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子石江岸上百开埠遗址散发“洋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11:32
弹子石江岸上百开埠遗址散发“洋气”   发布时间:2010-10-27 【 转到32版 】 阅读 41次【评论】


商报图形 杨程 制

  10月20日,记者从江北五里店上到新修的朝天门大桥,沿弹子石江岸线寻找重庆历史足迹。从弹子石到洋人街,这段滨江路长约3公里,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清代法国水兵营遗址、清代日本水军俱乐部等“开埠遗址”点缀其间,使人在浏览美丽江景、感受现代气息的同时,也被这里承载的历史所吸引。一处处保存上百年的“开埠遗址”,见证了东西文明的交融。
  弹子石旧城正分期改造
  从江北区五里店到弹子石,按设计的60公里/小时行车速度,三分钟就到了。在朝天门大桥上观看,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高楼鳞次栉比,江面上船只穿梭,山城之美映入眼帘。
  “朝天门大桥通车,南岸加快了弹子石旧城改造。”南岸区副区长朱维告诉记者,朝天门大桥建成,使中央商务区弹子石片区接南转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使解放碑、江北城、弹子石“金三角”的格局真正形成。
  弹子石片区的民房,大都是解放前后由居民自行修建,多为砖柱结构或穿斗捆绑结构,没有统一的规划与管理,片区内街巷狭窄,房屋拥挤破旧,电线纵横交叉,缺乏完善的市政公共设施,目前正在分期改造,不用多久,多年沉寂的弹子石必将生机盎然。
  洋人街:从搞怪到励志
  洋人街也位于南滨路,系美心集团2005年投资兴建,所处江岸属南滨路四期工程范畴。洋人街本名“美心长江风景区”,因街上建筑富含西方文化特点,大多仿西欧各国特色,故世俗称之“洋人街”。它建成后,很快成为人们休闲玩乐的一个好地方。对它的特色标语,人们曾褒贬不一。但在综合整治中,这些标语悄然“变脸”:搞笑类的少了,关于教育、思想、励志方面的多了。这些标语不少是名人名言,有教导人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也有劝导人们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挫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
  昔日破旧不堪的弹子石江岸线,正在成为极具人气的旅游观光带。



洋人街的标语已“变脸”  本组图片 记者 徐元宾 摄

  “开埠遗址”百余处
  从弹子石到洋人街,长约3公里的滨江路,其实是南滨路的一部分。今年4月,“城市主干道综合整治”打响后,南岸区对弹子石片区的滨江路进行了升级改造,一些凹凸不平的路段被铺上了沥青,人行道上补栽了黄葛树、香樟等行道树和铁树、茶梅等植物。
  “这是一条‘步步传奇,一路传说’的道路”。南滨路管委会主任叶铃至今已在南滨路工作近十年。她说,1890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签署《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次年,中国西部的第一个海关正式开埠。大量外来商务机构入驻弹子石、南滨路。抗战时期,美国、英国、比利时、法国等国曾在弹子石沿岸设立了公使馆等机构。
  据了解,为配合弹子石、南滨路建设,保护沿江文物,利用文物资源营造旅游氛围,南岸区文管所曾对南滨路沿线进行了“开埠遗址”调查,历时半年,共调查100余处中西式建筑遗址,经过修复,一些破败的历史建筑恢复了原貌。
  一路遗迹
  文德女中
  走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
  在位于弹子石的重庆市11中学,有一幢老建筑十分醒目。
  “它现在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曾是文德女中的教学楼。”市11中工会主席刘丽菊介绍,解放前,弹子石有精益、文德两所中学很有名。1952年2月3日两校合并,1953年更名为“重庆市第11中学”。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就是从文德女中走出的。
  据介绍,丁雪松在读书时便被重庆地下党发展成了中共党员。1938年初,党组织决定将她和另外几个进步青年输送到延安。鲜为人知的是,地下党开具的介绍信,是用泔水密写在一块白绸手帕上,为了安全起见,丁雪松把它一针一线缝进了丝棉旗袍的夹边里,踏上了北上的征途。新中国成立后,丁雪松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曾为中国驻荷兰大使,她的丈夫郑律成是中国著名音乐家,曾创作《延安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发布时间:2010-10-27 【 转到32版 】 阅读 43次【评论】

  醒酒石
  一年绑百名醉汉“示众”
  “这是原来的石桥粮店和南园餐厅,在它们之间曾立有醒酒石和亸(duo意下垂) 神桩,专门惩处酒鬼小流氓。”89岁的李之升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弹子石人,对当地的历史掌故如数家珍。
  李之升介绍,清朝时,弹子石就已是江南有名的水码头,与黄葛渡、海棠溪、龙门浩、玄坛庙齐名,有南岸“五渡口”之称,解放前,管理辖区十八个保的联合公所一直设在弹子石正街。抗战时,大量下江人迁入弹子石,人口猛增,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少,社会闲杂人员打架斗殴,酗酒滋事,时有发生。
  为惩治酗酒滋事的醉汉和不听话的小流氓,大约在1942年左右,当时的联合公所团防队在大街口(原石桥粮店和南园餐厅之间)设有醒酒石与亸神桩。李之升说,醒酒石高2米,宽0.8米,离地1.5米处打有一小孔。亸神桩乃一木桩。凡有酒醉汉、小流氓扰民滋事不听劝阻,团防队便将其项上套铁链,一端穿入孔内,立于其间示众,直到其酒醒悔过认错方才释放,最多的一年,曾有近百名当地居民因醉酒被绑到醒酒石的亸神桩上“示众”。据传后来出了事,一名被绑的醉酒男子回家不久死了,家属大闹联合公所,醒酒石和亸神桩也被人砸毁拆除。
  呼归石
  解放前爆破清障出现“哑炮”
  在弹子石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有一块状如龟壳的礁石兀立江中。相传,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盼夫心切,立于江边,终日唤夫归来,日久天长,化为江边巨石。李之升说,解放前,因呼归石延伸向江中的一小部分影响通航,有关部门欲将它爆破掉,结果爆破时第一炮成了“哑炮”,于是阴差阳错地,爆破便放弃了。
  2008年初,出于航行安全考虑,航道管理部门决定炸掉呼归石,清除航道障碍。在对呼归石实施了几次爆破后,反对声音日涨。不少市民呼吁,呼归石已成为大禹在重庆活动的传说附着物,更是旅游文化的象征,应当保存。航道管理部门在认真听取了市民意见后,停止施工,呼归石得以保存。
  本组稿件 记者 杨圣泉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