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XX银行两年经历的一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7:12
[工作经验] ——基于XX银行两年经历的一点思考
银行, 经历, 思考 相关词条:银行, 经历, 思考 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
本帖最后由 schumacherjason 于 2010-10-28 21:01 编辑 by Schumacher  2009年7月5日07年毕业,对很多中国的大学生来说,意味着特殊选择——第一次有机会对于主动选择自己的未来。但同时也这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为的“ABCD”的选择中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某种程度上命运却会在某种程度上替你我做出选择。同样,作为他们中的一份子,学法学的我阴差阳错地进入了XX银行。记得面试的时候,考官问过我一个问题:“不错,但是如果让你从基层干起,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很简单:“基层能够让我有很多收获,熟悉各类、各层业务环节,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工作和单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帮助所在单位,然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才能得到支撑。”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逻辑,也是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的真实想法。 80后我们这代人,特别是我,是怀有一个中国版的“美国梦”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社会、工作和未来总是怀有或多或少的浪漫主义色彩。但现实的工作让我认识到了面试时考官那个问题的分量,基层绝不简单地是一些基础的、繁杂的业务,还有对于思维方式的更新,不单单是那些假期实习的Demo版本的逻辑堆砌。从刚开始的实习、大堂经理、后台国际业务、中间业务部不良资产的处置、个人客户经理,在前、中台的实习中对银行体系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很多滋味,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哉……但深刻感受到银行工作的特殊性。说到职业特点中独特的一面,可以留给大家分享几个“关键词”:
一、“百事通”,这是银行工作人员所处的独特金融业态决定的。银行被称为“百业之首”,实体和虚拟经济的方方面面都要通过这个特殊的媒介加以沟通。这就颇类一张蜘蛛网的中心,不断扩张到放射状线条所能企及的广大区域。因而,银行员工也需要在掌握诸多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具备相当的其他知识和人际沟通能力。
二、“闷气罐”,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垄断行业、服务行业。这几个词叠加在一起就决定了银行员工是“闷气罐”,貌似光鲜,但必须在工作的时候谨言慎行,如履薄冰。业务、任务、服务……那一环节做不好就容易出问题。而因,银行员工即使心中再苦闷,对外还是要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他人,再苦、再烦、再饿也只能留在心里。
三、经济的“天气播报员”,前面说了,银行系“百业之首”,而因经济方方面面的变化都能在报表、数据以及你的客户身上找到答案。比如,最近你特别惊诧的是4万亿的投资流向的问题,和很多客户交流,看到产业链条的重组和新生,看到的似乎是血液在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脏器间流动的过程,让人有了很多的思考。
谈到“思考”,我想说,人际沟通能力是我在两年中收获最多的地方,可以概括为“三大转变”:
转变一:从被客户骂道被客户夸。刚入行的时候,总是在刚与客户接触后,就被劈头盖脸地进行一次“教育”或是“慰问”,让人透不过气来,也时常充满了委屈。但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客户的心情能够发生变化(即使是在他们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时候),也就是说他们能够满意我的态度,理解我和他们的沟通。这也许应该算我这两年来最大的收获了。
转变二:从我想哭到我想笑(亦即心理调适能力的转变)。银行工作承受多方面的压力,来自上级、同事、体制和客户,特别当某些时候诸多压力交织在一起时,心灵的堡垒特别容易受到冲击,那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是非常难受的。但是当工作到一年以上后,突然能感觉到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即使自己处理不了也可以通过其他人、其他渠道去寻求一些帮助。同时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更为冷静地平复自己的心情,告诉自己只有自己的冷静和坚定才能处理好问题,才能让自己在心头破涕为笑。而结果也往往令人满意,当然是“我想笑”了。
转变三:不再简单地宏观上看问题,更多的沉下心分析一些微观上的小事,再回溯到宏观去思考,往往另有收获。在学校学的理论多了,总是在看到实际问题后进行假设,然后根据掌握的材料进行推论,进而得出结论。在工作后才发觉,在接触人和事的时候,先别忙于用现成的资源去进行判断,多一些倾听,多一些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多一些“同理心”的交流,很多时候比你出于“好心”而说很多话效果要好得多。
虽然,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我有了不少收获,特别是心智上的成熟。下面一篇2007年11月2日写下的日记,应该是一份总结吧,与大家互勉: 我的蜕变——从象牙塔到社会大课堂(11.2.2007)
       看花花世界,原本并不招摇。然置身其间却发觉社会的法则将象牙塔中一切的幻想颠覆,剩下的是对社会这所大学的无限敬佩! 北京,被誉为首善之都,单单这两个字就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很多时候,来不及细细品味身边那些文化和历史,却早已被那种“大”所震撼、所压倒…… 短短三天,碰到了印度人、缅甸人、秘鲁人……加上之前偶遇的外国使馆的武官先生,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英语交流的必要性,看来当年和某外教的交流确实让自己工作后不至于难堪。但是在遇到客户对于我们的批评的时候,我的解释有时却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确实做得不够好,我们还要尽自己更大的努力去完善内外部的各种要素。 业务的细节和书本相去甚远,唯独那句“不用法律(诉讼)解决法律问题是最高境界”的至理名言我至今牢牢谨记——不要贪图方便、不要经不起诱惑、不要耐不住性子、不要患得患失…… 以上四“不要”是本人自己总结的一些东西,但是其中包含的很多东西不仅仅是别人,也是自己没有做到的,一定要摆正心态,眼光向前看! 没有太多时间,留下自己的一点心理轨迹吧: 1、XX行股改之我的思考; 2、北京的社会、生活如同一场场电影的集合,人、事、物,变幻、更迭、碰撞、交融; 3、信息爆棚会带来什么,知识分子如何在后市场经济的改革演变中完成蜕变; 4、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对于个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问题缺失的是否是一种理解呢 ——一种基于人文主义关怀的理解。 (给磁器口地铁站口瑟瑟寒风中的发卡人送上一句问候,我自己也觉得温暖。突然想到:都市、人、生活的幸福平衡点在哪里?
且行且珍惜,在走过历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生活。相信未来会更好!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经济类求职与招聘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47122&page=1&fromuid=76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