!有50多年从业经验的面包制作高级工程师、天津焙烤食 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苗嘉琦指出,这全是面包改良剂的“功劳”。
“传统的面包制作方法是不需要使用面包改良剂 的,一般甜面包只需高筋面粉、鸡蛋、糖、黄油、酵母。”苗嘉琦表示,面包改良剂能让面包更柔软、弹性更高,并有效延缓面包老化发干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体积比传统做法大,卖相更好。
“同样大的面团,传统做法制成面包后会增大1.5—2倍,而使用了改良剂的面包,则会增大2—3倍,如果改良剂加得多,膨发倍数 还会更大。这样一来,起码面粉用得少了,降低成本的办法,当然有人喜欢用。”
使用面包改良剂其实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因为它既可 掩盖原料的缺陷,又能掩饰师傅手艺不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记者,面包改良剂是一系列添加剂的总称,最基本的包括乳化剂、增筋剂、防霉剂等。
改良剂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使用没有危害。不过近来的质检结果发现,有的商家在面包改良剂中添加违禁的溴酸钾,虽然能起到增白、强筋、增加弹性的作用, 但可能会导致癌症。
要怎样辨别面包中是否加入了过量的改良剂呢?苗嘉琦说,不要贪图太过松软的口感,这样的面包最好不要买。面包的体积在面团的2倍以下是正常的,如果超过了就应提高警惕。
陷阱二:全麦面包用色素染
全麦面包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含量更多、蛋白质也更丰富,还有减肥瘦身的效果……健康风潮越来越盛,全麦面包也更加受人们的欢迎。
全麦面包的 价格往往比普通的白面包贵一倍左右。超市里的普通品牌,同样重量的白面包不到4块钱,而全麦面包就要6块多。面包房里的价格差更大,一袋普通面包6块钱上 下,而全麦的需要10块钱左右。刘大妈有糖尿病,大夫叮嘱她多吃粗粮,所以就算贵许多,刘大妈还是每次都只买全麦的。
“不 止全麦面包卖得贵,全麦面粉也比普通面粉贵”,苗嘉琦说,但“全麦面包并不都是用全麦粉做的,而是全麦粉加部分小麦粉。国外的全麦面包是有统一标准的,而且他们大多用市售统一规格的预拌粉。但我国还没有制定标准,所以全麦粉占40%的叫全麦面包,全麦粉只有5%的也叫全麦面包。”
可是如果全麦粉实在太少, 就表现不出“全麦”的样子来。因此,就有面包房往面包中加入焦糖色素等黑色或褐色的色素来蒙混过关。
范志红说,焦糖色素是常用的色素,对人体的危害也很小。但这种染色“伪全麦面包”营养价值低,没有相应的健康功效,尤其升高血糖的速度比真正的全麦面包高很多。如果糖尿病人长期误食,会对其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怎 样才能选到真正的全麦面包?苗嘉琦说,首先,全麦面包都比较粗糙。购买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是否组织过于细腻,是否面包中有大量的天然麸皮。其次,全麦面包应该呈天然的褐色,而且褐色不那么均匀。如果面包颜色太深,已经接近黑色就可能有假。再次,全麦面包较柔韧,口感不会那么蓬松。最后,凭粗糙的口感就能完 全辨别。
陷阱三:香酥菠萝包、牛角包,都用人造黄油
香甜松软、外皮酥脆的菠萝包是很多人的最爱。这全 得归功于面包中大量的黄油。其实,不光是菠萝包、丹麦牛角包等此类又酥又香的面包需要大量黄油,几乎每种面包都需要用黄油。可据苗嘉琦透露,现在基本上都用的是人造黄油。不光是那些便宜的小面包房,许多知名的连锁店也如此。“纯正的天然黄油一般靠进口,需要1万多一吨,可人造黄油只要6000左右。”
人造黄油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其危害比猪油、牛油等含有的饱和脂肪酸大得多。范志红说,大量研究指出,反式脂肪酸会增加人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更容易使人发胖。
天然黄油和人造黄油的香味不一样,前者更柔和。但是,如果在面团中加入少量人造黄油是根本吃不出来的。因此,只能从标签上辨别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标有“酥油、起酥油、植物起酥油、植物脂肪、人造黄油、麦淇淋、植脂末、奶精”等字眼的统统不要买。
陷阱四:水果面包多用香精、色素调的
橘子面包颜色金黄,清甜的柑橘香让它很有人缘。李小姐觉得水果面包既天然,又有水果的营养,所以更健康。在面包房里,记者看到,水果味儿的面包很受欢迎。黄色的香蕉味儿、粉红的草莓味儿、绿色的哈密瓜味儿……应有尽有。
“真 正用果汁做的水果面包几乎为零”,苗嘉琦说。许多水果面包的“水果味儿”都是用香精、糖和酸味剂调出来的,再用色素打扮一下,就一副“水果模样”了。那有 果肉的面包会不会好一些呢?“按照国家标准,果肉面包的果肉含量应该占50%—60%,但是很多地方都没有达到。”水果加得少,自然香味和味道都不够,因此果肉面包中也会加入香精和色素达到理想的效果。
范志红说,其实人们用常识就能辨别。“经过高温烘烤,果汁的颜色哪儿还能这么鲜艳好看?”因此,颜色太鲜艳浓郁的面包就不要买了。天然的水果香味清新自然,味道比较淡,如果香味特别浓郁的就肯定加了香精。
陷阱五:火腿包用劣质火腿来充数
面包房里,以各式火腿包、肉松包为代表的咸味面包撑起了半壁江山。自称“食肉族”的周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天的早饭都是一个火腿包或者肉松包,因为“爱吃咸味儿的,而且有肉有面,觉得营养更好”。
可是火腿包里也有猫腻。苗嘉琦说,不同火腿的价格差别非常大。为了降低成本,许多小店都会选择便宜的火腿来做面包。“好的店用纯肉火腿,图便宜的用的火腿就是淀粉加点肉掺上香精和色素”,这类便宜的火腿多是不知名的小厂家生产,质量和安全都很难保证。
陷阱六:甜面包中加糖精
除 了面粉和黄油,制作面包时用得最多的原料还有白糖。当然,“聪明”的店家也会想出办法。苗嘉琦说,很多面包房为了降低成本,都用甜味剂来部分代替白糖。
“一般来说,甜面包中应该加入20%的糖,很多人却只用10%的糖,其余的用少量甜味剂来代替”。苗嘉琦告诉记者,“白糖是酵母的养料,同时又能增加面包 的色泽。糖加得少了,酵母发酵不够,颜色不足,又只能加入面包改良剂和色素来弥补”。
目前用得最多的甜味剂是糖精和比它更廉价的甜味素。它们的甜度都比白糖高好几倍,价格却便宜许多。至于甜味剂的安全性,范志红说,有不少研究认为过量的糖精能致癌,但是尚无定论。不过不能否认的是,长期大量食用这种合成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没有好处。
甜味剂的口感和白糖有所差别。苗嘉琦说,甜味剂的甜味在口中停留时间更长,而且后味发苦。
陷阱七:奶油蛋糕最暴利
面包房里最赚钱的是什么?没错,就是昂贵的奶油蛋糕。记者在面包房看到,普通的6寸生日蛋糕,价格在60多元到100多元不等。可是,制作奶油蛋糕的材料却 很廉价。苗嘉琦说,生日蛋糕中最贵的原料就是奶油,但也只有16元1千克。而这1千克就能做出五六个这样的生日蛋糕。
不是说“10斤奶才能出1斤奶油”吗?怎么奶油蛋糕的成本这么低?原来,现在大多数面包房用的早已不是天然牛奶做的奶油,而是植物油氢化而成的“植脂奶油”。
范志红说,这种“植脂奶油”最能骗人,很多用这种奶油的面包房,还打着招牌说自己是“纯植物,不含胆固醇”。“其实,这种人造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比胆固醇更大!”
催熟剂一定有害?
有报道指出,目前水果催熟保鲜剂滥用情况严重,譬如过量使用“乙烯利”,甚至在水果生长过程中使用催红素、膨大素,或者在存放时过量使用防腐剂,对水果使用着色剂、打蜡、漂白染色等。更有甚者,出现使用硫酸、盐酸、工业柠檬酸、明矾、硫磺等工业原料对水果保鲜催熟的说法。有业内人士就表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催熟剂是“乙烯利”,在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3》中,对农作物表面乙烯利的最大残留量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该标准列出,在芒果等一些热带及亚热带水果中,乙烯利的最大残留量不能超过2mg/kg。只要不超过这一限度,那就是合法的。而有商家表示,他们平时亦会在芒果当造时保存大量芒果以作果汁及果汁相关出品之用,只要控制好温度,譬如冷库保存,或者以电热毯、适量乙烯利升温,已经可以控制芒果的成熟度。不过在运用乙烯利之后,芒果表面必须清洗干净。不过就不排除会有部分商家以不合法手段催熟水果。但是相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其所占比例较小。
不过有业内人士就表示,其实乙烯利属于五大植物激素之一,它们只对植物有效,对人和动物都不会发生作用。不过催熟水果香气不足,味道也不够鲜美。同时,国际上也都流行用乙烯利催熟水果,譬如香蕉,至今还未发生过因催熟而不符合欧美或日本等国卫生标准的现象。除非是水果不洗直接“下肚”,而且是大量、长期地食用。
近日,美国媒体报道,麦乐鸡在美国检出泥胶和石油成分。昨天,麦当劳中国发出声明称,相关成分含量符合中国国家标准。IC 图
麦乐鸡在美检出泥胶和石油成分
麦当劳中国:麦乐鸡无害健康
成分解析
聚二甲基硅氧烷:
是一种化学消泡剂,经常用于玩具泥胶和化妆品,同时它也是治疗腹胀药物的成分之一。
特丁基对苯二酚:
是一种动物和植物油的防腐剂,含有石油成分,食用一克可引发恶心、呕吐、耳鸣,严重者甚至窒息。
【侨报网讯】世界知名快餐品牌麦当劳再次遭遇食品安全质疑。近日,有外国媒体报道,在美国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泥胶和石油成分的化学物质。对此,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昨日给早报发来声明称,在中国麦当劳售卖的麦乐鸡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特丁基对苯二酚两种物质的含量完全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消费者的健康无害。
美国:
石油成分含量0.02%
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援引美国有线新闻网络首席医疗记者的报道称:在美国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泥胶和石油成分的化学物质。最近有调查发现,美国的麦乐鸡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 “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每件鸡块的tBHQ含量为0.02%。“聚二甲基硅氧烷”这种化学消泡剂经常用于玩具泥胶和化妆品。“特丁基对苯二酚”则是一种动物和植物油的防腐剂,含有石油成分。
对于美国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这些化学物质,麦当劳全球媒体关系经理麦孔解释,使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是基于安全理由,目的是为了防止油起泡。而每份麦乐鸡含有的“特丁基对苯二酚”成分则控制在0.02%,同样属于安全范围。
有美食专家指出,鸡块中必须含有这些化学物质,才能维持形状和口感,而健康专家也表示,麦乐鸡含有微量的化学物质,应该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太大风险。
不过,检查发现,英国出售的麦乐鸡不含上述两种化学成分。麦当劳发言人表示,这是由于两地制作麦乐鸡的方法不同所导致。
麦当劳中国:
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中国麦当劳销售的麦乐鸡是否安全?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昨日给早报发来声明称,麦当劳一直以来都本着对消费者严格负责的态度,对所提供的食物都有严格的品质监控程序,完全符合各国相关的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在中国,麦当劳售卖的麦乐鸡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特丁基对苯二酚两种物质的含量完全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消费者的健康无害。
麦当劳在声明中解释,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一种国家允许使用的消泡剂类食品添加剂。在麦乐鸡中加入聚二甲基硅氧烷,是基于安全理由,用以防止炸鸡块的食油起泡。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动物测验显示,这种物质对人体无害。特丁基对苯二酚是一种国家允许使用的安全高效的食用油脂抗氧化剂,适用于植物油、猪油等,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的作用,可增强油质在保值期内的稳定性。
“根据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食品中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含量标准是10PPM,特丁基对苯二酚的含量标准是200PPM,麦当劳在中国售卖的麦乐鸡中上述两种成分的含量均完全符合该标准,对消费者的健康无害。”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在国家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的食物添加剂,都是经过国际上大量实验后,再规定其使用量和条件的,应该说是安全的。大家不用“谈添加剂色变”。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长期吃某一类食品,虽然添加剂使用时是安全的,但长期的积累效应也会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读懂标签:弄懂冰激凌里添加剂
眼下,是冷饮销售的黄金季节。孩子和年轻人尤其喜欢吃冷饮。回想我小时候,好像也是不能免俗,对各种冰棍无比热爱,直到工作以后,热情才有所降低。
对于冰棍、雪糕、冰淇淋的美好口感,人们都习以为常,从无质疑。但是,最近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一项规定,要求所有食品中添加的添加剂成分,都必须毫无保留地标示在外包装上,不能用“甜味剂”、“增稠剂”、“增味剂”之类字样来合并标示,让消费者不明就里。
规定一出,各食品厂家不敢怠慢,雪糕生产企业也不例外。但不看包装不要紧,一看就惊住了很多消费者:就一个雪糕,居然要加十好几种食品添加剂呢。你说雪糕才多大点儿体积啊,添加剂难道比主料还多吗?比如说,某雪糕产品的包装上,共标注了以下原料:
磷脂、聚甘油蓖麻醇酯、饴糖、全脂乳粉、果葡糖浆、麦芽糊精、乳酸、乳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单硬脂酸甘油酯、瓜尔胶、卡拉胶、柠檬酸、柠檬酸钠、食用香精(酸奶香精和蓝莓香精)、甜蜜素、苋菜红、亮蓝。
当然,大部分消费者根本没有看标签的习惯。不过,看了标签的人,大多数都会有这样的心情,觉得实在太恐怖了,干吗要放这些东西啊?能不能给我做点小时候那种纯天然的冰棍儿啊?
小时候那些“老冰棍儿”就纯洁?呵呵,那时候人们都无知无畏,添加剂品种虽然比较少,但用量更没谱。别的不说,冰棍放糖精放色素放香精都是正常操作。记得那时经常发现冰棍儿局部发苦,大家都知道是糖精混合不均匀所致,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抗议,甚至没有一个人把发苦的冰棍扔掉——三分钱买来的呢!哪儿舍得扔掉。现在这年头,以糖精、香精和色素为主做出来的冰棍儿,技术含量太低了,恐怕都没人好意思卖。
不过,看了现在这一大堆添加剂,也着实令人眼晕。要了解这些添加剂,先要从给它们分类开始。这些添加剂可以笼统地分为四大类:调味、着色、塑形、乳化,它们都是雪糕的口感所必不可少的成分。
着色:这里有两种合成色素——苋菜红、亮蓝。一看名字就知道和颜色有关。
调味:这里有甜味剂、酸味剂和香精。
酸味剂:乳酸、乳酸钠、柠檬酸、柠檬酸钠。
甜味剂:甜蜜素,与不属于添加剂的果葡糖浆和饴糖相配合,能在保证甜味的同时降低成本。
香精:酸奶香精和蓝莓香精,都是复合香精,其中估计配入了好几十种化合物,才能模拟逼真的香气。
这些成分辨认起来不难,一看是什么酸,什么蜜,什么甜,就知道和味道有关。
塑形:这就是增稠剂的巨大作用,它们是雪糕的“骨架”和“内容感”。其中有四种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瓜尔胶和卡拉胶。增稠剂能改善冰晶形成的状态,使雪糕成为能够轻松咬断、不易融化的状态,而不会变成大冰块,也不会一拿出来就化得哗哗流水。同时,麦芽糊精也有增稠的作用,少量全脂乳粉提供奶的感觉,都起到填充作用,让雪糕显得内容丰富。
假如你一看叫什么胶,就知道是增稠剂。
乳化:这就是乳化剂的功劳了——磷脂、单硬脂酸甘油酯、聚甘油蓖麻醇酯三种乳化剂互相配合,使雪糕的质地均匀、稳定、细腻。
一看叫什么酯,很可能是乳化剂。
没有这些配料,雪糕的质地就没法均匀,冻出来的状态就像大冰块一样硬而难吃,既不甜也没有风味,还非常容易化成水;颜色暗淡单调,风味淡而乏味……这样的东西,消费者对它压根儿不会有兴趣,还不如自己嚼口冰块再喝点糖水呢!除了雪糕之外,冰淇淋也需要类似的添加剂,增稠剂和乳化剂是必须的,红红绿绿的颜色来自于色素,而多数产品的香气主要来自于香精。
从安全性来说,增稠剂、乳化剂和酸味剂都相当安全。大多是天然食品中的正常成分。香精和色素则绝大部分是化工合成产品。如果看不下去这些添加剂,按照以上的基本成分,自己做冰糕也不是不可能,只不过稍微麻烦点儿。
配方一:山楂冰糕;原料:糖水山楂罐头一瓶。
做法:罐头山楂去核,切碎,和原汁混合,略微加水稀释,放在冰棍模子中,放冻箱速冻格中冻一夜后取出即可。
这个极其简单的配方利用了山楂中的天然果胶作为增稠剂,山楂中的天然果酸作为酸味剂,天然花青素作为色素,还有制作罐头时加的白糖作为甜味剂。有了增稠剂之后冻结速度会大大下降,所以要有耐心等它冻好。
配方二:桂花豆沙冰糕;原料:红豆沙二两,糯米粉一两,干桂花一勺。
做法:糯米粉加水混匀,煮成糊状,加入桂花;再加入红豆沙混匀,晾到室温,倒入冰棍模子中,放冰箱速冻格中冻上即可。
这个配方利用了糯米粉的增稠作用,红豆皮的天然色素,桂花的天然香气以及制作红豆沙时加的糖。口味浓淡和冰棍的黏稠程度可以用控制原料和水比例的方式来调整。
外表太靓不要买?
另外,一些外表太过光鲜靓丽的水果也有被催熟的嫌疑。对此,有业内人士就表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现在的水果这么靓丽或者巨大,大多是由于选种和种植的原因。再以现在最多人诟病的香蕉为例,由于现在的人追求的是那种金黄光滑效果,因此很多农户在种植的时候,会选择那些外表靓丽的品种来种植,而果肉的味道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这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且这些香蕉在冒头之后,会专门用塑料袋包好,令其不会经受日晒雨淋,表皮不受损无瑕疵。然后在收获这些香蕉的时候,会事先排干沟渠的水,令到蕉身较硬。至于说现在市面上见到的一些大到十几斤重的西瓜,其实不是打了激素,而是因为它是从兰州运过来的,那里的西瓜由于天气干燥,所以格外能长个儿。至于说打激素,说不好那一支激素以及人手的费用比一只西瓜还贵,因而香蕉打激素的概率很低。
行家教路
挑选自然熟水果
吃水果时应优先选择应季的及本地产的农产品。本地水果不仅成熟度好,营养价值损失小,而且不需用保鲜剂处理,污染较小。另外买的时候谨记一看二闻三掂量。自然成熟的水果,像是蜜瓜、西瓜之类的水果,由于生长环境通常光照充足,自然成熟的果实,瓜皮花色深亮、条纹清晰、瓜蒂老结。自然成熟的水果,大多在表皮上能闻到一种果香味,催熟的水果就没有果香味。最后,就是掂量,同一品种、大小相同的水果,催熟的、注水的水果和自然成熟的水果相比要重些。
耸人听闻的十大食品加工恶行
【侨报网讯】蒸烤馒头中添加洗衣粉、工业染料加工卤鸭、辣椒粉中添加苏丹红……上述这些耸人听闻的食品加工方法,最近在国家9部委联合打击非法食品添加物质专项整治中被曝光。内地当前已展开为期约5个月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而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苏志11日坦言,“从全国情况来看,食品安全角势仍不容乐观”。
苏志在卫生部当日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此次专项整治期间,内地受理民众投诉举报4211起/件,查处违法案件7626起,货值6708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34起,依法逮捕30人。
此外,卫生部还披露了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期间出现的10项典型违法案件。
全国食安形势仍不乐观
一、湖北、福建、北京、广东等地出现使用溴酸钾制造面包。添加溴酸钾会使面包保持较好的卖相,但过量食用会损害人体中枢神经、血液及肾脏。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已禁止在面粉中添加溴酸钾。
二、L-精氨酸已被卫生部明确“不能作为普通食品原料”。江苏省常州巨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果香固体饮料”中L-精氨酸含量超过50%,并暗示这一产品具有使儿童和青少年增高的功效。
三、甘肃省兰州市发现当地有馒头店用洗衣粉代替碱面发酵馒头后,对当地各类面食网点进行抽样监测。抽样432个批次的面食中,共有94个批次含有洗衣粉,占总数的21.76%。
四、武汉市发现有业者使用无标签的橙红色粉末状物质用于卤制品着色,执法人员随后现场封存2,500余只“问题卤鸭”,经检测不明物质为工业染料“酸性橙II”。
五、安徽省某企业使用皮革下脚料制作食用明胶。经当地有关部门检查,该企业用同一生产设备制作工业明胶和食用明胶,其食用明胶中的铬严重超标。食用明胶是极重要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地应用于肉类罐头、糖果、西点、冰激凌等食品。
六、广东、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分别查获非法生产经营或使用灭活罂粟籽调味品。
七、安徽省亳州市某加工点在辣椒粉中添加苏丹红。
八、浙江金华晨园乳业公司在含乳饮料中违法添加皮革水解物。皮革水解物主要成分为皮革水解蛋白,添加在乳与乳制品及含乳饮料中,主要作用是增加蛋白质含量。
九、广东省韶关市等地查出当地辣椒主产区使用工业硫磺熏蒸鲜辣椒。辣椒经硫磺熏蒸后,可显得光滑鲜亮,但硫磺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物质。
十、广东省广州市等地区连续发生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导致食物中毒事件。据查,导致中毒事件的生猪是由个体经营者从湖南省收购,当地生猪经销商使用假检疫证明。
食品加工过程中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
序号
食品类别
可能易滥用的添加剂品种或行为
检测方法
1
渍菜(泡菜等)
着色剂(胭脂红、柠檬黄等) 超量或超范围(诱惑红、日落黄等)使用。
GB/T 5009.35-2003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GB/T 5009.141-2003 食品中诱惑红的测定
2
水果冻、蛋白冻类
着色剂、防腐剂的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酸度调节剂(己二酸等)的超量使用。
3
腌菜
着色剂 、防腐剂、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超量或超范围使用。
4
面点、月饼
馅中乳化剂的超量使用(蔗糖脂肪酸酯等),或超范围使用(乙酰化单甘脂肪酸酯等);防腐剂,违规使用着色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甜味剂
5
面条、饺子皮
面粉处理剂超量
6
糕点
使用膨松剂过量(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等),造成铝的残留量超标准;超量使用水分保持剂磷酸盐类(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等);超量使用增稠剂(黄原胶、黄蜀葵胶等);超量使用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
GB/T 5009.182-2003 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
7
馒头
违法使用漂白剂硫磺熏蒸
8
油条
使用膨松剂(硫酸铝钾、硫酸铝铵)过量,造成铝的残留量超标准
9
肉制品和卤制熟食
使用护色剂(硝酸盐、亚硝酸盐),易出现超过使用量和成品中的残留量超过标准问题
GB/T 5009.33-2003 食品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的测定
10
小麦粉
违规使用二氧化钛、超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硫酸铝钾
序号
名称
主要成分
可能添加的
主要食品类别
可能的主要作用
检测方法
1
吊白块
次硫酸钠甲醛
腐竹、粉丝、面粉、竹笋
增白、保鲜、增加口感、防腐
GB/T 21126-2007 小麦粉与大米粉及其制品中甲醛次硫酸氢钠含量的测定;卫生部《关于印发面粉、油脂中过氧化苯甲酰测定等检验方法的通知》(卫监发〔2001〕159号)附件2 食品中甲醛次硫酸氢钠的测定方法
2
苏丹红
苏丹红I
辣椒粉
着色
GB/T 19681-2005 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3
王金黄
、块黄
碱性橙II
腐皮
着色
4
蛋白精、三聚氰胺
乳及乳制品
虚高蛋白含量
GB/T 22388-2008 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GB/T 22400-2008 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
5
硼酸与硼砂
腐竹、肉丸、凉粉、凉皮、面条、饺子皮
增筋
6
硫氰酸钠
乳及乳制品
保鲜
7
玫瑰红B
罗丹明B
调味品
着色
8
美术绿
铅铬绿
茶叶
着色
9
碱性嫩黄
豆制品
着色
10
酸性橙
卤制熟食
着色
11
工业用甲醛
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
改善外观和质地
SC/T 3025-2006 水产品中甲醛的测定
12
工业用火碱
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
改善外观和质地
13
一氧化碳
水产品
改善色泽
14
硫化钠
味精
15
工业硫磺
白砂糖、辣椒、蜜饯、银耳
防腐
20080820
16
工业染料
小米、玉米粉、熟肉制品等
着色
17
罂粟壳
火锅
味精到底该不该禁用
如果有餐厅打出这样的广告,‘本餐厅食品均不含味精及任何食品添加剂’,那绝对是个谎言。”现代社会“如果你想躲开食品添加剂,那只能穿越回原始人的穴居时代。”
作为我国食品行业里唯一的院士,也是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最年轻的院士,孙宝国的这两句话最近在网络上被广为流传。今年51岁的他,研究了28年食品添加剂,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技术发明奖等荣誉数不胜数,在这一领域里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在这个食品添加剂近乎被‘妖魔化’的时代,人们对它的误解越来越深,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出来为它说两句话。”孙宝国说。
从2010年到今天,围绕食品添加剂,他已在全国做了100多场科普报告,最近更是主编了《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一书,以他为首的9名教授兢兢业业回答了“进口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更安全吗”、“没有添加剂的食品更安全吗”等118个老百姓对于食品添加剂最想知道的问题。7月28日,孙院士接受了《生命时报》记者专访,将食品添加剂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众人面前。
“一个国家越发达,食品添加剂才越多”
“1984年我大学毕业时,老百姓对食品添加剂可没这么关心,那时候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词,我出去一般对人说自己是做香料的。”在孙院士印象里,食品添加剂一下子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大概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那时就有媒体或专家说,“三聚氰胺不是一种好的食品添加剂”。“这真是冤枉,三聚氰胺压根就不是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非法添加物。从此以讹传讹,又出了苏丹红、瘦肉精,这些非法添加物被一些人误认为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就这么背上了黑锅,怎么也甩不掉,而且越抹越黑。”
提起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的区别,就要说到我国食品添加剂许可制度。孙院士解释,1981年中国出台了第一个食品添加剂许可制名单——“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采用的是国际惯例,名单上的700种物质是当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这之前,中国没有食品添加剂方面的国家标准,只要安全可靠、加工制作食品时需要就可以用。在这之后,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快速发展,到2012年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00多种。“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瘦肉精从来就没有进入过这份名单,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
“有人可能觉得2500多种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美国有5000多种食品添加剂,全球至少有1万多种。就是我国这2500多种里,绝大部分也是从西方学来的,具有原始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过百分之一二。”孙院士说,很少有人知道,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越是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品种越多,人均使用量越大,比如美国就是世界上食品添加剂人均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然而在我国,公众和舆论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和一些不理性的对待,终将对这个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他几乎是一字一顿地告诉记者,不管是食品添加剂许可制建立的前后,还是现在,中国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这话是陈君石院士说的,他的团队调研了很长时间,没有发现一例这样的事。”食品添加剂在今天几乎到了谈“添”色变的地步,“这种误解,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过,只是在中国发生了。”
“如果生活中没有食品添加剂,那会是什么样?”
中国人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有多深?孙院士说,这从满大街的“零添加”、“纯天然”广告中就能窥得一斑。“且不说这些广告是否真实,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生活中没有食品添加剂,那会是什么样?”
“首先,商店里卖的和饭店里制作的食物,你都吃不上了,因为那里面几乎都有食品添加剂。面包、饼干里有膨松剂;巧克力、冰激凌里有乳化剂;火腿肠里有护色剂和防腐剂;可乐里有着色剂和酸味调节剂;啤酒里有防腐剂二氧化碳;干红里有防腐剂二氧化硫;豆腐里有卤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是食物凝固剂;油条里有明矾,是膨松剂;口香糖里有甜味剂和胶姆糖基础剂;味精学名叫谷氨酸钠,是增味剂;鸡精里除了谷氨酸钠,还有肌苷酸钠、鸟苷酸钠、鸡肉香精,这些都是食品添加剂……如果你觉得在家做饭就能远离食品添加剂,更是大错特错。大米中有防腐剂;面粉中有抗结剂和防腐剂;油要用到脱色剂和抗氧化剂;盐里有抗结剂;酱油和醋里都有防腐剂;发馒头要用到膨松剂……就算是水果,你也只能吃本地生产的,因为外地运来的或反季节水果都要用上保鲜剂和防腐剂。”
离开了食品添加剂,大概人们只能吃白水煮菜,或倒退到吃野果野菜的原始时代。国外有一位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孙院士说,在一个食品添加剂无处不在的现代文明社会里,坦然接受食品添加剂、努力做好食品添加剂、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才是正确的选择。以为天然的东西就一定安全,化学的东西就肯定不好,这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另一个误区。
“有时候,食品添加剂的化学品和天然品之间,消费者很难区分。薄荷味口香糖里要用到薄荷脑这种食品添加剂,你知道它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中国目前生产的薄荷脑都是天然的,是从薄荷油里冷冻分离出来的,而日本已经实现了薄荷脑的大规模人工合成,这是高科技的产品。这两者之间在分子结构和安全性上没有任何区别。全世界都想用合成薄荷脑来代替天然薄荷,但只有日本有这项高新技术,这恰恰说明了科技发达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同薄荷脑一样,几乎每类食品添加剂里,都既有天然的,也有化学合成的。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许多是在搞清了天然物质的化学结构后,再人工合成的。比如牛肉香精、鸡肉香精等各种肉味香精,作为它们的发明者,孙院士笑言,那几乎就是把牛肉、鸡肉炖成像汤一样后,提炼出的食品添加剂。不过,这不是像家里那样放在小火上炖,而是用生物酶解技术把肉里面的蛋白质分解成了多肽和氨基酸,再与洋葱汁、细香葱汁、大蒜汁、糖等一起炖煮,和家里煲汤炖肉没什么区别,可以用在各种各样需要肉香味的食品中,如鸡粉、方便面调料、肉制品、菜肴、膨化食品、速冻食品、豆制品等。
“我今年在讲课时,遇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追着我问,味精到底能不能吃,它是不是安全的啊?”孙院士说,味精是用玉米等粮食发酵做出来的,是谷氨酸单钠盐,玉米你可以吃,为什么要害怕味精呢?有人传言日本早已禁用味精,那怎么可能?味精是日本人发现的,他们现在味精的人均消费量也大大高于我们。网上还有流言说味精有毒,所有食品添加剂都有毒。事实上,世界上任何食品中都含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无毒与有毒物质的含量及食用量有关。食盐、红糖是无毒的,但一下子吃半碗,照样会中毒。为什么要规定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只要在限量范围内使用,肯定是安全的。这个量的界定,是建立在安全性评价基础上的,并且留了很大余地,即使你天天吃100种食品,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加在一起也不会对你的健康造成危害,因为你吃的东西总量是有限的。
“违法的人,就应该罚得他们倾家荡产”
有太多食品添加剂的知识需要向百姓普及,但孙院士认为,不能把所有人都变成专家,人们应该不必操太多的心,就能过上安全、放心的生活。“有些人买食品喜欢看着标签里的食品添加剂名称琢磨半天,希望能看出让自己放心的食品来。”孙院士说,自己在买食物时,绝对是个最省心的人,只看两样东西,一是有没有过保质期,二是自己有糖尿病,看看食物里有没有加糖等。
近年来,“一根雪糕里含十几种添加剂”、“一颗话梅含8种添加剂”这样的新闻甚嚣尘上,不仅吸引眼球,更加重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心理。其实,标注了比以前详细的食品添加剂品种,这是我们国家标准的新要求。在孙院士看来,食品香料品种越多,食物的味道就越丰富、越细腻。就像苹果,里面有几百种风味物质,才造就了你品尝到的酸酸甜甜的特殊味道。香味是食品的灵魂,受到热捧的《舌尖上的中国》更体现出中国人有多喜欢追求美味。既然所有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我们为什么不放心地品尝现代科技造就的美味佳肴呢?
真正应该把住的,是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监管这道关。孙院士认为,“必须严打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犯罪人员,除了依法严惩外,还应参照国际惯例,罚得他们倾家荡产,终生禁止他们进入食品行业。”美国、日本等国家在100年以前,也曾遇到食品非法添加的问题,通过法律上的严厉打击,促进从业者自律,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自律是基础,法律是保障,这两者之间,要通过严格的监管联系起来。”孙院士说,这是很多国外食品安全专家介绍的经验。此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民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律意识都亟待提高;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占很大比重,不利于监管,这都是中国频发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背景。“在以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衡量中国食品时,很多人忘了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要在发展中进行,需要时间。在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前,我相信我们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那时候,食品添加剂也将不再是我们心中造出的一个莫须有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