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上云:颠覆价值投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3:33
魏上云:颠覆价值投资 10-10-26 20:56:27 作者:黄冰 来源:投资家杂志

    在中国的投资市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几乎人人都争当价值投资者。
   
    价值投资者无疑意味着投资的专业性强,投资的技巧性好,而在一次公开的投资活动上,北京云程泰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魏上云却直言:“为避免误会,我们不敢简单称自己为价值投资者。”
   
    这个曾经分别担任过北京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泰和、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景福的公募基金经理,怎么会将自己撇出“价值投资”的圈子呢?
   
   
    挑选物美价廉的公司
   
    2006年,魏上云离开公募,开始筹备自己的投资公司,作为较早一批转投私募的公募基金经理,魏上云没有和其他“私奔”的人一样到深圳创业,而是选择北京的信托公司发行自己的基金产品,这是当时北京第一个信托私募。而因为是首个吃螃蟹的人,云程泰的成立过程颇为曲折。魏上云回忆成立的过程,觉得十分遗憾,各项审批手续都比预想的慢了半拍,造成的结果是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
   
    2007年8月云程泰1期发行时,大盘已经攀升到5000点,牛市行情接近尾声,魏上云遗憾地说,如果是在2006年推出产品,云程泰的业绩可能更好看。
   
    虽然错过了大牛市,但是云程泰之后的业绩表现一直比较稳定,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云程泰1期净值增长率为23.84%,在成立满1年的177只私募基金中位列非结构化季度亚军,即使算上2008年的亏损,从发起到目前两年左右的时间,其综合收益率和同期的公募基金相比,也能排在前10%。成立于2008年4月的云程泰2期同期净值增长率为20.40%,排第4位,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5.13%。
   
    魏上云对这样的业绩表现比较满意,他提出短期业绩表现不具有代表性,可持续的投资方式才是保证业绩水平最重要的因素。
   
    他认为目前证券市场对“价值投资”的理解有偏差,主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人总是希望买尽可能便宜的股票,另一类人则更看重未来的趋势,而忽略价格本身,他将自己定义为第三种价值投资者,即只买又便宜又好的股票,“我们买东西的时候都知道,便宜货容易出问题,而价格太贵也不能算是好东西,所以在股票市场,我们希望能结合两种因素,买价格低的成长股。”
   
    而往往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短期内股价都不便宜,魏上云在甄选的过程中,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看未来的经营是否能将价格泡沫消化掉,二是在价值评估的方法上力求突破。
   
    “物美价廉”是所有消费者的追求。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都只是一个无限接近的梦想,在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发现“物美价廉”的上市公司更像是一句口号。魏上云认为作为机构投资人的附加值正在于这样的“发现寻找”,否则和普通的散户投资人也就没有区别,“寻找这样的机会确实很难,一有好一点的公司,市场总是会很快就有所反应,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市场的波动中,发现价值偏差。”
   
    魏上云在解释怎样发现价值偏差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2008年年底,云程泰投资“冀东水泥”,魏上云以重置成本的方式,发现这个上市公司的价值被低估。按照当时“冀东水泥”的市值计算,该上市公司每生产一吨水泥需要投资180元,而实际上当时市面上每一吨产能要330元的投资,再加上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中确定了这个产业的发展规划,尽管当时冀东水泥的盈利水平很 差,市盈率也很高,魏上云还是认为稍微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具备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从而重仓该股。
   
    “在评估价值的时候,有时候需要以一种收购企业的心态去跟自己谈判,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地看到一个企业真正的价值。”对另一重仓股天音控股的评估,魏上云用的也是区别于目前证券市场最通俗广泛的市盈率评估法的其它估值方式,他希望对于价值的评估方法能够多元化,而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指标。
   
   
    殊途同归
   
    公募基金经理的经历,对魏上云现在的投资风格大有影响。
   
    “投资的基本功都是在公募基金期间锻炼出来的,包括对上市公司研究、对市场情绪波动的理解体会等。”魏上云认为,对市场细微特征了解得越清楚,对于事后的判断操作就会越有帮助。
   
    “公募基金在中国整个的证券投资界,得到的训练强度应该是最大的,他们是中国真正职业投资的开始。”和“私奔”的公募基金经理一样,魏上云离开的原因,是因为做私募受到的干扰少,能够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投资个性。
   
    魏上云不认为自己投资风格具有整个公募派的共性,“根据自己的了解,云程泰的投资风格在市场上越来越少,因为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趋向于做趋势投资,跟着市场情绪走,而云程泰正好相反,做的是反向操作,通过定义企业价值去判断趋势变化。”
   
    在投资中,魏上云坚持不碰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医药行业一直是云程泰的短板,他认为药品的替代性太强,需求起伏变化很大,他本人对这个行业的盈利变化难以把握,所以虽然近几年医药股行业大好,云程泰仍然对这一领域敬而远之,“市场成功的机会足够多,我们愿意在熟悉的领域里寻找看得懂的盈利和更好的机会。”魏上云对于这种放弃并不遗憾。
   
    转投私募,带给魏上云的影响不大,公募的排名压力转变成客户的压力,但是“瘦身”一圈的资金量也让魏上云觉得在投资操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但是魏上云并不认为资金量大了会影响业绩,他对规模和业绩的“魔咒”不以为然,“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规模绝对不应该是业绩的障碍,而只是考验基金管理人能力的一个因素。”他对资金规模扩大后的设想是,分散给多个基金经理管理,“就像球员变成教练,这是一个质的转变,最初的基金管理人要做的是一只'头雁’,是将自己的投资风格传递给自己的团队,使团队的投资风格尽可能地延续自己的特点,以保证业绩表现的连贯性。”
   
    “现在去担心规模的问题,对中国的私募基金市场来说还为时太早,现在我们要担心的是规模不够大。”魏上云认为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市场也会自动进行优胜劣汰,一旦资金量到了基金经理感觉自己承受的程度,可以封闭起来,而客户也可以在比较业绩后转投新的基金产品,从而推进市场的进化。
   
    和很多私募基金经理对金融创新市场怀抱热切希望不同,魏上云持冷静态度。他认为在资金量不大的情况下,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对私募基金的影响有限,“融资融券最开始肯定是融资的多,这对私募的意义不大;如果想要将后面的股指期货作为套期保值的工具,去对冲大盘的风险,也只有在资金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才有意义,比如达到几百亿的规模。”
   
    在股指期货没有成为主流前,魏上云不打算贸然跟风,他认为市场上最好的投资机会,往往都是出现在和大众的投资 思路出现差别的时候,“任何一个基金经理都有可能做出成绩,从这个角度看,公募和私募到最后殊途同归,只要对投资有着巨大的兴趣,这两个领域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更适合谁,都有做出好业绩的可能。”
  •