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2:58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一、新诗概述

解放前,存在着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诗歌创作阵营。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新诗史作出的估价,把五四以来的新诗归结为两个相互斗争的阵营,一类是以郭沫若、殷夫、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及解放区诗人为代表的革命传统派,一类是以胡适、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为代表的反动的资产阶级文艺作家团体。这样的政治性两极划分,使得一批诗人在阶级斗争很坚锐的年代退隐诗坛。40年代活跃于诗坛的九叶诗派和七月诗派在解放后都淡出诗坛,一些诗人在政治运动中受到迫害,一些诗人转易他行。

50年代初期,诗人主要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其后郭沫若的《新华颂》(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胡风的《时间开始了》(《欢乐颂》)、田间的《祖国颂》、艾青的《国旗》、臧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我的感谢》具有代表性。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成为颂歌难以逾越的作品。

50代前期的诗歌具有两大主题:和平和建设。

你让祖国的山川/变得这样美丽,清新,/你让人人都恢复了青春,/你让我,一个知识分子/又有了良心。——冯至《我感谢》。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臧克家《有的人》

接着,一系列政治运动,反右斗争,使一批老诗人离开诗坛,诗歌创作逐显凋零。

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了短暂的生气,出现了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如流沙河的《草木篇》、艾青的《养花人的梦》、郭小川的《望星空》等。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莫看都是口头语,放到田里变米粮。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

50年代后期的收获主要在叙事诗,抒情诗在反右的冲击下逐渐衰落。60年代,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升级,政治抒情诗主导诗坛,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

二、抒情诗代表诗人

1、郭沫若:出版了《新华颂》、《毛主席的旗帜迎风飘扬》、《百花集》、《百花齐放》、《骆驼集》等诗集。这些诗歌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具有标语口号的倾向。

《新华颂》是献给新生政权的第一声歌唱。

2、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是共和国第一代杰出的诗人。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作期。以后他先后写了《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以及抒情诗《望星空》。其中《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国后长篇叙事诗的优秀作品。60年代,他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心怀隐忧,深沉而悲慨。郭小川作为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诗人还善于把强烈的时代精神与自身日益成熟的诗歌艺术结合起来,借助浓郁的抒情、鲜明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以触动读者的心灵并引起长久的思索。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体、自由诗、新辞赋体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贺敬之曾评价郭小川的诗为"一位毕生为祖国和人民事业而斗争的忠诚战士的心灵中发出来的"歌。无论是欢呼新中国的诞生,还是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的图画,他的诗都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是他诗之灵魂所在。郭小川还善将对人生、对事物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这使他的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在艺术表现上,他创造地继承感物言志的古诗词传统,还就诗的格式进行了各种尝试,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都在他的诗中得以挥洒自如地应用。

饱满的政治热情,不屈的战斗意志,政直坦白的心灵是郭小川人格和诗品的三个重要因素。

3、贺敬之(1924-):山东枣庄市人。一九三九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一九四零年赴延安,后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女》。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是以新歌剧《白毛女》而闻名天下的诗人。

他的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峡—梳妆台》等。

二是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等。他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突出。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他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含;《十月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式"(马雅可夫斯基)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4、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小学毕业后在南京一家煤厂当学徒。 1938年流亡汉口参加抗日救亡演剧工作。1940年赴延安,在陕北文工团工作,后入陕北公学学习,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5年任《群众日报》记者组组长。1949年随军到新疆后任新华社西北分社采访部主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1955年发表了《吐鲁番情歌》等诗作,结集为《天山牧歌》出版,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抒情诗集,笔调深挚优美,风格清新明丽,富含民歌风味,备受文坛瞩目。1957年调中国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58年任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生活,出版了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东风催动黄河浪》、《河西走廊行》,自选集《生活的赞歌》等,取材开阔,诗风热情豪放。1959年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反映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这是一部宏伟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格调高昂,语言洗炼,富于地方特色,是闻捷叙事诗的代表作。长诗分为3部:《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和《觉醒的人们》(未完成)。因为这些诗作,闻捷被称为“大跃进运动的战鼓”。1965年调上海作协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因为与上海文艺沙皇张春桥素有嫌隙,沦为第一批被整素的对象,1968年被下放“牛棚”,妻子跳楼自杀,诗稿《万里长江行》被查抄后永远丢失。1971年1月10日,闻捷吞煤气自杀,含冤离世。他还出版了与袁鹰合著的诗集《花环》和散文集《非洲的火炬》,以及《闻捷诗选》。

葡萄成熟了  . 闻捷

马奶子葡萄成熟了,     / 坠在碧绿的枝叶间,

  小伙子们从田里回来了, / 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 //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 / 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得发干了,     / 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

    小伙子们伤心又生气,  / 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

  “悭吝的姑娘啊!      / 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 //

  姑娘们会心地笑了,   / 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

  放在那排伸长的手掌里, /看看小伙们怎么挑剔…… //

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 / 心眼里头笑咪咪:

  “多情的葡萄!       /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 // 

1952年-1954年乌鲁木齐-北京

 

苹果树下  . 闻捷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 /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

  她的心为什么跳啊? //

  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  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

  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 /  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 /  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

  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  她说:“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 //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 / 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

  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 / 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5、公刘(1927-),当代诗人,原名刘仁勇,又名刘耿直,1939年写了第一首诗。1946年正式使用公刘的笔名。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诗歌,抨击国民党政权。同时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法学院。后因受特务迫害,逃亡上海,正式参加革命。旋赴香港进入地下全国学联宣传部参与学联机关刊物《中国学生》的编辑工作,1949年11月志愿参军,随军解放大西南。先后任新华社四兵团分社见习记者,云南军区《国防战士》报见习编辑,昆明军区文化部文艺助理员。1955年上调北京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1957年被迫中断文学生涯,直至“四人帮”被粉碎。1957年以前,共出版《边地短歌》等作品八种,1979年平反后又出版长诗《尹灵芝》等作品十六种。中国作协理事。公刘认为,创作的生命在于自主的选择,他在全部创作中,始终追求三个目标:第一是有大脑,第二是有骨头,第三是有灵气。

 

夜半车过黄河

.公刘

夜半车过黄河,黄河已经睡着,

透过朦胧的夜雾,我俯视那滚滚浊波,

哦,黄河,我们固执而暴躁的父亲,

快改一改你的脾气吧,你应该慈祥而谦和!

 

哎,我真想把你摇醒,我真想对你劝说:

你应该有一双充满智慧的明亮的眸子呀,

至少,你也应该有一双聪明的耳朵,

你听听,三门峡工地上,钻探机在为谁唱歌?

1955年5月27日深夜

 

 

哎,大森林

.公刘

哎,大森林!我爱你,绿色的海!

为何你喧嚣的波浪总是将沉默的止水覆盖?

总是不停地不停地洗刷!

总是匆忙地匆忙地掩埋!

难道这就是海?!这就是我之所爱?!

哺育希望的摇篮哟,封闭记忆的棺材!

分明是富有弹性的枝条呀,

分明是饱含养份的叶脉!

一旦竟也会竟也会枯朽?

一旦竟也会竟也会腐败?

我痛苦,因为我渴望了解,

我痛苦,因为我终于明白枣。

海底有声音说:这儿明天肯定要化作尘埃,

假如,今天啄木鸟还拒绝飞来。

1979年8月12日写于沈阳

三、叙事诗代表诗人

叙事诗主要创作高峰在50年代后半期,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出版叙事诗达百部之多。60、70年代叙事诗逐渐减少,几成空白。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阿诗玛》、《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长诗,李季的《菊花石》、艾青的《黑鳗》、马萧萧的《石牌坊的传说》等。一类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李冰的《刘胡兰》、臧克家的《李大钊》、梁上泉的《红云崖》等。

代表诗人有:

李季的《菊花石》、《三边人》、《报信姑娘》、《幸福的钥匙》、《石油大哥》等。

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等。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等。

四、此时期新诗的主要问题

1、脱离生活实际,恶性发展成为肆意狂想,把创作引向无稽之谈的境地。

2、从轻信时代假象演变成心造的幻影。

3、无视社会实际,掩盖生活真相,把创作引向粉饰现实的境地。

4、“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哲学得到空前张扬。

 

十七年时期的戏剧及散文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当代戏曲改革

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进入新时期以后,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毛泽东在1942年提出了戏曲的“推陈出新”,1944年又提出了“旧剧革命”问题,解放后他发起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

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即“改戏”。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剧清除了舞台,纯洁和净化了戏曲舞台;对一些剧目的思想进行了改造,抑浊扬清;一批话剧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理念的传播,提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出现了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等。

第二次戏曲改革是在1958-1976年间。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承认。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主要有:

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曲的情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定原则发生了变革;

打破了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实的刻画人物;

改变了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代京剧。

出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

弊端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2、当代话剧的变革

话剧是当代戏剧的主力。

新中国初期的话剧主要是反映各族人民在新社会里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但也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第四种剧本”。主要体现在对“人性”、“人道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的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二是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突破,大胆的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如剧本《同甘共苦》(岳野)、《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洞箫横吹》(海默)等。

1958-1962年间,出现了一个历史剧创作的高潮。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曹禺的《胆剑篇》等。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二是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以警后人;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图解阶级斗争的如《夺印》,为错误思想张目的如《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等。

3、当代歌剧的发展

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话剧,音乐采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如《白毛女》;一是完全倾向于西方歌剧。

1957年后,掀起了歌剧的一个高潮,出现了《红霞》(1957)、《洪湖赤卫队》(1958)、《刘三姐》(1960)、《红珊瑚》(1960)、《江姐》(1964)等作品。

他们的特征是:情节结构倾向于戏曲,具有传奇色彩;歌唱、说白与表演并重;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和传统戏曲形式;内容和英雄形象为人民所熟知,便于流传。

弊端是把“戏曲化”成为了歌剧的唯一道路。

二、重要剧作家作品

1、老舍和《茶馆》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创作于1957年,一直到1979年,人们才认识到它的价值。1980年,《茶馆》应邀到西欧演出,被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民族剧院为《茶馆》的演出升起了五星红旗;1983年,《茶馆》在美国演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的《推销员之死》(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名作),轰动了美国。

《茶馆》构思独特。采取反描法,描绘了三个时代三个社会;侧面透露法;人像展览法来结构戏剧。

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座标式结构,每一幕穿插一个怪异的事件。

《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单纯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2、田汉与《关汉卿》

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出版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三叶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此时期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被选为校长,此时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办艺术鱼龙会,会上演出他的剧作《名优之死》获得成功。同年冬成立南国社及南园艺术学院,1928至1929年率南国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无锡各地举行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同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剧本。

    1930年加入"左联",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同年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193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此时创作的《年夜饭》、《乱钟》、《顾正红之死》等剧。他还与聂耳、洗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风云儿女》主题歌)等都曾广泛流传,《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同时他与夏衍、阳翰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1935年创作的剧本《回春之曲》是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来表现人民抗战决心的作品。同年被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

抗战开始,立刻参加集体创作话剧《芦沟桥》,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后到武汉参加抗战宣传工作。1939年后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此时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了改革,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有《江汉渔歌》、《岳飞》等。1944年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作了剧本《丽人行》、《忆江南》等。1948年转入华北解放区。

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和党组书记,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及整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文革”中惨遭残害,病死狱中。

《关汉卿》:为民请命是该剧的政治主题;“铜豌豆”性格则是该剧的精神主题。

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

遗憾的是将关汉卿过于政治化和革命化,戏剧呈现出浓烈的观念色彩,对关汉卿作为“风流才子”和“杂剧班头”的表现不够。

三、十七年散文概述

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

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二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萧乾的《万里赶羊》等。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主要的歌颂性的,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出现。

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是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红玛瑙集》、巴金的《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的《樱花赞》,吴伯箫的《北极星》、碧野的《情满青山》,方纪的《挥手之间》、峻青的《秋色赋》等。

报告文学体现出时代感、新闻性和歌颂性,与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特征。报告文学直接服务于政治和政策倾向逐显端倪。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雷加的《三门峡截流记》、田流的《忠心耿耿》、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祁连山下》等。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北京晚报》开辟的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 (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个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四、代表作家介绍

1、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省蓬莱县人。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曾辗转西北各地和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转入晋察冀野战军,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从1938年开始,杨朔陆续发表了一些通讯特写、小说和散文。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3)。小说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歌颂中朝人民在并肩战斗中结成的兄弟情谊,是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部小说。还著有通讯特写集《鸭绿江南北》(1951)、《万古长青》(1954)。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这期间写的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等反映亚非人民反帝、反殖的战斗风貌和我国人民的新生活。另外,他还著有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斗争的长篇小说《洗兵马》上卷《风雨》。文革中杨朔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68年8月3日服大剂量安眠药自杀死亡)。1978年《杨朔散文选》出版。

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性。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注重创作诗的意境。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采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4)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局限是:散文思想内容过于时代化;刻意追求诗境,惯用象征、比附等,艺术表现上有雷同倾向(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缺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2、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1992年去世。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这是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述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其美中不足的是:过于强调知识性,有些冗杂拖沓之感;强调哲理,表现出说教气。

3、刘白羽(1916-):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

刘白羽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60多年来共发表作品50余部400余万字,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缅甸等文种。《长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和《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艺术上,刘白羽善于通过一幅幅典型的"形象"展现时代的真实画面,比如《青春的闪光》中,他见到天安门工地上一位"昂起胸脯,大踏步行走"的年轻建筑工人时,就联想到20年前天安门前插着太阳旗的侵略者的坦克车隆隆开过。然而,今天,第一个十月一日,“从天安门前走过的人……走上建设的步伐。”随后,建设队伍中的伐木者、农民、战士的画面又闪现出来,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出现,迸发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作者善借景抒怀,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刘白羽散文的语言激情充沛,词句鲜亮峭拔,富有充实感。

融情于景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其散文的特色;雄浑豪放是其散文的突出风格。

4、魏巍(1920—),中国现当代作家。河南郑州人。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现为《中流》杂志主编。1938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写下了《前进吧!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散文。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小说《红色风暴》(与人合作),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诗集《两年》、《不断集》,短篇小说《老烟筒》,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魏巍散文的风格:叙述性强,叙事中有以理、以情胜,善于通过叙事来积储和抒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