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一场时代的对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8:52
 “父母皆祸害”一场时代的对峙
  文/李想  在豆瓣网上,有这样一个小组——“父母皆祸害”。近日,媒体的报道,将这个小组推上了风口浪尖。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就有超过两千人加入这个小组,截至记者发稿时小组人数已经接近万人。组里面的成员被称作“小白菜”,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不是现实中没爹没娘,而是精神上没爹没娘。”
  在“父母皆祸害”小组中,小白菜们的宣言是:“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的父母们的束缚和‘戕害’。”抵御的方式简单而直接——发帖诉说各自的故事。
  冷嘲热讽,把孩子贬得一无是处。
  阿威生于1988年,是家中的独子,但伴随他成长的不是欢笑而是与父母之间的矛盾。阿威小时候和外公、外婆同住一所小楼,因为挑食,外婆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不愿吃别吃,你爸你妈有钱给你买好的吃去吧。”因为年纪小,听外婆这么说阿威真不吃了,“后来觉悟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照吃不误,而且吃的还不少。”阿威回忆道,“没想到,我这种做法我母亲却认为我在外婆家生活得很好,衣食无忧,心情舒畅,而这一切都是她的功劳。她常对我说,‘如果没有我,你凭什么住小楼,过这么好的日子。’”
  6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使得阿威至今也不敢与他的小学同学联系。“那年学校组织去外地,每个人要交一百多块钱。外公死活不出这笔钱,也死活不让我去。我心想不去也就算了吧。没想到外婆给老师写了封信,痛陈我家庭的贫困,老师看后很感动,于是发动全班同学为我捐款。”现在,回想起这一幕,已经大学毕业的阿威依然很难过,“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然而,最令他不解的是,“父亲得知这个消息不但没有丝毫愧疚,反而很高兴,觉得自己儿子不用掏钱就去玩了一圈,还去学校感谢班主任。”
  2010年大学毕业后,阿威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已经通过了北影研究生初试,即将参加复试的阿威遭到了母亲的冷嘲热讽,用阿威的话说,“因为我和她的关系并不是很近(母亲身有残疾,我们20几年没有住在一起),她一直觉得我很瞧不起她。于是她特喜欢用她的方式敲打我:‘就你这样的还想考电影学院呢?连爹妈都看不上还想有大成就呢?成就个屁!’”2010年5月,阿威得知自己的复试失败,得知这个消息后,父亲说:“你再考也不见得能考上。”
  只谈学习,不说生活。
  与阿威在国内考研失利相比,季杰(化名)选择出国读取硕士学位似乎顺利许多。然而,出国之后,当有更多的时间,让季杰可以思考自己以前走过的路的时候,他开始感觉到自己是被“祸害”大的,每当有这样的感触,身在国外的他就会特别羡慕外国人,羡慕他们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太烦了,太烦了。”季杰在谈到父母的时候说道。出国之后,季杰每周都会与父母视频,所聊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学习,“如果我告诉他们,‘在国外生活得丰富多彩’,他们马上就会说,‘怎么不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当他们得知我又要放复活节的假期时,他们就会很不解地说,‘外国怎么这么多假?’随后的追问也可想而知,‘这样能保证学习吗?’真是出了国也接着被‘祸害’”。
  季杰的父母都是高中老师,思想保守,在他眼中,自己的父母从来不会打理自己的生活,相反,很多时候他们都在用‘给子女省钱’的理由去降低生活质量,习惯用各种理由反驳他的想法,身处国外,让他感受到了强烈的对比,“老外们没有入队、入团的压力,没有父母的聒噪,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可以在家里或者学校肆意地和父母、老师们‘叫板’,只要你能把道理说通,任何事情都是自由的。”
  粗暴干涉,全盘否定,持续挖苦。
  在“父母皆祸害”小组里,小白菜们除了分享各自的经历,还会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帖子上。“尊敬的老妈,感谢您含辛茹苦把我养这么大,您付出的辛劳和精力,我铭刻在心。我不想顶撞、不想让你们操心、不想和你们闹矛盾、不想让你们日夜焦虑愁苦。但是您的过高期望和过分要求,对我工作、生活细节、包括择偶标准的苛刻要求,令我备受束缚,无法解脱,没有自由,简直喘不过气,因此十分苦恼。”写这封信的时候,谈少(化名)因父母干涉婚姻患抑郁症辞职。母亲在接到信后,哭着给儿子打来电话说,“妈这样强势也是为你好,不让你和她结婚是因为算命的说你不能找比你大的女孩。”
  与谈少不欢而散的那个女孩比他大一岁,如今已是人妻,并有了一个孩子。“她婚后不久,我就得了抑郁症,很痛苦,无法工作。”谈少说,“我之前在离老家湖北1400多公里以外的海滨城市工作,出去工作的原因是没按他们的意思去考研,他们常常在家数落我,于是本科一毕业便出门去闯。”临走时,父母留给他一句话:“你出去就等着吃亏、碰壁、倒霉吧,我们没你这样不成器的儿子……”
  幸运的是谈少加入了一家500强企业,在他看来这是份不错的工作,“工作还算顺利,工资起初并不高,但是升职、加薪的机会不少。”但每次回家,父母就会说:“你的同学某某考上公务员了,谁谁出国了,你只是个打工的……”
  “我不在乎,我只要自由。”面对父母诸如此类的比较,谈少有自己的坚持。然而,不论离家多远,总还是有个叫电话的东西,电话另一边的母亲,总在询问谈少的工作是如何做的,当然也少不了叮嘱:“早上打电话提醒不要迟到,上午打电话提醒我要给领导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整理桌面。晚上打电话提醒我和领导吃饭坐什么位子,该按什么顺序敬酒,该和哪些同事搞好关系。”
  因为无法与父母沟通,谈少一直将怨气埋在心里。直到母亲干涉了儿子的婚姻,使得谈少再也无法承受内心的压抑。信中,谈少向母亲坦述了自己的内心:“我是因为心理问题而生病,不是因为生病而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与您的关系,起因就是您对我各项事情的粗暴干涉,对我的全盘否定和持续的打击挖苦……长久的心理问题造成我内心灰暗,没有对生活的向往。”
  如今,辞去了工作的谈少在亲戚家养病,信的结尾处,谈少如是写道:“妈,我是个人,不是机器,不要把您的想法强加在我身上,您当年没有实现的东西,现在这样逼我,(我)不一定就能实现。我没有生活,或者说我的生活无法正常化,只有神经紧绷的工作,生怕比不上你说的那些考研的、出国的、考公务员的。这样很累,自己的日子自己过的开心就好,不要把自己儿子逼上绝路。”
  老人觉得很委屈。
  “父母皆祸害”一词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小说讲述了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总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说道:“父母皆祸害”。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推荐至豆瓣网。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    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和沟通。
当家庭成为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当家庭成为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当父母被子女称为祸害……当“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言论被视作父母为自己开脱而寻找借口的一个懒惰逻辑时;一场关于伦理与道德的争议也就此引发。
  关于“父母是祸害”的说法,许多老人和家长都表示难以接受。一位70岁的老人,在听到这样的说法后感到很委屈,“如果孩子说我祸害,那我就冤枉死了,含辛茹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孩子拉扯大,想不到孩子会这么没良心。”有家长更是感到气愤,“说这话简直是大逆不道!”年轻人的态度则表现得很中立:“虽然称父母是祸害有违道德,但有些事情是需要考虑家庭教育以及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而有小白菜认为:“所谓的‘伦理道德’是以牺牲孩子的诸多权利为代价的。”甚至提出反问,“部分父母对待孩子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跟这样的父母讲伦理?说道德?”
  上一辈是循规蹈矩的一代。
  如果说,“父母皆祸害”小组能够引起如此关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小组拥有这样一个惊人的组名,那么,能让这个小组活跃至今的理由,也就在于它为这个社会和时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话题场,以及一些“另类”的思考。“有父母弄得你们得抑郁症吗?”在这个帖子下面,小白菜们回应中提及最多的词语是:抑郁、失眠、精神分裂、压抑、自卑、自闭、社交恐惧;而在另一个帖子中,楼主问道,“80后们,你们有谁会做丁克?”问题一经提出,得到最多的答案是:“何止丁克,婚我都不想结”。
  记者发现,小组中一个“家长必备:如何毁掉自己的孩子”的帖子更是引来200多个回应。该帖的核心内容是:“1、让孩子觉得他没有行的地方;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看人家某某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要时常挂在嘴边;3、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4、和孩子说话口气绝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7、当众出孩子的丑。如果掌握了以上7条,就基本可以毁掉自己的孩子了。”
  还有许多小白菜们会发帖抱怨说:“父母都是公务员,就让我也考公务员。”“我不想出国,结果我妈就逼着让我出国,我不喜欢金融,可我妈态度强硬的给我选了金融专业。”
  当然,父母们也有他们的想法,“其实,父母对于子女的管教,出发点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少走一些弯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好的未来,毕竟父母都是过来人。”一位80后孩子的母亲李女士对记者说:“我们这一代特别听父母的话,甚至连叛逆期都没有经历过,工作是分配的,那时每月挣16块钱,其中12块钱是给父母的,因为还要供养弟弟妹妹,对于婚姻也是抱着‘是好人家就行’的想法。总之,我们这一代是循规蹈矩的一代。”
  做了父母就能理解父母吗?
  “我不想做祸害,但是有点迷茫。”阿木这样描述着自己的困惑:“儿子1岁多了,已经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我也小心翼翼地尽可能保护他的自由意志。比如不想吃饭就不吃,一天只吃两顿饭也没关系,他想自己拿着吃也可以,生的蔬菜往嘴里送也没关系,允许他随地大小便,跟在他后面擦地板,跌倒了等他自己起来。但是将来怎么办?我不知道。”随后,阿木的问题在小组中引发了众多小白菜的讨论,“究竟在给孩子良好教育和尊重孩子自由意志之间,如何找到平衡?”也就此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命题。
  “人们常说,成为了父母就能理解父母了。”但是,相反地,绿子(化名)在有了孩子以后“更是不理解父母了。”绿子是“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的众多小白菜中的一员,生于70年代,如今已经是一个15岁男孩的母亲。“我应该算是让父母最头疼的那种孩子吧。”绿子回忆道:“小时候犯了错,要当众承认说‘我有错’,然后‘啪’地挨下打要求重新说,如果还说不对,再打,之后就是被全家孤立起来,谁也不许和我说话。有时候我回家,我妹妹不给我开门,就在门里和我说‘姐,爸说今天不能让你进家,你进来他就打我。’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错,就是顶嘴。”父母的这些做法,在绿子看来是冷热两种暴力,“现在自己有了小孩,每次当我想强迫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就自问:‘这真的对他是必须的,还是不一定是必须的?’如果不是必须的,我就放弃。”
  “三十年后,沉醉于‘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的孩子们将会嘲笑他们的父母居然只会说家乡话、普通话和英语;居然还在看纸质书,听CD;喜欢带副蠢笨的大眼镜,欢天喜地地看一种叫3D的过时电影……”围绕这样的话题,小白菜们也各有自己的想法:“将来我对孩子选择‘放养’的方式”、“我准备‘丁克’一辈子,不给自己‘祸害’下一代的可能性。”“我就想,我将来一定要做最好的父母。”
  父母与孩子之间,只差一个理解。
  在“父母皆祸害”小组中,大多数小白菜们的父母出生在1950到1970年之间,一位网友分析说:“这段时间,父母们的生活被各种制度安排好了,一些个人的东西在那个集体主义的年代是不允许存在的。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父母,自然也会按照这个模式去教育子女,喜欢控制子女(心理学上叫投射作用)。”
  同时,也有网友总结了这一时期出生的父母们的特点:“安排子女的人生;不尊重子女的隐私;剥夺子女的独立、自由;喜欢稳定。”对此,北京市社科院应用心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放天表示:“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家长制的教育方式到民主的教育方式的转变是必然。而一部分父母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又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
  究竟“祸害”来自何处?“彼此之间不能有效的沟通、尊重以及理解是导致父母与子女出现矛盾、争执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亓晓丽研究员告诉记者:“将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简单的称之为‘代沟’或者是‘叛逆’显然不够准确。因为代沟问题是伴随一个人成长发展必然存在的现象,而目前家庭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折射出的是教育问题。”在亓晓丽看来,“我们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的早餐是父母准备好的面包和牛奶,但西方孩子的早餐桌上是有几种面包和牛奶让孩子自己选择。”针对这样的问题,亓晓丽也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且能够给予一种正确的引导,这种引导不是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举例影响,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后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决定。另一方面,孩子们也应该善解父母的心意。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只差一个理解。”
  如今的小白菜们也会有成为父母的那一天,也许那时候,他们也会遭遇下一代人对他们的不满,正如现在的他们看不惯自己的父母看新闻联播、春节晚会一样。就像亓晓丽所说,“这不是悲剧,而是成长与发展的必然。”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传统道德中的美好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正如一位老人对记者说的那样,“当不喜欢看春晚的孩子们还会陪在我身边看晚会节目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我们之间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