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缘何走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36:54
“父母皆祸害”缘何走红           作者:柯进 
 原本母慈子孝的家庭关系,当前为何在部分孩子心中却演化成了一种对立?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为何换来的不是孩子的感激?


化解家庭教育危机先要去功利化

近日,在网络上一个有近2万组员的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围绕“父母皆祸害”现象各大网站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这个绝大多数组员为80后孩子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在网络上讨论的话题大多集中在父母如何对自己造成伤害,对于几乎相同的“遭遇”,他们彼此安慰,相互支招反制父母。

这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长期缺乏沟通,还是孩子本身生理心理发展在特殊阶段的必然反应?

“祸害门”“地震门”引发家庭教育疑问

最近一个多月以来,网络上热炒的这个家庭教育疑问,让42岁的北京家长肖建军寝食难安:过去两年,13岁的儿子对于父母的苦口婆心,越来越不予理睬,偶尔还会顶撞几句。

不只是肖建军有这样的困惑。实际上,对于孩子的教育,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感到无能为力,甚至不知所措。真如一些网友所批评的“这些孩子大逆不道、道德沦丧”,还是背后隐藏着一些过去被家庭社会所普遍忽视的更深层次的家庭教育问题?

无独有偶。近期,在全国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也同样成了人们反思家庭教育的另一个由头。电影中,一个短短23秒的镜头,讲述了在生死抉择环境下父母所作的一个决定影响了孩子一生乃至整个家庭的故事。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故事,即使跨越了多年,仍在今天的许多家庭里延续。

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为何换来的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对抗?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并不合理

个性化教育专家、全国首部个性化教育全景报告《寻找失落的钥匙》的作者萧斌臣认为,“父母皆祸害”现象的产生,只是显露了我国家庭教育问题的冰山一角。我国的家庭教育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导致许多父母在面对越来越渴望个性化发展的新一代孩子时,相互产生了隔阂,甚至升级为矛盾。习惯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大多数家长,往往凡事在不与孩子平等沟通的前提下,乐于为孩子代劳。结果,父母一个不起眼的决定,可能带给孩子无法抹去的心灵创伤,这正是“父母皆祸害”现象中暴露最多的一种家庭教育问题。

亲子沟通不力和家长几乎雷同的教育模式,是导致当前大多数家庭教育危机的根源所在。为了让更多家长了解亲子沟通及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帮助更多家庭走出爱的危机,学大教育等机构日前在京主办了“亲子沟通,走出爱的危机——审视家庭教育研讨会”。研讨会上,教育界专家一致认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但实际上,很多家长所认为的正确教育观念其实并不合理,比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海无涯苦作舟”、“树不修不成材”等。这些教育观点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很多家长只问孩子分数,过于功利化,很少问及孩子快乐与否、乐意与否,把自己的意志硬性强加给孩子,脱离孩子的实际,最终给孩子造成伤害。打着爱的名义,实际上是害了孩子,这是目前很多家长在不自觉状态下所容易犯的共性错误。

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就在于,粗暴的父亲只要求他单纯学习钢琴技能,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残疾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为数不少。

家长应多做“农夫”,少做“木匠”,促孩子个性发展

在现行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下,有没有办法化解当前家庭教育所存在的危机?家庭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说,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对孩子要有充分的尊重,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选择,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以自由。当中,包括家长允许孩子犯错,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宽容地接受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这也是目前中国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为缺失的一环。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转型以及科技的发展,是造成父母和孩子冲突日益加剧的外在原因。很多父母由于观念陈旧,不了解现代科技,便会本能地用一种恐惧心理去限制孩子的成长。其实,父母更应该注意自身的学习,才能用正确的眼光去面对、理解处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沟通、教育方法。

心理咨询师罗琴分析认为,现在很多所谓的孩子心理问题,其实都是因为家长自身的认知不够,而被人为夸大出来的。家长应该充分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要在平时的教育中给了孩子健康向上的引导和尊重,让孩子在有情绪问题时,能有一条与父母进行沟通的通畅渠道,可大大降低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认为,家长应该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做到既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同时也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正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他们的成长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完成,家长应该多做“农夫”,少做“木匠”。同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以及个性,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一味以社会的普遍标准格式化地给孩子画框框,这样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