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子 — Windows Liv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24:38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卒于怀帝建兴十二年(234年)。他是史书上近乎被后人神话了的人物,天下第一才子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甚至加入了许多未曾被陈寿提及的桥段,诸葛亮在神坛上的位置达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我们姑且不论草船借箭的到底是孙权还是诸葛亮,也不去讨论借东风的科学道理和物候学依据,今天无意间发现探讨诸葛亮生活作风的帖子,研读之下感觉所言甚是,一时兴起,搜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三国志裴住,诸葛亮文集等若干,相互参照,详加比较发现且不论诸葛亮为官为政如何,他的人品实在是对不住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尝试英雄泪满襟”这样高的评价。

首先诸葛亮这个人小心眼,说话没谱,跟谁都不说实话,其次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择手段,用蜀中将士几十万的生命谱写自己的功绩,至于对同僚的打压和排挤似乎都算不上罪状了。最后就是这个人阴险毒辣,垂暮五丈原的时候不想着怎么克敌制胜,反而在殚精竭虑的考虑身后的政治斗争问题,搞得魏延失魂落魄,最终自毁栋梁导致蜀汉灭亡,自己也差点落个断子绝孙的下场。

先从诸葛亮说话没谱说起。在某些领导大搞河蟹社会的同时,诸葛亮经常被当作高风亮节的典型,在google上搜诸葛亮,跳出来的大面大面的是关于诸葛亮如何勤俭,如何廉政的颂词。然而诸葛亮是否真的廉洁我不好说,毕竟像他那个级别的人贪污实在是没意思了。何况古时候人力便宜,材料又不像今天这么种类繁多,多是砂石糯米之类。像都江堰这么大的工程也就是几百万钱的项目款,回扣能捞多少还真不好说。

我们先来看看诸葛家到底趁多少钱。《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有记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锦在三国时期是特别值钱的东东,蜀锦更是超越云锦,宋锦和壮锦名列四大名锦之首,尤为贵重。在《李严传》中又提及诸葛亮曾致信李严:“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姑且不论三国时代的亿是不是和今天是一个概念(曾有人考证古代亿可指十万亦可指万万,而汉代多指代十万),也不论诸葛亮是否炒股,诸葛亮这点赏钱光是存银行吃利息就够过别墅洋房的日子了,实在没有贪污的必要。特别是白帝托孤之后,作为两大顾命大臣之一的他可说是权倾朝野(当然李严也不是吃素的,关于他们两个的斗争我们后面再分析),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全天下(的三分之一)都是他的,完全没有贪污受贿的必要。但是说道这里问题来了,《诸葛亮集》中,诸葛亮曾致信李严“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馀,妾无副服”。且不说和前面家产的陈述的矛盾之处,光是这句话就有严重的逻辑问题。首先,八十万斛是什么样的概念?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三国时的成都地区粮食产量大约是亩产30斛到50斛,即时用亩产50斛的高产田来计算,八十万斛同样相当于一万六千亩土地的年产量。当年我爷爷家仅仅坐拥两百亩中产田就全家衣食无忧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后来还被当作地主狠狠地斗了一场。刘琳先生的《华阳国志校注》中有考证:汉代容量单位有大斛小斛之分,大斛约为二市斗,小斛约为一到二市斗之间,一市石稻谷重约一百五十斤,按一石十斗来计算,大斛应该是二市斗三十斤。所以八十万斛就是……两千四百万斤,一万两千吨。中国铁路运输散粮的车皮通常载重六十顿,也就是说从国家储备粮库送到诸葛亮的丞相府总共需要调动两百车皮的运力。这么些粮食估计给我们家人是一辈子也吃不完的,也不知是丞相府的舒克贝塔特别多还是怎么着,不出几年,丞相居然开始哭穷——蓄财无馀了。如果说诸葛亮勤俭,“妾无副服”指的是家里的妻妾(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妻妾成群至今仍然是讨论的热点,这里姑且认为不是因为纳妾太多以至于衣服不够分吧……)谨尊丞相手谕节俭度日不筹办副服那还勉强说得通,可是蓄财无馀到底从何而来呢?是因为诸葛亮长期从事外交工作,交通费用和招待费用太高所致?诸葛亮在《自表后主》中撰文:“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家庭财产申报单,可是这其中又出现了疑问。诸葛亮日常用度悉仰于官,也就是说招待外交使节下馆子泡吧蹦迪找小姐的钱一律都是公家报销的。诸葛亮称自己不自治生是可以理解的,汉朝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高薪养廉的社会,当时诸葛亮先后任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这两个官职都是刘备临时封的,俸禄比较难以考证,但是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正式出任国务院总理兼丞相,汉代丞相的俸禄是月俸三百五十斛(5.25吨),钱六万,蜀从汉制,俸禄不会有很大出入,那又何来的蓄财无馀呢?莫不是说说他已经把存款转移到了境外账户上?

我们姑且假设诸葛亮的全部收入都公之于台面,没有灰色收入,诸葛亮如果真的奉行节俭,仅仅购置十五顷土地的话,这些钱肯定是用不完的,再说那时候成都的房价肯定没现在贵,从古书上我们也知道老百姓基本上有自己的住房,很少有租房住的。那么诸葛亮的钱到底到哪里去了,似乎他殒落五丈原之后也未见他的子嗣跑到国外去大肆购置豪宅和高档轿车,那么他的钱应该也只有两种渠道出去了,一就是捐给了国库或者是慈善机构,二可能是赏赐给了手下。

按道理像诸葛亮这种级别的人就算是给哪里题个字应该也会被陈寿、罗贯中这帮狗仔队们逐一曝光,别说自掏腰包办所希望小学这么大的事了。这么大一笔捐款就算不搞个捐款仪式外加慈善义演,上个荆襄时报,成都日报的头条也是不成问题的,不可能无人知晓。所以我们只能认为他的钱都拿来网罗门客,分封下属了。《蜀志·赵云传》有这样一段:“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邓)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可见分封下士的事情在蜀国是一项基本国策,诸葛亮身为政府首脑,带头表率未尝不可能。

其实说到这里还不能证明诸葛亮的人品有问题,只能说事隔多年,史书上的记载颇多前后矛盾的地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如果这些话当真都是诸葛亮说的话,那么他玩弄口舌,说话没谱的性格还是可见一斑的。

真正说到诸葛亮的人品令人怀疑,应该是昭烈帝托孤白帝之后开始的。之前诸葛亮是刘备第一器重的人,甚至搞得关羽张飞都有些吃醋(这里暂且不讨论断臂的问题,不然让人把我的东东当成BL同人了……),这个时候诸葛亮的政治资本绝对是空前绝后的,而到了后来毕竟旧主换新君,像这种功高震主的通常都是首先拿来开刀的对象。好在当时内忧外患,用诸葛丞相自己的话来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怀帝刘禅到底还是仰仗他的地方多,没下狠手。但是这个时候诸葛亮的主要政敌尚书令李严却开始了自己网罗同党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的苗头。毕竟同是托孤重臣,面对诸葛亮的吆三喝四难免会有抵制情绪。

其实这里不能不说是刘备留的一手妙棋,(其实诸葛亮也不是什么好鸟,在五丈原知道自己不行事之后也是用杨仪摆了魏延一道儿,看来那个时候挺时兴玩阴的)。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白帝托孤时的细节。当时刘备自知大去之日不远便从成都大老远的召回诸葛亮,诸葛亮再牛那木牛流马终究不是喷气式飞机,何况蜀道之难大家心里也是明镜的。此时刘备有充足的时间找来任何其他的要员,但为何偏偏选中了身边的李严呢?这可能得从蜀国的官员结构说起,当时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川中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一直默默无闻,在《三国志》的传记中蜀汉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所以主要的矛盾冲突还是在荆楚、东州集团之间。于是诸葛亮和李严分别代表两个利益集团开始了对蜀国命运的主导。其时,关羽张飞已经驾鹤西归,夷陵之战黄忠战死荆楚集团损失甚重。这个时候刘备想到了激将法,“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话说了简直是屁话,如果他不这么说,没准诸葛亮哪天心情好真的找个理由把小皇帝给废了,这话当着大家面说出来莫不成诸葛亮还真点头应允:“哎,这也是个办法啊?”即使日后诸葛亮真的要反,有这么一出戏压着,他也得背上辅佐不利,背主食言的恶名。刘备这招欲擒故纵使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够绝的啊。

又跑题了,这里不是讨论刘备三十六计掌握的如何的地方,还是说回李严,李严本来是刘表手下的县长一级的官员,建安十三年曹操攻占荆州的时候,李严投奔刘璋,被任命为成都县令,建安十八年,出任护军,率军于绵竹关抵挡刘备的进攻。然后到达绵竹之后率领将士投奔了刘备。刘备封他为裨将军,入蜀后加封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建安二十三年,土著豪族马秦、高盛叛乱,拉拢数万人揭竿而起,李严未向朝廷申请调兵,仅以部下五千人平叛,斩秦、胜首级。此后李严在郪、资中等地恢复了百姓的民籍,从地主豪族手中抢下了大量的百姓。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户籍改革。后来越嶲土著民族围攻新道县,李严驰往赴救,大破敌军,擢升为辅汉将军。之后李严大肆制造舆论,以“黄龙见武阳”为主导的一系列事件给刘备登基铺平了舆论道路,深得先主欢心,逐步成为了东州集团的精神领袖。率部评判和恢复民籍两件大事充分显示了李严出色的军事和政治能力,相比之下,除了火烧博望坡,诸葛亮的功绩主要显示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军事方面一直没有出手的机会,何况他出的馊主意很大是仰仗关羽张飞特别是常山赵子龙的人格魅力的,并不能全部归功于他。有鉴于此,刘备在遗嘱中特别留了心:“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实际上架空了诸葛亮的军权。

然而诸葛亮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是不可能甘于身居李严这样的降将之下的,于是章武三年五月,也就是刘备过世后的一个月,诸葛亮开设丞相府,也就是今天的内阁,处理全国大小事务。“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这段话多次被当作诸葛亮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的例子,然而实际上确实诸葛亮逐步干涉朝政的开端。国人自古就是非常懂得享受做官的乐趣的,事无巨细实际上是在享受权利的快感,同时也架空了朝中支持李严的官员的权利。

刘备临终的时候和吴国关系搞得很僵,所以派李严镇守永安,然而刘备的这纸遗命却让李严永远的远离了成都政权的中心。建兴元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个时候本来已经和吴国缓和了,按说顾命大臣应该马上回京辅佐新君,熟料在诸葛亮的操作之下于建兴四年去了面向东吴的二线城市江州。之后诸葛亮深感在军事上一直没有大展身手的机会,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虽然平定南蛮给北伐铺平了道路,但毕竟除了卫青霍去病很少有人是靠跟少数民族打架打出名声的。所以在准备非常仓促的情况下,诸葛亮贸然的开始了北伐的准备。关于北伐是否准备仓促,历史上有过非常激烈的争论,但是《魏书》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描述是“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当时魏国还是人才济济的年代,文有郭淮姜维,武有大都督曹真,张颌,郝昭等人,还有长安军区的一帮参谋长策划,如果蜀汉北伐的时机当真成熟,他们不可能没有防备。至于说诸葛亮趁着许褚,张辽新逝兵行险招出奇制胜的话,却又和否决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行为十分的对不上。亮平生谨慎,怎么在北伐这件事上如此的不稳,唯一的答案恐怕就是诸葛亮急需军事上的名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然而就是这篇被后世推崇备至的出师表,细细品味当中诸葛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的口气呼之欲出,当真事无巨细无不指手画脚。关于出师表我们后面再分析。

之后的建兴六年发生了很多大事,首先是诸葛亮调动李严在江州军马至汉中被李严拒绝。虽然说李严这么做已经比较明显的激化了二人的矛盾,但是此时江州依然是防卫东吴的二线重镇,和汉中的地位其实不相上下,在没有办法完全掌握东方战线的情况下,诸葛亮也无法提出让人信服的,非要将李严归为汉中帐下的理由。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只字未提李严的名字,在北伐这件事情上又丝毫没有听取李严的意见,好歹说李严也是“统内外军事”的托孤大臣,可见诸葛亮北伐将军权收归帐下的目的应该远远大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李严这个时候也不甘寂寞,趁势提出了将蜀汉东线的巴,巴东,巴西,涪陵等五郡组成巴州,并由他担任刺史。诸葛亮正在气头上自然也是毫不留情的给撅了。

北伐一旦打起来当真不得了,北伐之初,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闻夏侯楙(时镇长安)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魏延传)本来是天大的好主意,无奈诸葛亮认为:“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其实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诸葛亮到底揣的什么葫芦,诸葛亮竭力反对出击子午谷的道理主要有四点:一、子午谷道路险狭,危险系数极大,一旦魏军卡住谷口,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全军覆没;二、夏侯楙未必会弃城而逃;三、就算攻下长安,也未必守得住;四、万一失败,兵力本来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其实只要稍微有点逻辑的人都会明白这四条理由都站不住脚。第一,子午谷虽然道路艰险,魏延自建安二十四年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八年以来颇有小聪明的他必然已经把周边军事地形摸得一清二楚,那个时候也没个Google Earth之类的东东,他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肯定远比诸葛亮为多。至于说魏军是否有防备,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当时蜀国疲敝,北伐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就匆忙发病以至于魏国“略无备预”。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写给刘禅的,又不是写给曹丕的,他们怎么会有防备?子午谷人迹罕至,鸟不拉屎狗不生蛋,谁没事驻扎着玩去。第二点,夏侯楙是什么人物?玩过三国的都知道,所有能力值都是个位数的就他一个,别无分号,真是给他老爹夏侯惇丢尽了人了。虽然三国的时候不是把鼠标往脸上一点马上就能看到能力值的,但是夏侯楙只知蓄伎纳妾,聚敛钱财,恐怕是举国上下都知道的,即便他不逃走,就以他的能力来说长安能守住几天?第三点认为打下长安未必守得住是历史上争论最多的话题。首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蜀国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号称挥军十万,诸葛亮也认为兵力“多于贼”(《诸葛亮传》),何况这次是赵子龙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以子龙为首,魏延,邓芝,关兴,张苞,马超,马岱,吴懿,王平为辅,守备号称三国第一坚固要塞的长安,可以说没有更好的条件了,即使守不住也是天亡蜀,还有什么遗憾?最后一点就更为可笑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官渡决战时曹操置自己的大营于不顾,率轻骑火烧袁绍重兵驻守的乌巢粮仓,完全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邓艾偷渡阴平更是直接灭亡了蜀汉政权。当时大家都知道,蜀国无论是军力财力人力物力都不是曹魏的对手,如果不能出其不意攻敌不备,搞起军备竞赛是肯定要被拖垮经济的。蜀国根本没有打持久战的根本。何况即时失败也不过是魏延申请的精兵五千全数覆没在子午谷,其实说不准还能有跑回来的,对于十万北伐军来说实在是值得一搏的赌注。

综上分析,只有一个理由站得住脚,那就是诸葛亮担心一旦魏延拿下长安,北伐最重要的目的——战功要被魏延分得大半,自己苦心积虑憋了无数个通宵的出师表也为魏延作嫁了……

之后诸葛亮的北伐实在是难以给蜀国一个交代,诸葛亮的“安从坦道,平取陇右”的美好愿望,在曹真的猛烈阻击之下成了泡影。之后诸葛亮久攻不下,与曹真的消耗战损失日增,眼看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愿望已经落空,诸葛亮苦苦的寻觅一个能像蜀中君臣交代的退兵藉口,于是引出了三国时的又一位悲情人物——马谡。

马谡字幼常,襄阳郡宜城县人,才器过人,且好谈论军计,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诸葛亮的替罪羔羊。诸葛亮:“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去面对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这样的战役就是诸葛本人都没有把握,或者说即使是兵力相等,诸葛本人都是经常吃败仗的,交给马谡去做,用意已是非常明显,特别是用激将法逼马谡立军令状完全就是下套给后主看的。应该说诸葛亮不是不了解马谡言过其实,而是太了解马谡的为人了,给他点甜头一定会替自己背这个黑锅!

街亭从客观上来说是一定会丢的,即使马谡部署的当也不过是拖延三五日而已,关于这点诸葛亮心知肚明,所以单挑了八成会忤逆自己命令的马谡,这样无论是给后主还是给李严都不落下把柄。街亭之战打响,诸葛亮拒不发援军,这件事情放在潘仁美身上就是千古罪人了,却被诸葛亮推的一干二净。那么诸葛亮这时究竟在干什么呢?其实他有两个选择,要么率主力强袭司马懿后背,与马谡来个前后夹击,拼死一搏或许还有转机,要么直接进攻魏军大本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关于这点形势的判断想必马谡也是很清楚的。无论诸葛亮采取那种战法,都需要马谡一旁响应,于是道路正中扎下营盘完全是多此一举,何况居高临下比较好看清诸葛方面的军事行动,可以说马谡确实耍了个小聪明。如果诸葛亮不是诚心害死他的话,他这番小聪明足够他跟王平炫耀二十年的。然而,令马谡万万没想到的是……司马懿占领街亭以后,认为蜀军覆亡不远矣,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诸葛亮竟然在这样被动的情况下全身而退!!街亭号称是诸葛亮回师的唯一通道,如果没有事先周密的安排甚至在战前已经开始撤退的准备的话,我们只能认为诸葛亮的大军都是用黑鹰空运回汉中的!

说起马谡不能不说诸葛亮的小心眼,应该说诸葛亮搞死马谡除了要给后主一个交代,也是泄自己的心头之恨。其实马谡和杨修是一类人,刘备白帝托孤专门提起不可中用,诸葛亮岂会不留心。诸葛亮征南蛮的时候马谡献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诸葛亮怎么可能不反感,之前诸葛亮用兵从来都是故弄玄虚的,动不动就是锦囊妙计不到时候不得开启,从来不会泄露全盘构思。熟悉三国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动不动就是:赵云邓芝各领三千人马XXXX鼓声为号,黄忠严颜领三千人马埋伏XX待XXXX一齐杀出。要的这份神秘感。这一下子被马谡点破了心头所想,怎能不郁闷?!当时马谡只是一个小小的参军,诸葛亮不用魏延这样的大将守街亭却委派这样一个从来没被重用过的小角色,用意难道不令人怀疑么?应该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应该负全责,跟马谡并没有太大关系。至于诸葛亮回师后自降三级,而实际上统领如前“以右将军领丞相事”,按说北伐失败的这么惨理应亲赴成都待罪。然而诸葛亮身留汉中、握兵不还,而上表自定处罚,分明就是作秀,同时也说明他根本就没把刘禅放在眼里。

诸葛亮其实还是很狠的,关羽攻樊城时,请刘封孟达发兵相助,二人因与关羽不睦,加以拒绝。结果关羽兵败身死,孟达也就因此惧怕而降魏,并反过头来劝刘封也降魏。刘封拒绝投降,后刘封遭夏侯尚,徐晃,孟达三路攻击,申仪叛变,只得退走成都,本来刘备没想弄死他的,偏偏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猛,恐刘备死后刘封争位,那刘禅是万万争不过刘封的,力劝刘备杀死刘封。刘封临死时叹曰:“恨不用孟子度(孟达)之言!”刘备亦垂泪。这里不能说诸葛亮没有私心,如果是窝囊的刘禅继位,诸葛亮大可以太上皇自居,如果刘封争位成功,自己不免还要屈居刘封身下,可见诸葛亮的小心眼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这次应该是诸葛亮战果最显赫的一次了。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又招揽鲜卑人轲比能,轲比能起兵到石城响应蜀军。因曹魏大将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兵力解救祁山。诸葛亮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自已则率主力迎战司马懿。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并收割了魏军的麦粮。司马懿出军围卤城,但却登山掘营,只围不攻,不与蜀军战斗。五月,在诸将纷纷请战之下,司马懿派张郃攻于南围的何平,由案中道进逼蜀军。诸葛亮便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杀掉魏军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盔甲五千、角弩三千多。司马懿再不出战,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召命,诸葛亮惟有引军退回。

这次撤军的诏命又是一段政治斗争的插曲。李严因为明知政治上争不过诸葛亮,于是改变策略讨好诸葛亮,《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这是明显的拍诸葛亮马屁,谁知道诸葛亮不给一点面子,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句话说的就有些不厚道了,虽然上表面推辞了九锡,但是从他的言语里不难看出他灭魏斩睿之后的雄心,要加十锡,敢问这十锡是什么东西?莫不是当朝天子的仪仗?小人之心昭然若揭!

诸葛亮在建兴八年二次北伐前前,强迫李严镇守汉中,并且上表要求后主任命李严的儿子镇守江州——“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李严理屈词穷只有怏怏奔赴汉中交由诸葛亮收编,并在北伐时掌管粮草运输。看似重用了李严,实则是给自己留了一个随时可以秒了他的把柄。蜀道难,地球人都知道,蜀中阴雨连绵的时候那是几乎寸步难行的,押运粮草不管放在谁手里都不可能有完全把握的,再牛的人跟老天爷斗也是不可能呢(如果当真有借东风则另当别论)。第四次北伐眼见取胜无望的时候,诸葛亮又一石二鸟的把李严当成了替罪羊。“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按理说蜀中道路地形特点上至后主下至兵卒应该都是晓得的,押运不力绝对不是什么大罪,何况诸葛亮第三次伐祁山的时候也是粮草不济退回的,这些道理大家都清楚的。李严这个久经官场的人不会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也不会蠢笨到白纸黑字写信给诸葛亮之后依然装傻,这个五岁小孩子都懂的道理。至于这段历史怎么回事,拜诸葛亮不设史官所赐,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了,不过看来狗仔队一样的史官同样不受诸葛亮的欢迎。回头说诸葛亮,是如此参奏李严的:于是,诸葛亮上表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第,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全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根本只字未提押运军粮不利这一出。说诸葛亮损公肥私怕是无有不当。

其实诸葛亮废了李严固然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但是其实李严自,被逼镇守汉中之后,已经是处处被诸葛亮牵制了,本来也没必要赶尽杀绝,本人的愚见是诸葛亮这个时候也是做给后主看的样子,别看是托孤大臣我一样给秒了,你该怎么做自己想想清楚。

至于后来的N次北伐,其实诸葛亮都挺惨的,一个战略要地也没有攻克,后来被司马懿活活的耗死了。可是本来诸葛武侯星落五丈原可以让被他折腾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蜀国稍微喘息一下了,没想到武侯临死前又埋下了一场腥风血雨的伏笔……

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东吴亦相应,吴主孙权兵出十万抵达合肥,同时派陆逊,诸葛瑾率十万人进驻江夏,沔口进攻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驻淮,三路并发夹击曹魏。五月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展开阵地战,其后身体情况逐渐恶化,最终于8月客死他乡,葬于定军山武侯墓。

秋田,诸葛亮有感于上帝的召唤,召集了人生中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然而就是这次会议直接奠定了蜀国覆亡的伏笔(当然也不能全说是诸葛丞相的错,蜀国确实条件差了不止一点)。

主帅病危,召集将领交代后事,只找心腹数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即时诸葛亮对魏延有所顾忌,其时他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可以直接面见皇上的大员),领汉中太守,南郑候,仅次于丞相的官职,而这个时候杨仪是什么人?丞相府长史。费祎呢?丞相司马。惟一一个拿得出手的姜维是中监军征西将军。就这三个人来说,机密的军事会议没准都没有他们参加的资格,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找了他们三个却偏偏把魏延排斥在外?而且这么重要的军事会议,诸葛亮居然没有指名谁是全军主帅!!他只是说“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居然故意忽略了(?)杨仪的名分。杨仪统军名不正言不顺,魏延怎么能服?另外有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法院审理犯人在定罪前还要称呼一声嫌疑人呢,这里魏延还没闹事诸葛亮已经给定性了,何况依着魏延的性子是断不可能在撤退的时候打头阵的。北伐大业刚刚看出点苗头,怎么就闪了呢?诸葛亮为了自己的一生英明置蜀汉大业于不顾,魏延怎么能忍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如此的不能容忍魏延呢?和马谡一样,魏延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比诸葛亮的点子更好的策略,一向以神鬼莫测著称的诸葛亮怎能容忍这样的羞辱。第二诸葛亮属于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和魏延的办事风格截然不同,他不能容忍这样一个人破坏自己的既定方略,诸葛亮钦定接班的一如杨仪,费祎,姜维,郭攸之、董允、蒋琬、向宠等人无一不是循规蹈矩,符合“循吏”标准的人物。另外像魏延这样功高震主的人,自己挂了肯定没人镇的住,为了保证自己爱徒姜维的地位,只有忍痛自毁栋梁,将魏延亲手搞死。于公于私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同。

综上,依本人愚见,诸葛亮其人玩弄权术是一把好手,行军打仗,应该说思想是好的只是缺乏第一手的实战经验,至于人品嘛,也没坏到极致,只是有点小心眼,还有点轻狂而已。不过话说回来,做到他那个位子的人,有这个狂的资格。

==========传说中的分割线==========

参照惊人秘密:对诸葛亮《出师表》的另一种解读,我也想发表一下我对出师表的看法。
出师表新解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小子,你爹已经挂了,以前我还怕你爹,现在就数我说了算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蜀国朝不保夕,你这皇帝也坐不安稳。把我搞掉了你也没好处。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我跟你说清楚了,我保着你不是你有多了不起,我们是看在你爸爸的份上才保你的,特别是白帝城说的那些鬼话说的冠冕堂皇的,搞得我很难作。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所以你要“开张圣听”我说什么你都得挺好了,不许不经我同意擅作主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我丞相府和你宫里的人要一样对待,犯了事你也得罩着。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管谁犯了事,都得送到我任命的大法官那里去决断,你说了不算。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别说朝堂上了,就是你宫中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你也不能随便作主,要听郭攸之、费祎、董允的,然后你在做。
按:《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裴松之引魏略注曰:“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郭攸之、费祎、董允都是荆楚派的骨干,而且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人,费祎字文伟,江夏人都是诸葛亮的老乡,这里明确的表现出诸葛亮排挤李严的险恶用心了)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军事大权要交给向宠,后方军事上的事全要听他的,你什么也不许插手。
按:当时赵云并没有去世,赵老将军虽然老迈年高了,也许没有了常胜将军之勇,但还有五虎上将之谋吧?赵云的军事经验何其丰富,在军事上提个建议指挥一下应该是没问题的吧?而向宠呢?他是一个在《三国志》里面没有独立传记的小人物,只是在《三国志卷四十一向朗传》后附有他的小传。我不信向宠在“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方面的水准能超过赵云。可为何诸葛亮偏偏让后主不咨询赵云而听向宠的摆布呢?还是因为向宠是他的心腹。向宠是襄阳人(有一个老乡),而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可见他们是老乡,不单向宠,向家都是诸葛亮荆州集团的人物。如向宠的叔叔向朗,就做过诸葛亮的丞相长史。这是一个一定会由丞相心腹担任的职务。向朗与马谡交情很好,马谡丢了街亭逃亡后,向朗知道内情而没有告诉诸葛亮,诸葛亮很不满但也没像斩马谡那样斩了他,而是免了他的官回成都了。官场古今都是如此,犯了事,交代不下去就“双规”,但只要上面有人,避过风声还可以再出来。果然过了段时间诸葛亮又让他出来做光禄勋了。可见诸葛亮对向氏的器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你爹在世时总是要说国家应该亲贤臣,远小人,你可不要忘记啊,(至于谁是贤臣谁是小人自然我说了算),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这些人就是贤臣,你一定要听他们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此是诸葛亮自陈当时待价而沽之语。汉魏讲究名士的气节、名声,反对躁进于功利。士人越是隐居、躬耕,越能卖个好价钱。所以很多人借此沽名钓誉,诸葛是其中赚得最多的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是你爸爸三顾茅房请出来的,不是我上赶着投奔的,刘禅你要始终记得这一点。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你爸打了败仗,眼看就让人消灭了,是我力挽狂澜,才有了你现在的江山(我的功劳太大了),屈指算算到现在二十一年了(你才活了几岁呢?)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我现在掌握大权是你爸爸叫我这么做的。
按:刘备临终都托付什么了呢?《三国志》有记载:“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曶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诸葛反复提及刘备的目的便是借先帝以压后主——你爸爸让你们把我当作父亲看待,你时刻不要忘记。我掌权是顺理成章的,你不要有什么亲政的念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我受命以来是立了很多功劳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吃了多少苦啊。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现在南方已经评定了,我还要北定中原,复兴你家的江山(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家啊)。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这是看在先帝的面子上,可不是冲你啊。我到前方打仗去了,你在后方老实点,有事听那几个人的。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几句空话而已。别说这次不成功也不可能治诸葛亮的罪了,就是后来诸葛亮六出岐山都没成功,也没见刘禅敢治诸葛亮的罪。只有一次诸葛亮用人不当丢了街亭连诸葛亮自己都过意不去了,才上表要自己治自己的罪,后主战战兢兢都不敢批准。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客气话,意思意思得了,另外万一不小心写了错别字就说是哭肿了眼睛没看清好了……


==========无言的分割线==========

参照:http://www2.sus.edu.cn/yb/art/read.asp?/107.htm
http://www.dongchangfu.gov.cn/list.asp?unid=823
http://www.bashu.net/bbs/dispbbs.asp?boardid=1100&id=37434&page=1
http://www.maprich.com/User/ShowPost.asp?ID=14142&Postid=15394
http://club.book.sohu.com/bookmain.php?c=153&b=history&a=429939
http://www.cnlu.net/disp.asp?id=42142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88%E8%82%A5%E4%B9%8B%E6%88%B0&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4%BC%90_%28%E8%AB%B8%E8%91%9B%E4%BA%AE%29&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D%8F%E5%BB%B6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200703/0329_336_94958.shtml
http://bbs.stage1st.com/archiver/tid-125776.html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zouxiangshengtanzgl/13.shtml
http://www.sanguocn.com/sg_article/list.asp?unid=1595
http://www.cn0123.com/read.asp?bookid=3624&id=250349
http://tech.163.com/04/1118/17/15G5ABI300091544_7.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B%A0%E6%AD%A6
http://www.dzfly.net/simple/index.php?t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